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
第五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

第五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09-11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在分析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活、消费模式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倡导可持续理性消费的主张。
  • 摘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生态健康的社会.两型社会的生态健康是对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的耦合关系、代谢过程和服务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统测度,包括人体生理与心理环境的健康、人居代谢和栖息环境的健康、人群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健康、以及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分别从区域生态健康、产业生态健康及人居生态健康的角度阐述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及途径,并提出了以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为抓手的两型社会生态转型途径.
  • 摘要:中国的环保之路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生态健康这个21世纪中国的必然选择上,本文论述了大众传媒的重要地位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文章分析了大众传媒参与我国生态健康议题的发展进程,并提出了详细的责任承担内容,即大众媒体应当满足公众对生态健康信息的知情权;扮演好公众参与生态健康建设的平台,促进和推动更加深入广泛的公共参与;做好生态健康文化的宣传者。
  • 摘要:保障生态健康利益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基本价值和充分理由,这项由美国创立的新型诉讼制度经过学者们的引进,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都有了良好的发展,但还存在对其性质、内容、规则的不正确认识.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不同于传统诉讼制度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对其研究必须站在保护身生态健康利益的高度,超越传统诉讼理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法律制度,其中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针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障碍、当前传统的环境诉讼与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理论发展、制度完善极不协调的现状,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角度,提出建立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想.
  • 摘要:环境公益诉讼,是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和救济环境公益的重要法律手段,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层面的缺位,目前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仍然举步维艰.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应该适当放宽原告的资格,规定十个以上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的公民或一个以上的法人、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均可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允许原告提起事前预防诉讼,把环境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公平分配举证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实行有利于原告的原则,合理分担诉讼费用;取消诉讼时效的限制,给予环境公益更为周全的保护.
  • 摘要:最近,一些发达国家准备设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碳关税或者边境调节税制度.为此,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可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税(费)或者碳税(费)制度,以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由于《京都议定书》于2012年到期,该制度需等到《哥本哈根议定书》生效以后实施,才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名称上,开始可称之为温室气体排放费,等环境税政策出台后,再改为温室气体排放税.温室气体排放税(费)本质上属于环境影响税(费),其征收标准不应过低,也不应太高;其征收宜从生产领域入手,试点可从飞机的尾气排放控制开始.温室气体排放税(费)制度的发展设计可以参考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收费制度改革的经验,其实施应当与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交易等经济政策相衔接和协调.本文最后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准备设立的碳关税或边境调节税,不符合国际法.
  •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创了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先河,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本途径,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和生态文明观念,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深远的前瞻性.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出场”,必定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和实践性.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将为当代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精神启示与实践指导.
  • 摘要:“绿色促进计划”是政府为了应对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促使经济由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推出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包括立法保障、财税、金融、土地、消费、产业政策等,其核心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引导绿色消费,最终通过绿色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实施“绿色促进计划”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夺取绿色产业和绿色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摘要: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公益的保护和发展.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基本类型.分析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现状与缺失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基于环境安全的内涵,结合甘肃省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等现状,参照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本文建立了一套3层34项指标的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利用甘肃省资源型城市庆阳市2008年相关统计和实地调查数据,对该市环境安全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予以分析评价,提出了改善资源型城市环境安全水平,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 摘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潮流,桂林市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要实现桂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以建设循环型城市为核心,促进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体系和城市发展体系,提升城市的持久竞争力和生态化水平。
  • 摘要:人畜禽粪便是一种很好的农家肥料.粪便回田的生产模式一直支撑着我国数千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物质生态循环和环境保护.近30年来,这种生产模式遭到破坏,粪便难以回田,却大量流入江河湖泊,生态环境被污染,粪便的资源化面临困境.主要原因是缺乏系列对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激励机制和刚性政策,环保和农业部门分工不明,商品有机肥起步晚,生产工艺及其他关键技术落后;有机肥质量不稳定,肥效慢等.应重视相关立法,规范有机肥资源的管理;在税收、信贷、用地、用电、补偿等方面扶持有机肥产业的发展;应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切实提高有机肥的质量.
