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治未病

治未病

治未病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6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55篇、会议论文293篇、专利文献114408篇;相关期刊816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42种,包括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末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国际中医药与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等;治未病的相关文献由8481位作者贡献,包括倪天庆、冯红、王爱明等。

治未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55 占比:3.66%

会议论文>

论文:293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114408 占比:96.10%

总计:119056篇

治未病—发文趋势图

治未病

-研究学者

  • 倪天庆
  • 冯红
  • 王爱明
  • 石学敏
  • 胡国强
  • 颜艳
  • 王琦
  • 建宇
  • 何清湖
  • 张晓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昕; 孙文军; 高芳; 张艺蓉; 李蕴哲; 刘霞; 高阳; 张海龙
    • 摘要: 目的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基于治未病的思想,总结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易感体质,并提出中药预防的食疗药膳方,为COVID-19的预防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查阅近5年的相关文献,对COVID-19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病位、疾病传播、易感体质、预防食物和方药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感染初期症状相似,均为湿邪致病,不同体质的人对COVID-19的易感性和染病后的证型发展转归亦不同。易感体质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和气郁质,治则当以扶正气、祛湿和养肺为基本原则,结合体质差异,辨证预防,以补益、健运脾胃和芳香化湿药物为主,佐以宣利肺气之品。结论根据体质的不同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为临床预防COVID-19提供一定的指导。
    • 邓旭; 李晓屏
    • 摘要: 正常人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护机体保持动态平衡,而疾病的防治同样以恢复机体平衡为原则,即“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以平为期,实则贯穿了中医治未病的全过程,从养生防病到疾病防治均当以平衡为法,保持机体动态平衡以维系健康。然而维护机体的动态平衡时,其方法亦不可太过,当以小为用,循序渐进,意在缓图。本文试从健康以平衡为法出发,论述养生治病中如何达到平衡状态,即养生宜小法,或饮食有节,或形欲小劳,以维护动态平衡,而治病则当小剂,或重剂专用,或小方缓图,以渐至平衡。
    • 刘存志
    • 摘要: 康复预防观是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之一,早期康复介入有助于防止或减少患者功能的丧失或者残疾的发生,这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思想相似。针灸疗法治未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等老年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VD为例,探讨针灸疗法在VD临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阐释了针灸疗法对痴呆发展早期阶段具有防治作用,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康复技术的早期介入可使慢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基于治未病理论构建中医针灸智能康复新模式,在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辅助下发展规范化的中医针灸康复技术,有助于提高中医针灸康复服务有效性、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马巧琳; 胡斌; 王培; 李艳慧; 杨帆
    • 摘要: 《金匮要略》原文中涉及针灸的内容,对于针灸防治疾病,从早期预防、辨经辨证取穴,到针灸药结合、疾病预后及禁忌等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全面,蔚然成为体系。重视疾病预防与转归,运用针灸方法“治未病”,方法丰富,且选穴组方中贯穿“治未病”思想;针灸取穴颇具特色,既有专病专穴,又有辨经取穴、辨证取穴,取穴少而精;灵活结合运用多种针灸方法,如针药结合、灸药结合等,灸刺种类丰富;从禁针、禁灸、疾病禁忌等方面揭示针灸禁忌与适应证;认识到患者机体状态是针灸施治或判断针灸预后的重要依据。《金匮要略》中的体系化针灸思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
    • 徐文卫; 贺晓霞; 楼建国; 黄达荣; 王月花; 潘一先
    •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肺脾并重原则,探讨自拟新冠肺炎预防方1、2、3、4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无症状儿童32例及有症状儿童78例,分别予以服用新冠肺炎预防方1、2号6剂。无症状成人106例(无症状患者61例、医院发热门诊、全科医学门诊及援鄂医疗队等一线医护人员45例)及有症状成人47例,分别服用新冠肺炎预防方3、4号6剂,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四组均未发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有症状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自拟新冠肺炎预防方1、2、3、4号早期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明显,中医“治未病”理论肺脾并重值得普及,可以提高普通人群的机体抵抗力,缓解其不良情绪。
    • 杜丽坤; 李佳睿
    •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进展,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不容小觑,已位居慢性病第三位。其初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在出现脆性骨折等并发症后才得以确诊,因此被冠以“寂静的疾病”之名。不仅影响了病患的生存质量,也增添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支出压力。确保骨骼健壮是保障健康的重要环节,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也应该持续进行;尤其对于我国庞大的、骨密度尚未达标的人群,所谓防微杜渐,防病于先是更为紧要的。目前,临床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用药风险;相比而言,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治疗方法相对安全、临床疗效显著优异、副作用较少等。依据中医“上工治未病”观念,近年来,单味药、中药复方、针灸等治疗方法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焦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并对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作简要综述,旨在为今后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
    • 刘海燕; 杜旭
    • 摘要: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研究热点。通过对近十年来灸法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回顾与分析、归纳与总结,包括督灸、温和灸、壮医药线点灸、温针灸、火龙灸、热敏灸、隔物灸、逆灸、麦粒灸、脐灸、天灸、罐灸等,结果表明灸法干预亚健康状态方法多样,疗效稳定,独具特色,体现了“治未病”思想,但存在研究不够全面、诊疗规范欠统一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深入。
    • 刘玲娥
    • 摘要: 目的:了解衡阳城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并制定相关发展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019年5月-2019年8月在衡阳市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共48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涉及内容包括居民一般情况、居民健康状况、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情况、影响参与中医治未病服务因素、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意愿尝试情况。结果:共发放4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4份,有效率为94.58%。社区居民慢性病发病率为28.19%(128/454);所调查居民中,有198人(占43.61%)“听说过中医治未病”。影响居民参与中医治未病的因素有:(1)服务机构的专业性;(2)有关服务项目的选择;(3)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效果的总体满意度;(4)居民对治未病服务自费意愿承受水平:44.27%的居民期望支出在500~1000元/年(201/454);(5)在医保支持度方面,绝大多数居民期望通过医保和政府的支持。结论:衡阳城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一般,应当进一步加大治未病理念宣传力度,做好治未病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中医治未病优势项目,政府应推动治未病服务入医保,使更多人群从中受益。
    • 许晓娟; 张振宇; 普勇斌; 程召; 夏桃; 吴艳柳
    • 摘要: 目的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昆明市呈贡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发展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2020年6月—2020年7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就诊的159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得出52%的社区居民听说过并了解中医治未病;对中医治未病方式的了解:78%认为针灸推拿治未病;社区居民认为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优势:62%的居民认为疗效好;79%的居民愿意选择在服务中心进行中医治未病服务。结论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较好,但还需宣传和引导。为此,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治未病认知率和参与度;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未病服务技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丰富治未病服务内容;加大政策扶持,促进治未病工作的发展。
    • 王晶; 段清珍; 李红
    • 摘要: 社区健康教育是普及疾病防控知识的重要途径,可增强居民疾病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达到减少发病、控制病情进展等目的。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有利于做到事先预防、事中干预等。《常见病中西医诊断及合理用药》一书以临床常见病及其病因、基础知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常用中西医治疗药物等为基础,致力于提升连锁药店合理用药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以中西医用药、联合用药及关联搭配为思路,对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14类常见疾病的诊断及用药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论述了中西医治疗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