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论坛
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论坛

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5-04-17

主办单位: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会议文集: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备与政策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并提出对策,前瞻其发展.一、大科学视野的有限探,二、复杂的证候研究难得新"钥匙",三、功能基因组学起步的背景,四、海量数据的数理磨合,五、费用昂贵的投资与发展前瞻。">在人类基因组等科学大背景下、生物芯片等新技术产生,为我们展示了证候研究新的发展前景,近五年来几乎人们同时注意到证侯基因组研究对中医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无论专家(包括多学科)还是官方,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希望能有新的突破,国家对中医药的基因组研究也投入了广泛的支持,然而目前证候基因组不仅没有出成果,甚至连实验论文也极其罕见,便有人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这是由于对证侯基因组研究的艰巨性、重要性、复杂性、困难性、长期性等认识不足、体会不深造成的.本文将"难其所难"(张志聪语),辨析如下五方面的艰巨性,然"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道德经>),并提出对策,前瞻其发展.一、大科学视野的有限探,二、复杂的证候研究难得新"钥匙",三、功能基因组学起步的背景,四、海量数据的数理磨合,五、费用昂贵的投资与发展前瞻。
  • 摘要:中医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临床治疗效果,保障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昌盛.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大国,要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然而在全球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使得中医临床与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要解决中医目前的困境,关键是寻求在现代科技和西方医学背景下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突破.而经络和针灸机理研究是最有希望的突破点.本文研究,一、穴位结构与功能的特异性。二、穴位效应与疗效的特异性。三、经络作为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生理学机理,四、经络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物质基础。
  • 摘要:晚近,笔者承担了国家"973"、"863"与攻关项目,现已结题验收.值得欣慰的是,通过科研实践培养了一支多学科融合的团队,激发出爱国主义的热情,对中医学科的未来增加了自信心.本文谨就科学理念对实验设计的指导作用略抒己见,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 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优秀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延续不断,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的医学,她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出非凡的贡献?从中医药学的文化特性与科学价值来看,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她不仅能够继续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而且能够为新的文化融合与科学创新提供切实意义上的基础平台.但是,以上可能性的实现首先需要转变对中医药学的滞后认识,而要促进这种转变,必须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性科学价值,使中医药学真正有机地参与到科学建构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任何使之边缘化的行为都有可能严重妨碍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限制而不是帮助中国在全球化的角逐中争取到主动地位.当前,国际竞争正在转向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竞争.因此,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确立、制定和落实与我国的长期发展密切相关,应当积极开发这一影响全局的战略资源.本文讨论,一、中医药学的文化特性,二、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三、中医药学是我国尚未充分开发的重大战略资源,四、以核心价值为基础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 摘要:灵感是创造思维产生质变的心理状态.是创造的主体思维中概念系统、意象系统、经验系统的隐形有序突变;它是认识极度的深入与明晰的一种领悟,往往伴有强烈的个体感受,产生激烈震荡、喜悦和幸福,是紧张与松弛交替的瞬间的综合心理状态.这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它在创造中是极其重要的.广义灵感等同于直觉,狭义灵感指直觉中价值意义较大的那一部分.这在科学的创造、原理的发现、论证的通晓、方法的更新、新工具产生、作品构思、契机捕捉以及战略决策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灵感”在中医学中始以“神明”的曲目出现。“神明”是中医精气神学说的金字塔,本文对次进行探讨。
  • 摘要:现代医疗机构高度细化的医疗分科,成为高水平的专科医生已属不易,成为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更是难上加难,在广大基层单位这一问题尤其突出.本文探讨,一、基层中医人才缺乏的状况,二、基层中医人才缺乏导致的严重后果,三、中医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四、"中医群体智能优化技术"和"互联网"完美的结合是解决基层中医人才缺乏的长效手段。
  • 摘要:努力将现代科学为中医所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是中医现代化的动力所在.本文研究,一、中医现代化,二、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科学基础,三、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摘要:目的:自然界经过千百万年的运化,在地球上由于有水的存在和太阳的照射,绿色植物大量繁殖,产生了氧气,形成了大气层的环境,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地表温度,形成了产生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必要条件,生命活动是在和谐的状态中进行的,而和谐的数学内涵是黄金比,从理论上分析,可在生物的生理状态中找到规律性的黄金比.方法与结果:采用分析归纳法,对人类以及其它动植物生命运化的和谐状态用三种黄金比的数学形式来概括,螺旋线表示无极吸收聚集状态,直线表示太极平衡协调状态,波动线表示皇极辐射发散状态,黄金比是三种生命和谐状态的唯一数学标准,具述如下:一、对数螺旋线的无极吸收状态,二、直线的太极均衡状态,三、波动的皇极发散状态。
