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胃溃疡属中医学之"吞酸"、"胃脘痛"等范围。托里透毒法的主要代表方剂有出自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的透脓散和出自《医宗金鉴》的托里消毒散等。通过透脓散和托里消毒散对大鼠慢性胃溃疡组织中生长激素(GH)、羟脯氨酸(Hyp)以及透明质酸酶(HAase)含量的影响,探讨托里透毒法优化成纤维细胞功能、阻止慢性胃溃疡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机制.rn 方法:采用乙酸烧灼型慢性胃溃疡模型,ELISA法测定胃组织GH、Hyp、HAase的水平.rn 结果:给药14天后,托里透毒法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GH水平均有所降低,HAase水平均有所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透脓散高剂量组与托里消毒散组Hyp水平有所增高,而透脓散中剂量组和透脓散低剂量组Hyp水平有所降低.rn 结论:托里透毒法能降低溃疡组织的GH水平,升高HAase水平和Hyp水平,从而优化成纤维细胞功能达到阻止慢性胃溃疡病理性瘢痕形成的作用,不同剂量的作用效果却存在差异。
  • 摘要:白大衣效应(white coat effect,WCE)是指患者在诊室内发生血压的暂时升高,高于诊室外血压的现象.白大衣效应不同于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是一个质的概念,是指患者诊室内血压高于诊断标准而诊室外血压正常的情况,而白大衣效应则是一个量的概念,可以发生在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发生在正常人群和持续高血压患者.白大衣效应是典型的情绪相关性疾病,与焦虑抑郁如影随形,焦虑抑郁可导致白大衣效应,而该病患者又常常会产生焦虑抑郁的症状.rn 本案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白大衣效应合并焦虑状态1例,白大衣效应是近年来逐渐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现象,依据中医藏象理论,心主血脉与心藏神是心的两个重要生理功能。血脉是心藏神功能的物质基础,同时血脉又依赖心藏神功能的主宰和调节。白大衣效应伴焦虑抑郁,说明血脉和精神情志失调在白大衣效应发病中互为因果。中医无"白大衣效应"病名,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病位在心、肝,本方中诸药和用共凑清热化痰,平肝降逆,理气活血之功。另外,在白大衣效应的治疗中应注重疏调情志,每次治疗时都加入心理疏导疗法,从而配合药物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所治疗的患者治疗近三月,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我国古代未见抑郁症这一病名,但有些症状类似现代的抑郁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发病率逐渐增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古以来众多医家对此类症状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经验,并创建了一些相关方剂,而无忧汤就是其中一首名方,且长期临床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通过分析无忧汤的起源、组成、方解及各药物之间的关系,结合近年来的药理、实验、行为学及临床研究,分析出本方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抑郁症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危害性大、复发率高、漏诊率大、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在理法方药方面的灵活性和药效安全性特点正逐渐显现。本方由白芍、竹茹、炒枣仁、人参和当归组成。抑郁症发病与气血不足有密切关系,脾失运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机郁滞,心神失常而出现情志失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各药都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可明显改善抑郁状态。相关实验研究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基础依据,行为学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实验支持,且实验结果表明无忧汤能够明显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障碍,临床试验表明无忧汤加味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具有防治抑郁症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 摘要:重症肌无力属疑难病证,发病机理不明,临床治疗乏效.该病类似中医痿症,结合中医理论"脾主肌肉",痿证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常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在重症肌无力发病中尤为关键.本研究认为脾胃失调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系,其可能是重症肌无力发病的关键因素.
  • 摘要: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炎性神经退行性病变。目前没有好的疗法,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国际上公认的典型的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由于目前没有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疗法,但实践证明,中医药对治疗多发性硬化有一定优势,对其深入研究的前景十分光明,前期研究已经发现补肾益髓胶囊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有防治作用,本实验就进一步观察本方对EAE小鼠大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勿动蛋白(NogoA)表达的影响,探讨本方促进EAE小鼠轴突损伤修复再生的可能机制.rn 方法: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抗原MOG35-55,诱导EAE模型.每天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和神经功能评分,发病第18天(发病急性期)和第40天(发病缓解期)取小鼠大脑,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测定小鼠大脑中BDNF 和NogoA的变化.rn 结果:补肾益髓胶囊明显减轻病灶部位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加不同时间点BDNF在大脑皮层(P<0.001)、脑室下(P<0.01)及侧脑室旁(P<0.001)的表达,并且可以减少Nogo A在大脑上述不同部位的表达(P<0.05,P<0.01,P<0.001)。rn 结论:补肾益髓胶囊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促进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降低抑制因子NogoA的表达相关.
  •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与总结中医止呕方剂的用药规律.通过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出1004首止呕方剂,按照数据挖掘技术要求进行预处理,同时引入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将预处理的结果进行数据建库,利用SQLServer工具对止呕复方的主治证候、关键用药、方剂结构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证实中医止呕方剂核心用药依次是生姜、陈皮、半夏、茯苓、人参等.核心用方多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因此可以看出数据挖掘结果从客观角度反映了中医止呕方剂组方选药的一般规律与特点,符合中医既往知识和临床实践认识体系,表明数据挖掘技术用于中医复方配伍研究可行性良好,具有推广运用价值。
  • 摘要:本文对清代医家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载升降散的源流、主治及组方特点等作了简要阐述,该方诸药配伍,共奏表里双解,升降相因,气机调和之意,通过实例中复发性口疮、紫癜性肾炎、扁桃体炎等3个典型病案介绍了升降散的临床经验。
  •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两种煎煮方法(麻黄先煎和4味药同煎)所得麻杏石甘汤煎剂对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rn 方法:采用鼻腔接种法建立A型流感病毒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麻黄先煎组、四味药同煎组、奥司他韦组,于感染后24小时经灌胃给药或给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分别于感染前、感染后第4天和感染后第7天检测小鼠体重.感染后第7天处理动物,常规检测肺重量指数;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肺病理变化。rn 结果:体重:感染前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后第4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重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后第7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重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奥司他韦组、麻黄先煎组的体重显著增加(P<0.01).肺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肺指数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肺指数明显降低(P<0.01或P<0.05),麻黄先煎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显著性(P<0.01)高于四味药同煎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的显著性(P<0.05).肺部病理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肺脏充血、水胀,呈现暗褐色外观,肺泡、细支气管等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肺泡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治疗组肺组织病理变化显著改善,其中奥司他韦组、麻黄先煎组小鼠肺部病变程度较四味药同煎组轻。rn 结论:麻杏石甘汤麻黄先煎和四味药同煎所得麻杏石甘汤煎剂对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治疗作用有差异,麻黄先煎煎剂抗A型流感病毒作用优于四味药同煎煎剂.
  • 摘要:文章主要内容有学用柴胡桂桂干姜汤方证,解读原文如权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思辨"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解读方药如诠释用药要点、剖析配伍作用、权衡用量比例,方证辨病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治内分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心脏病心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等,以及医案助读.
