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笔者以<中华医典>为主要检索途径,系统收集了古代医家的柴胡类方有效医案共128例,对其病证方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类、异同比较,从他们灵活应用柴胡类方的基本经验中,进一步发掘小柴胡汤和法的深厚内涵,总结其化裁衍方的一般规律.文章首先对其医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得出了比较系统的归类列表,并对列表资料,分别对病种、病因、病位、治法及加减方的频数分布及百分比进行了统计.
  • 摘要:治疗疼痛,谨守病机,很少见痛止痛;疼痛剧烈时,才适当加入止痛药,以缓病情之急.">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疼痛"的治疗十法,揭示仲景对疼痛的辨治规律,所述疼痛涉及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外感风邪,湿邪入侵,用发汗去湿止痛法;阴寒阻滞用温阳散寒止痛法;实邪内积用通阳散结止痛法;水饮内停用逐饮止痛法;肝气郁滞用疏肝理气止痛法;热毒内侵用清热解毒止痛法;气滞血瘀用活血止痛法;脏腑经络亏虚用补虚止痛法;蛔动气逆的腹痛用安蛔止痛法等.<金匮>治疗疼痛,谨守病机,很少见痛止痛;疼痛剧烈时,才适当加入止痛药,以缓病情之急.
  • 摘要:临床中医读仲景书,第一目的就在于得其意趣,用其方法,以治疗疾病.身痛一症,见于多种疾病中,细绎<金匮要略>身痛证治,将有助于余辈临床治疗身痛.倘能结合后世医家治身痛心法及余辈受<金匮>心法启示后的的临床切身体验,则能在日后治身痛时,溯流寻源,举一反三,十分有助于扩展临床思路.清代医家陈修园十分强调读仲景书于无字处,今笔者限于学识,兹先从仲景书有字处入手,略探<金匮>身痛治法,以为临床一助.不妥之处,尚祈教正.一、湿病身痛,二、中喝身痛,三、历节病身痛,四、阴毒病身痛,五、虚劳病身痛,六、肾着腰痛.
  • 摘要:本文分析了张伸景祛水诸法,认为其在具体运用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三法时,是与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等内在的功能相结合,体现出治脏腑调气机是祛水之基、理阴阳助气化是祛水之根、调气血消瘀积是祛水之用的学术内涵.该法标本兼治,最终以调动人体内在自我恢复能力,其组方用药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 摘要:仲景<伤寒杂病论>以辨病、辨证、辨脉、辨治为核心,挈<内><难>之精髓,明施治之准绳,理法方药,一贯始终,誉谓医坛之圣典,立医活人之示范,始汉至今已千百年不衰,其中科学的含金量不喻可晓.<伤寒杂病论>不仅为伤寒而设,实乃百病救治之向导,立法遣方之慈航,凡医学大成者,无不苦登长沙堂室觅寻真经矣.时下风湿类疾病弥漫或侵蚀着新世纪人们的健康,现代医学技术对风湿免疫的防治疗效难尽仁义,今就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风湿病的辩治方法与方药应用略述如下,冀欲缓解目前临床上医治风湿病无规矩而影响中医信誉,且对推动风湿病学科的健康发展不无俾益,不妥之辞,敬君斧正.
  • 摘要:中凤病是由于脏腑亏虚,气血失衡,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其本质是本虚标实,急性期以内风、邪热、痰浊、血瘀、腑实等标实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V气血虚为主。不少经方在此病某阶段时恰对其证,故得到较多应用。现将近十年来经方治疗中风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经方在治疗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以期对今后的运用有所帮助.
  • 摘要:本文使用结构比较的方法,从基本概念、原理、诊治体系以及学术思想渊源等几个方面,对历代<伤寒论>六经学说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认为,<伤寒论>六经学说是与中医学同步发展的.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指导仲景学说乃至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和应用扩展,无疑有重大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逆散方证的来源、四逆散方证的历代研究、四逆散的功效、组方等理论问题做以梳理,对四逆散在古今临证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四逆散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治疗疾病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配伍规律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四逆散方证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做以全面的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 摘要:温病学派有些医家认为小柴胡汤适当加减仍可应用于温病中;有些医家在温病治疗中取小柴胡汤立方之法;而有些医家却畏忌小柴胡汤,这种认为与"柴胡劫肝阴"有关.小柴胡汤中柴胡剂量独大而其发散之力甚强,从文献来看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是药都有毒),而温病学派用小柴胡汤治疗温病可能是病重药轻或药不对证而导致变证丛生,这可能是形成"柴胡劫肝阴"认识的重要因素.
  • 摘要: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后约有20余处,后世医家对本方的认识和应用极其广泛.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桂枝汤最切实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妊妇用之,产后亦用之".故桂枝汤非仅治太阳经的病,其它杂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药虽同,经化裁加减后所主治证候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桂枝汤并不是一方仅治一种病,而是一方能治多种病.证之与方,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变.<伤寒论>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透彻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现就从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进行一些阐述.一、定法中有活法,定方中有变方二、病机不同,法亦变三、活法须辨表里先后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论及桂枝汤在这种复杂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精神和方、法变化在理法方药中的重要性.如能加以精心研究,探其微妙,得其精华,临床投用得当,不乏见其神效."><伤寒论>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柯韵伯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在<伤寒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后约有20余处,后世医家对本方的认识和应用极其广泛.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桂枝汤最切实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妊妇用之,产后亦用之".故桂枝汤非仅治太阳经的病,其它杂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药虽同,经化裁加减后所主治证候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桂枝汤并不是一方仅治一种病,而是一方能治多种病.证之与方,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变.<伤寒论>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透彻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现就从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进行一些阐述.一、定法中有活法,定方中有变方二、病机不同,法亦变三、活法须辨表里先后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论及桂枝汤在这种复杂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精神和方、法变化在理法方药中的重要性.如能加以精心研究,探其微妙,得其精华,临床投用得当,不乏见其神效.
  • 摘要:肾气丸方出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杂病补肾祖方.现代很多人只知肾气丸补肾阳,有悖仲圣立方之旨.肾气丸具有补益肾气水火既济之功.兹不揣翦陋,为肾气丸补肾气而就正于同道.一、从肾的有关功能上来看二、从肾气丸的组方特点上来看三、从补肾气到补肾阳的历史变迁四、肾气丸补肾气的古今应用举隅综上所述,肾气丸具有补益肾气水火既济之功.无论任何杂病,凡符合肾气虚病机者,均可适用肾气丸随症主治.
  • 摘要:少阳包括手、足少阳两大经系.少阳主枢,具通行元气、运行水谷、决渎水道之功.慢性肾衰,关乎少阳病变,少阳枢机不利,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是慢性肾衰的重要病机之一.治需和解少阳,转运枢机,取小柴胡汤加减.和解方调畅了少阳枢机,使得浊毒泛发五脏的病理进程减慢,肾功能得以改善.