  • 摘要: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了这次由科技部办公厅委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办的"新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论坛",于2005年4月17、18日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在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指导下,在与会专家、学者积极支持下,经过两天紧张热烈的研讨,本次论坛即将圆满完成既定的任务而闭幕.本文谈谈个人出席研讨会的体会.包括,一、会议概况,二、中医药是充满活力、与时俱进、我国原创性的科学,三、中医药在新时期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四、中医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对一些主流医学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医针灸有时确实有奇效.有效可能即是中医存在几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所在.尽管中医在历史上历经劫难,满清政府曾下令禁止针灸;民国政府也曾有人动议废止中医;在共和国解放初期,也有人对中医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但是中医以其巨大的生命力及良好的疗效,屡屡过关斩将,绝处逢生.特别是在1955年与1956年,北京、石家庄及华北地区乙脑流行.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时候,政府请教了名老中医,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及理法方药,成功的平息了凶险的乙型脑炎,救活了大量幼童的生命.之后,全国各省及直辖市相继成立了中医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培养了大批中医的科教研人才,使得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中医逐渐走向全世界的时候,世界各国都公认中国大陆培养的中医水平最高.本文讨论,一、中医的科学化问题,二、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障碍,三、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发展和教育的战略。
  • 摘要: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在化学药、生物制剂不能成为13亿中国人的医疗保健支撑主体的时候,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会逐步让入感受到,然而,目前中药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中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并且中药工业效益低于全国工业整体水平近10个百分点.因此,国家发改委将研究中药产业强势化发展战略的课题,列入了"十一五"规划.最近,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相关专家,对中国中医药产业进行了客观、系统的分析,历时半年,先后到四川、云南、甘肃等17个省市、120余家企业进行调研,认为6大制约因素已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中药产业快速的发展.本文讨论,一、中医药市场受到挑战,二、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三、中医药科学基础研究薄弱,四、中药材资源无序利用,五、医药产业信息不畅通,六、现行产业政策和体制不利于中医药快速发展。
  • 摘要:中医从治病用药到养生是世界上唯一最完整、最系统、最成形的医学体系,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医学能和她相比,这是几千年来,人类与疾病斗争和实践所得出的结论.起用中药,以中医药为主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世界的期盼.本文讨论,一、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现实及深远意义,二、世界都在认识中医药,我们不能落后,三、触目惊心的中国医疗世界需要中医药,四、未来的"疫情"的治疗和预防需要中医药,五、从"非典"等疫情治疗过程看中医药的神奇和优势,六、重建中医药战略地位是为人民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历史负责,七、要提高民族的自尊感和自信感。
  • 摘要:.这些举措违背民心,终未能得逞.本文讨论,一、中医药如何再续辉煌,二、中医药文化的哲学优势,三、宗中纳西: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文明的创造者印地安人的传统医学已经随着民族的衰落而消失;阿拉伯世界的医学科学曾为人类医学做出巨大贡献,现已几近淹灭……中医药,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即被视为旧文化的一部分,革命者反封建的强烈愿望把传统医学也视为糟粕,欲与封建社会一起埋葬.自北洋政府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任统治者对中医药均采取压制甚至消灭的政策.中医药曾面临两次灭顶之灾.1914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难兼采"为由,"决意废弃中医,不用中药";1929年南京政府以"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开展"为由,通过了<废止旧医案>.这些举措违背民心,终未能得逞.本文讨论,一、中医药如何再续辉煌,二、中医药文化的哲学优势,三、宗中纳西: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讨论,一、中药产业国际化的相关概念,二、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选择,三、从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的战略主体角度的战略选择,四、从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医药领域涉及范围角度的战略选择,五、从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推动思路角度的战略选择。
  • 摘要:中医药典籍研究和对外交流推介工作是整个中医药事业中的一环.无论从涉及到的科研文献资料数量、参与工作的人员数量还是投入的资金数量哪一个方面衡量,中医药典籍研究和对外交流推介工作都只是发展中医药事业中一个相对较小的环节,本文探讨充分发挥中医药事业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作用。