  • 摘要:本文从六方面在理论和方法学的角度加以综述,目前对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进行很多,但在其机制上,大体从六个方面进行开展:诱导癌细胞凋亡或分化;抑制癌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摘要:本文为了实现前列地尔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于是45例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均为咸阳雨茂医院2012年1月份至2013年1月住院病例,患者均接受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及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中医辩证治疗;同时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1次/d),总疗程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尿量、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蛋白、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发现患者治疗后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肌酐(C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浆蛋白、尿量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总有效率为90%.可以证明前列地尔注射液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
  • 摘要:肺结核在本世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也是国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肺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病变范围较小时可以没有任何体征,渗出性病变较大或干酪样坏死时则可以有肺实变体征;较大的空洞性病变听诊也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分支杆菌,分为人型、牛型、非洲型、和鼠型四类.人肺结核的致病菌90%以上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近20年来,不合理、不规律化学治疗导致结核菌耐药株逐渐增加.耐药结核病已成为引起全球结核病急剧上升的四大原因之一耐多药和多耐药肺结核已成为结核治疗的难点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医学将肺结核归人肺痔范畴。其有化瘀散结、抗痨杀虫之功。方中药物性味平和,滋养而不腻滞,清降而不凉遏,止血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具有标本兼顾,金水并调,推陈致新的特点。肺之津液足则清肃之令下行;肾之阴精足则阳不偏亢,如此则火不灼肺,咳痰咯血诸症俱消。本方可用于阴虚肺热、肺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肺结核。肺痨康在四川省公关课题和四川省重点学科资助项目资助下,已制成剂型稳定、质量可控的肺痨康颗粒制剂。临床研究发现肺痨康可使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和肺部体征减轻或消失,可促进肺部病变吸收,痰涂片转阴。且对耐药结核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通过对肺痨康理法方药的探析,希望为临床治疗肺结核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阻塞,气道受限,慢性咳嗽,痰液增多,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渐进式疾病,其对心理状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常伴随出现抑郁状态,这种状态进一步加重疾病,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并影响COPD的康复及预后,本文整理分析了近年来COPD伴随抑郁状态的病例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诊断治疗方法,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部分参考.影响COPD患者出现抑郁状态的主要因素包括COPD严重程度、年龄、卧床时间、体育锻炼、每日吸烟量以及家庭关系,COPD合并抑郁状态的评价诊断包括两部分,即COPD症状诊断及抑郁的心理评估。针对COPD伴随抑郁状态的患者,采用炎性标记物指标及各种抑郁量表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诊断及评估效果,而针对疾病本身及影响COPD患者出现抑郁状态的因素,目前治疗多采用抗抑郁治疗、心理干预、肺功能康复、中医治疗等,它们都可不同程度的减轻抑郁,提高患者肺功能,减轻COPD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COPD患者的康复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胃溃疡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籍文献中没有这样的病名记载,本文就在系统的研究了明清之前的中医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医对此病名及病位的探讨,以及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隋唐和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对该病的认识的发展过程,从释名及病因病机证候演变方面时与胃溃疡病相关中医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甘温除热的概念、理论渊源及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并从临床案例对该证的理法方药做了验证.甘温除热是指运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因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是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代表方剂为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的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理论来源于《内经》,成于《金匮要略》,臻于《内外伤辩惑论入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病因多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病机主要为内热伤中,清阳下陷,阴火内生。故可见此类发热实为人体阳气本虚所致,脾胃尤甚,卫外功能减弱,易受外邪侵袭。致病因素加诸人体时即易引动虚阳浮越至中焦而出现本证。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关键要根据辨证要点,抓住气虚这一本质。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该证发热的经典方剂,本方根据"劳者温之"、"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的法则制定,本方退热之功重在"升麻、柴胡",其退热机制不单单为甘温除热,还有益气升清除热,疏肝解郁除热,益气疏表除热,益气祛湿除热,益气生血除热,益气敛阳除热等,其甘温补气、升阳泻火在补中益气中缓缓复其升降,宣其郁滞,同时兼以清热除湿散火之品,使得元气旺,清阳之气复其位,阴火消散,热象即去。
  •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中医治疗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用药异同.通过收集1994-2012年治疗CD复方52首,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进行统计分析;将其与已总结之256首治UC的用药特点比较.可见治疗CD与UC所使用中药中居前9位的药类相同,共居前4位的依次为补虚、清热、理气、渗湿药,居5~9位,前者为活血、解表、温里、收涩、止血药,后者为收涩、温里、解表、活血、止血药.居前10位的核心药物,CD为甘草、白术、白芍、党参、当归、黄连、茯苓、陈皮、薏苡仁、木香,UC为甘草、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白芍、茯苓、黄芪、当归、陈皮;常用药对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因此,研究表明,CD与UC同属于炎症性肠病,中医治二病的遣药组方思路基本一致,即配补气健脾、清热燥湿、利水渗湿、温里祛寒药以消除病因,配理气导滞、活血化瘀、祛风升阳药以兼顾主要继发病变,配涩肠止泻及止血药以缓解主要症状;因CD腹痛程度较重,则理气药与活血药应用相对偏多,UC腹泻程度较重,且血便较多见,则收涩药与止血药的应用偏多.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l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混乱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呈多样性、症状主要为结肠症状,同时还可以伴有躯体症状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它是一种消化道免疫系统障碍性综合征,症状为长期或者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就目前而言尚缺乏形态学、细菌学和生化学指标.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完全阐明,其涉及的因素较多,可能与肠道感染、胃肠运动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心理障碍有关,从动力、心理、感觉、炎症、免疫、和激素等方面研究十分广泛,至今未达成共识.而香砂六君子汤作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效的一种复方,目前的研究也很有限.本文主要从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切入探讨一下香砂六君子汤对此类疾病治疗的看法.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和整体论治以及辨病分型论治的讨论,用以法统方的原则分析香砂六君子汤是否体现肠易激综合征的治法.结果体现了香砂六君子汤的配伍组方完美体现了肠易激综合征的治法.因此,为香砂六君子汤物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理论基础.总之香砂六君子汤全方益补中气,益气健脾,行气化痰,兼温中散寒补肾阳,标与本可相兼而治。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上,不但在治疗共性病机中各药物互补偏裨君臣佐使相得益彰,同时在治疗各个分型病机和隐形病机上也不失针对性。复方的配伍规律其博大精深非一人之力可以全面理解,本文只是提出一个新的认识角度,需要广大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探讨方可发现蛛丝马迹解古人遣药组方之谜。
  • 摘要:汗法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药物的作用,"辛胜即是汗药",发汗的药物性味多属辛,乃可鼓舞阳气蒸化阴液而外出;二是阳气的鼓动作用,因"汗乃身之阳气所化";三是以阴精为物质基础,故有言"汗生于阴".汗法是通过开通滕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药物的作用、阳气的鼓动与气化、阴精为物质基础是汗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般发汗药物以辛温为多,辛能散,温能通,其发汗力量较强,发汗治疗的时候,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针灸、药浴、熏蒸等治疗,都必须通过鼓动人体阳气,使之作用于阴液,才能达到发汗治疗的效果。发汗不仅要有阳气的鼓动,还需要以阴精为物质基础。阴精包括人体的津液、血、精,所以常以阴津、阴血、阴精称之。若津液、阴血等阴精亏损,则材料匾乏,无以资汗,故说"汗以阴精为材料"。
  • 摘要: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临床难治性疾病.本研究基于肾藏精、肾主水液、肾司二便、以及肾为机体先天之本的理论,结合胃肠功能特点,认为肾虚精亏是功能性便秘尤其是老年性便秘发生的关键病机,并基于此病机配伍组成硝菔通结方以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且前期研究表明硝菔通结方可明显调节肠道动力和水液代谢,结合VIP-cAMP-PKA-AQP3在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本研究认为硝菔通结方可能通过对VIP-cAMP-PKA-AQP3的干预以治疗便秘.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女性月经病的不同证型及其发病机制以及中医如何对该疾病的调理治疗.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月经病发生的机制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需要注意体质因素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经,调经以补肾为主,调肝为先,其次兼以扶脾、理气、和血等.通常将调经方分为调经止血方、调经止痛方、调通冲任方、调经止泻方.
  • 摘要:中医辨治痤疮主要按照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瘢痕五期辩证论治,虽然暂时解决了证候问题,但痤疮容易复发难以根治.倪诚教授根据王琦教授提出的"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从"阳明主面"立论,认为湿热体质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土壤,湿热郁伏阳明气血是痤疮的病机要点,清利湿热、凉血透邪是面部痤疮的主要治法.并传承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自拟"双清消痤汤"治疗痤疮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口腔溃疡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它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传统医学多责之于火.笔者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湿热内蕴是口腔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古语有言"湿之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病源,基于上述认识,治疗口腔溃疡,首当芳香化湿,行气布津,健脾助运,使湿化津行,脾胃健运,湿化气行,给湿浊以出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从化湿的角度,运用藿朴夏苓汤灵活化裁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
  • 摘要:目前大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课程考核仍较多采用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即便在闭卷考试中纳人病例分析题目,也多限于纸上谈兵,未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针对目前中医方剂学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运用视频处理技术,建设实景再现病例库,在方剂学课堂讲授、互动讨论、考核评价等多个环节引入实景再现病例,并在多门中医类课程教学中推广应用,为有效培养学生中医辩证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提供平台.
