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广西梧州
  • 出版时间: 2009-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柱色谱分离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的中药活性成分或其他混合成分的分离,特别是经过多年来再完善的制备液相色谱,在制备用于结构鉴别的样品或少量对照品时处在无可替代的位置,目前其每次分离量已经达到克级的水平;但用于工业化生产,批分离量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的递归柱分离技术,主要是着眼于工业化批量分离高纯度物质,运行经济,适用于规模化生产。
  • 摘要:植化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基本任务,是为揭示中药的科学内涵,逐步搞清药效物质基础。首先是与药理和临床结合,追踪有效部位和单体有效(或特效成分),以及有害物质。其次是提供质控指标成分对照标准品。 以便推进从中药材到中药产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药效和疗效判定,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工艺稳定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药新药达到标准化要求。所以,中药对照品对于中药标准化至为重要。而中药标准化则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医药产业还没有打造出巨大的宣传效应,还需要加大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创新宣传载体,打造更加巨大的宣传效应。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应。要想把中医药产业做得更好,就得加大宣传力度,大造舆论,打造巨大的宣传效应。实施中医药产业立体化推介战略,就是系统地把中医药产业推广给社会,赋予中医药产业一个适应宣传和发展需要的形象理念,彰显中医药产业特色,以直观亲切的形式树立中医药产业形象,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达到宦传推广之效果。
  • 摘要:前列康是治疗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的一种植物药制剂,它取材于天然植物花粉,从中提取M2+分子等治疗群,能有效改善前列腺病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症状,并且从植物中萃取氨基酸、稀有元素等高营养物质,在消除尿路症状的同时起到长期的保健作用。
  • 摘要:兰花苦苣为败酱科类(lactuca tatarica CAMEY),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草味苦,折断有白浆,根生叶簇生,头状花序,生于径顶花兰色,生长于田野低洼潮湿地。药用全草,夏秋季采挖,性寒味苦,有破瘀活血。补虚止咳,久服益气轻身耐老之作用。临床用于肠道炎症,痢疾、痈肿、咽炎、特别对肺感染、肺脓疡吐脓血有良好疗效。近年来临床应用抗结核疗效满意,故本品是一种治疗范围广,疗效好的天然药材。依据祖国医学集食疗、食补、食治为一体,对呼吸、消化系统急慢性病,特别对贫困地区结核病之死灰复燃有意想不到的控制以及治疗作用,据民间疗法及临床实验研究本品有其广泛的开发前景。
  •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受到西方医学冲击的形势,笔者作为一名中医人,本着爱护中医和发展中医的理念,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医重归秉持传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的行列中,促进中医健康发展。
  • 摘要:面对国外针灸热潮的蓬勃兴盛,中国本土的针灸却一直都火不起来,甚至还出现了国内针灸人才大量外流或者分流的情况,导致人才断层,针灸医学的传承都出现了危机。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和国内的行业政策人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两个新概念为解决行业发展的问题抛砖引玉。 国外,尤其是欧美针灸行业的兴盛,固然是有针灸疗法的独特疗效及副作用小的原因在里面,但其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是针灸能够繁荣的重要原因。在欧美,开一家针灸诊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市场准入的门槛较低,这就使力量较为弱小的针灸行业迅速壮大起来,虽然导致针灸从业者中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但是在大多数针灸同仁的努力之下,整个针灸行业还是向着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 摘要:目前世界医疗现状可用“小”、“乱”、“差”、“散”四字概括,而看病难、看病贵、甚至是看不起病已是不争的事实。管理难、难管理、甚至是瞎管理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在某些地方甚至是严重的,如近百年来中医发展的沉浮起落就是如此。笔者以为,目前医疗的困境主要与医学发育不全、学术混乱、技术支撑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其次与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脱离实际;机制、体制不配套也有关系。因此。首先要在医学科学技术上实现突破,其次在机制管理上要走规模、品牌、专业化运行的路子,方可促使医疗走出困境。
  • 摘要:目前,市场上中药材(尤其中药饮片)假冒伪劣(伪混现象、优劣混装)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结合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中药材市场规范和管理进行分析,与同道们商榷。
  • 摘要:就目前而言,对疑难病的防治中医药是主战场已成定局,显然,挑战西医也是不争的事实。像肥胖、老年痴呆和便秘、风湿、类风湿病变、痛风、骨质疏松和增生、腰间盘突出、深静脉炎和曲张、三高病变、脑萎缩、硬皮病、手足皲裂、“澳抗”阳性、乳腺增生和肿块、冠心病等等,都属现代疑难病,用中医药防治可发挥其独特作用。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医药以其显著疗效、鲜明民族特色、独特诊疗方法、系统理论体系和浩瀚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我是一名中医师,现在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理事,也是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的理事和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从1978年开始了学医、从医的历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了。我从1985年加入学会,特别是2004年起医院肾内科的主任、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以来,始终遵循科协普及科学、服务大众的理念,全身心投入到宣传中医、普及科学的活动中去。不但在宣传中医诊疗理念、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做出了贡献,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
  • 摘要:中医药近代的遭遇原因复杂,有其自身特性固有的弱点、政治因素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文化的撞击交融等等,但总能顽强地生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且成为绽放着的民族优秀文化奇葩被世人所瞩目,也肯定为其自身特性所决定。吴仪同志曾概括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创造、积累、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特点。
  • 摘要:在脊髓灰质炎控制以后,脑性瘫痪(脑瘫)成为小儿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小儿脑瘫的病因较多,脑损害的范围较弥散。脑损害既累及大脑皮层,又累及髓质,既有大脑损伤,又有小脑、脑干损害。所以脑瘫患儿往往临床出现的功能障碍多为复合性。既有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模式,又常并存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及咀嚼障碍、视听障碍等。其结果为病情错综复杂,生物医学康复困难。脑瘫的康复治疗涉及面广、内容较多。 其康复治疗的周期较长,花费较大,难度较高。在我国80%左右的脑瘫儿分布在乡村,工薪阶层,打工族等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因无能力支付较高的康复费用,使很多的患儿失去治疗机会。为了能使此部分患儿也能得到适当的社区家庭康复治疗,将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十几年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中医按摩的有效方法整理编辑成《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及配套《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应用于临床。该套教程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脑瘫儿非常适宜,在医师的定期指导帮助下,家长学习掌握《手册及VCD》的适宜康复技术,使脑瘫孩子们在家中也能获得一些必需的、规范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中医康复按摩、中医康复食疗法等。经过长期的家庭康复也会使大部分孩子达到生活半自理或生活完全自理,以解除这些家庭的痛苦与负担,下面谈谈有关脑瘫中医医学康复的家庭治疗。