  • 摘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健康建设.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发展模式禁锢了一些人的思想,举办生态健康论坛对帮助人们建立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健康建设关系的正确认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我国土地和环境的承载量均很重,要保证全国人民的一定生活水平并维持生态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外别无它途.所以,只有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才有可能实现生态健康.生态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包含自然环境的生态健康外,还有丰富的社会环境生态健康内涵,推进生态健康建设必须对社会环境生态健康给予特别的重视,认真解决包括各个社会阶层的全体人民的社会环境的生态健康问题,使人民少有所学、壮有所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取得人民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两型社会”和生态健康建设.为此,各级领导要扎扎实实地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广泛宣传“两型社会”和生态健康建设的重要意义,重视关于“两型社会”和生态健康建设的立法和法律体系建设,修改政府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制定鼓励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健康建设的相关政策,尽早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体制,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健康建设落实到基层直至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 摘要: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机制概念的内涵问题决定着政策制定与实践的内容和方向,生态补偿机制概念的外延问题左右着政策适用的边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外部性问题的必然结果,因此,经济学中的生态环境价值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生态资本理论等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政府和市场都要发挥作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公共政策应包括公共财政政策、税费和专项资金政策、经济合作政策等手段.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市场手段应包括一对一的市场交易、可配额的市场交易、生态标志等.
  • 摘要:本文从水生态基准的基本概念、发展意义、保护目标、数据需求和推导方法学等各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生态基准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水生态基准的技术路线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并结合太湖水生态特征,研究了三种取代酚的水生态基准,通过实践来验证所提出建议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 摘要:本文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及其健康的定义和概念,对长江流域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促进河流及其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河流生态健康管理的要求是科学发展和社会价值观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总结河流健康管理的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将河流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管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公众参与,多部门协作机制和推荐河流综合管理等的对策建议.
  •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爽水型水稻土(无锡安镇)和囊水型水稻土(常熟)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状况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磷处理(P30/P20)水平下,爽水型水稻土2000/01年度地表径流磷(TP)流失量为603.2g P ha-1 yr-1,2001/02年度为1148.9g P ha-1 yr-1;而囊水型水稻土2000/01年度为679.5 g P ha-1 yr-1,2001/02年度为1350.3 g P ha-1 yr-1.麦季土壤磷的径流流失量均大于稻季.施肥量对土壤磷素径流流失有显著的影响.对太湖地区各种非点源污染的估算表明,农业非点源污染为620.4吨/年,约占非点源污染的10%而居第3位.随着农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人口的集中,日常生活污水和畜牧业的排泄物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贡献率的比例将会增大,因此,必须重视来自农田土壤P素流失这一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科学对策防治农田土壤P素流失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
  •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简称“中线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基地之一,是国家战略资源的承载地和全国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地区,直接关系到华北特别是京津等地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我们在辨识中线源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位势的基础上,吁请在中线源建立以水生态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全国生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生态试验区”),提出进一步明确中线源的国家战略功能定位、加大对中线源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等六项建议.为更好的服务南水北调大局,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对相关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 摘要:本文对非离子态氨对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生长与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合理利用金鱼藻改善水质提供依据.通过静态模拟实验,设定不同的非离子态氨浓度,研究了对金鱼藻株高、生物量、存活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铵态氮胁迫金鱼藻的主要原因是非离子态氨而不是水体中的总铵态氮.H2O2含量对非离子态氨较为敏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OD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当非离子态氨的浓度达到0.41mg/L以上时,金鱼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初步确定金鱼藻生长的非离子态氨阈值浓度在0.683mg/L~0.820mg/L之间.
