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术评价

学术评价

学术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8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42236篇;相关期刊628种,包括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甘肃社会科学、学术界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华文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首届东亚学术评价国际研讨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14年年会等;学术评价的相关文献由1395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叶继元、朱剑等。

学术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8 占比:2.98%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42236 占比:96.86%

总计:43607篇

学术评价—发文趋势图

学术评价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叶继元
  • 朱剑
  • 俞立平
  • 杨红艳
  • 姜春林
  • 王凌峰
  • 苏新宁
  • 陈业奎
  • 张积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春林
    • 摘要: 全面展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书评发展状况,为我国书评事业发展精准定位和开拓思路,促进书评更有效发挥繁荣学术、促进学术交流与完善学术评价等作用.利用1990-2019年间SSCI和A&HCI收录的2265308条Book Review数据,从多个维度对书评发展状况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书评数量、期刊发表书评的平均数量、书评被引量均呈下降趋势;美国、英国与加拿大书评发表量占优;书评的期刊集中于美国与英国;书评在学科领域中的分布呈现发散趋势,优势学科领域为历史、人文学科综合、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等;有参考文章的书评占比较高,其篇均参考文献量呈增长态势;书评合作水平较低且基金资助占比极低.我国书评全球占比很小,主要发文学科与全球总体一致,无基金资助记录.从数量规模、领域与载体、学术思想交流、评价功能四个方面讨论,并给出关于著作出版、期刊建设、学术评价、繁荣学术和学术"走出去"战略的思考与启示.
    • 俞立平; 张再杰
    • 摘要: [目的/意义]本文提出多属性学术评价方法鲁棒性问题,即尽管评价方法不同,但评价结果排序却大致不变,评价方法选择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研究其产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JCR2019管理学期刊评价和线性评价、TOPSIS、因子分析3种评价方法为例,通过计算不同评价方法的实际权重,将其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比较.[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指标高度相关是多属性评价方法鲁棒性的根本原因,本质上是不同评价方法的实际权重组合对高相关指标评价不敏感;评价指标相关度越高,评价方法鲁棒性越严重;评价方法鲁棒性还受高相关指标数量、评价对象数量的影响;实际权重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定要重视多属性学术评价方法鲁棒性现象.
    • 朱钰晖
    • 摘要: 当前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制度化和组织化,随着行政权力对于高校干预程度的加深,教师的学术研究面临着来自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压力。由于行政方面话语权的不断增加,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干预,学术研究成果表现渐趋平平。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应符合学术本身的价值标准,同时为社会发展服务。建构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需要明晰学术研究的本质逻辑、规范逻辑、执行逻辑。厘清学术评价中的价值冲突、尊重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凸显学者的主体地位、营造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发展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是突破学术研究"五唯"弊病的根本途径。
    • 摘要: 为统筹推进“破四唯”“立新标”,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本质,进一步优化作风学风,2021年监督司会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组织开展了“学科学术评价规范研究试点”,并纳入科技监督与评估计划。学科学术评价规范制定是以学科为分类标准,针对各学科科研特点,制定各学科学术评价规范,对于进一步推进分类评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学术评价规范研究试点”的基本情况●试点主要内容试点由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华医学会五家学会作为承担单位,分别承担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医学研究方向的任务内容,以确定“破四唯”后如何“立新标”为主要方向。
    • 王爱玲
    • 摘要: 为了有效评价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某高校二级学院教授的学术水平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因子:一是数量指标即发文量、第一作者量、总被引量、总下载量、单篇最高下载量、h指数、AR指数;二是质量指标即单篇最高被引量、单篇平均被引量、第一作者最高被引量。通过对10个指标的因子分析(为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可以有效评价高校学者的学术水平,评价结果与学者的实际表现基本一致,这表明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学者学术水平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 周春雷; 孟丽慧; 李彦博; 曾庆坤