  • 摘要:的教研活动中,不仅体会出该书是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而且发现其在组方、用药和煎服等方面,都包含着睿智的计谋,后来形成的兵法"三十六计"在<伤寒论>中都能体现出来,读来不禁令人拍案,有茅塞顿开之快.因文章篇幅较长,继2003国际仲景学说会议论文集--<仲景学术研究>刊登六计,今年又逢青岛仲景学术盛会,故不揣冒昧,再节选而发,以飨读者.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以逸待劳第四计趁火打劫">兵法<三十六计>是对中国古代部分军事谋略和事例的概括总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浩瀚的中国医籍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疗韬略,它是中国古代医家治病疗疾的经验结晶.总结这些治略,无疑对中医临床大有裨益.<伤寒论>乃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其中的治病智谋深邃博大,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余在<伤寒论>的教研活动中,不仅体会出该书是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而且发现其在组方、用药和煎服等方面,都包含着睿智的计谋,后来形成的兵法"三十六计"在<伤寒论>中都能体现出来,读来不禁令人拍案,有茅塞顿开之快.因文章篇幅较长,继2003国际仲景学说会议论文集--<仲景学术研究>刊登六计,今年又逢青岛仲景学术盛会,故不揣冒昧,再节选而发,以飨读者.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以逸待劳第四计趁火打劫
  • 摘要:<伤寒论>治外感,以六经辨证为主.无论后人对六经有多少不同的理解,也无论后世对六经辨证的应用有多么广泛,六经病证概括或代表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的主要阶段,并为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这应该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本义.<金匮>论治杂病,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无论后世的脏腑经络辨证有如何长足的进展,也无论后人如何以现今脏腑辨证的目光来分析<金匮>原文所述的一切,脏腑经络病证强调了疾病浅深轻重的不同层次,并为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这也应该是<金匮>脏腑经络辨证的初衷.
  • 摘要:,包括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防治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通过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中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始终重视顾护正气,以防疾病发生及演变,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分析病机变化,切断病势,重视扶助正气,以御病邪深入,驱出致病邪气,或邪正兼顾,或扶正以达邪,使邪去正安,杜其病进演化,立法处方,全面兼顾,既重视扶正与祛邪,又重视配伍宜忌,饮食禁忌,以免毒副作用发生;更有大病差后,慎劳节食,预防死灰复燃与病又复作,阐述了仲景在六经辨证论治全过程中尤为重视预防为主的思想,继承与发扬了<内经>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重于治的原则.">"治未病"源于<内经>,包括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防治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通过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中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始终重视顾护正气,以防疾病发生及演变,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分析病机变化,切断病势,重视扶助正气,以御病邪深入,驱出致病邪气,或邪正兼顾,或扶正以达邪,使邪去正安,杜其病进演化,立法处方,全面兼顾,既重视扶正与祛邪,又重视配伍宜忌,饮食禁忌,以免毒副作用发生;更有大病差后,慎劳节食,预防死灰复燃与病又复作,阐述了仲景在六经辨证论治全过程中尤为重视预防为主的思想,继承与发扬了<内经>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重于治的原则.
  • 摘要:<伤寒论>在六经病证的论治过程中贯穿使用了别表里、审寒热、定虚实、明阴阳的八纲辨证内容,具体运用了病证辨证、动态辨证、时相辨证、错杂辨证、反馈辨证等多种特殊的辨证分析方法,为临床辨治各种疾病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辨证思维方法,从而使六经辨证能够广泛地适应于临床各科.
  • 摘要:本文从伤寒、杂病一体的角度,讨论了研究外感病杂病,<金匮>与<伤寒>应互相补充;学习方证,<伤寒>与<金匮>应互相佐证,还<伤寒杂病论>的本来面目.
  • 摘要:自愈是仲景重要的治疗学思想,仲景之自愈观对开拓现代临床治疗思路仍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论述自愈以正气为本,然后从相对观、整体观、恒动观阐述了仲景辨识自愈的方法,及如何把握自愈的时机.
  • 摘要:反复出现"四时五行"一词.张仲景的<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故也借用了这种四时模式."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唯明于阴阳,才能理解可用于病理机制描述的四时模式,才能心悟"不可道"的恒"常"生理状态,进而解读四时五行理论体系.只有正确理解了四时模式,明于"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之义,才能正确理解"阳明者,胃中寒是也"、"厥深者热亦深"之微言大义,以及春夏秋冬四种治疗大法的深刻寓意,进而从总体上把握三阴三阳病的四时框架.<伤寒论>书中的三阴三阳病"欲解时"体系,其实也并不是六个时段,而是仍符合上面所说的四时理论模式.">阴阳以内外出入为言.出的多叫作阴胜,经日"阴胜则寒气入得过多叫做阳胜,"阳胜则热".其中,阳盛、阴盛、阳虚、阴虚四种病理机制,可以演示除"阴阳匀平"生理状态之外的四种病理状态,而这四种机制,正可以用天地阴阳出入(太阳入射量和地面散射量)的四时模式进行模拟,所谓四时.五行中,只有四种"可道"的阴阳虚实模式,而阴阳匀平状态"不可道",故<内经>反复出现"四时五行"一词.张仲景的<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故也借用了这种四时模式."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唯明于阴阳,才能理解可用于病理机制描述的四时模式,才能心悟"不可道"的恒"常"生理状态,进而解读四时五行理论体系.只有正确理解了四时模式,明于"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之义,才能正确理解"阳明者,胃中寒是也"、"厥深者热亦深"之微言大义,以及春夏秋冬四种治疗大法的深刻寓意,进而从总体上把握三阴三阳病的四时框架.<伤寒论>书中的三阴三阳病"欲解时"体系,其实也并不是六个时段,而是仍符合上面所说的四时理论模式.
  • 摘要:的治疗原则是一脉相承的.3.临证中既要遵守一般原则,也要知常达变,随证制宜,这充分体现了大师辨证论治的思想.4.仲景针灸方中选穴一般是少而精,且多为常用穴、特定穴,尤其是"经脉穴".大师有关针灸的论述给后人以启迪、思路,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临床仍具指导意义.">本文从4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1.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针灸同方药一样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过程中.2.制定了针灸治病的一般原则--阳证宜针,阴证宜灸,这一原则与<内经>的治疗原则是一脉相承的.3.临证中既要遵守一般原则,也要知常达变,随证制宜,这充分体现了大师辨证论治的思想.4.仲景针灸方中选穴一般是少而精,且多为常用穴、特定穴,尤其是"经脉穴".大师有关针灸的论述给后人以启迪、思路,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临床仍具指导意义.
  • 摘要:与<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临床运用机理方法与规律、加强对三门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经方临床运用规律的研究,开展经方治疗中、西医各种病证的机制研究,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一定规模的临床研究,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③实验研究,对辨证病证的实质、治则治法、药理药效及毒理、经方配伍规律与药效机理等的研究.要坚持坚实的中医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特色,才能使本研究再创辉煌.">"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金匮、温病),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颁布的二级学科.新学科目录将三门课程合为一体,形成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这对于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一门新组建的学科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面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仍是象以往那样任其自然缓慢发展,还是象现代科技浪潮那样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无疑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考题.本文就本学科(金匮)及学科建设谈一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怎样发展.一、研究的基本思路二、研究的方法.具体研究的方法:①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校勘训诂、注释发微、编次整理、专题探讨、机理阐释等.②临床研究,探讨<伤寒杂病论>与<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临床运用机理方法与规律、加强对三门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经方临床运用规律的研究,开展经方治疗中、西医各种病证的机制研究,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一定规模的临床研究,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③实验研究,对辨证病证的实质、治则治法、药理药效及毒理、经方配伍规律与药效机理等的研究.要坚持坚实的中医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特色,才能使本研究再创辉煌.