  • 摘要: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著名的水生生物宝库,也是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长江口地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处,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在中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流域内排污量逐年增加,长江河口水质呈现下降趋势,长江口附近的东海水域已成为赤潮最严重的海域之一.随着流域内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将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长江口的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为了保护长江口生态环境,需对长江河口进行综合整治,以保护河口特有的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水污染和盐水入侵,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 摘要:本文首先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关内容,阐明了乡村生态的美学价值,着重论述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的美学意味和旅游发展对策.其二,论述了乡村自然生态的真善美所在,指出了“可持续性发展观”是乡村自然生态的至高美学观,强调生态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 摘要:作为生态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居室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对居室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进行了阐述,对居室空气污染状况、污染原因及治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居室装饰装修管理以改善居室空气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 摘要:作为20世纪末出现的新名词——生态社区,是应对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生存社区环境遭到破坏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生态社区建设的紧迫性的阐释和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反思,来探讨建立生态社区的对策和建议.深化了对生态社区认识的同时,得出生态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和措施:建设生态社区,需要保证先进的规划技术合法化,建立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吻合的操作策略与程序;按照生态整合原理进行综合规划,社区的总体规划必须与邻近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建设协调一致;把保存表土作为生态社区开发建设的规定条件,尽量减少土方工程;保护和利用自然条件改造社区的小气候,使社区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 摘要: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综合运用农业种植、景观生态、旅游规划、环境经济等学科知识的新型旅游形式.本文以苏州树山为例,首先介绍了在具有良好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近郊丘陵山地,推广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的技术路线以及社区参与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苏州树山多年实地调查的数据资料对其富民效用进行研究评价,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是城市近郊丘陵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带动农户增收的良好模式,在相似地区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作为中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旅游业曾是中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的大势之下,深入研究和分析中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对中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生态和农村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的开发建设特点的分析,探讨农村生态旅游对区域环境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该省生态与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指出,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确保旅游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受破坏和污染。搞好生态与农村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做好保护规划,制定周密的旅游计划并用不同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将福建省生态与农村长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 摘要:我们应该关注讨论的生态,是指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大生态”概念,所谈论的“生态健康”是对这个大系统复杂关系和状态的测度。“生态健康”反映了国际发展潮流,并提出了一个新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认为“生态健康”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概念的水平,表现为接受并采用的人还很少,尚未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同时生态健康概念本身界定还不够严密。
  • 摘要:我国因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越来越严重,由此引起的环境诉讼也越来越多.在这些诉讼中,有的受害者虽然能够胜诉,得到一些赔偿,但绝大多数的受害者因种种原因却难以获胜,也相应地得不到赔偿.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树立人本观念,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制定专门立法,建立公害病诉讼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环境监测制度,为受害者提供诉讼证据;建立公害病鉴定评估机制,加强公害病的调查和认定;完善环境标准,使环境标准能够成为环境维权的工具;建立公害病赔偿基金,鼓励法律援助;对律师和法官进行公害病诉讼法律培训,提升其办理公害病案件能力;加强舆论监督,保证司法公正.
  • 摘要:虽然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农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现代生物技术自身以及相应的产品很可能存在一些目前尚不能确证其存在、但一旦出现就危害巨大的隐患,使得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面临风险。而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重要使命,就是兴利避害,通过对与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尽可能在确保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摘要:生态健康与两型社会建设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既是有鉴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更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先贤圣哲,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以其大智慧,直觉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到生态建康有赖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从而在创建出“天人合一”理论的同时,提出并实践了人性化地看待自然,推已及人地将自然万物看作与人类平等客体,而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的法规制度,乡规民约,并通过教化将此传输到民间.我们应大声呼唤中国文化之“魂兮归来”,为我国今日的生态健康与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内在的资源支持.
  • 摘要:环境权是指社会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的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每一个人都享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所以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有助于保障公民环境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公民参与环保活动.我国现行法律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都存在不足.在实体上,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环境权,在程序上,没有赋予与环境侵权行为无直接联系的公民或组织提起诉讼的权利.因此,有必要通过修改法律,赋予公民或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大力培育环保组织的发展,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摘要: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过去“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导致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困境,制约了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必须解决重要问题.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阳泉市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探讨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以期对资源型城市尽早、尽快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所遗留下的经济和环境问题,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下,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明确资源型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建立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制度;通过建立政策激励扶持机制,调动企业投身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将环境影响评估作为城市未来项目建设的准入门槛之一.最终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人、生态”的和谐.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扩大,国内外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净化空气的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城市森林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方面效果明显,空气质量与空气负离子、植物精气和空气污染物密切相关。
  • 摘要: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前途命运和公众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四川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又面临资源、环境的严重束缚.本文立足四川,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分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定额管理、统筹城乡互动,提升集约发展的综合效应,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等一系列对策措施.