  • 摘要:“治未病”以人的健康长寿为根本,以治未病不治已病为宗旨。远期目标,最终实现“无医世界”。“治未病”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主流意识和方向,是当今社会医学研究的主题。祝恒琛教授主编《未病学》于1999年成功出版发行,为“未病学”的深入广泛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作用。
  • 摘要:依据《执业医师法》,目前全国已经有50余万人获得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他们活跃在从省、部级医院到乡村诊所的各级医疗机构中,是我国临床医疗工作的中坚力量之一,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随着越来越多高等院校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毕业,将有更多的现代中医临床医师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然而,在具体的执业过程中,现有《执业医师法》等法规中执业类别及范围的有关规定却带给他们很多的困扰和不必要的纠纷。
  • 摘要:200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医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若干意见》的颁发令中医界倍感鼓舞,包括国医大师在内的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医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同时也认识到中医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严峻的形势。
  • 摘要: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60余载,其倡说《内经》教学法,冶其精,广其传,并参加了首批卫生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的编写,是我国《内经》学科带头人之一。 1959年10月-1972年9月期间,其任教于安徽中医学院及安徽医学院,担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大基础教研室主任,自编教材《内经知要通俗讲义》、《中国医学史》,主讲《内经》、《中国医学史》两门课。早在1961年,《光明日报》对其《内经》教学法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现将其归纳概括为十大教学法,以期对当今的中医学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 摘要:邓铁涛先生曾大声疾呼:要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个在临床上有真功夫的“铁杆中医”。近年来,围绕造就。铁杆中医”,人们开出不少药方,不外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常感悟之类。但如何为大批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仁人志士成为真正的“铁杆中医”搭建桥梁、创造条件,笔者感到目前还缺乏制度层面的战略举措。借鉴科举考试的合理内核,笔者拟为培养“铁杆中医”开出“名中医考试制度”的药方。
  • 摘要:随着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的全面落实,卫生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卫生职业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已凸显出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甘肃省中医学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审时度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新理念,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本位,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创新教育机制,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学生“工”与“学”的关系,建立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以“出口”拉动“入口”,推动了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目前,我校毕业生遍及甘肃、四川、福建、北京等省(市)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100多家医药卫生机构和康体机构。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省外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5%以上,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 摘要:作为一名即将升入高i的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笔者深深认识到当前中小学教育对中医药相关知识的不重视。高中生物或化学书上仅有的一小节内容,往往被一带而过,历史书上的中医史知识,也只涉及了《内经》、《本草》、《伤寒》这三部著作的年代和作者。笔者从小学开始就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了解此情况的长辈,尤其是中医药工作者,都认为中医学是门“童子功”,中学阶段学习并不算早。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大学教材,不仅都能学懂,而且由于年龄相对较小,记忆力较强,学得也比较快。与此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笔者也经常疑惑,这门“童子功”,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是上大学后才学习,会不会稍显晚了些呢?而且,随着高三的到来,笔者还发现,身边同学在考虑填报志愿问题时,几乎没有提到过中医学,即使有,也多因分数不足考入西医院校。
  • 摘要:中医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师承带徒的方式传承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教育发展非常重视,作出了长远规划,全面实施以院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师带徒方式被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从近二十多年来的院校教育效果来看,总的成绩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产生了不少误区。尤其是对中医药的传承不够,致使毕业生到医院后诊疗水平下降,大部分毕业生不能胜任中医药专业工作,很多人改行。传统的中医药濒临失传的境地,令人担忧,中医药乏人乏术的状况触目惊心。笔者试从中医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对比,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振兴中医药必需要完善师承教育制度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仅此个人浅见,供同仁参考,尚祈指教。
  • 摘要:中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正规教育后的一种终身教育形式,发展中药继续教育,加强中药技术队伍建设,对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速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经过分析近六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组成、受教育对象和内容,发现中药继续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和解决可使我国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 摘要:《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草案)》对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指出:“医学毕业生作为一个医学从业人员,能否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取决于医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是否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上要求中心点在于突出能力的培养。