  • 摘要:调肝以治四脏是仲景治疗杂病的方法之一,其主治病种繁多,证候复杂多变,疗效满意可靠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其机理与<内经>的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一脉相承.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说,则青出蓝胜于蓝,示医者以规矩,以触类旁通也.
  • 摘要:本文对"必"作了解析,订正了传统的片面释义"一定"之义,认为"必"不仅作"一定"、"必定"等肯定之义,而更多的用作承接连词、转折连词。
  •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多数医史学家所推定的有关张仲景时代与生卒年(150-219年),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三种可能的说法:第一种为仲景生于140-150年,卒于205-220年;第二种为晚期说,即仲景可能会入魏(三国时代),这样其卒年将大大延后;第三种为早期说,即仲景为桓帝时(146-167年)人,151-153年已成壮年,则其生年当早于140年,甚至可能至130年.笔者认为在更准确的史料出现前,不应以准确的年代作为仲景的生卒年,而当并存多种可能性,且指出可能性的大略范围.
  • 摘要:中记载小半夏汤用量为半夏20g,生姜10g,半夏重于生姜的谬误,对临床更好的遵从仲景原意运用经方,恰当掌握药物问的配伍比例有较大的意义.">由于仲景方中药物与药物之间所用的单位常不相同,导致临床运用经方不好掌握其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用量比例,如何更好的把握仲景用方原意,一直以来是历代医家争论的要点.本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及柴胡加芒硝汤用量入手,考证出半夏一升的用量等于五两,并以此为依据,对<伤寒杂病论>中含用半夏的44首方剂进行了总结分析,明确了半夏在各方中与各药配伍的用量比例.此外,笔者还提出了"小半夏汤中半夏:生姜等于5:8,半夏用量要小于生姜的论点",并详加论述,纠正了现行<方剂学>中记载小半夏汤用量为半夏20g,生姜10g,半夏重于生姜的谬误,对临床更好的遵从仲景原意运用经方,恰当掌握药物问的配伍比例有较大的意义.
  • 摘要:关于成无己之生卒年代,一般以张孝忠之说为据,以为成氏生于嘉祜、治平年间,然通过考察,发现成氏当生于庆历一至和年间.王鼎后序称成氏"为权贵挈居临潢",即成氏是被胁迫去临潢的.又据有关文献所记,被掳之人的待遇是很悲惨的,但成氏作为医生,受到的待遇稍好一些.成氏死于临潢,至死未能回乡.
  • 摘要:(下<金匮要略>简称<金匮>)方的服药次数研究如下.一、顿服:二、日服一次:三、日服二次:四、日服三次:五、日夜服:六、随证变化决定服次:综上所述,<金匮>的服药次数,随病证性质与变化而定,常规为日服三次;攻邪救危,为集中药力,日服二次,长服或病轻者,为减烦琐,亦多取日服二次;邪重病急则顿服;并注意服药后之病证变化及药物反应,决定止服或再进,其药法对指导今天的用药,很有现实意义.">仲景组方法度严谨,用药皆有心得,重视用药的每一环节.我们现在服药,一般多是每日一剂,分二次服:服西医多是每日服三次,似乎已成定规.那么,我们有必要看看被称为"众方之祖"的张仲景是怎样运用服药次数的,试就<金匮>(下<金匮要略>简称<金匮>)方的服药次数研究如下.一、顿服:二、日服一次:三、日服二次:四、日服三次:五、日夜服:六、随证变化决定服次:综上所述,<金匮>的服药次数,随病证性质与变化而定,常规为日服三次;攻邪救危,为集中药力,日服二次,长服或病轻者,为减烦琐,亦多取日服二次;邪重病急则顿服;并注意服药后之病证变化及药物反应,决定止服或再进,其药法对指导今天的用药,很有现实意义.
  • 摘要: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原书用于治疗少阳病误下后,证见心下痞满,呕而肠鸣的痞证.该方选药精良,立法严谨,首创辛开苦降之配伍法则,对后世医家组方用药具有深远影响,本文试就此加以论述.
  • 摘要:本文就<水气病>篇论"气分"的30、31、32条原文,依据历代注家观点,对其中的疑难点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评述.提出气分为一病证名,并对其形成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掌握气分病证的辨证论治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归纳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麻黄配伍的药理作用,主要具有发汗、散寒、升津舒经、清宣肺热、利水消肿、温阳解表、发越郁阳、宣肺平喘、宣降化痰等方面.仲景创造性地扩大了麻黄的临床应用范围.
  • 摘要:解太阳表证诸方,皆用桂枝合姜草枣,其用心显然可见[1].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2].既能发汗解表治外感,又能温中补脾治内伤,其统治表里的作用机理主要在调和营卫、振奋脾阳[3].可见,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并非虚言,从脾统四脏来认识,亦是如此.由此也说明,调治脾胃实乃仲景最重要的治病法则.">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情况来看,运用频次最高的前五味药依次为: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均有治脾作用,且正是组成桂枝汤的五味药.现在认为,桂枝汤的主要功效为:调和营卫、调和阴阳、调和脾胃.从作用机理分析,桂枝汤要发挥其功能,则首先在于调和脾胃.如桂枝汤解表,以水谷之海为化源,邪藉汗而散,汗又为津液所化,津液乃脾胃运化而来,脾运强健,则津液充沛,汗源丰富,使邪随汗出.故解表必资化源.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解肌祛邪,草、姜、枣补益脾胃,并啜以热粥,助胃气酿汗源."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成无己指出:脾胃为荣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消磨,荣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营于外.营卫虚弱,因于脾胃,调和营卫,不离脾胃.观<伤寒论>解太阳表证诸方,皆用桂枝合姜草枣,其用心显然可见[1].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2].既能发汗解表治外感,又能温中补脾治内伤,其统治表里的作用机理主要在调和营卫、振奋脾阳[3].可见,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并非虚言,从脾统四脏来认识,亦是如此.由此也说明,调治脾胃实乃仲景最重要的治病法则.
  • 摘要: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世对本方的研究运用甚广,取得疗效甚佳.笔者在三十九年临床中,对该论中的方剂,边学习,边研究,边运用,受益颇多.现将苓桂术甘汤的感悟所得,奉献同仁,为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尽滴水之力.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张仲景选这四药组方,对药的性味归经及功用,了解得非常详细和透彻,对药物之间所产生的阴阳互力,五行相生相益过程,掌握得准确无误,使组方精细而严谨.而四味药所产生的方义,则是非常深奥.1、顽固性泄泻,2、顽固性水肿,笔者用上法治疗同类病人129例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8﹪以上.同时按上法治疗不宁腿综合症17例,同样收到治愈之效.因受篇幅所限,不再例举病案,若能悟透上述方义,则能运用自如.