  • 摘要:本文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三方面总结了近十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情况概况,并对其加味配伍规律进行了归纳.临床上缓慢性心率失常证型变化多端,常以本方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其规律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阳虚重者常加重附子用量或酌加桂枝、干姜、肉桂以温通心阳;二是气虚重者,加入参、炙甘草、黄茂等以补益心气;三是偏于瘀阻心脉者,常加丹参、三七、红花等以化瘀通脉;四是偏于气阴两虚者,常加人参、麦冬、太子参、西洋参以补益气阴;还有针对痰浊阻滞者、兼水饮者等的加减配伍。
  • 摘要:通过整理王绵之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的338张处方,归纳总结得出国医大师王绵之教受治疗月经不调的用药特点:以补血调血为主,注重顾护脾胃;用药基于女子生理特点及脏腑理论,从肝论治以养血柔肝为主,疏肝理气为辅,柔疏并用;注重疾病过程中肝与脾的关系,肝脾同调;用药剂量相对稳定,且遵循中药的常规用量.
  • 摘要:通过整理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小儿诸疾卷收录118方,凝练其选方用药具有以下特点:收录方剂多为临床有效验方;方药配伍兼顾小儿生理特点;通过不同汤饮送服,体现随证加减的特点;用药偏于温补;剂型灵活多样等.
  • 摘要:本文研究附子主治阳气欲脱之危候的运用特点,对临床合理使用附子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搜集历代回阳救逆附子方,对毒效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利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研究其运用特点.结果发现回阳救逆附子方给药途径均为内服,擅用汤剂,以复方使用为主,多数用药过程中用酒,附子入药以炮用为主,其用量绝大多数处于《中国药典》规定的3~15g范围内,常配伍补药、温药、通药.因此为增效制毒,附子炮熟,与补药、温药、通药合理配伍,选用汤剂内服,即使不超量使用,治疗阳气欲脱证亦有回阳救逆之良效.
  • 摘要:针对近年来中医发展缓慢,中医理论鲜有创新等中医发展的现状,陕西中医学院自2007年开始设立了"中医临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学生的选拔、师资的配置、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以及相关政策的保障等方面积极开展了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经过六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摘要:中医治疗哮喘历史久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其认识又各有不同.现通过对哮喘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及中医方药治疗等资料进行挖掘整理,从而总结出中医方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案.哮喘属中医学哮病范畴中医方药治疗哮喘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将其分为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哮喘发作期以表实为主,辨证则应先辨寒热,继而攻邪以治标;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辨别肺、脾、肾之虚实及阴虚、阳虚,调其肺、脾、肾等脏器功能,以扶正固本。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累及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本病晚期脊柱强直、关节畸形,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匾)虽无AS名称,但其有关描述,对AS的证治有一定的启示。笔者从事金匮教学和风湿病临床多年,试从金匮方对AS的治疗进行探讨。于介绍了《金匮要略》中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方剂的组方特点,有以温阳祛风寒湿邪为主的方剂,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祛风湿热邪为主的方剂,如麻杏苡甘汤、白虎加桂枝汤;以祛风寒湿滋阴为主的方剂,如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湿寒湿益气为主的方剂,如防己黄芪汤、乌头汤;以补肾为主的方剂,如八味肾气丸;以补气养血为主的方剂,如薯蓣丸、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为主的方剂,如肾着汤;最后结合实例运用金匮方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案例.
  • 摘要:气血津液精是脏腑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精五类物质常呈现阻滞、外泄、虚损三大类病变.本文重点探讨气血津液精之盈虚通滞理论在《方剂学》教学中意义及心得与体会.气血津液精之虚损、气血津液精之阻滞、气血津液精之外泄,有助于学生中医唯物观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部分疑难方剂药物组成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方剂功效的"异同"有助于发现方剂主治病证"病势"进退关系总之,气血津液精之盈虚通滞理论高度概括了气血津液精五大类基础物质的生成,输布,功效等生理功能,也高度概括了五大类基础物质病理表现,对于理解方剂的组成,理解方剂的配伍,以及总结方剂的功效联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和强调。
  • 摘要:本文试图建立乌腺金丝桃中金丝桃苷的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了Diamonsil C18(1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甲酸(16:84:1),检测波长360nm,柱温:室温(25℃),测定乌腺金丝桃中金丝桃苷.发现金丝桃苷的线性范围0.50~2.50g,r=0.9998,回收率97.30%,RSD 0.93;线性关系良好.证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乌腺金丝桃中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
  • 摘要:为了使学生尽快从理论学习向临床学习过渡,提高学生对方剂学习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在方剂学教学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方剂特色,包括方证相应,配伍分析、煎服法运用等.实验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
  • 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育质量有赖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本文从分析《方剂学》师资队伍现状入手,提出该队伍人才培养设想,并提出如成立中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基金、提升教育和科学结合能力、制定研修班考核评价标准、开设在职培训研修班等措施,以期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所裨益.
  • 摘要:文章重点就王绵之大师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和治病救人的崇高思想及医术医学理论进行了介绍,王绵之(1923~2009),江苏南通人.中医药学家、中医教育学家,中医方剂学奠基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物部医学学科委员,国家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暨新药(中成药)分会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暨中医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药学会会长,全国方剂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其出生于第19代的中医世家,从小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长,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其对方剂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潜心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并在年老之时,老骥伏枥,屡负重任,为我国方剂学的建设奉献了一生。
  • 摘要: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与肾关系密切.近年来许多学者从"肾主骨"的理论出发,探讨补肾方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的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本文为探讨中医补肾方对其发生作用的药理学机制,分别研究了单味补肾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和补肾中药复方对其的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指出目前对于补肾方药促进成骨分化主要集中在检测一些成骨标志物对其产生具体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多基于自拟方和临床方,还缺乏对经典补肾方的研究。
  • 摘要:以影响桔梗临床疗效的因素的现代文献分析为基础,阐述桔梗的临床疗效受采收季节、加工方法、产地的影响.以影响桔梗功效发挥方向的古代文献分析为基础,阐述桔梗的功效发挥受配伍、用量、给药途径的影响.提出加强对中药来源的重视及单味中药在复方中功效控制方向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探讨方剂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方剂学图表化的"递进式模块构建"教学法,将现有释方理论图像化,旨在达到直观、简洁、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更易掌握方剂构建的内在逻辑规律.以逍遥散为例,说明教学模块的构建过程.
  • 摘要:针对目前方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互动式教学、病案讨论、临床实践、实验教学,借助网络平台与同学互动,改革考试制度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方剂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临床辩证组方用方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目的:系统总结介绍计算机技术在方剂学教学及理论研究中的应用.rn 方法:本文通过CNKI引擎,搜集了方剂学研究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纳入了联系密切的研究文献67篇,并按其研究方向划分了"方药数理统计"、"辅助教学及专家系统"、"性味归经及剂量研究"、"规范化及其他"四大类别,总结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方剂学中的应用现状.rn 结果:计算机技术在方剂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方剂学专家们的重视,近来呈现上升趋势,但与计算机技术在整个中医学中的应用相比仍相对不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方药数理统计及辅助教学和专家系统方面,在数据规范化等方面研究相对薄弱.rn 结论:方剂学教学及理论探索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基础薄弱,专业工具缺乏,该领域研究尚大有可为.
  • 摘要:历经2000多年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医方剂发生了诸多演变.本文对方剂的演变规律、演变动力、演变本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方剂尤其是经典方剂的推演,灵活运用方剂、扩大方剂的使用范围、病位推演、功效推演、治方理论等进行了介绍.