  • 摘要:外来有害生物威胁新传入地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本文阐述了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和外来有害生物进入我国的渠道,从而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对我国森林造成危害的措施.
  • 摘要:文章揭示介绍了我国当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危机的现状,剖析了形成原因,给出了一些解决建议,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强调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 摘要: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在区域环境和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洪湖湿地近年来出现湿地退化、功能退化的趋势,其生态健康面临着威胁.本文在生态健康理论指导下,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将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分成湿地生态特征子系统、功能整合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3个子系统,24个指标,运用特尔斐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权重确定,采用改进了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结果为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6369,状态属于“一般健康”.针对洪湖湿地目前的状态,本为提出了维系洪湖湿地生态健康的相关措施.
  • 摘要:流域综合管理是解决水问题、维护河流生态健康,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我国流域管理现状,从流域综合管理的必要性和战略性出发,借鉴国内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了现行流域管理体制的主要障碍和发展方向.并以长江流域特定区域——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库区为重点,从区域-流域-集水区-坡面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了该区域生态河流建设及流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为建设健康长江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流域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建闽江流域多年自然环境和经济变化趋势的调查,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对闽江流域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三方面18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从中找出影响生态健康的主要问题和维护闽江生态健康的重点,提出维护闽江生态健康和生态修复的建议.
  • 摘要:目的:环境污染健康损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通过建立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揭示环境质量发展变化的规律,降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影响,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本文旨在全面地了解环境污染健康损害问题,并构建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系统、准确、定量地判断损害程度;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搜集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现状,提炼出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从大气、水体、土壤三个方面较全面地了解了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现状,分析了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并进而初步构建了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评价指标体系;结论:目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情况不容乐观,本文构建了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物标志物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该指标体系针对的是生理健康损害,对心理健康损害指标的构建是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 摘要:本文对本世纪初工业废水污染襄樊市境内白河水源而导致村民健康受到严重危害的翟湾村近3年来新农村建设中所开展的民生保障、环境整治、生态改善等工作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环保民间组织的关怀支持下,该村通过项目投资和自筹资金等渠道兴建民心工程、落实卫生保健、改良人居生态环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今的翟湾村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风貌的新农村,被命名表彰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上情况表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翟湾村通过积极改善人居生态、落实村民卫生保障、美化绿色家园等措施,从而实现了旧村换新颜的巨变.而对于象翟湾这样生态曾被破坏的农村,生态环境重建工作仅仅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减少农田污染;实行农作物秸秆禁烧,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等,才能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摘要: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调查了南通市农村环境保护现有措施及绩效,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南通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南通市农村环境整合整治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并得出了适合南通市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政策体系.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发现当下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出现空心现象,而且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针对现阶段已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措施:坚持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路子;坚持走产业带动,坚持发展的路子;坚持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路子;坚持走农民为主,政府引导的路子;坚持走改革创新,长效管理的路子;坚持走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路子;坚持走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的路子。
  • 摘要:水中有机污染物已被证实具有遗传毒性,它常以混合的方式联合作用于人体.本文作者通过综述、比较目前城市供水水体有机污染物样品前处理方法、检测生活饮用水遗传毒性的各种试验技术,提出了采用不同组合方式的XAD系列大孔树脂吸附技浓富集水中的非挥发性有机物,应用组合的短期微生物学试验、毒理学试验,以考察不同水文期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并比较不同吸附浓集方法、不同试验在检测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方面的差异及联系.这有助于为完善地表水样品前处理标准方法,水中有毒有机物的检测与遗传毒性评价,以及为提出水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 摘要:现代康复医学的概念是利用医学的措施,对因创伤或致残性疾病后遗留的机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康复治疗,以达到改善或重建患者身、心、社会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最终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一门科学.20多年来,我国康复医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现代康复与我国传统康复的有机结合.康复医学具有显著的医学价值与经济价值,康复医学投资少、效益高、疗程短、疗效好,治疗手段绝大多数是非药物性和低医疗成本的适宜技术,非常符合当前的医疗改革理念.医改进程中需要从专业队伍建设、康复专业设置、各级康复机构的建立、社区康复医疗体系的建立等诸方面加强和规范康复医学发展,从政策和资金投入上保障康复医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康复医学的优势,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开创美好的未来.