  • 摘要:对胃肠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脉证、遣方用药等方面匠心独运,对后世胃肠病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胃肠病的描述,大致可有呕吐、下利或不大便、腹满腹痛、心下痞或心下痛等.从病因而言,主要为内外两大因素.从外因而言,<伤寒论>有很多因风寒之邪入侵而致肠胃病的论述.对六淫引起之胃肠病,虽没有现代教科书叙述得那么条理,但亦作了深入的论述.本文指的外因主要从风寒以及火邪两方面述之.从内因而致的胃肠病可有多种因素造成,其中常见有七情(较少)、食伤、饮邪、气滞血瘀、实热内郁、湿热阻滞、虚寒、寒热夹杂、虫积等.总之本文只是概括辨析胃肠病的病因方面,同时结合临证体会,作了简要介绍,目的在于阐述其对后世临床辨证的深远影响及意义.致于其病机、主要脉证及治法方药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则以另文论述."><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可概括为"六经为纲,八纲为辨",其实已融合了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为一体,因此其辨治疾病的方法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都起着典范的作用.<伤寒论>对胃肠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脉证、遣方用药等方面匠心独运,对后世胃肠病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胃肠病的描述,大致可有呕吐、下利或不大便、腹满腹痛、心下痞或心下痛等.从病因而言,主要为内外两大因素.从外因而言,<伤寒论>有很多因风寒之邪入侵而致肠胃病的论述.对六淫引起之胃肠病,虽没有现代教科书叙述得那么条理,但亦作了深入的论述.本文指的外因主要从风寒以及火邪两方面述之.从内因而致的胃肠病可有多种因素造成,其中常见有七情(较少)、食伤、饮邪、气滞血瘀、实热内郁、湿热阻滞、虚寒、寒热夹杂、虫积等.总之本文只是概括辨析胃肠病的病因方面,同时结合临证体会,作了简要介绍,目的在于阐述其对后世临床辨证的深远影响及意义.致于其病机、主要脉证及治法方药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则以另文论述.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桃核承气汤及不同分离方式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加味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黄芪、生地等)全方煎剂及其水提醇沉、正丁醇、乙酸乙脂不同提取处理的成分群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同时设立达美康作为治疗对照,共治疗8周.测定心脏湿重/体重比、心肌羟脯氨酸及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 结果:各组大鼠心脏/体重比值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达美康组、水提醇沉组、正丁醇提取组、乙酸乙脂提取组均不同程度增加,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全方组的心脏体重比值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也显示出相似的作用效果.大鼠心肌胶原纤维ⅠmRNA的表达在糖尿病模型大鼠中较正常对照组轻度降低,在达美康及全方治疗组中表达下降.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模型组大鼠较空白组大鼠升高,中药全方治疗组抑制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较达美康治疗组效果佳,但不具有显著性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Functionaldyspepsia,FD)血和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oly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P,SP)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影响,明确该的促胃动力作用机理. 方法:采用夹尾激怒法造成肝胃不和型FD大鼠模型,观察该方对血液和组织中VIP、SP和SS的影响. 结果:疏肝和胃汤不同程度增加FD大鼠血浆及组织中SP的含量,降低血浆及组织中SS的含量以及组织中VIP的含量.结论:疏肝和胃汤增加SP含量、降低SS及VIP含量等作用是该方促进胃排空的作用机理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栝蒌薤白汤防治肺纤维化作用及机理.方法;用平阳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后,中药组每天灌胃栝蒌薤白汤,28d后处死,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肺部病理组织学改变、肺组织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模型组大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中药组,肺组织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中药组(p<0.05).结论:栝蒌薤白汤能明显减轻平阳霉素所致的大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提高肺组织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
  • 摘要: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组成: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证.症见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隐痛,吞酸嘈杂;或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为了进一步探讨吴莱莫汤作用机理,本研究以检测DNA损伤的小鼠活体骨髓细胞檄核(micronucleus,MN)为指标,对其致突变与抗夹变(抗环磷酞胺诱导的DNA损伤)作用进行实验研究.
  • 摘要:本文兹就先生近年来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法简略概述如下,以期与同道共同体会先生"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而不拘于伤寒书本条文;学经方,写经方,用经方而不囿于经方之陈规旧制"的良苦用心.一、有关小柴胡汤的几个问题,二、小柴胡汤及类方加减活用法,三、典型病案,以上概括介绍了陈瑞春教授小柴胡及加减类方活用法,并举极个别病例,乃为举一反三而设,不能尽其所有.先生常强调:凡参以病机,结合临床大胆使用柴胡化裁方,才能发展小柴胡汤,明仲景活用经方之旨.并嘱咐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活用发展经方之法.如小柴胡合苍耳子汤(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治鼻渊,副鼻窦炎;小柴胡汤合立愈汤(何首乌、土茯苓、天麻、当归、防风)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小柴胡汤合通气汤(柴胡、川芎、香附、石菖蒲)治慢性化脓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神经性耳鸣,听力下降等证.(出自别人小柴胡化裁法)先生认为: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主方,本可用于"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小柴胡合其他方治疗五官科疾病的确合情合理.先生这种广思经旨,圆机活法学习经方的治学态度一直影响后学。
  • 摘要: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厥阴病的一张方剂."论"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为探讨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并扩大其应用范畴,笔者采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证属阳虚气弱者均采用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 摘要:中麻黄细辛附子汤是治疗阳虚型胸痹(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经方。">胸痹的治疗,应分阴阳虚实,不能只知"心主血脉",而忽视"心为阳中之太阳"的辨证观.不要一见心血管疾病,就按西医解剖的观点,单纯用支架的方法或用中医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对阳虚型的胸痹病症是一种误治.本文通过四则临床病案举证,<伤寒论>中麻黄细辛附子汤是治疗阳虚型胸痹(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经方。
  • 摘要:乳蛾、喉喑临床多见,或急或慢.急性属痰火实热者,咽部红肿溃烂,焮热灼痛难忍.久延不愈,常致伤津耗液,阴亏火旺,虚实夹杂,标本互见.全国名老中医袁金声教授擅用经方,临证中巧用经方与时方合用,疗效显著.本文举验案二则,以示同道.
  • 摘要:肩周炎为康复科临床常见病,患者以中老年为主,是肩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过去我科治疗以超短波为主,现采用理疗配合内服经方桂枝加葛根汤,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
  • 摘要:本文以五苓散为主方,适当酌加谷精子、决明子、白蒺藜、菊花、青葙子、桑白皮、茯苓皮等治疗Graves眼病57例共86只眼,其中轻度突眼33例、中度突眼15例、重度突眼9例,疗程为6个月.其中14例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用他巴唑10mgTid,重度突眼加用火把花根5片,Tid,全部病例未用激素.结果突眼度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4.4﹪,眼部体征症状也有较好改善.
  • 摘要:经方作为中医方剂之园中的一支奇葩,历经二千余年的检历,显示出无可争辩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广泛运用.疗效卓著是经方最大的特色.历代医籍典册中经方案例不胜枚举,每因其卓效令人拍案称奇,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医药群体的中医素质降低和中医药诊疗范围缩小,经方疗效下降已成为困扰中医界的一大难题,为使这颗方剂明珠再放异彩,提高经方疗效已成为伤寒同仁们的当务之急.笔者不揣愚陋,试作砖石之论.一、病证结合,全面考察,二、辨证论治,四诊详参,三、量大力专,效起沉疴,四、注意煎服,辨证到底.