  • 摘要:膏滋药是中药方剂类型汤、丸、散、膏、丹中的一种,是中药治疗防治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因其具有滋补作用,又称为膏滋药,在江、浙、沪一带冬季很是盛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只有达官显贵才可享用的膏滋药也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尤其针对老年人、慢性病非常实用和有效,临床膏滋药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患者的气血阴阳亏虚及病情精心配方,照顾面广,强调整体调治,不仅补虚,也能疗疾,名医大家所拟膏方,往往调补与祛邪并施,经一冬的服用,功效显著.老年病最大的特点是多病并存,多证相兼、病机复杂,证候虚实夹杂,肾虚是老年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补虚重在脾肾,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阳明脉衰,健脾不忘补气、理气、渗湿血瘀是导致人体衰老和老年病的常见病机之一,化瘀同时要扶正痰浊是常见病机之一,"见痰休治痰,以治必求本"老年人因肺脾肾亏虚而生痰者居多,呈虚实夹杂之势。故痰证的治疗,不能单纯的见痰治痰,"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痰之本"。脾虚不运,聚湿生痰,肾阳虚,津液不归正化,化而为痰。"气滞则血瘀痰结"。其治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治其所以生痰,肾虚为生痰之本,脾虚为生痰之源,故应健脾以杜痰源,补肾以导其归藏,元气强而痰自不生,肺虚气不化津者,当补肺益气养阴;其二治其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气而顺,痰饮自无流窜之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可以用二陈汤灵活化裁治疗痰证,临床常用化痰祛痰中药有竹茹、天竺黄、全瓜萎、半夏、浙贝、桔梗、海藻、昆布、郁金、苍术、陈皮、茵陈、泽泻等。根据停痰部位、痰之寒热及兼夹选择应用。
  • 摘要:桂枝茯苓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传统名方,具有治血兼治水湿的配伍特点,血瘀而不离乎水,水病而不离乎血。因此在治疗上,对于瘀血证或水湿证之病程久者,当活血利湿,湿瘀并治,具体用药应视瘀湿孰重孰轻而偏重之。方名故以桂枝茯苓而称之.该方临床应用很广泛,本文就列举了在诸如下肢静脉曲张和前列腺增生和痛经等病机与瘀血阻滞,湿邪留滞有关的病证中桂枝茯苓丸的功效,各类组方中都可加减用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方证对应的理论特点。
  • 摘要:方剂配伍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方剂功效、包括量效和时效特点的发挥.配伍形成的多元功效成分通过多靶点整合调节,形成方剂功效发挥方向上的机制和环节间密切联系、相互协同与制约的复杂关系.重视关联方剂功效与功效物质之间的动态关系,是方剂研究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有助于深化认识方剂配伍规律的共性特点。
  • 摘要:目的:研究间隙连接蛋白36及基因在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表达,观察祛风通络方的干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祛风通络方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rn 方法:以体外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分别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肾小球系膜细胞间隙连接蛋白36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变化.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组肾小球MCs间隙连接蛋白36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脂多糖组比较,两治疗组间隙连接蛋白Cx36表达均明显减弱(P<0.01或P<0.05).各组肾小球MCs间隙连接蛋白36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相似.rn 结论:间隙连接蛋白36及基因在脂多糖诱导的肾小球MCs中有明显表达,祛风通络方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间隙连接蛋白36及基因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对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悬吊和补肾健脾共3组.后2组大鼠头低位-30度尾部悬吊连续21d,补肾健脾组大鼠从实验第1天开始给予补肾健脾方灌胃,其余各组大鼠灌服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实验第22天处杀各组大鼠,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细胞进行成软骨分化诱导实验,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蛋白多糖,免疫荧光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P3代,可见单一长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呈漩涡状、辐射状规则排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软骨诱导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正常组细胞核和细胞质染成蓝色,轮廓清晰的细胞多;悬吊组细胞核染成蓝色,细胞质多数未着色,细胞轮廓不清;补肾健脾组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染成蓝色,轮廓清晰的细胞数目较悬吊组增多.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组阳性细胞较多,荧光较强;悬吊组阳性细胞少见,荧光强度减弱;补肾健脾组阳性细胞较悬吊组增加,荧光强度增强.结论:补肾健脾方具有促进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作用.
  • 摘要:本文从血瘀证诊断标准、血瘀证成因和跨疾病的血瘀证动物模型研制三个方面探讨了血瘀证动物模型研制存在的逻辑问题,认为当前推行的血瘀证和血瘀兼证动物模型在各个环节上均存在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故而全面厘清并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已刻不容缓.研制纯粹的血瘀证和血瘀兼证动物模型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依赖具体疾病把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研制出来,便可借以开展具有普适性的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进而揭示证的本质和辨证论治的作用机制。如此看来,纯粹证的动物模型的研制相当重要。然而,这只不过是学术界的一厢情愿。因为无论血瘀证或血瘀兼证动物模型如何超脱,最终必须面向具体疾病,服务于这些疾病的研究。而研制的一种与所有疾病均脱钩的血瘀证或血瘀兼证动物模型存在着逻辑矛盾。
  • 摘要:药对是中药与方剂的桥梁,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基础,因此了解掌握药对的基本内容及规律,对现代方剂或中药复方研究有重要意义.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科学规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方剂本质研究有重要意义.药对,又称"对药"、"对子"、"兄弟药"、"姊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具有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所以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药对的配伍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原则,以中药的性能功用及治法为前提进行组合配对,内容与阴阳五行理论、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药对的配伍方式复杂多变,药对是由两味中药组成,所以它与个药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形式上药对即是两味中药相加,然而从疗效上来说,内容却比较复杂。一般来看,单味中药都有着不止一种功效,不同功效即可针对不同的适应证发挥相应的作用。两种药物功能、性味相似,或略有不同但药物间具有内在联系,同用之后可以互相辅佐,直接或间接增强药物某一功效的作用。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中药是方剂运用和研究的基础,而药对是联系中药和方剂的桥梁。未来方剂的研究方向也应当以药对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药物配伍之后产生的临床治疗作用,而非单味药的药理毒理研究。
  • 摘要:本文旨在帮助广大学者深刻了解五苓散,同时希望能对以后临床工作和理论研究有所帮助和指导.通过对五苓散的创立与临床运用,以及五苓散的几个重要病机观点的相关论述.事实说明了五苓散的创立以及后世医家的应用,同时说明了五苓散证病机的几大观点,以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为代表的脾不转输之说和成无己为代表的水蓄膀胱说,以及李克绍的三焦不利之说.可以看出,五苓散自创立以来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应用,许多医家更是对其加减运用.关于五苓散证病机的几个观点中,以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为代表的脾不转输之说比成无己为代表的水蓄膀胱说更合理,然而李克绍的三焦不利之说在结合了前人理论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说明,更是极具说服力,也更容易为人所认同.
  • 摘要:笔者提出了每首方剂都有其特定的药物组成,而组成药物中的核心配伍药物结构则显得尤为关键,这种核心组成结构是不能随意分割、随意取舍的,它对整个方剂的功用、主治起决定作用.文中便介绍了中医方剂配伍的理论、结合中医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又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寻找线索、最后结合中医临床运用综合说明了大黄、芒硝二药配伍为大承气汤核心药组的合理性,其决定了该方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类型,不可随意拆分。
  • 摘要:目的:探求糖尿病处方治法规律,用药特点以及南北用药差异,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搜集九十年代30年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验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出了糖尿病处方用药规律及南北用药初步差异.结论:验案中老中医常用补气健脾,清热滋阴为基本治法;其用药,补气健脾以山药、黄芪为先,滋阴清热常以生地、麦冬、天花粉、石膏、知母并用,血瘀则不离丹参、丹皮;至于南北用药差异,北方重于滋阴清热,南方偏于健脾除湿。
  • 摘要:方剂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在合理选择药物以后,煎煮方法对于方剂作用的影响亦非常重要,直接关乎方剂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鉴于目前中医临床既有采用传统的药物合煎(汤剂),也有采用分煎合用(免煎颗粒),通过比较合煎与分煎对方剂作用的影响,以便临床合理运用不同的煎煮方法,充分发挥其有效治疗作用.