  • 摘要:中医哲学本质上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道、儒哲学在医学领域的运用,看起来好像十分单纯,没有什么独立意义,故不被哲学家和近代医家重视.可是,自从西医和西方近现代科学涌入我国,以至成为当今占世界绝对统治地位的学术,百余年来中医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却几经大难而不死,且有走向世界、崛然兴起之势,蔚成一大奇观,于此重新回顾和探索中医哲学问题,不禁使人醒悟,似乎许多科学和哲学观念上的重大突破都要从这里开始,而中医学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与中医哲学同步.本文探讨,一、如何看待中医学与哲学的特殊关系?二、用西方哲学框套中医哲学不可取,三、中医哲学是现象层面的系统哲学,四、文化自觉和观念突破。
  • 摘要:近百年来,中医总被认为是经验医学,而非科学.其实,这种看法源于对"科学"本质的狭隘理解,经不起科学精神的反思与推敲,也与中医的理论属性及临床实践不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经过13年的研究认为,中医是理论医学,可以应对各种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认为属于新型疾病且目前尚无很好治疗方法的病种,如"非典"、艾滋病等."非典"期间,通过在广州的实地调研,课题组确认了中医药治疗"非典"的疗效,并与其他疗法进行严谨的分析比较后,认为中医完全可以治疗"非典".鉴于中医是理论医学及其治疗"非典"的效果,我们认为它应该也可以解决艾滋病问题.基于此,本课题组于2003年10月又开始调研中医治疗艾滋病的情况及疗效.在大量认真调查及实际参与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中医有可能解决艾滋病问题,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一、民间中医治疗艾滋病的情况,二、中医治疗艾滋病遇到的问题,三、为了13亿人健康,弘扬中医药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四、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前景广阔。
  • 摘要:关于中医药立法的问题,是件大事.首先应当由有关部门,把这个问题争取列入国家立法计划,还要组织相应的班子,就当前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中医法究竟要调整哪些法律关系,规范哪些行为,解决哪些需要用法的手段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着手<中医法>的制定工作,当时没能立起来,但总是早晚的事,所以说,中医药立法势在必行.本文就了解、掌握、研究的相关的问题提供一些素材,为中医药立法提供一些"元素"。
  • 摘要:中医药的复兴,对中国来说是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本文谨从国家战略的视角谈一谈对中医药复兴意义的认识。
  • 摘要:中医药和西医药并存于我国,中医药是中国独特的具有原创性的医药体系.合理的医药行业标准和法规应充分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促进两种医学共同协调发展.本文讨论中药的标准体系问题。
  •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现在仍然指导着中医临床.然而,从更大的生命科学的视角来看,<黄帝内经>具有特殊意义,<黄帝内经>是第一个人体整体层次的理论体系,而且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人体整体层次理论.本文对次进行介绍。
  • 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医人,有责任继承中医学的理论,吸收当代最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解决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的防治问题,使中医学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创新,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将中医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介绍,一、关于中医学的五个时代,二、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三、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
  • 摘要:(2003-10-13)发表了"中医,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一文,提出了我学习研究中医药20多年的这一根本认识,本文再作进一步的阐述.包括,一、中医药是中国的大发明,二、中医药有哪些发明和创造,三、把中医药作为"大发明"来开发。">中医药的发展战略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解决对中医药的根本认识--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的第5大发明.不能当作一般的"传统医药",不是西医的补充和附属品,而是在西医学之外,对人类健康、医学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创造性贡献,其价值和意义比中国已有的4大发明还要深远.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10月11日批示45周年,我在<中国中医药报>(2003-10-13)发表了"中医,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一文,提出了我学习研究中医药20多年的这一根本认识,本文再作进一步的阐述.包括,一、中医药是中国的大发明,二、中医药有哪些发明和创造,三、把中医药作为"大发明"来开发。
  • 摘要:2004年受河南省政府派遣驻艾滋病高发村进行帮扶救治,运用艾条灸法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30例,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发掘艾灸治疗艾滋病优点,为艾滋病治疗增加一种简便廉验方法。
  • 摘要:郑寿全,字钦安,清末著名伤寒学家,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州固驿镇)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岁.早年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尽得其传.并熟读精研<周易>、<内经>、<伤寒论>诸书,尤其对<伤寒论>有独到见解.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以善用姜、桂、附等温热药著称于世,后来被四川医界尊为"火神派"之鼻祖.本文介绍郑钦安扶阳思想并探讨温补介入疗法。
