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配伍规律

配伍规律

配伍规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6篇、会议论文584篇、专利文献3389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光明中医、江西中医药、世界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0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配伍规律的相关文献由302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臣、贾红玲、叶锦先等。

配伍规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6 占比:11.30%

会议论文>

论文:584 占比:13.04%

专利文献>

论文:3389 占比:75.66%

总计:4479篇

配伍规律—发文趋势图

配伍规律

-研究学者

  • 张永臣
  • 贾红玲
  • 叶锦先
  • 段金廒
  • 朱永政
  • 陈波
  • 何庆勇
  • 苗明三
  • 范欣生
  • 谢桂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春兴; 刘志强; 秦后响; 朱伟梁; 王博龙
    • 摘要: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含川芎成方制剂的配伍规律及应用特点,为临床科学、规范使用川芎提供参考.以“川芎”、“酒川芎”为关键词,摘录《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相关成方制剂,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VOSviewer1.6.15、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5.0等软件对纳入的成方制剂进行频数统计、中药配伍密度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并利用Cytoscape3.7.2软件筛选疾病治疗的核心中药.纳入研究方剂173首,以川芎为君药的成方制剂有102种.成方制剂共涉及中药343味,其中当归、甘草、白芍、熟地黄、黄芪与川芎的配伍密度最高,且各中药间的配伍比基本保持恒定.配伍类别分析显示,成方制剂中川芎常与补虚类、活血化瘀类、解表类、清热类中药配伍,多用于治疗痹证、月经不调、头痛等疾病.治疗痹证时,川芎常与乳香、没药、当归、白芷、羌活等中药联用;而川芎、白芍、熟地黄、香附、白术等中药是月经不调治疗的关键配伍.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种疾病分别提取到5个、7个公因子.通过分析含川芎方剂的中药组成、配伍类别、主治疾病等,为川芎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 朱文静; 褚福浩; 周玥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毒性中药的使用情况以及高频毒性中药的配伍减毒规律,为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以“配伍减毒”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界面进行检索,人工筛选文献,用SPSS Clementine 12.0对其进行频数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归纳总结符合纳入标准的282篇文献,共涉及45味有毒中药,研究较多的有附子、雷公藤、马钱子和关木通。其中与附子配伍减毒中药有17味,与雷公藤配伍减毒中药有25味,与马钱子配伍减毒中药有19味,与关木通配伍减毒中药有14味,与四者均有配伍具有减毒作用的中药有16味,其中甘草出现频数最高(139次);从中药功效类别看,配伍减毒中药中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比最多。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毒性中药的应用情况和高频毒性中药配伍减毒用药规律,对毒性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开展配伍减毒机制和用药规律研究提供指导,为国家自然科学“有毒”中药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 刘波; 刘伟; 唐波; 孟涛; 姚金波; 胡为
    • 摘要: 中医药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和结构复杂等特点,运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对中医辨证论治数据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因此开发一套支持在线访问、功能齐全、简单易用的智能中医药数据分析系统意义重大。该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智能中医药数据分析系统ITCMDAS,实现了处方数据频次分析、处方数据关联分析、处方数据聚类分析、文本情感分析和中医舌象识别等功能,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研究与分析相关中医药数据。
    • 孙滢; 李艳梅; 宋沂晓; 陈少宗
    • 摘要: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得出临床上使用合谷穴、太冲穴配伍治疗疾病的优势病种及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更好地运用两穴治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年限为1980年1月至2020年12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应用合谷穴、太冲穴相配伍治疗疾病的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法分析等分析合谷穴、太冲穴主治的优势病种及与其他腧穴相配伍的规律。结果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临床运用合谷穴、太冲穴或者以合谷穴、太冲穴为主穴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可治疗74种疾病,优势病种分别是面瘫、头痛、郁证等。病种涉及多个系统,频次由高到低前3位分别是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疾病、妇科疾病等。对配伍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临床上与合谷穴、太冲穴配伍治疗疾病的核心配穴是百会、印堂、风池、太阳等。配穴归经前3位分别是奇穴、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对穴位刺激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以毫针针刺、电针及针药结合为主。结论临床应用合谷穴、太冲穴或以合谷穴、太冲穴为主配伍其他腧穴治疗优势病种为面瘫、头痛、郁证等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类疾患。
    • 张婷; 曾建伟; 戴雨婷; 吴广文; 陈俊