  • 摘要:麻桂剂是辛温解表剂重要类型,是以麻黄、桂枝为主干结构的方剂,其历史沿革发展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古代气候变迁角度入手,深入探究二者的关联性,介绍了该方剂的用药规律,为认识和临床运用麻桂剂以及方剂发展沿革的认识思路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麻桂剂产生于东汉末年大寒、大疫客观背景之下,其发展与沿革与寒冷气候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
  • 摘要:笔者的导师叶品良教授治疗湿疹经验丰富,见解独特,笔者从其妙用经方,善用药对,及用药的整体性,祛邪的层次性等方面对其治疗湿疹的用药特点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祖国医学未见"湿疹"病名导师多年从事方剂复方配伍规律方面的研究,经验丰富,对方剂配伍十分讲究。现就其治疗湿疹的用药特点从进行总结和探讨,叶教授临证在基本方基础上随证"成方合用",取经方之精华,灵活组方,用之临床颇验、善用药对,如生地黄、当归;紫草,牡丹皮,赤芍,药对用法精妙,不胜枚举,另外湿疹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与湿邪粘滞的特性有关,湿热合邪更不易祛除。导师从整体考虑,多层次利湿清热,效果显著。叶教授对湿疹的病机认识较全面,湿、热、瘀、风、痰等病理因素都考虑在内。清热祛湿辛散、渗利、苦燥三法并用,化痰通络并施,心肺脾肾各司其职,使热清,湿祛,痰消。化瘀而兼清血热,使凉血而不留瘀。滋阴养血而兼行血、祛风,阴血得补而不滞,阴血得行而风自灭。叶教授治疗湿疹组方、选药特色鲜明,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应用时可根据湿、热、瘀、风、痰的比重调整药量或加减药物,在湿疹治疗的中后期还需侧重健脾以祛湿。
  • 摘要: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确切疗效.本文从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中药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作用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作用和神经内分泌系统达到治疗目的,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现阶段西药单一且有副作用的诊治途径,而是在变态反应机制的多个病理环节中发挥作用,且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但尚有不足之处,治疗变应性鼻炎以内服药为主,内服药中复方占主导,外用药配合治疗。
  • 摘要:中药学知识是学习方剂学的基础,掌握中药的功效及药性特点有助于合理遣药组方;而方剂学学习对加深理解和掌握中药的功效、配伍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理法方药"知识体系中方药知识关系贯通且相辅相成.本文旨在通过对方剂学教学中"以药为基、以方带药"相关教学方法的总结,探讨讲授方剂学课程内容时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中药,从而达到方药知识互动提高,能力培养协同并进的教学目的.
  • 摘要:本文旨在观察三参丹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通过纳入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给予三参丹饮,3周后比较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绞痛分级、心电图疗效、服用硝酸甘油停减率、血尿常规及肝肾功指标等变化.发现1.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均有减少,减少率为100%,心绞痛分级较治疗前有47.5%提高1级,33.75%提高2级,13.75%提高3级,无分级降低的病例.2.改善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改善率达到77.5%,无心电图加重病例.3.治疗前硝酸甘油服用率为73.75%,治疗后硝酸甘油服用率为27.5%,治疗后的停减药率为37.25%.4.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均未见明显异常.可见三参丹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运用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体外实验、脑损伤、细胞模型、研究相关指标等主题词分别进行检索,总结了国内近10年来抗脑损伤中药药效学的体外实验研究方法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抗脑损伤中药药效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综上所述,抗脑损伤体外评价主要采用血清药理学和脑脊液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细胞模型有用β-淀粉样蛋白制作老年痴呆模型、用低糖低氧制作脑缺血模型、用MPP制作帕金森病模型,还有与许多疾病相关的模型,如谷氨酸毒性模型、NO毒性模型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模型,选用的评价指标有病理学指标、神经细胞凋亡指标、脑能量代谢及神经细胞氧化性应激指标。虽然体外实验被广泛应用,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补充和完善。
  • 摘要:本文通过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组,正常对照组(无处理)、模型组、无忧汤人参--当归组,无忧汤人参--酸枣仁组,每组10只.运用孤养加上21天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刺激为方法进行抑郁症大鼠造模,造模成功后进行21天药物干预,灌胃给药.采用敞箱实验和蔗糖水消耗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发现无忧汤中常用药对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障碍,表现为大鼠的水平及垂直运动得分均增加,蔗糖水的饮用量增加(P<0.05),其证实了无忧汤中常用药对具有一定的防治抑郁症的效果。
  • 摘要:本文试图分析开心散现代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主要通过参考古籍文献及现代药理研究分析了开心散的益智养心、安神定志等功效及其在焦虑、抑郁、老年痴呆、行为异常等疾病症状中的应用,开心散临床具有益气补虚、安神定惊、益智、交通心肾的作用,其由四味药组成,通过对开心散及其类方的适应症、功效、证机等方面的探讨,发现方中的药物均具有益气补虚、安神定惊、益智、交通心肾作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健忘、言行异常、遗精、视力下降是其治疗的靶症状;阳气亏虚是运用开心散及其类方的病理基础,其所主之心肾不交是心与肾之间的"阳气"不相交。证明开心散是治疗抑郁症的经方。
  •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思维迟缓、悲观无望、睡眠障碍、多疑多虑,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本文通过测定抑郁模型大鼠血清中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及TSH(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探讨归脾汤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其在实验中采用慢性应激方法复制抑郁症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及归脾汤高、中、低剂量组.观察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并根据敞箱实验,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于实验第42天将大鼠处死,股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3、T4及TSH的含量.事实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减慢,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减少,血清中T4水平降低,T3及TSH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归脾汤各组及百优解组可使模型大鼠体重增长速度加快,行为学得分增加,提高血清中T4的含量.因此,归脾汤能提高模型大鼠血清中T4水平,对慢性应激性刺激大鼠有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HPT轴分泌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探索乳癌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阐释柔肝疏肝法在乳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冀此治疗理念与策略被学者重视,并用其的治疗策略与方法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分析乳癌的发生的生理病理基础,结合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乳癌中医治疗中的用药规律.结果:柔肝疏肝是治疗乳癌具有中医理论依据及临床研究的数据支持.此法是乳癌治疗的中心环节.可配伍中其他治疗方法运用于不同的乳癌治疗阶段.讨论:此法作为乳癌治疗的中心环节,将丰富、完善乳癌的治疗思路,并指导临床的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对中医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学术界已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投入和产出却不呈正比.研究表明,借助症状体征或实施中医病因干预或确定造模动物病证的属性判定,均存在严重逻辑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无论人们在实施中医动物造模时是否参酌这些辨证标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辨证结果不确定、不可靠的实际问题。事实说明,这些辨证标准未能为证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反而引发动物模型证状的属性判定的混乱。
  • 摘要: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紧紧抓住疾病的本质,对于均以"脾虚气弱"为主要病机的某些疑难杂症,分别有白癜风、过敏性哮喘、慢性尿路感染、肝硬化黄疸等,坚持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随证化裁治疗,疗效确切,反证了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一方多用,充分体现了"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更值得从业者在疾病谱系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反思和总结,扩大经方的适用范围.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乃常用经方。全方由黄芪、人参、柴胡、升麻、陈皮、炙甘草、白术、当归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主治脾虚气陷、气虚发热等证。有是证,用是方。许多经方沿用至今,早已不单局限于原著所述证候或病种。一方多用,说到底还是抓住了疾病特定阶段的本质-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自古便有"脾胃不足而百病丛生"之说。脾失健运,中气化生不足自然也可导致其它脏腑或系统的诸多疾患,治病当求本,既然主要病机都有脾虚气弱,因此便有了补中益气汤的广泛临床运用,能够做到时刻用整体观指导自己,随证加减,灵活化裁,以使遣方用药更加切合临床实际。
  • 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患者血液中产生了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加速或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皮肤黏膜出血等表现.其发病率高,容易复发,预后良好,是血液科疾病中研究较多的疾病之一;本文主要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作了综述.根据上述资料ITP现代医学多采用激素治疗、切脾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虽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尤其存在激素抵抗与依赖,不适合ITP患者的长期治疗。目前中医治疗ITP的辩证分型仍未统一,各个医家各抒己见,论述颇多,不能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能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用量,又能有效的避免激素、切脾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中药介入治疗越来越被患者接受和选择。