  • 摘要:中药以四性五味定药性,四性是天人合一理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五味是人的味觉对物质的感受,人可以接受一切口味,适度的味是人体所需要的,过度则伤身,过犹不及.植物和微生物皆呼吸,也皆有嗅觉,嗅觉是识别客观事物的主要器官,人的嗅觉丧失过半,人识别客观事物主要靠眼、耳、身、口和知识,嗅觉退居次要位置,而动植物和微生物则以嗅觉为主.气味是物质(包括生命体)的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最能代表事物的本质.本文介绍 用嗅觉深入认识中药药性的方法。
  • 摘要:中医治病一直沿用古代传承下来的"阴阳平衡"表里、寒热、虚实、补泻、望、闻、问、切等诊病手法,治疗着由人体自身或外界各种因素引起的疾病."阴阳平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总纲.阴阳用在不同地方、不同物质上,代表物质也不同.比如:经典中有: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阳、腑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四肢为阳、胸腹为阴等.显然体内疾病的阴阳盛衰不是上述阴阳虚实甚至也不是它们的总和,具体器官上的阴阳代表什么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本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之一。
  • 摘要:北京红星医院贾国庆院长研制的"三维立体牵引治疗机"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它不仅是治疗方法上的创新和治疗效果的突破,更从治疗实践上印证了中医理论的优越性.在脊柱疾病(包括颈椎病、腰腿痛、胸椎痛及其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上,如何提高疗效,如何解决这类疾病的好复发问题,是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胸椎的错位和柱相关性疾病.大家知道,上胸椎的错位很难掌握,而且,胸椎错位极易造成心、肺功能障碍,这些因椎柱错位引起的内科症状用一般的科治疗又不易奏效,因此业界十分期待有突破性的治疗方法."三维立体牵引治疗机"的发明,解决了牵引时不能做关节复位手法,做关节手法时又不能利用器械辅助的弊端,它结合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整合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学上是一显著突破.对医者和患者都是一个喜讯.本文介绍,一、治疗方法上的创新和特殊的疗效,二、安全的治疗手段,三、验证了传统中医理论的优越性,四、"三维动态牵引治疗机"与补肾。
  • 摘要: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优异的医疗效果屹立于世界之林.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核心,它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体系.它在内联络五脏六腑,在外分布于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内外,将人体各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国以来,经络研究也一直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虽然几经曲折,但经过许多学者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还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保持了领先的地位.本文介绍,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走中国自己经络研究的道路,二、注意保持经络研究的合理格局,切实分清主次抓住问题的核心,三、历史地科学地看待中医经络学说,开拓人体机能调控研究的新天地,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象和事实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五、充分珍惜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大国,要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在全球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中医临床与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要解决中医目前的困境,关键是寻求在现代科技和西方医学背景下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突破,而经络和针灸研究是最有希望的突破口.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对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源头创新项目,是根植于祖国,可能向全世界挑战的项目,其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阐明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发展,二、孕育着生命科学的革命和科学方法论的突破,三、促进中医药产业和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 摘要:随着近代西学东渐,中医药学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中医学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纵观中医药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支配其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还是其自身发展规律,科学的发展又需与时代同步,如何使中医学充分吸收现代科技并促使其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是当代中医药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探讨,一、按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络病理论,二、络病理论的学科价值。
  • 摘要: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史书就有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记载.因此,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门科学.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中药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建立时,我国有四亿七千万人口,其医疗保健基本上全靠中医药,中医药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本文讨论,一、中药具有农副产品的特性,二、中药材生产可按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模式进行,三、中药材又具备药品的特性,四、中药材种植加工必须讲究道地性,五、中药饮片加工和建厂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六、GMP认证劳民伤财,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境,七、传统中药与植物药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用药理论和体系,八、中药现代化和中药材出口严重影响我国中成药产业的发展,九、中药的毒副作用远比西药小,十、发展中医药应把重点放在广大的农村。