  • 摘要:七年制学生的特点是善动脑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好辩论,喜参与,针对这样一个学生群体,沿用传统的老师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难免显得被动而呆板,因此,以提高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解、掌握,尤其是运用水平为出发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把教学和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七年制<伤寒论>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只有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利于知识的融汇贯通.近两年来,笔者在七年制<伤寒论>教学中尝试PBL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摘要:常变观的启示个体化治疗被称为21世纪的最佳治疗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协调统一.西医由过去的单纯强调规范化,到认识到个体差异,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握灵活的度.而随证施治,灵活变通原本是中医学的特点,其欠缺的是客观化的诊疗规范.没有"常",就无所谓"变","变"也要立足于"常".所以中医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化诊疗常规,这是今后一切工作的前提.">1六经辨证"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常,,与"变,,是相对的概念.常具有永久、经常、普通的意思,变代表了变化、变通、变异."常变观,,属唯物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如何运用已掌握的常规常法认识新生事物,解决未知问题,做到知常达变;以及如何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不断总结新的常法. 2"常"与"变"的相对性3<伤寒论>常变观的启示个体化治疗被称为21世纪的最佳治疗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协调统一.西医由过去的单纯强调规范化,到认识到个体差异,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握灵活的度.而随证施治,灵活变通原本是中医学的特点,其欠缺的是客观化的诊疗规范.没有"常",就无所谓"变","变"也要立足于"常".所以中医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化诊疗常规,这是今后一切工作的前提.
  • 摘要:探讨了黑疸的名义、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与女劳疸的区别.认为黑疸既非病名,亦不属黄疸病的基本证型,而是黄疸病的变证之一,其因目青面黑、虽黑微黄而得名;多出现于黄疸病的后期,各种黄疸日久不愈,血脉瘀阻败浊,颜面肌肤失于荣养,皆可致黑疸;黑疸病机以血瘀为本,湿郁为标;其基本治法当以活血去瘀为主,温阳、去湿、行气为辅;女劳疸以额上黑为特征,黑疸之黑可累及全身.
  • 摘要:本文从病因病机、病位分类、治则方药三个方面对医圣张仲景关于中风的思想进行了阐述并与后世关于中风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希望同道能够望加强对医圣中风思想的重视,进一步的宏扬仲景学术思想.
  • 摘要:<伤寒论>中多出体现了两法或多法并用的规律,并且极大丰富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内容.其中清温并用法是<伤寒论>中多法并用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且在<伤寒论>中体现的较为系统和全面,通过对<伤寒论>中清温并用法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并结合后世医家对清温并用法的理解和临床发挥,进行分析和归纳,有助于对<伤寒论>清温并用法有更为清晰和全面地掌握.
  • 摘要:大黄蟅虫丸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篇,由生大黄、黄芩、干地黄、蟅虫、水蛭、蛴螬、虻虫,桃仁、杏仁、芍药,干漆、甘草十二味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散结、缓中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形体赢瘦、腹满不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五劳虚极,内有干血之证.近年来人们对大黄蟅虫丸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也颇多,疗效可靠,尤其在治疗肝病、血液病、皮肤病、外科病、妇科病、骨关节病,脂质代谢异常、神经精神异常等方面显示了优势.现就本方近20年来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临床应用,2药理研究,3毒理研究.
  • 摘要: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抬体系,无论外感还是杂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本文将近10年来六经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的情况综述于下。集近10年来中医药文献,总结六经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的近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
  • 摘要: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指导思想,在<伤寒论>100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从小柴胡汤组方看,亦包含了这一思想.2、解表为先,防病入里.<伤寒论>54条说:"先其时发汗则愈",其义有二:一是发汗要早,表证初期但见恶寒,发热不明显,或病邪尚未侵犯脏腑时即当发汗.二是发汗要彻底,即将表邪尽从汗解,麻黄汤是首选方剂.3、表里同治,杜绝变证.表里同病,在某些情况下,表证和里证互相牵制,先治哪一方均有使病情发展变化的可能,此时当表里同治,才能防病于未然.如<伤寒论>大青龙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等.4、大力祛邪,保护正气.当病变处于邪盛正盛时,就要虑及正气可能会受损,此时通过大力祛邪,可起到保气、和血、存阴、护津等作用,防止病情发展恶化.如大承气汤、白虎汤、大陷胸汤、抵当汤等方证即是.5、扶正祛邪,防病进展.某些病证虽处于实证阶段,但正气略有不足,存在对邪气有招架不住的徵象,这时的治疗不仅要祛邪,而且要考虑扶正.6、消除疑虑,防患诸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未病"学术思想内容丰富,本文试从六个方面对其作初步探讨.1、整体治疗,防五脏传变.<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指导思想,在<伤寒论>100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从小柴胡汤组方看,亦包含了这一思想.2、解表为先,防病入里.<伤寒论>54条说:"先其时发汗则愈",其义有二:一是发汗要早,表证初期但见恶寒,发热不明显,或病邪尚未侵犯脏腑时即当发汗.二是发汗要彻底,即将表邪尽从汗解,麻黄汤是首选方剂.3、表里同治,杜绝变证.表里同病,在某些情况下,表证和里证互相牵制,先治哪一方均有使病情发展变化的可能,此时当表里同治,才能防病于未然.如<伤寒论>大青龙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等.4、大力祛邪,保护正气.当病变处于邪盛正盛时,就要虑及正气可能会受损,此时通过大力祛邪,可起到保气、和血、存阴、护津等作用,防止病情发展恶化.如大承气汤、白虎汤、大陷胸汤、抵当汤等方证即是.5、扶正祛邪,防病进展.某些病证虽处于实证阶段,但正气略有不足,存在对邪气有招架不住的徵象,这时的治疗不仅要祛邪,而且要考虑扶正.6、消除疑虑,防患诸证.
  • 摘要:本文从现行<金匮要略>教材和<方剂学>教材对肾气丸的主治、功效误解入手,详细论述了肾气丸针对的病机、功效,仲景制方的特点以及临床加减运用要点,提出"肾气丸乃补肾气而非补肾阳之方"、"肾气丸非‘阴中求阳'的代表方"等创新性论点,以期对后学者正确理解肾气丸,把握仲景原意,更好的于临证中活用肾气丸这一经典名方起到一定启发作用.
  • 摘要:目前高等医药院校使用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讲义及历代不少医家,均认为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是和解与通下并用剂.笔者反复琢磨,若有心悟,见解不同,故不揣浅陋,辨析如下:一、大柴胡汤证的病因、病机、病位、病症盽`骀二、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辨三、大柴胡汤证与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辨四、大柴胡汤证与阳明腑实证辨五、大柴胡汤治法辨六、大柴胡汤方药辨小结:综上所述,大柴胡汤证的病因病机病位是太阳病传入少阳,邪热蕴结于胆腑.其治法是和解少阳,清泄里热,使在经之邪假道太阳汗之可也,使在腑之热假道阳明下之可也.陈修园说的好:"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大柴胡汤治重于"半里",故日"下之".若结合现代医学来分析,仲景所述大柴胡汤证实为急性胆囊炎或胆石病等证候,临床实践亦证实大柴胡汤对胆囊疾患有良效.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因此,为大柴胡汤证正名是有必要的.