  • 摘要:牙龈脓肿属中医"牙宣""齿痛"范畴对于小儿实火证运用滋阴泄热法更符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以导赤散清心火治疗口疮的基础上,合大剂增液汤滑肠泄热,导肠热外出而消肿止痛。然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用清胃散等治疗虽然清火力更强,但方中苦寒之黄连过于苦燥,极易燥伤阴津。全方中所有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清热泄火之效,而其中的生地、麦冬和玄参等又有滋阴之效,合用成方,清热与养阴并举,不但有效避免了使用苦寒之剂燥伤阴液的弊端,而且很好地照顾了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 摘要:旋覆代赭汤在临床应用时,对于方中代赭石的剂量大小,颇有争议,本文就通过对古今医家应用旋覆代赭汤的报道进行分析归纳,认为总结出在临床应用时不必要拘泥于原方中的小剂量,但也应该根据实际病情加减用量,如患者已出现肝气上逆、气血上逆、旋覆代赭汤中的剂量适当增加可以提高疗效;如患者已出现阳气不足,则代赭石剂量宜小,防其伤正。
  • 摘要:国医大师郭子光,从医60余载,精通中医理论,学识丰厚,医术精湛,在临床上尤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匠心独运,屡起沉疴.余有幸能够跟随郭老伺诊,现择一长期血尿验案介绍如下,以期对运用经方探究疑难病治疗思路有所裨益.郭老认为,尿血主要原因为炎症、结石、结核及肿瘤,纵观此例病案辩治特点:一是患者一诊二诊时小柴胡汤证并不明显,而肝郁脾虚及阴虚阳亢特征明显,故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阴降火等方法治疗,而效果不显。及其三诊时已经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小柴胡汤证,有是证则用是方。二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之间,为人体气血阴阳出人的门户,少阳开阖失序,气机不利,故尿血不止。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主方,既能条畅气机,又能调节开阖。方中有柴苓苦寒清降,又有姜夏辛开散邪,再有参枣炙草之甘补调中,扶清利降各法俱备,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而能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故用之于本证,其效如桴鼓。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肺组织中TNF-αmRNA表达及中药复方河车虫草胶囊对其干预的效果及机制.rn 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河车虫草胶囊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简称河车低、中、高组).采用熏烟加气道内注入脂多糖(LPS)的方法制造COPD大鼠模型,河车组予河车虫草胶囊胶囊(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联合茶碱缓释片、对照组予茶碱缓释片防治,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共四周.电镜下观察COPD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Real-time RT-PCR法检测治疗前后肺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情况.rn 结果:电镜下可见支气管上皮纤毛排列紊乱,Ⅰ、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变性,内质网线粒体肿胀,板层小体排空,肺泡腔内游离碎片,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病变程度为轻,其中河车中组改善较明显;正常组大鼠肺组织中TNF-αmRNA仅有微量表达,模型组表达量明显增加,河车低、中两组表达量降低较明显.rn 结论:河车虫草胶囊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COPD大鼠TNF-α mRNA的表达,抑制气道炎症反应.
  • 摘要:"取象比类"是否"科学"?这一问题本身意义就不大.中医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悟性的职业,而取类比象便是中医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它不该被否定与指责,尤其是被中医自己.中医妇科方剂学,作为指导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中也不乏有对"取象比类"思想的运用。"取象比类",就是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形式以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以所见到的"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按"象同类同"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未知,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是中国古圣先贤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又可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或者所谓"唯象理论",所谓"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是相对真理,非迷信、非谬误、非绝对真理,但实践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换句话说,科学即实证。换而言之"科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人为认定性。一个事物"科学"与否,总是观察了自然,然后归纳总结,从而指导实践,最后做出判断,但大自然并没有对所做出的这个判断结果表示肯定。基于此,笔者在经过妇科方剂学的学习后,结合自身感受,对其中"取象比类"思想的运用做出如下几方面论述:,"取象比类"思想在对妇科病认识方面的运用"经、带、胎、产、杂",简单五字囊括了所有妇科疾病,以及"取象比类"思想在对妇科病治疗方面的运用、"取象比类"思想对妇科病用药选方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中药效用的这种推求方式,在古代被广泛运用。大致可以从形态差异,生长环境与季节差异,药物本质特征几方面来类比。其实并非所有的正确知识都要从微观去认识,从宏观去把握事物间的联系也是正确的,至少天文学就是这样,它同样也是"科学"之列。西医有死守山脚去发现探索每一粒微尘的恒心,中医有不断攀顶,去俯瞰大好河山的壮志。两者认识事物的方式截然不同,就没有必要去相互排斥,相互攻击。两者相互取长补短,这才是医学正确的出路。
  • 摘要:从《内经》始,结合历代医家对甘温除热法的阐述,丰富了甘温除热法的内涵;列举补中益气汤介绍甘温除热法的配伍,并提出甘温除热法临证使用要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虚软无力为主.甘温除热是用甘温补益之品益气生血来解除虚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内伤气虚或血虚发热之证。补中益气汤是今人推崇的甘温除热首方,本法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眺白,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同时还额外提出运用本法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辨证准确、二是用药妥当。
  • 摘要:医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风的病名,认为中风的病机是"内虚邪中"."内虚是本之本,邪中是病之标."侯氏黑散是张仲景针对中风"正虚邪中"病机关键而创立的治疗中风"第一方".《经方发挥》认为"《金匮要略》之侯氏黑散……列为治中风之首方,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意义."侯氏黑散充分体现了风药佐助补虚药治疗脑中风的用药特色,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损伤的酶促级联反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单一机制的研究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侯氏黑散在防治脑缺血损伤中可以通过多途径作用于多环节或多靶点来实现。改善缺血脑组织能量代谢和脑缺血后能量代谢紊乱、改善血液流变性、调控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医家把风药的作用概括为调畅气机、助气行血、开发郁结、疏肝解郁、发越散火、散津润燥、引经报使等功效,风药善于调畅气机,鼓舞人体气化,不仅开发郁结,更能引经报使,宣导百药,与其他药物适当配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在脑病治疗中合理配伍风药不仅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更是基础研究的重点。
  • 摘要:王绵之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尤其主张医用王道.医用王道就是以人为本,在治病的同时更要考虑病的人,治疗的目的是既要去病,更要治好人,不能因为治了病而伤害了人的生长发育机能.本文就结合王老的著述和大量的临床诊疗病例当中反映王道思想的应用,就王道思想的提出和践行进行了说明,王老秉承家学、研习经典,以中医治病救人为最高理想,不追名逐利,乱用名药奇药,而以平常之剂屡起沉疴,其王道思想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以期医界同仁加以重视并发扬光大.
  • 摘要:目的:用人参皂甙Re、丹参酮ⅡA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进行脂代谢干预,探讨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rn 方法:将SD雄性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高脂组、Re组、丹参酮ⅡA组、Re+丹参酮ⅡA组、对照组,并予以高脂饲料喂养造成胰岛素抵抗模型,喂养2周后,开始进行药物干预,即Re组:Re 50mg/kg/d;丹参组:丹参酮ⅡLA 5mg/kg/d;Re+丹参组:Re 50mg/kg/d+丹参酮ⅡA 5mg/kg/d;对照组:辛伐他汀7mg/kg/d,灌胃8周.收集血液样本、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比较三种药物配伍对脂质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的不同.rn 结果:①各组间体重增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Re与丹参酮ⅡA单独或联合使用可延缓模型鼠体重增加趋势,但其作用不如辛伐他汀.②丹参和Re联合用药可使肝脏中的脂联素受体(ADP)含量增加,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t)的作用有降低趋势,单独用药可使肝脏中脂联素受体含量明显增加,对肿瘤坏死因子下降无明显作用.高脂组和中药用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e+丹参组和Re组、对照组、高脂组、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在肌肉组织中脂联素受体含量以Re组较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优于对照组和高脂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人参皂甙Re和丹参酮ⅡA联合用药对大鼠肝脏中ADP受体2含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对大鼠肌肉中ADP受体2含量作用不及丹参酮ⅡA单用效果明显,但均优于正常组和高脂组.对TNF-α含量的调控在大鼠肝脏中联合用药能使较高的数值降低,在大鼠肌肉中较正常组降低,但各用药组之间无特异性差别.