  • 摘要:作者1966年开始应用磁性材料进行经穴治疗,发现它对各科的许多种疾病都有相当显著的治疗效果,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又发现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的经络感传阳性率可达88﹪以上,并具有经络敏感人的三大特征(即感传好,体表麻感带及内脏效应明显).1991~1997年笔者协同国家课题组及其他合作人员,在国家零磁实验室(磁噪声优于2×10-12T).应用美国进口的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灵敏度为10-14T)、X-Y计录仪进行实时检测,并用国内研制国家验收合格的高温SQUID(灵敏度10-9~10-12T)、配合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动态信号分析仪以及核磁共振脑功能检测仪等,进行实验研究.再与经络感传临床研究结果对照分析,分别探讨以下几个内容:一、经络是按特殊规律运行着的生物电磁振荡通道,二、生物电磁振荡在体内运行的主干线,三、体内生物电磁振荡运行规律,四、体内生物电磁振荡的量子特性,五、经络、气血、阴阳等中医理论均具有"量子"特征。
  • 摘要:山西运城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因为物华天宝,轩辕皇帝、炎帝联手在运城发起争夺盐池的战争,杀害了当地部落首领蚩尤.后来,尧、舜、禹先后在盐池周边建都立业,从此,喊响了"中国"这一伟大的名讳.运城的中医药历史像她的文化史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但虽有千年辉煌,百年沧桑,而今天的中医药却喜忧参半.本文介绍,一、运城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回顾,二、运城市中医药发展历程分析,三、运城市中医药发展变化的启示,四、对中医药工作的几点建议。
  • 摘要:当前,知识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中医药迎来了与国际上的医药科学同步发展的机遇.国际医学界对健康理念的转变促进了医药观念的转变,追求人与自然相协调,强调整体观念成为主流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符合这种发展趋势,这为其在新时期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讨论,一、中医药科学的发展,二、中医药的特点,三、中医药的弱点,四、中医药需要四个平台支持,五、中医药的亮点,六、中医药的前景。
  • 摘要:中医药的继承和发扬问题是当代医学、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深切关注的重大课题.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学以中国整体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升华,形成比较系统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和疾病诊疗体系,属于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系统的、非线性的科学.它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世界科学的多元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原创的、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代表.本文介绍,一、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医学,二、正确对待中医、西医的关系及中西医结合问题,三、发展我国中医学的建议。
  • 摘要:本文讨论,一、人身的疾病发生时的经济收支变化,二、我国人寿保险仅是弥补疾病发生后的损失,三、中医对疾病是可识之也可防治,四、对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几个思考。
  • 摘要:中医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五千余年.从<皇帝内经>到现代中医论著;从<汉书·艺文志>载,医经七家到现代的医学百家;从<神农本草经>到<中药学词典>等等,无不记录了中医发展的进程.在古代和近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中医可谓是一支独秀,不论是民族中医还是地方特色的中医都得到了所在当时朝代的君主的认可和重视,中医师倍受人民尊敬.中医诊所处处可见,那些从事中医的医士们也为中医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本文是关于中医发展的一点浅析。
  • 摘要:"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配合",虽然一字之差,其含意却相去甚远.应当说,从告别"结合"到走向"配合",既是对中、西两种医学相互关系认识上的突出进步,也是在谋求中医复兴过程中长期反思的经验总结.本文讨论,一、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二、"中西医结合"的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三、近期"中西医配合"的两个阶段。
  • 摘要:在今天,中医学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医学能否生存下去的大问题,然而如何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战略进行发展,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战略选择得当,中医学振兴有望;战略选择失误,中医学则有可能从此走向万劫不复之地.根据对中医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作者认为,中医学最正确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一种既超越传统中医学也超越当代自然科学的双重超越战略.本文将就中医学发展的这种双重超越战略的基本理据以及其实施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步骤做一个简要的讨论,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 摘要:中医药的高速路是自古以来固有的,问题是我们错误的把它抛弃了,这个自古固有的好模式就是中医诊所.本文讨论,一、中医诊所模式最适合中国实情,二、中医诊所是培养铁杆中医的真正大学,三、中医诊所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四、必须加速建立真正代表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五、保证中药事业的正常发展之建议。