  • 摘要:白塞病又称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联症,也可见到皮肤、黏膜、关节、消化道、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损害的症状表现.1湿热蕴结,毒邪内侵,2毒瘀互结,交错不解,3脾肾两虚,余邪未尽,综上所述,白塞病病因多端,见证杂乱,可表现在眼、口、生殖器、肢体关节等部位,但在中医认识,其病位当在肝脾,并与心、肾相关,其病机虽复杂但不外湿(外湿、内湿)、热(实热、虚热)、毒、瘀、虚(气、血、阴、阳)五端.依据病情发生的急缓,其急性发作期多以心、肝、脾胃湿热毒邪壅滞,脉络瘀阻为主,而缓解期则以脾胃气虚、肝肾阴虚,热郁湿遏交结不解为主,另在缓解恢复期也可出现以气血不足、脾,肝阳虚等以正虚为主的表现.总之,在临床辨证白塞病中务必遵<内经>"治病必求于本",及"知标本者万事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之原则,详细探求病源,把握白塞病湿热毒瘀相互交结,阻滞经络,弥漫充斥上下,多脏器受累,病之初期多实证,而反复迁延,邪毒久羁,耗伤正气,虚实夹杂的特点,才能灵活辨证,不拘一经一脏,合理用药,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本文对<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治法进行了探讨.主要有祛风寒湿法,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利小便祛湿法,如麻杏苡甘汤用薏苡仁;微汗法,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温阳祛风湿法,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中祛寒湿法,如肾着汤;涌吐风痰法,如藜芦甘草汤;外治法,如纳药鼻中、针刺;补肾法,如八味肾气丸;补气养血法,如防己黄芪汤、薯蓣丸.
  • 摘要:根据临床上存在着误诊误治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特将<伤寒论>中误治的原文进行整理、归纳,从中找出误治救误规律,探索出一条可杜绝误治发生发展的途径,以便使临床医生在医疗实践中熟练的掌握和应用.正治与误治辨证,虽二道殊途,然而在提高医生医疗水平的辨识上,确有理致同归之妙.仲景以大量篇幅描写误治的变证,实乃用尽苦心,欲从反面教育后者如何提高医疗水平,这正是我们挖掘这一宝库,与同道共鉴之目的所在,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归纳、整理,误火、误灸熨的原文,并分析其传变,寻找其截断传变的方法.
  • 摘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2<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4六经头痛的病因病机5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举要
  • 摘要:只有饮邪停留在两胁时,才能诊断为悬饮,悬饮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胸腔积液.引起胸腔积液原因较多,<伤寒论>之十枣汤证相当于现代感染性疾患引起的胸腔积液,而<金匮>所论悬饮范围更为广泛.治疗悬饮除十枣汤外,泽漆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也是治疗悬饮的重要方剂.
  • 摘要:本书是笔者40多年来,学识伤寒、研究伤寒、教授伤寒、诊用伤寒、撰写伤的实践体会和心血结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验证,苦心耕耘.潜心研究,不断总结,集数十年的医、教、研经验的写实.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历代名著、现代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结合个人研究及凭脉辨证之经验,忠于<伤寒论>原著,力求阐述精当,有所发挥,有所创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伤寒学实质为核心,以临床应用为重点,解除人民疾苦为宗旨,造就学术之秀为意愿,弘扬仲景学为目的.兹将本书撰写构思和内容重点简介如下:一、全书内容概况:二、本书的学术特点:思之,<聂氏伤寒学>以伤寒论为核心,六经辨证为主体,纳入历代医家精化为特点,吸取现代科研成果,融入作者教学实践、科研成果、临床经验,全面论述,内容翔实,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理畅通,论释深入,观点公允,疗效可靠,阐义显明,前所未有,贵在创新,全书形成具有个人独到见解的伤寒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 摘要:及其它章节理论,"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成功地创造了六经论治,使外感热病的治疗有法可循,为后世辩证提供了新的内容,故柯韵伯日:"仲景药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认为<伤寒论>是外感,内伤均可采用的辩证方法,自成体系,所以说<伤寒论>六经名称,虽源于<内经>,但其意义则完全不同,仲景是用<内经>的名称,而赋予新的涵义和新的内容.因此,实质上和<内经·热论>有了原则性的区别,是辩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张仲景"博采众方"运用<内经热论>及其它章节理论,"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成功地创造了六经论治,使外感热病的治疗有法可循,为后世辩证提供了新的内容,故柯韵伯日:"仲景药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认为<伤寒论>是外感,内伤均可采用的辩证方法,自成体系,所以说<伤寒论>六经名称,虽源于<内经>,但其意义则完全不同,仲景是用<内经>的名称,而赋予新的涵义和新的内容.因此,实质上和<内经·热论>有了原则性的区别,是辩证论治的指导原则.
  • 摘要:肺主宣发的研究,一直是肺藏象学说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从肺与皮毛及卫气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演绎,并进一步探讨外感病发病与肺失宣发的关系.并提出:肺主宣发的实质,既包括了肺气维持呼吸道畅通的作用,同时也包括了肺气宣散卫气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所体现的肺与皮毛的关系.肺气不能宣散卫气于肌表是外感病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由于肺主宣发丰富的内涵,在生理病理上肺气宣发、卫气透泄与皮毛、上呼吸道、太阳经的关系,提示我们外感表证的治疗在遵循辩证论治的同时,早期应强调宣肺解表,因势利导,这对于防止病邪传变有积极的意义.
  • 摘要:本文从八纲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的双向调治法进行初步探讨,包括:表里双解、寒热并治、虚实兼顾、阴阳双补等.这对于全面理解仲景学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 摘要:分析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认为温病中的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在内,<伤寒论>中虽没有治温病之名,却有治疗温病(瘟疫)之实,阳明病的清、下两法是治疗温病的主要方法.<伤寒论>相对<素问·热论>是个进步,但<伤寒论>并未究尽外感热病的证治,把阳明病与温病等同起来,不承认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也是不对的.吴鞠通运用承气汤遵古法而不拘古方,<温病条辨>对阳明下法的运用不但有继承,更有发展.
  • 摘要:本文从<金匮要略>论胸痹病"阳微阴弦"入手,分析其临床意义有脉象与病机两大部分,"阳微阴弦,,作脉象理解时,可表现为寸脉沉迟微,而关脉小紧弦."阳微阴弦"作病机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阳微阴弦,,主要指上焦阳虚,胸阳不振,痰浊、阴寒痹阻.广义的"阳微阴弦,,应指正虚邪实,即强调了胸痹是本虚标实之证.这种认识相对对目前临床治疗胸痹偏于活血化瘀,更加全面,而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 摘要:"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看伤寒病在当地流行近十年.这与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固定"的流行病特点相一致.">笔者历经18年,观察、治疗了一千余例出血热病人,发现其发病演变过程与伤寒六经传变基本一致,用六经辨证治疗出血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今将其临床体会,提供给同道,为后世研究伤寒病开辟一条思路.1,伤寒六经型证与出血热的五期经过,2,伤寒变证与出血热特殊证型,3,思考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伤寒论>中的伤寒病,可能就是流行性出血热,其根据有三:①伤寒六经病的传变过程与出血热的五期经过基本一致.②伤寒太阳病阶段"水逆证气少阴病阶段的"四肢厥逆";厥阴病阶段的"消渴",是有异于温热病的特征表现.也是出血热有异于其他传染病的特殊表现.③<伤寒论·原序>"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看伤寒病在当地流行近十年.这与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固定"的流行病特点相一致.
  • 摘要:从主要症状(以恶寒发热、汗出、口渴、手足厥为例)、证候类型、治法和方药、煎服法与护理四个方面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认为其有助于辨证论治的准确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也体现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良苦用心;认真学好这方面的内容,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精神实质,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灵活运用经方的能力.