  • 摘要: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疾病,以腹痛、腹泻、乳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是结肠肿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可归到"久泻"、"久利"、"休息痢"等范畴。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以寒热错杂证最多.临床治疗多以乌梅丸为基本方,疗效确切。本文比较乌梅丸及其拆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中IL-t、IL-10的影响,研究乌梅丸方中那组药物对上述2项指标影响最明显,并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建立UC模型,分剐给予乌梅丸及其拆方连续灌胃10天,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IL-10的含量.rn 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含量明显升高,IL-10含量明显降低;乌梅丸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补益组IL-1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IL-10的含量高于模型组,寒凉组仅IL-1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rn 结论:乌梅丸及其拆方中对UC大鼠结肠组织IL-1、IL-10影响最明显的是乌梅丸组,其次是寒热并用组、温热组、补益组、寒凉组。
  • 摘要:研究选取宋至清代391则泄泻医案的内服方剂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药对,又称"对药"、"对子"、"兄弟药"、"姊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具有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本文中重点介绍了针对泄泻的治疗药对,如干姜配白术、人参配茯苓、木瓜配陈皮、扁豆配陈皮、半夏配陈皮、苍术配陈皮、升麻配柴胡等,探讨两味中药(药对)间的关联性及其与证的关系,发掘归纳出19对泄泻治疗药对,希望能为临床在认识和治疗该病方面提供新思路.
  • 摘要:小陷胸汤是《伤寒论》中的名方,主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本方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与其他的方剂的不同,临床应用小陷胸汤时,医生通常是在辨证的指导下,根据其"清热化痰"作用来选择使用,而非据病人的"小结胸病".《伤寒论》中关于小结胸病的微言大义过于抽象,从而出现"方好用,病难断"的现象,很难切实指导临床应用.本文就小结胸病的病位及其可能涉及的现代疾病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及小陷胸病的内涵,以其加深对小陷胸汤的理解,另外还从小陷胸汤的功用和临床运用出发,追踪临床报道、实验研究和现代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其症状抽象涉及多个脏腑,小结胸病、胆汁酸肠肝循环与小陷胸汤的药效高度契合,中药与方剂的理论往往先于中医理论,在对病症的把握的情况下,小陷胸汤的使用得到了极大扩展。
  • 摘要:带下过少的治疗,重在补肝肾,滋阴血,养任带.不可肆意攻伐,过用辛燥苦寒之品.阴虚血涸,瘀血内停,治宜滋阴补血,活血化瘀.所用活血化瘀之品,应避免作用峻猛者,用量也不宜太重.脾肾阳虚,督脉不温,阴津不布,治宜温肾健脾,暖督输津.组方常用补阳温督、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之品.所选温阳药宜血肉温润有情之品,慎用大辛大热.治疗带下过少,应顺应肾气盛衰和天癸的至与竭,以及月经周期中肾阴阳转化、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妊娠期重在滋阴补血,养任安胎,温热扰胎、活血动胎之品慎用;绝经前后和老年期妇女,重在补脾助运;经后期为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节律中的阴长高峰期,是治疗带下过少的主要时期.
  • 摘要:本文总结清代医家陈士铎在《辨证录》中,应用无忧汤治疗情志及心身疾病的经验,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思路.通过对《辩证录》中有关无忧汤治疗情志疾病的文献整理。发现其主要应用在不寐、健忘、呆病、怔忡、郁证等疾病中有相关论述,据此认为以肝血不足、胆虚易惊为主要病机的情志疾病,均可应用无忧汤加减治疗。
  • 摘要:历代本草几乎都有吴茱萸的相关记载.本文从吴茱萸的药性、功效主治及配伍、炮制、毒性反应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以探求用药经验,总结减毒增效规律特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发现历代医家对吴茱萸"有小毒"的认识基本一致。其功效的体现与其辛苦性热之药性有关,主要体现了温中暖肝、散寒止痛,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祛痰消积、燥湿止泻,温肾助阳、散寒补火之功效。通过对本品合理地配伍和炮制,能起到减毒增效的目的。吴茱萸温燥而有小毒,故在临证时需强调辨证用药,以提高疗效、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 摘要:为了提高方剂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部分七年制或五年制班级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以益于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能发掘学生学习潜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学习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本文针对二年级下学期部分中医学七年制班、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及中医五年制教改班的学习情况,在方剂学教学中有选择性的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探索该法在方剂学教学的可行性,能否保证或提高教学质量、综合和巩固之前所学的中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临证辨证思维、创新意识、自主发展等能力。方剂学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实施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执教水平的提高,便于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密切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等,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和基础医学院的大力支持,虽然存在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担心自主学习的知识不如老师讲的深入透彻,也感教学学时不足等问题,但会不断地总结经验,将这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不断地提高方剂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服务。
  • 摘要:通过总结周耀庭教授治疗本病的临床病例,运用证候积分法评价患者疾病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情况,儿童哮喘一般认为病机是本虚标实,认为哮喘临床分发作期、迁延期期与缓解期。发作期治其标,以攻邪以治肺为主,如用小青龙汤辛温开闭;迁延期标本兼治,如用二陈汤合人参五味汤祛邪扶正;缓解期治其本当扶正为主,如用金匮肾气丸脾肾双补,提高体质。通过临床研究,100例患者总有效率97%、总治愈率86%、总复发率5%。说明周耀庭教授治疗儿童哮喘的经验方是有效的,说明周耀庭教授治疗儿童哮喘贯彻"祛寒化痰一直用到底"的思想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 摘要: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功在益气活血通络.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其药理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内容,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脑组织能量代谢、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抗自由基损伤和保护血脑屏障,同时还有促进神经发生及抗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热休克蛋白的作用。
  •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及我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实验方剂学》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通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在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课程管理的几个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和收获.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验方剂学》课程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困难,笔者针对性地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设想,提出可以通过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增加实验室投入,加快虚拟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课程管理办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旨在通过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 摘要:本文针对中医院本科教育方剂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议开展实验方剂学教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开展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临证遣药组方能力;进行分段式教学,开展临床带教,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好理论课,还应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走近中医临床,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优秀的中医药高等医学人才,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进步.
  • 摘要: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加自主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方剂学》教学改革中的一项任务,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生通过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摘要:处方实训环节的教学工作是中医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建立符合临床需求的实训教学模式是中医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之一.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创新方剂 ,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助于强化中医学专业学生遣药制方思维能力的培养.
  • 摘要:本文从营养学角度探讨了中药大蜜丸的优势作用.大蜜丸基本上是以药材细粉为原料,不经提取与精制等工艺操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处方中各种药物所含各种成分,除生理活性成分外,也含有众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大蜜丸的制备剂型特点与大蜜丸中辅料蜂蜜的药用功效与营养价值,大蜜丸体现的中医药理论中的"药食同源"的思想等,均说明了大蜜丸在治疗慢性病应用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 摘要:本文要探讨药物归经理论在临床用药上的具体应用,收集古今相关著作、文献,对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发现药物归经理论在组方制药及服药方法上均有广泛应用,药物归经是药物特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归经不同决定了药物治疗作用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归经理论可以指导临床更好的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归经,是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脏腑经络具有亲和作用。药物归经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大量文献均有关于中药五味定向定位概念的论述,《伤寒论》首先提出按药物六经归经分经用药,为药物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金元时期,张元素首创中药归经学说,医家李果将其丰富并明确提出了分经用药,其著作《内外伤辨惑沦》、《活法机要》中均有详细论述。分经用药,即是根据单味药的归经特点,或是对不同脏腑和经络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分经用药是其临床应用的具体体现,它们都是先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与方法,对遣药组方及服药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六经、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药物部位、引经药、加工炮制及服药方法与药物归经等方面具体阐释。药物归经理论涵盖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药物作用机理,准确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无论是在遣方制药还是药物服用方法上,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无疑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当须注重归经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研读经典,深谙其中深刻内涵,不断挖掘祖国医学精髓之处,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科学性与严密的逻辑性解决实际问题,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辩证施治,相信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会大有裨益。
  • 摘要:本文探讨桂枝在《滇南本草》中的配伍运用情况.通过对书中附方进行检索,收集合有桂枝及肉桂的方剂,按相应条目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实桂枝在相关附方中具有温通经脉、调和营卫(气血)、祛风散寒等功效,桂枝温通经脉多配伍当归、牛膝、川芎、烧酒及所附药物,桂枝调和荣卫气血多与当归、木瓜相配,祛风散寒多配伍防风及相应药物.肉桂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配伍诸辛香温中理气之品.桂枝用量为6~15克.然而辛温的桂枝在明代西南地区的《滇南本草》附方中使用频次较低,仅占1%,主要取其温通经脉的功效,适应证以四肢筋骨疼痛痹阻、痿躄不遂为主.