    • 摘要: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软件与网络药理学分析陈可冀院士主编的清宫系列书籍中治疗骨关节炎外用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从清宫系列书籍中筛选出治疗骨关节炎的外用方剂,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统计中药使用频次及其性味、归经、功效,再对方剂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组出新方(荣筋祛痹方),再用网络药理学验证荣筋祛痹方治疗骨关节炎的可行性。结果:从清宫系列书籍中筛选出治疗骨关节炎的外用方剂103首,频数统计显示常见外用药物以乳香、当归、没药、防风等为主,多用性温、平,味辛、苦,入肝、脾经的中药,基于此分析中药的关联规则聚类出核心组合。综合上述结果组出新方(荣筋祛痹方)。结论:清宫系列书籍治疗骨关节炎的外用药主要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主,兼以补益肝肾。用药规律符合骨关节炎外因感受风寒湿邪、内因肝肾亏虚从而产生中间病理产物-瘀血的中医发病特点。由此分析聚类出的中药核心组合对骨关节炎的治疗用药具有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用网络药理学验证过的新方(荣筋祛痹方)对骨关节炎具有治疗价值。
    • 吴爽; 常鹏程; 岳晓峰; 周志焕
    • 摘要: 目的构建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并分析治疗惊悸古方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医典》中有关治疗惊悸的方剂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所得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组方配伍规律、剂型和证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惊悸古方以宋代方剂占比最高,其次为明、清方剂。(2)惊悸古方剂型,丸剂最多,其次为汤剂、散剂、酒剂。(3)在收集的233首惊悸古方中,以人参的出现频数最高,其次为甘草、远志、茯神、茯苓、麦冬、朱砂、当归、酸枣仁、石菖蒲、白术、龙齿、防风等,其中以补益药与安神药为多。(4)惊悸古方常用药对分析,人参-远志、人参-茯神为方中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配伍。(5)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远志-茯神)->人参、(麦冬-甘草)->人参、(甘草-茯神)->人参为置信度大于0.80的配伍。(6)惊悸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结论通过治疗惊悸古方组方配伍分析,为临床辨证论治惊悸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柳笛; 朱永政; 贾红玲; 张振领; 张永臣
    • 摘要: 目的:探析厉兑穴主治病症和配伍规律。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厉兑穴的文献进行检索,运用数据挖掘软件Gephi、VOSviewe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49年前单穴、配伍主治病症分别为29种、36种,配伍腧穴141个,多归属胃经、大肠经,多使用特定穴,尤其是五输穴;1949年后单穴、配伍主治病症分别为10种、30种,配伍腧穴116个,多归属胃经,多使用特定穴,尤其是五输穴。1949年后较1949年前主治优势病症增加了眼部、脑部病症,优势配穴增加了头面部腧穴、交会穴。结论:厉兑穴主治以本经、脏腑和络脉病症为主,优势病症多发挥其远治作用;配伍规律体现了上下、本经、同名经和井井配穴等。
    • 连妍洁; 刘思娜; 刘红旭; 周明学; 娄妍; 尚菊菊; 张振民
    • 摘要: 目的:分析含水蛭中成药的组方规律,为水蛭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药智网数据库收集含水蛭的中成药处方,以Excel 2010、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3.0作为统计软件,统计含水蛭中成药处方的中药频次、性味归经、主治疾病与证候分布,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获得含水蛭中成药处方59个,涉及中药192味。含水蛭中成药处方中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6味中药分别是水蛭、黄芪、川芎、丹参、当归、地龙;药性主要为温、寒、平性;药味主要集中在苦、甘、辛;归经以肝、脾、心经最为常见。主治10类中医临床常见疾病(如中风、胸痹心痛等),主治证候14种(如气虚血瘀证、瘀血内阻证等)。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15对,如水蛭-黄芪、水蛭-川芎等。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凉血消瘀、破血逐瘀与益气逐瘀3类。结论:含水蛭的中成药中水蛭主要与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配伍,以“益气逐瘀”为基本大法,常用于治疗血液瘀滞造成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 陈士林; 罗赣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究中医古方治疗冠心病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从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的中医古方数据集V1.0中筛选治疗冠心病的方剂,通过SPSS Statistics25.0、SPSS Modeler14.1等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总结中医古方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冠心病相关靶点,使用Cytoscape 3.2.7软件构建核心药物治疗冠心病“有效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141首方剂,总计313味中药,其中排名前10的药物为甘草、人参、当归、茯苓、肉桂、白芍、白术、陈皮、川芎、干姜;因子分析得到8个公因子,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当归-白芍-川芎”。对核心药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24个有效活性成分和5个核心作用靶点;KEGG富集通路主要富集在MAPK、Toll样受体、PI3K-AKT、TNF等信号通路。结论:古代医家治疗冠心病多采用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并主要以补益药为主,其核心药物主要通过调节AKT1、MAPK1等基因及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表达实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 王保军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药典》中成药制剂的白芍与赤芍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数据库中搜索带有“白芍”或“赤芍”的所有中成药方剂,利用R软件arules和arulesViz包,对含有“白芍”或“赤芍”的中成药方剂进行Apriori关联算法分析,挖掘白芍或赤芍配伍的高频繁项集中药,根据配伍中药的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排列出核心组方。结果 共挖掘含有白芍方剂115个,含有赤芍方剂56个。白芍配伍频次前三的中药为甘草、当归、熟地,核心组方是白芍-甘草-延胡索;白芍-当归-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赤芍配伍频次前三是中药当归、川芎、红花,核心组方是赤芍-当归-川芎;赤芍-当归-红花;赤芍-川芎-丹参;赤芍-红花-川芎。结论 白芍与赤芍均善与当归、川芎配伍。但赤芍善与活血效果较强的红花配伍,而白芍则善与补脾益气的甘草配伍,表明赤芍兼具活血散淤作用,而白芍长于补阴养血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