  • 摘要:<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相近,<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用药的基础.<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绝大多数本于<神农本草经>,但在具体运用上多有创新和发挥,如对<神农本草经>所载甘草、桂枝、人参、芍药、附子、半夏、大黄等药物功效的继承和拓展,并剔除了神学迷信的成分,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伤寒论>在剂型的确立、毒性药物的运用以及服药时间等用药方法上对<神农本草经>理论进行了具体化.此外,<神农本草经>所体现的药证关系和<伤寒论>中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相比,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时期的飞跃.因此,分析<伤寒论>对<神农本革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既可进一步深化汉代以前的本草理论研究,又能挖掘仲景组方用药的本义,以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指导临床运用。
  • 摘要:<伤寒杂病论>自仲景完稿之初至宋校定本以前,出现过多种多样的传本.正是由于<伤寒杂病论>多种传本的歧出,对于<伤寒杂病论>早期的流布研究来说是不可缺少、重要的参考文献.研究方法可以宋代校定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参照,从伤寒与杂病合论的角度出发,对宋以前<伤寒杂病论>早期的各种传本进行系统、认真地文献整理研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和分析问题,深入了解<伤寒杂病论>内容在宋以前的流布状况,认真理清各种传本之间的相互传承关系,充分认识<伤寒杂病论>在祖国医学史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思想,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 摘要:<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由于东汉距秦始皇开始统一度量衡制不远,秦始统一,虽颁布了诏书实行了强制措施,但各国接受施行实屈不易,被灭诸国各地有的因怀旧或习俗仍沿用旧制;秦始皇统一后在位十一年,至胡亥二世时,已是各地争雄纷起,政局难以把持,三年而亡,可想而知.汉改秦制,仍用黄金与铜钱两等贷币,黄金以一斤为单位,一斤也称一金;铜钱轻重不一,私铸盛行,自惠帝二年至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93-113年)钱法变了九次,汉高帝废秦半两钱,行榆荚钱,重三铢,至汉武帝时才确定用五铢钱.王莽新朝,屡改币制达五次之多,后光武帝又恢复汉制.由于币制的变更常影响着度衡量值的改变,各个时期铸造的衡器、量器也不标准不规范,加之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医学流派及个人的用药习惯不同药量使用的差异性也很大,致使今天不能确定张仲景的用药剂量标准.今结合至目前的研究成果就几种观点论述于下.一、由实物考证,二、医药学家的考证认识,三、对确定剂量存在的看法.
  • 摘要:<伤寒杂病论>用酒补养气血,活血通脉,温通阳气,驱除寒邪,助行药势.同时也促进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清酒"和"白酒"都是古代的米酒."白酒"酿造时间短,较混浊,酒力较轻;"清酒"酿造时间长,较清纯,酒力较为醇厚.临床用酒入方剂,米酒为最佳.
  • 摘要:<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两书基本产生于同一时代,从对药物功效的认识来看,<伤寒杂病论>临床用药与<本经>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结合仲景方的用药探讨<神农本草经>经文的含义,有助于对<本经>用药的更好把握,也有助于理解仲景方的应用.甘草是仲景方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仲景对甘草的应用,既符合<本经>的记载,又有所深入和发挥,充分体现了仲景对药物的运用深得<本经>之旨.
  • 摘要:肝虚传脾(胃、肠)的病证即腹满、腹痛、便难、便闭、肢痛、呕吐、吐涎沫、胎动等.并举肝阴虚、肝阳虚传脾的临床治例说明之.最后指出,余脏之虚亦可传病于其所克之脏.故对杂病的辨治,无论实证还是虚证,都应恰当地顾护其所克之脏.">肝病实脾,<金匮要略>治未病的这一著名论断被世代传承.肝病虚在补用酸,助用焦苦的同时,"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启示我们,肝虚亦可传脾.本文一一列举了<金匮要略>肝虚传脾(胃、肠)的病证即腹满、腹痛、便难、便闭、肢痛、呕吐、吐涎沫、胎动等.并举肝阴虚、肝阳虚传脾的临床治例说明之.最后指出,余脏之虚亦可传病于其所克之脏.故对杂病的辨治,无论实证还是虚证,都应恰当地顾护其所克之脏.
  • 摘要:本文根据仲景<伤寒论>全书,对太阴病证治及其相关问题作为简要的归纳分析."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一语,反证了"大便不利"即硬结难解为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的应用指征之一."太阴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明确说明了太阴虚寒有向阳明腑实转化的可能.仲景提出的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正是针对上述中间病理状态所设立的治疗方药.病人有脾虚寒的病理基础,即便见大便硬,在治疗之时,还必须顾及脾虚寒的体质,不到完全化燥化实,不可轻易用承气汤治疗.
  • 摘要:首篇说:"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这段话不仅表达了正虚邪中的外感病发病观,而且强调了气机通畅对于人体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元真郁结不通,才造成了伤寒病的发病和高致死率.1伤寒化热认识梗概2伤寒化热过程分析3伤寒化热过程示例4结语在仲景看来,"发热属表者,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邪热入里者,也无非"营卫郁遏,不得外发,自当内传"(黄元御<伤寒说意>).因之,他不仅在条文中多次使用了"阳气重故也","阳气怫郁不得越","阳气怫郁在表"等辩证术语,并且针对阳郁化热的不同阶段拟定了辛温发散、辛凉透泄、辛寒清解等不同治法.不难看出,仲景对于外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肇自<内经>却又远迈前列,不惟使伤寒化热的理论更为充实具体,同时也为临床应用开拓了新的局面.">伤寒病是一类主要由寒邪侵袭所导致的外感疾病.<伤寒例>指出:"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金匮要略>首篇说:"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这段话不仅表达了正虚邪中的外感病发病观,而且强调了气机通畅对于人体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元真郁结不通,才造成了伤寒病的发病和高致死率.1伤寒化热认识梗概2伤寒化热过程分析3伤寒化热过程示例4结语在仲景看来,"发热属表者,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邪热入里者,也无非"营卫郁遏,不得外发,自当内传"(黄元御<伤寒说意>).因之,他不仅在条文中多次使用了"阳气重故也","阳气怫郁不得越","阳气怫郁在表"等辩证术语,并且针对阳郁化热的不同阶段拟定了辛温发散、辛凉透泄、辛寒清解等不同治法.不难看出,仲景对于外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肇自<内经>却又远迈前列,不惟使伤寒化热的理论更为充实具体,同时也为临床应用开拓了新的局面.
  • 摘要:关于阳明病的发病与分类问题,一直以来,受注家的学术思想影响,或以经证与腑证分类,或以热证与实证分类.其实仲师于原文中并未提经腑二字,也未言热证、实证,乃后世为便于归纳而有所阐发.对于上述分类方法,虽有观点和认识上的差异,但尚可被学者认可.不容忽视的是有以下三点:一是对阳明病的原发与转属病的阐发不足.二是对阳明病中寒证,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应当将其归入太阴病.三是将阳明湿热发黄和阳明蓄血证归类于阳明病兼证或变证.笔者认为:阳明病的共性特征是"胃家实".具体表现以大便秘结、或不大便为主症.以中风与中寒论病性,以原发与转属论发病.阳明中风有原发和转属两类;阳明病中寒证唯有原发而无转属.阳明中风论无形,则有阳明邪热独盛邪热充斥证、阳明邪热充斥气津两伤证、阳明邪热上攻证;论有形又有燥热初结、燥热互结、燥屎结聚、燥屎复结、燥屎竭阴、脾约肠燥、津亏便硬、充斥结聚兼夹、弥漫三阳之不同;热蕴湿蒸则有湿热并重、热重湿轻、瘀里表闭之异;论燥热入血则有燥热衄血、阳明蓄血、热入血室、肠腑瘀血、便下脓血之不同.