  • 摘要: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提出,要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今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高强副部长强调,有了名医,才有名科、名院.他还提出,希望能培养一些三四十岁的名医,因为,一些名老中医其实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望了.根据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和自身规律,采用相应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循序渐进,假以时日,庶几方可。 本文探讨培养名医须从中医基础教育入手。
  • 摘要:人具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人体、人脑都是物质的,但人脑可以物质变精神.西医的发展是还原论方法.中医的发展是整体论方法.把人体作为系统来研究,采用的是系统论方法.本文介绍,一、从系统角度研究人体,二、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启示,三、中医药发展的机遇。
  • 摘要:2003年前后,大闹全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已经尘埃落定,现代医学在病原、病理、诊断、预防等方面,收获得钵满盆溢、丰厚沉实.那么,中医作为抗击非典的有生力量,在退热、防止渗出、阻断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缩短病程、降低住院费用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的中医学,其收获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重大意义至少有如下四项: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并非慢郎中的时代形象,证明中医在突发卫生事件的紧急时刻,具有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再一次突显了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治疗特色,中医理论不是"陈腐玄虚";收获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中医几千年的治疗经验,决不是"偶合幸中";蕴育着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重大理论突破,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外感热病诊治水平、中西医结合、中医走向世界,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为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要求,需要了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科技需求等情况.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调研室委托,从2003年10月开始,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先后到甘肃、贵州、河南、河北、湖北、重庆等10多个省市的相关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对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艰巨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深体会到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严重性,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卫生事业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特别是需要中医药这一中国原创性科学的支撑及其知识普及.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能简单模仿西方的医疗卫生保障模式,必须建立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本文介绍,一、农村医疗卫生科研项目急需支持,二、农村需要医疗卫生科技人才,三、乡村医生需要生活补助,四、农村医生需要医疗卫生科技产品和在职培训,五、农村急需医疗卫生科普教育。
  • 摘要:中医学之所以几千年来延绵不绝,能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主要靠的就是师徒传承方式,由于许多中医学内容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师承学习方式可以及早接触中医经典和切脉、针灸等实际技能,这对掌握需要相当悟性思维的中医知识体系极其有利.历代中医大家都是在学习继承前人基础上,悟出新意而不断发挥创新而成.本文讨论,一、现在许多掌握中医精义的民间中医认证无门,二、民间中医资格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三、对中医行医的权力范围和治疗手段限制太死,四、建议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民间中医问题。
  • 摘要:本人对中医药非常有兴趣,希望有机会挖掘其奥秘,同时也认识到现代药物化学给中医药代来的境遇更多的是不可逆转和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探讨,一、中医与西医的治疗的观点的截然不同之处和共同点,二、中医和西医各自的问题,三、中药资源药效重复性及研究的方法优势,缺陷及改进,四、西药研究的方法优势及缺陷,五、中西医及中药西药各有其长,六、加强大学与研究生中(医)药教育和国际宣传。
  • 摘要:关于中医药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业界争论颇多,中医药发展究竟走什么路,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中医药的政策是否对路,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能否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一、中医药政策与中西医比较,二、中医药在宏观上的优势特征,四、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弥补微观上的不足。
  •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城镇医疗保险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如何搞好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句话:一、围绕"三赢"目标,二、抓住一个关键,三、攻克"三大顽症",四、转变一个机制,五、采取四项措施,六、注意一个问题。
  • 摘要:中医学的性是中医生存和发展需要解决的诸多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谈谈个人学习和思考的体会,抛砖引玉,期望能促进这个问题研究与解决.包括,一、问题的提出,二、系统论的启示,三、复杂性研究的启示,四、哲学启示,五、悟性思维启示。