  • 摘要: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继院校教育之后,以传授、学习现代医学科学技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适应各专业卫技人员的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的一种终身教育。是在职人员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承载医院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使命的“绿色能源”。
  • 摘要:当前正值科技兴国复兴中华之际,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历来是各学科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科技之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中医也是如此,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要有管理型、研究型、教学型、外向型、复合型等多类型人才,但最重要的是临床型。医学的目的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的健康,这就需要一大批品性端、功底厚、懂理论、会看病、群众公认的,能传承祖国医学、真正发扬中医药优势的优秀临床人才。
  • 摘要: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整个专科教育一样,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本沿袭了本科教育的传统做法,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型。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针对性不强,应用能力较差。面对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健康需求的增长,服务模式的更新,已难以适应预防、诊断、医疗、康复技术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医疗、健康保险事业的发展对各类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已是医专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北华佗、南新安”在祖国医药学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中医药事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中医药事业发展水平与中医药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中医药事业“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尴尬局面仍在延续!从中医就业的历史情况来看:“1949年中医从业人员5.8人万人,到2001年为2.6人万人”,5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翻了2翻,而中医人员是负增长,反差之大,何以谈继承与发展?
  • 摘要: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十几年的医疗实践、带教及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长期、系统的工程。根据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范式,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范式和规律;必须立足传统文化,将中医传统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之中;必须坚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这才是中医发展的根本之路。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医姓中”原则,将中医传统核心思想的不变性和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统一。
  •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逐渐增加,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带来良好机遇。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对促进中医药文化更好地在国际上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首次提出了以产业化来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构想。并从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平台打造、园区建设、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业、餐饮娱乐、会展业、数字传媒业等)布局、政策扶持、运作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中医药文化产业既是健康产业,更是能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文化影响的民生产业。指出中医药文化要发展和振兴,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只有产业化才能真正推动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笔者就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谈些粗浅的认识。
  • 摘要:探讨中医药学文化的内容和复兴中医药文化的意义和可行性措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方面介绍弘扬传统医学的可行性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献策。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经济迅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再遥不可及。但是,民族的复兴并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文化的复兴。因为文化的复兴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潜在动力。纵观世界各国历史,一个民族一旦形成自己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即使遭受挫折,甚至经济衰退,只要文化根基仍存,就有迅速走向复兴的可能。面对西方文化和经济不断的冲击和挑战,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尤其必要和紧迫,更需要我们当代人不屈不挠的努力。
  • 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术领域能够全方位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道教理论为基础的养生学,以易学为旗帜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会而构成的其它理论。形成了中医学坚实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医的临床医学以个体或群体的经验,在实现医学的现实价值的同时,不断补充和强化着中医文化体系;而中医文化背景和现实临床的结合,便产生出独特的中医学基础理论。
  • 摘要:医院文化是指医院职工在医院工作中长期自觉形成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道德观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群体意识,有较强的医院个性。建设医院文化,能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医院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 摘要:什么是文化?《周易·贲卦》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在中国古代含有文治和教化之意。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萎靡不振,等待灭亡的民族,一个没有高品质文化的医院,也是一个行走不远,要被淘汰的医院。医院文化是一种以医院的价值体系为中心,以人的思想观念为主体,以医院管理哲学和管理行为为出发点的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展现了职工的精神风貌。因此,抓好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医医院,先进的文化能够增强医院的活力,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生存力和无限的发展力。
