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泻心汤

泻心汤

泻心汤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2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全国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等;泻心汤的相关文献由585位作者贡献,包括马越鸣、孟宪丽、王天明等。

泻心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84.21%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5.88%

专利文献>

论文:32 占比:9.91%

总计:323篇

泻心汤—发文趋势图

泻心汤

-研究学者

  • 马越鸣
  • 孟宪丽
  • 王天明
  • 石荣
  • 熊玉霞
  • 何毓敏
  • 张艺
  • 张宁
  • 任周新
  • 奉建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璐; 张静; 尹苗; 程耀蝶; 代锟; 吴倩; 赵洪; 陈希文
    • 摘要: 【目的】探索泻心汤、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4种清热解毒复方中草药体外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水煎法对4种复方中草药进行提取,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对大肠杆菌标准菌ATCC 2592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ATCC 25923的体外抑菌活性;在测定复方中草药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基础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复方中草药对PRRSV的抑制作用。【结果】泻心汤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最好,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均为7.81 mg/mL;三黄虎杖汤和黄连解毒汤次之,其MIC和MBC为31.25~125 mg/mL;清瘟败毒散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较差:MIC和MBC均>250 mg/mL,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和三黄虎杖汤非常敏感,其MIC和MBC为0.24~0.98 mg/mL。在体外抗PRRSV作用的试验中,泻心汤、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0.49、0.49、3.90和1.95 mg/mL。4种复方中草药对PRRSV的抑制与直接灭活作用较好,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均在0.98 mg/mL时对PRRSV有阻断作用,泻心汤和三黄虎杖汤在0.24和0.12 mg/mL时对PRRSV有阻断效果。【结论】4种复方中草药中泻心汤的体外抑菌及抗PRRSV的效果最好,其次是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4种清热解毒复方均有一定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王海芳; 陈文祥; 程红杰
    • 摘要: 泻心汤类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等,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加减化裁为泻心汤类方,共计8方,14味药。泻心汤类方从其立法来看,温清并用、甘苦兼施,能调中焦阴阳之失衡,寒热之错杂,对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契合胃癌虚实寒热错杂之病机,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于临床中研习《伤寒杂病论》,细揣古今医家之治验,略有所悟,文章就泻心汤类方来探讨胃癌之治疗。
    • 高建喆; 闫朝光; 蔡新生; 李恒震
    • 摘要: 临床以《伤寒论》论治痞证收效良好。现以《伤寒论》为基础,理清张机(字仲景)治疗痞证的思路。导师认为痞证的本质为局部形成的一种结滞状态,因个人气血津液的盛衰情况不同形成各不相同的证型,治疗时当以清除痞结为主,同时注意中焦的顾护以及整体气血津液的分布。
    • 黎崇裕; 李俊; 王艺霖; 刘志龙
    • 摘要: 刘志龙教授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多见湿热阻滞胃肠之证,宜以消积导滞、清利湿热为主,临证常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枳实导滞丸由《金匮要略》泻心汤、枳术汤、泽泻汤相合再加茯苓、神曲而成。用泻心汤清热,枳术汤、泽泻汤祛湿,加神曲、茯苓消积导滞,助肠胃运化。运用枳实导滞丸时,常由丸改汤,称之为枳实导滞汤,此方重在消积下滞,且药量较小,注重因势利导,即后世所谓“轻法频下”,无论是糜烂性胃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皆可化裁用之。
    • 裴晨越; 张良; 麻春杰; 宋青; 王广龙; 王昭美子; 邵昌明
    • 摘要: 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以半夏泻心汤为主的一系列经方,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之效,对于妊娠剧吐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针对中医对妊娠剧吐的认识以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在妊娠剧吐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浅析,为临床提供参考。
    • 高欣欣
    • 摘要: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汤合泻心汤治疗气虚夹热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形成蛋白-7(BMP-7)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菏泽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60例气虚夹热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氯沙坦钾口服+安慰剂口服,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合泻心汤,2组均治疗3个月.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β1、BMP-7、血肌酐(SCr)水平及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评价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TGF-β1、SCr水平明显降低,BMP-7水平和eGFR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TGF-β1、S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BMP-7水平和eGF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56.7%(17/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60.0%(18/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合泻心汤能够有效降低气虚夹热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清TGF-β1表达水平,提高血清BMP-7表达水平,明显改善肾功能,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均较好.
    • 邢齐树; 董昌武
    • 摘要: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 陈迎莹; 王蓉; 华国安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消痞,白术、枳实、半夏、桂枝、姜、茯苓为主要药物.结论:张仲景治疗痞证在选药组方时证症相参,值得现代中医医师学习.
    • 陈迎莹; 王蓉; 华国安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消痞,白术、枳实、半夏、桂枝、姜、茯苓为主要药物。结论:张仲景治疗痞证在选药组方时证症相参,值得现代中医医师学习。
    • 朴成日; 金香淑; 宋伟
    • 摘要: 目的 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继发消化道出血采用泻心汤合十灰散的疗效.方法 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确诊并收治的12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继发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并应用生长抑素配合兰索拉唑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呕血停止时间、大便隐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幅度、呕血停止时间、大便隐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继发消化道出血采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病情的恢复,疗效确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