  • 摘要:促进农村人口聚居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健康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村生态文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一个举措.它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和谐利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建设健康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落实农村人口聚居要循序善诱、科学规划、稳健实施、建立保障,以农民为主体,把好事办好.
  • 摘要:绿色经济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赋予了新的涵义和期待,而且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热点话题.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为手段的一种平衡式经济形式,它所依赖的是绿色技术革命.绿色经济与我国提倡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绿色经济战略就从国际社会平台走入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平台.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风会上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毫无疑问,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本文就绿色经济的理论范式、中国绿色经济发作状况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等谈点看法.
  • 摘要: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崛起的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本区、煤电为主、多元发展、节水环保的方针,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争取经过五至十年的发展,把内蒙古打造成21世纪中国重要的新型能源战略基地,发展以低碳化新型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努力打造发展低碳经济的六大基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内蒙古。
  • 摘要:经济发展,生态优良,在不少地方看来是发展的两难抉择.如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与环境友好的“双赢”之路,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一大关注点.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区、泉州市辖、被誉为“中国瓷都”的德化县经济总量20年翻了6番,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福建省10强行列,而县域人居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29位.德化县发展循环经济、铸就“绿色GDP”的双赢模式成为闻名遐迩的亮点.本文尝试对德化县做一番“实例”解读,以求从中探索实用经验,作为我国山区县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参考借鉴.
  • 摘要: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意味着城市圈的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模式及其转型的规制安排等,亟需重新思考和定位.本文首先依据“两型社会”的内涵和核心要求,阐明武汉城市圈此轮改革试验的新意不在于建设一般意义的城市圈,而是在于建设一个宜居生态城市圈,并简要分析了生态城市圈的本质特征及其三大建设原则,以及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宜居生态都市圈面临的诸多现实难题.其次,本文认为,产业生态化既是宜居生态都市圈的物质基础,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技术保障.针对目前武汉城市圈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普遍存在的重视产业一体化,忽视产业生态健康的倾向,文章强调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在于产业一体化,更取决于产业生态化,进而扼要分析了产业生态化的内在要求和现实意义、传统产业系统反生态特征的后果,以及城市圈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转型的基本路径.文章最后鉴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资源环境的外部性问题,特别强调产业发展模式的生态化转型,尤其有赖于政府完善的规制安排,才能使其外部性内部化,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着重从调整资源环境价格、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建立产业转型利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型政策工具,以及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参与的共同治理结构等五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思考及有关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出了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密切联系性,论述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开展对此不可偏废;指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论述了乡村旅游对经济欠发达乡村地区的生态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 摘要: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也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的基本途径.绿色农产品产业作为推动恩施州“实施‘三州战略’(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推进绿色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支撑之一,它的发展与壮大必将关系到“绿色繁荣”的实现.因此,认真分析恩施州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于促进恩施州绿色农产品产业开发朝着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是推进恩施州“绿色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生态庄园”是在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由多元投资主体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以及转让等多种经营方式,获取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使用权,通过建立庄园开展种、养、加、销等经济活动,实行企业化集中管理,运用高科技的新型经济组织实体,生态庄园系统能为社会产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各级政府既要作生态庄园经济的倡导者,更要作生态庄园经济的服务者,为推动生态庄园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支持.生态庄园的经济开发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形式创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融资方式创新,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金融瓶颈;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尽管经过十多年的调整发展,生态庄园的发展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相关部门必定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强服务支持体制建设,让生态庄园模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营、组织模式,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推动作用.
  • 摘要: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绿色消费”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自己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重新审视.倡导绿色消费,体现了人类崭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把握绿色消费的理念,符合“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价值.本文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绿色消费的各方面因素,并提出要加强政府对绿色消费政策的引导和监管;规范生产企业,加大开发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产品体系;拓展绿色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水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