  • 摘要:本文探讨 中医药发展的新思路,包括,一、我对中医药发展的感想,二、怎样看待中医药宝库,三、我们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
  • 摘要:中国藏医藏药学是世界四大传医学中具有完备理论体系的优秀的民族医药学,也早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一、藏医的独特优势,二、我国藏医药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三、藏医药需要自己的诊疗标准,四、制定藏医诊疗标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摘要:自欧美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的差异,于是西方医学、中国医学甚或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名称应运而生,似乎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地域、形成年代,就成为区别要点,代表着类属性质和本质特征.其实,无论中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它们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因而,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之下.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把握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的物质层面,有着不同的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所以,又是医学科学中的两个不同的学科.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本文介绍,一、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依据,二、"现象-状态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三、发展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意义,四、"现象-状态医学"学科须确立的理性信念。
  • 摘要:中国古代养生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养生古称"摄生"、"保生"、"卫生"、"道生"等,是通过各种方法和一定程序使人体的生命状态得到休养生息、滋补调理,获得最佳生命质量和功能状态,增强体质、防病袪疾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的传统养生学融合了哲学、医学、佛学、儒学、道学、武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包括了现代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运动医学、医学心理学、生命工程学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内容,既有完整系统的养生理论和原则,如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以精、气、神为基础的生命本质观、以运气与振动为特征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观,以及正邪相搏的发病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等,又有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和技术,如以四时养生、调摄情志、食疗睡功、经络按摩、导引调息、内观守静、存神同精、性命双修等.因此中国传统养生学是具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古代生命科学,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历史文化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中国养生事业的内涵及其战略地位。
  • 摘要:中医学说只有上升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体系,才能从理论机制的高度对其抽象性的概念给以明确的物质性的科学诠释;更有可能通过对中医整体医学的深入研究,从系统学的角度全面揭示出人体内这个自身调整-免疫-修复系统的详细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整体性治疗原则的这一优势,确立中医学在主流医学中的学术地位,使我国古老的中医学理论得以发扬光大,获得新生和更大的发展,并与西方现代医学一起与现代科学接轨、融合.本文探讨,一、学术背景,二、经络研究中涉及三大难题,三、经络理论框架的内涵及研究的重点和切入点。
  • 摘要:经络历史:针灸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大发明,从古代的一种医疗手段发展成一门学科,是我国先祖智慧的结晶.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砭石).夏朝(21BC)铜器和甲骨文为针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骨针、竹针、铜针、金针、银针)和图形文字.战国-秦汉(475-206BC)中医理论的形成.<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灵枢>.现代经穴研究假说:神经说,血管-神经说,生物物理观,生物化学观,淋巴管说,间隙说,本文研究尚未突破的原因:一、执意追求与古代经穴记载的一致性,片面将古代经穴的记载理解为普通意义上的解剖学结构,而忽视了针灸经穴的记载是前人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的归纳与总结,二、现代针灸机理研究的分析较为局限,缺乏对整体和宏观的分析,失之于支离破碎,难以认同。
  • 摘要: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临床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这部分理论的形成缮较晚,根据黄龙翔的文献研究,经脉体表上下联系规律的总结早于经脉与脏腑联系规律的总结,且后者的确立更多地受到当时文化哲学背景的影响,不确定和矛盾的地方较多.近四十年来,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一直是经络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现针刺一些经穴对内脏产生的效应.但在穴位效应的特异性上研究上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是由于同时观察多个脏器的效应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而比较三百多个穴之间的差异其工作量巨大到几乎不可操作.另外,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器有所差别,经典穴位的主治往往指得是症状,如"心痛",其症状有时可能是胃病引起的,因此在效应指标的选择上成为一个难点.本文介绍,一、经络研究的历史回顾,二、经脉-脏腑的系统论认识,三、经脉-脏腑调节的控制论模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