  • 摘要: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医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将笔者自己多年方剂学教学法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部分教学思路,比如指导学生背诵趣味方歌,提高记忆能力、熟悉、掌握方剂的基本信息、应用临床病案分析法.增强应用能力、对比方剂异同,加深理解能力,旨在为教学中提高学生记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方剂的理解能力及增强应用能力提供一个新思路.
  • 摘要:中医药合格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方剂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是中医学体系中上联理法、下联方药的关键环节,对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教研组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展的一系列基于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建立的方剂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概要总结,提出了创设临床环境.提高临床技能、开展案例教学、从已有典型病案学习辨证思治一以方为主线、将理、法、方、药有机联系、创新考核模式.开发考试系统等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更大的帮助.
  • 摘要:通过对针灸推拿学科与中医方剂学科之间关联性分析,探寻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诉求,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针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对专业体系的认知,开展适应于其专业特点的方剂教学改革,通过对方剂学与针灸学科知识交联点挖掘、通过教师综合素质训练与提高和教学实践,来达到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加强方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思路和相应教法,切实提高了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方剂学的学习实效.
  • 摘要:笔者作为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教授(1923-2009年)的首届研究生.本文就将笔者珍藏着的老师自2001年4月至2004年3月3年间为本人疗疾诊病的亲笔手书方笺5张披露于下,以供后人学习研究,并总结了作者的体悟,老师重在正本清源、临床辩证论治,其调法无定法,将古方灵活加减,药随证转,而且手书方笺,可见老师深厚的国学根基,精于文理、精于书法。
  • 摘要:分析方剂两字含义,辨析医方及方剂两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情况,探讨方剂的内涵.认为"方"指医方,"剂"指药剂.古代文献更常用医方来指代方剂.方剂是中医药物处方.文章还对方与剂两个字的关系,方剂与医方的关系出发,最后得出方剂的真实含义,并分析了处方、药物配伍等内容,指出古代指方,后称医方,后来随着时间变迁,逐渐形成方剂的概念,是中医药物处方的专用概念。
  • 摘要:目的:探讨孟如教授用黄芪治疗疾病的经验.rn 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网络系统,收集孟如教授2009年在我院名医馆诊治的1020首中药处方,将处方按组成、剂量等输入Excel统计表,按照黄芪的功效主治,分析其用黄芪的常用配伍组合.rn 结果:黄芪在1020首方剂中占199首(19.51%),而与黄芪配伍频次最高的前十味中药分别为:甘草135、麦冬101、当归101、五味子98、白术91、茯苓85、生地黄85、川芎63、墨旱莲60、山药57.黄芪常用量为30g,平均剂量约为30g,最小量15g,最大量为120g.rn 结论:孟如教授用黄芪配伍主要取其益气健脾(常与甘草、白术、茯苓、山药为伍)、益气养血(常与当归、川芎为伍)、益气养阴(常与麦冬、五昧子、生地黄、旱莲草为伍)功效.大剂量应用取其益气健脾的功效,常与甘草、白术、茯苓等配伍,小剂量配伍取其益气养血的功效,常与当归、川芎等为伍.
  • 摘要:方剂是辩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临床疗效的好坏,除了准确的辨证立法外,选方用药的论治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在经方的临床应用上,一部分中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包括一些中医临床医生,对怎样较好的运用经方仍然心存困惑,本文将对临床运用经方的一些常见现状进行论述探析,以期为经方的运用提供多种视角.《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并非仲景一人所创,而是汉以前医学成就的总结,是汉以前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这些方剂,大多有理有法、主治明确、组方严谨、选药精当、药味不多、主次分明、变化巧妙、临床疗效卓著、影响深远,经久不衰,可师可法,被誉为"众方之祖。现今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是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称为"经方",而将仲景之后医家所创方剂称为"时方",以唐宋时期创制使用的方剂为主。在运用"经方"时,常见几种情况,首先是原方照用,是指将仲景方药用于临床治疗,所用方药完全和原方一样,不增减一药,随证加减,活用经方,合病并病,合用经方。综上所述,要运用好经方,必须立足经典,尤其是加强《伤寒杂病论》的学习,重点是学习掌握其中体现的辨证论治精神、方剂配伍规律的变化和方药运用的技巧,对任意方药,信手拈来皆有良效,从而达到临证治病,无方胜有方的境界,此其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摘要: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及配伍对脾虚大鼠胃粘膜TFF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胃黏膜保护相关作用机制.rn 方法:以大黄法、游泳力竭法、饥饿法三因素复合的方法复制脾虚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黄芪-升麻、柴胡"配伍组和原方去"黄芪-升麻、柴胡"配伍组;运用HE染色观察胃粘膜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TFF1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胃黏膜组织结构的变化。rn 结果:与脾虚模型组相比,补中益气汤组能有效改善脾虚大鼠TFF1的表达(P<0.01)和保护胃黏膜,而"黄芪-升麻、柴胡"配伍组和原方去"黄芪-升麻、柴胡"配伍组对其影响不大(P>0.05).rn 结论:补中益气汤能显著改善TFF1的表达,改善脾虚证胃粘膜组织的病理变化,可能通过改善TFF1的表达来修复胃黏膜从而改善脾虚,"黄芪-升麻、柴胡"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笔者临床运用春泽汤加减治疗失眠、前列腺增生及带下之证,春泽汤由五苓散加入参组成,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消肿之专方,既能通阳化气,健运脾气,畅达血脉,又能通利水道,消痰化浊;人参甘温,补脾益肺,升清阳,助气化。纵观全方,具有扶正不滞邪,祛邪不伤正,补而不峻,泻而不烈之特点。凡正虚不足、湿浊、痰饮等虚实夹杂之证,用之疗效甚佳。以上三个病例,虽不是一种病证,但发病机理相同,辩证均有脾虚湿盛之象,通用春泽汤加味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疗效显著。
  • 摘要:麻杏石甘汤源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63条、162条,用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和"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之症.《伤寒贯珠集》论本方证:"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发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名医方论》也认为:"此治寒深入肺,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是寒邪未尽,若身无大热,则是热壅于肺."此病机是由于汗后肺津损伤,肺热作喘,而时为病已由外寒转化为里热."无大热者"实为该方的病理、而该方的立意为透表祛邪,清里热,定喘.方中麻黄开发肺气,杏仁宣肺定喘,炙甘草和中益气,石膏清肺热;麻黄配石膏,则能发泄肺中郁热,无论有汗无汗均可适用,麻黄配杏仁,则能平喘止咳.近年来,对其在治疗肺系常见疾病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咳嗽、喘症、外感发热等肺系病症在临床上较常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而尤以冬春为多。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界气候冷热的变化,常直接影响肺气的宣肃,形成上述症候。本方的运用实际是一个"提壶揭盖"之作用,麻杏石甘汤证,主要用于热证,病机关键是外有风寒,内有郁热。由于皮毛受邪,风邪或风寒之邪郁于表,使肺热之邪不能外泄,故表现为一派热象。其热为标,其本为外寒内热,此热为郁热,故在清热时使用辛寒的石膏为主药,使热向外泄,同时宣发卫气,令邪从表而解。本方一直以来主要是用于一系列常见肺系疾病,其标准的舌象多为舌红、苔黄腻或厚腻,脉浮数而有力,只要外有表寒证的表现、内有热象的疾病均可应用。扩大用药治疗范围,达到异病同治,开拓思维,做到遵古而不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