    • 摘要: 学术授信分析是一种根据评价视域内全体学术社区成员的相互授信情况对评价对象的学术声望进行量化测度的学术评价理念和信息分析方法,系统介绍这种新型信息分析理念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学术评价、信息分析等工作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展示学术授信分析的理论基础、系列分析方法及应用场景。学术授信分析能根据学者们在学术网络中释放出的评价信息将同行评价与量化分析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为研究者提供来自“内行”群体的佐证信息,有效支持其开展各种评估与预测。这种新型信息分析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成果影响力评价、人才评价及评奖预测、研究主题预测、同行探测、期刊评价、图书评价等方面。
    • 金雪涛; 许志敏
    • 摘要: 媒介对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发轫、发展于以印刷术为支撑的纸媒环境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学术出版过程中的封闭性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形成尖锐的矛盾,作为学术生产主体的学术共同体权利旁落,出版商成为学术生态体系的中心。区块链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学术场域中,国外已有不少区块链的应用平台。本文以Scienceroot为例,分析私有场域中区块链学术网络平台的特点及弱点。Scienceroot基于科学代币(Science Token,简称ST)运营,集科研协作、资助和出版、学术评价与交易于一体,是基于网络和科研工作者的新型学术生态系统。该系统中,学术评价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去中介,评议专家范围更广、匹配更精准和灵活,作者能够参与其中,评议过程开放透明,评议专家的劳动能够得到确认和激励;二是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成熟的成果也可以仅仅是科学研究议题;三是同行评议和量化评价、内容评价和影响力评价相结合。虽然平台构建了新型的学术生态系统,但是由于该平台由技术企业所创办,因此存在资本逐利性与学术产品公共性之间的矛盾、评议的公正性及学界认可度尚不明确、公有链的运行效率等问题。除了被私有出版主体或技术企业所运用,区块链还可以被公有制大学等学术研究主体所运用,这才是区块链真正价值之所在。在这种场域下,基于区块链的学术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学术共同体的虚拟重构。通过线上学术机构联盟或学科联盟,学术共同体能直接参与学术合作与学术生产,行使学术评议的权利。在这种学术生态系统中,学术共同体占主导地位,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和交流;激励机制可以让同行评议专家及科研合作者的劳动得到承认和确权,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共识机制让评价机制能够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智能合约有助于鼓励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等。一方面,这一学术生态系统既保留了私有场域中Scienceroot平台的优点,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资本逐利本性对学术产品公共性的影响,有利于打破科层制行政组织对学术评价的过度干预,减少学术特权和学术寻租行为;另一方面,这种评价以学术同行的共识为前提,能够得到联盟内学术机构的普遍认可,利于快速打破以出版商为中心的学术评价体系。虽然区块链对学术评价体系变革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如何解决记账节点风险、运行效率等问题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 摘要: 《路基工程》已加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试验室发起的“OSID(Open Science ldentity,OSID)开放科学计划”。OSID是一项面向中国学术期刊行业的开放科学公益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科研信息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交流传播,提升学术期刊的创新能力,扩大论文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建立各学科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标准。
    • 赵均
    • 摘要: 学术论文质量的评价方式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定量评价有摘转向度、获奖向度、基金支持向度、web下载向度、被引向度、大数据阅读分析评价向度和网络影响力评价向度等,定性评价有意识形态向度、学术价值向度和写作质量向度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在学术价值评价指向上是相互契合的。在论文学术价值评价工作中,建议按照具体工作指向,在定量数据基础上进行适合评价应用目标的定性评价。
    • 马颖
    • 摘要: 在大多数非学术专业出版社,社会效益任务主要靠学术著作的出版来完成;在设有专门学术部门的非学术专业出版社,社会效益成为学术部门的首要评价考核指标。但是,不同于码洋、字数、利润等可量化的评价考核指标,社会效益如何评价,一直是出版社的难题。社会效益无法量化的直接后果是学术部门或者学术编辑的工作成果、社会贡献无法量化,无法与岗位、薪酬、奖励挂钩,无法对学术编辑或学术部门形成有效的激励。文章以非学术出版社的学术部门和学术编辑的评价考核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学术出版评价考核的现状及问题,并在解读《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学术出版考核评价的导向性要求、原则、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思考,进而为学术出版评价考核的方案提出初步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