  •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医院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医院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对医院的办院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医院和谐发展,促进和谐医院的构建,是目前我院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首要任务是抓好发展。当前,中医药事业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机会与风险共存,压力与动力并举的关键时期,更应该用科学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方略指导各项工作,才能达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中医医院的永续创新。
  • 摘要:中医和西医的冲突由来已久,冲突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西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可实现通约,因此西医学的发展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融汇了其他学科的最新进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而由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法与现代科学技术通约,因此中医学被排除在现代科学领域之外。然而另一方面,中医临床实践证明了中医学存在的价值。因此,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科学或者不科学,而是要深入分析冲突的内在原因。
  • 摘要:对于五行学说,现代人把它归为朴素的哲学。这种认识在人的境界中并没有错,因为人们也确实能从五行学说展示中对五行有所认识。人生五境界:为民如木,蕴至淳之风,养清明,守自然冲和!此第一境也。
  • 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发达国家发现抗生素渐趋失效,发现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大,而发现中国的中医药医治“乙脑”、出血热、钩体病、麻疹、霍乱、甲肝、疟疾、肺炎、肾炎、急性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坏死性肠炎、休克性菌痢、疔疮走黄、重症肌无力、结缔组织病、正骨、骨髓炎、癫痫、急性心梗、脑中风、顽固性皮肤病等数十种常见病,疗效仍远远优于我们西医而掀起中医热。特别是日韩的首脑亲自挂帅,研究开发张仲景经方,仅二十多年功夫,他们生产的中成药,占据国际市场而引起我国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等关注,拨巨款救中医。李聪甫只读了五年小学,就到中药店打童工,后一边拜师一边为老师(算是学费)打工三年。不到20岁就悬壶,看的是小伤小病。
  • 摘要:关于未病一词,在我国占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各有所指,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集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也就是集体中存在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人和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还未达到显化程度;再者,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器官某一部位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应当以防之。
  • 摘要: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给中医药事业,包括中医预防保健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策。作为中医药工作者的我们为之兴奋。但兴奋之余也为之忧虑,从国家政策对中医药事业给予强有力的扶持与促进,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愿为中医事业包括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事业做出我们的努力。
  • 摘要:随着中国小康社会水平提高及和谐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二十一世纪的健康要求也愈来愈高了,一个讲科学、讲文明、讲传统、讲健康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此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再次把中医问题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战略角度,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中医事业发展保驾护航,这实乃中医界的一大幸事,更使我们看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医前程的光明。
  • 摘要:中医学认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平衡”的思想体现了中医中药高级简约而不简单的临床治疗原则。就像现在的高级电器一样都是“傻瓜”型的简约,但是它的构造原理是决不简单。
  • 摘要: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中医医院长远发展大计。文化建设,愈来愈显示出对中医院的办院方向、管理方式、服务理念、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 摘要:本文认为,在时代背景下提出中医文化建设,有着特殊意义。 中医文化指中医学中相对于医术的部分,二者的关系不是吸纳与引进,亦不是学科的交叉,而是始于基质层面。中医学文化缺失受诸多因素影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缺失主要表现在学术方向、医德标准、经典研读、古文修养、多学科水平、医院面貌、医院制度、哲学思维等八个方面,已不限于文化的某个层面,而是涉及了文化的表层、中层和底层。因而,中医学的灵魂已有着事实上的逸散。
  • 摘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惯常理解一般是:如何实现中医药文化被“中华传统文化圈”以外的人类(接受了西方文化立场的群体)了解、理解乃至认同。这就直接涉及三个方面问题:(1)如何理解“传播”;(2)如何理解“文化”;(3)中医药文化是什么。 所谓“传播”就是交流。人类间交流,文化是重要和主要途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实现交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共同承认(通常是默认)一个前提,在文化层面上是共同接受同一个文化立场;另一个是使用具有共同理解其内涵意义的语言。前者可视为交流平台,后者可看作交流途径。若想实现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就必须搞清楚,交流平台是否存在,交流途径是否畅通。否则,不可能实现有效交流。这一点。一直被漠视或忽视,导致历史与现实的状况是:以西方文化立场为交流平台,以现代汉语为交流途径。务必清醒地看到,这绝不是中医药文化有效的国际传播。
