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0篇、会议论文266篇、专利文献482篇;相关期刊369种,包括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30种,包括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全国第二十一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文献由28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付、曲夷、李家庚等。

伤寒杂病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0 占比:71.32%

会议论文>

论文:266 占比:10.20%

专利文献>

论文:482 占比:18.48%

总计:2608篇

伤寒杂病论—发文趋势图

伤寒杂病论

-研究学者

  • 王付
  • 曲夷
  • 李家庚
  • 董正华
  • 梁华龙
  • 傅延龄
  • 张伟
  • 王庆国
  • 聂惠民
  • 吕翠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国霞; 李林; 王会鱼; 卢超; 李春阁
    • 摘要: 以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通识课程初识本草中“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一节为例,结合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德精神,建立中医药思维,培养专业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明确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 王悦; 姜兆荣; 莫成荣
    • 摘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干、眼干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口干、口渴治疗的方剂22首,现将这些方证依据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辨证理论进行归类,分析其病机、治法及药物组成,总结各经中口干的病机特点及证治规律,以期为改善临床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提供参考。
    • 王海芳; 陈文祥; 程红杰
    • 摘要: 泻心汤类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等,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加减化裁为泻心汤类方,共计8方,14味药。泻心汤类方从其立法来看,温清并用、甘苦兼施,能调中焦阴阳之失衡,寒热之错杂,对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契合胃癌虚实寒热错杂之病机,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于临床中研习《伤寒杂病论》,细揣古今医家之治验,略有所悟,文章就泻心汤类方来探讨胃癌之治疗。
    • 王付
    • 摘要: “十八反”配伍用药在经方合方使用时难免会碰到,临床可不拘泥于“十八反”配伍禁忌之说而用之,疗效颇佳。本文通过列举数则睡眠障碍辨治案例,以此进行佐证。
    • 张静; 邹小虎; 郑泽娜; 王子威; 张均倡; 杨运高
    • 摘要: 介绍杨运高教授运用《伤寒杂病论》温法的临床经验。杨师认为温法在《伤寒杂病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张仲景所强调的"扶阳气"精神贯通全书,温法就是其具体体现。《伤寒杂病论》温法包括:回阳救逆法、温阳化水法、温通心阳法、温中散寒法、温肺化饮法、温阳解表法等主要内容,文中附有病案5例。
    • 常宏; 宿玮洁; 张美沙; 杜晨光; 王萌
    • 摘要: 芍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广泛,赤白芍之争论至今悬而未决。众医家对芍药在经方中的功效论证亦无统一之见。该文认为,对芍药功效的理解应当立足于张仲景的时代特点,《神农本草经》中芍药的功效更多体现为通、泄、利、破的特性。该文提出,张仲景在部分方剂中运用芍药是取其“泄肝浊”之功,并分析芍药在小青龙汤、真武汤、四逆散、大柴胡汤、黄芩汤、小建中汤和当归芍药散等方剂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林翔; 林伟兰; 陈若妍; 黄恒青
    • 摘要: 目的:探索《伤寒杂病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及其学术思想,以期对呕吐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阅读并收集《伤寒杂病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进行分析。结果:纳入34首方剂,包含42味中药,高频中药(≥10次)有半夏、甘草、干姜、生姜、大枣、人参;中药功效类型以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温里药、温化寒痰药为主;药性以温为主,兼以寒佐;药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为脾、肺、胃经;关联规则获得8个药对,即大枣-半夏、甘草-半夏、生姜-半夏、人参-干姜、人参-半夏、大枣-甘草、黄芩-大枣、黄芩-半夏;聚类分析得到2组聚类方,即桂枝-茯苓-生姜及人参-大枣-黄芩-半夏-甘草-干姜。结论:张仲景治疗呕吐用药以顾护脾胃为中心,重视调节脏腑气机,治法以温法、补法为主,辅以安中降逆、苦辛通降、泻热和胃、温阳通气、温阳化饮、温中散寒。
    • 戎锦锦
    • 摘要: 梅核气系中医病名,表现喉中如有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一种疾病,吞咽口水时感觉明显,吞咽食物时反而无异常甚至缓解,检查咽喉部或邻近器官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1]。西医认为此类患者多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临床上除了表现咽喉有物阻塞感外,多伴有烧心、反酸、上腹胀、胸痛等症状。目前梅核气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但西医治疗此病效果欠佳,而运用中医药治疗尤其是运用经方治疗该病,则取得满意疗效。现结合临床,总结张仲景治疗梅核气辨治原则。
    • 周辰昱; 王玲; 于静
    • 摘要: 目的基于六经辨证分析《伤寒杂病论》治疗痹证的方剂,探讨张仲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用经方治疗痹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筛选标准的方剂并记录其药物组成,利用Excel 2013、BMI SPSS Modeler 18.0、SPSS 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根据筛选标准,共收集经方38首,涉及中药49味。高频使用药物有炙甘草、桂枝、生姜等;药物功效使用频率最高为补气药;关联分析得到24对关联药物,其中“生姜-大枣”关联最强;聚类分析得到4个可供参考的聚类组合。结论《伤寒杂病论》治疗痹证的核心方剂为桂枝汤;仲景治痹法则为补养气血、祛风除湿、温阳通络;痹证各经皆有,仲景治痹不拘于专病专方,而是随证治之。
    • 张玮琼; 李军; 接传红; 王建伟; 王晶莹
    • 摘要: 东汉末年,建安瘟疫流行,张仲景撰写了治疗外感热病集大成的《伤寒杂病论》,建立伤寒体系,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流行性结膜炎是许多传染病的早期表现,多以畏光、流泪、异物感为主,伴少量分泌物,易被忽视,拖延治疗时间。本病的提早预防,能够减轻脏器感染,提高患者视力和生活质量。《伤寒杂病论》虽未就眼病方面进行专篇论述,但其中有多处涉及眼病的描述,如目赤、面目浮肿、目泣自出等。本文从伤寒体系梳理与解析流行性结膜炎的发病规律,辨证特点,治疗方法等方面,以丰富《伤寒杂病论》在外感热病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