  • 摘要:本文对中医痰饮的概念及痰饮生成的途径作了探讨,提出中医痰饮的概念非常广泛,除了广义狭义、有形无形之分外,现代中医临床已将痰饮的概念扩大至高脂血证,肥胖症,脂肪肝,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等脂肪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方面除强调化痰外,更重视活血化瘀.现有的痰饮概念及病机认识显然无法满足临床要求.而<素问.经脉别论>篇中关于"饮、食"生痰的运化途径,不仅为其病因病机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 摘要:回顾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对温经汤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加以总结.认为温经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原则.
  • 摘要:半夏泻心汤是中医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以其疗效的可靠性被后世尊为"辛开苦降"调和脾胃的祖方.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心下痞与胃运动障碍(以脘腹痞满不舒或胀痛,纳呆,早饱,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道慢波的起搏细胞,国外已有研究发现很多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和结构变化有关.本研究通过观察半夏泻心汤对胃电节律失常大鼠胃肌间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探讨该方的作用机制,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现在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们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免疫损害机制在病毒性肝炎发病和慢性化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大黄蟅虫丸、黄芪建中汤四方,是一系列临床疗效奇佳的经方,它们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胆系统疾病.本研究从这四方和、清、消、补的治法出发,配合仲景肝病传脾的见解,各取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大黄蟅虫丸、黄芪建中汤中主要药物,组成一首融仲景四法于一方的合法方剂,探讨其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中药鳖甲煎丸对免疫性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分析鳖甲煎丸的治疗作用,探讨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并与西药秋水仙碱作对照,为临床防治肝纤维化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预防组、秋水仙碱治疗组、鳖甲煎丸预防组、鳖甲煎丸治疗组,选用猪血清诱导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各组于10周后取10只大鼠断头处死,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GF-BB. 结果:鳖甲煎丸能够从多个环节抑制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明显减少PDGF-BB的表达,作用接近或优于秋水仙碱,显示它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鳖甲煎丸和秋水仙碱的预防效果同治疗效果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是糖尿素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47﹪~91﹪,而按神经生理学改变判断可达80﹪~100﹪.由于该病变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本课题在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该病取得良效的基础上,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
  •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10﹪-20﹪,其中约有1/3会出现左心室肥厚,高血压LVH的发生原因中内分泌介质的变化-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高,加速了心肌细胞内蛋白合成,提供了心肌肥厚的物质基础.在治疗上,应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降低RAAS的活性,能有效缓解高血压病LVH的发生和发展.这是降低高血压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本文的研究表明,中药保心降压康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抑循环Angll、Aid的活性有关。至于保心降压康通过何种途径及方式阻抑高血压大鼠循环Angll、Aid活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在糖尿病专科临床诊疗中,一般言,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效均不错,但总有百分之几的患者血糖降不下,简称为"难治性糖尿病".究其原因有三:或为胰岛p功能衰竭,或胰岛素抵抗,或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几种因素或单一存在,或多种并存.当然血糖控制好与差,也与文化程度、饮食控制、情绪等多因素呈正相关. 本文是难治性糖尿病中医辨证得失录。
  • 摘要:以<内经>理论为指导,认为口僻一病主要病在阳明,另涉肝脾.运用经方随症加减,证治从阳明入手,祛阳明之邪,通阳明之络,补阳明之虚.且治疗时注意疏风散邪,兼和营养血,若有湿热、痰热、胃热则需祛除兼夹邪气,经久不愈则当补虚活络.
  • 摘要:消渴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程冗长,病机复杂,患病日久可出现多种变证.临证时若不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实难应其万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变证的临床工作,善以仲景之法辨治消渴病变证.往往能在应对消渴病变证复杂多变之时有法可依,有方可潜,目每获良效.1、燥热内盛阴伤甚酸甘化阴津液生, 2、缓中补虚祛干血搜剔通络疗诸疾,3、痰饮中阻卒呕吐温药和之调气机,4、阳微阴弦胸痹痛栝蒌薤白心络通,5、虽云消渴多燥热下消仍须用八味.
  • 摘要:奔豚气病,临床包括范围很广,较多学者是从神经官能症和癔病的角度加以认识的.然而无论哪一种奔豚气病,对同一个患者而言,其症状特征都是反复发作相同类型的症状,反复不已,如:癔病性昏厥、病窦、室上速、房颤、腹痛等等,类似免疫学的肌体免疫过程,如同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故而从奔豚发病机理加以探讨.
  • 摘要:和法属八法之一,但与其他七法不同,它是通过几组药物的配伍得以实现的,如和解法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有清法、补法、解郁法组成.所以,和解法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作者在临证时善用和解法治疗胃肠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金匮>方以用药精当著称,至今在临床上发挥着很好的疗效,巧处即在分量上.临证处方用量的大小必须因人、因病而定,以合适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原则.遵循这个原则,治疗脾胃病时遣方用药宜用轻量,这是由脾胃自身的特性、患者身体的一般状况,以及药物的偏性决定的.临证上对于轻量的使用方法,除了在轻剂中求配伍之外,还可通过轻用动药、引经药,小剂量服药的方法达到目的.
  • 摘要:对<伤寒论>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具体方法、教学效果、注意事项进行了客观呈述与评价.提出将经典教学融入临床氛围之中,有利于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积极性,巩固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效果.作为案例式教学特殊表现形式,是对临床见习的补充和延伸.
  • 摘要:,并将其作为临床型博士班必修课程,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及教师素质提高将产生积极而重要影响.">问题<伤寒论>作为临床型博士班必修课程,授课对象数量从数名到近百,授课对象的专业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原著学习为主,以经阐经的高精深研究型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对象.对策革新教育理念-"授人以渔";革新教材-以临床诠释经典,贵在临床,贵在方法,有所学、有所用,坚持突出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训练;革新教学模式-将经典教学过程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革新考试方法-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实效性,经典与专业互动,教学相长.体会"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不同专业人才研修<伤寒论>,并将其作为临床型博士班必修课程,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及教师素质提高将产生积极而重要影响.
  • 摘要:中,仲景提出了"养慎"的观点.所谓养慎,即内养正气,外慎风邪.这正是养生的最为基本原则.张仲景还特别强调了饮食对养生的意义:"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仲景养生思想及其方法研究状况. 2张仲景的养生方法2.10治未病养生古代医家把预防疾病称做"治未病".张仲景继承<难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家,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养生家.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可看出:张仲景对养生给予了十分的重视,并且应当也是身体力行的.他批评那些不重视养生的人说:"怪当今居世之士,……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段序文明确提到"养生"一词,充分强调了养生的重要.在<金匮要略>中,仲景提出了"养慎"的观点.所谓养慎,即内养正气,外慎风邪.这正是养生的最为基本原则.张仲景还特别强调了饮食对养生的意义:"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仲景养生思想及其方法研究状况. 2张仲景的养生方法2.10治未病养生古代医家把预防疾病称做"治未病".张仲景继承<难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