  • 摘要:上世纪90年代,WHO指出:“医学的首要目的是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护和提高健康”,这与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经过历代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医治未病”已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在古往今来的中医药防治疾病实践中,始终焕发着活力和光辉。当今时代,医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医学的更高要求,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彰显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 摘要:当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目的的再审视,面对医疗诸多问题的困扰,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医体质学认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而某些干预措施可以调整体质的偏颇,因而体质又具有可调性。正是由于如此,使得体质的预防成为可能,而这些,将在中医“治未病”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体质养生是中医“治未病”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在当代预防保健的社会实践中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 摘要: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中医注重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
  • 摘要: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随之而来的药源性疾病持续增加,医患矛盾加剧与医疗成本不断提高等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其“简、廉、验、便”的特点在现代医学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解决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问题尤其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针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科普教育工作的现状,从博物馆学的角度对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意义,发表以下意见:①中国至今没有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②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形式,有着其它任何形式无法相比的优越性。③中医药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物化了的教科书,不仅是中医院校医史课的延续和补充,而且也是向社会大众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好课堂。④丰富的中医药文物只有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集中、安全、有效地保护,从而更好地为科研服务。⑤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重要工程。⑥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迫切要求。回顾近八年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名流为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所做的工作,再一次呼吁: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刻不容缓。
  • 摘要:抗衰老学是祖国传统医药文化背景下不断衍化渐进而成的一门独特学科,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艰辛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惊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创造出的珍贵遗产。作为明代最伟大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蕴藏着众多令世界科学界十分惊叹的抗衰老知识。在有关药物的附方中收录了抗衰老方剂285首,涉及衰老性病症211种,为后世研究衰老性疾病的治疗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李时珍在衰老方面的立论十分宏深邃密,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当今,李时珍的抗衰老学术思想体系为人类寻求抗衰防老开辟了一条简便、实用、安全、有效的新途径。
  • 摘要:预防保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健身强体的有效方法,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在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关注身体的健康了;中医预防保健尤为珍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精神理念;所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医预防保健,利用现有资源,就地取材,具有简便易行、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随时随地进行保健活动;通过精神内守,文化修养,体育运动,饮食调节,药膳保健,导引推拿等方法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百病安从来的理想效果。
  •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融入儒释道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今天的中医药理论,并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历经数千年发展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得到了社会群体的一致认同。 中医药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中医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中医中药是国宝,服务人类健康好。中医中药博大精深,镌刻着数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药更适应现代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新认识,通过大自然赐于的绿色药品达到健康长寿的新要求,在国内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二十一世纪全世界的医学界会将重点转向中医中药、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研究开发。中医中药将现代化,可以利用当代各种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的中医中药,传统中医将进化成现代化的“新中医”。传统中药将制成现代化的新型制剂的“新中成药”。中医中药不但能治疗各种各样的已病,而且治未病,更可贵的是没有西药样的副作用,可以延年益寿,合理的中医中药养生可延长数年、数十年的寿命,中医药介入养生越早,延长寿命越长。
  •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不断提高,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诸多慢性疾病、生活方式病、精神心理疾病正在不断侵蚀人们的机体,使人们不能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同时给家庭经济和国家财政支出造成相当的负担。面对这种形式,2007年吴仪副总理指出:“中医学中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当前,国家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把中医治未病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此项工作如能有序地、有效地、规范地开展起来,将对国民健康、经济发展以及当前医疗改革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及重大的现实意义。
  • 摘要:21世纪,医学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就指出: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一个以个体化医疗为特征的新时期”。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其次才是治疗疾病。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是未有显著疾病之征兆;所谓“赢劣”即是虚赢、虚损等不健康的虚证,但不一定是有病,而这些正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也是《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未病学理论,未病学中潜病态、前病态当属亚健康状态。历代的医家在行医过程中既治病又重调理“未病”体现了这种“防治相兼、防重于治”的理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病”和“亚健康”的认识逐渐融合和加深,亚健康概念的介入,开拓了中医学术新领域,开阔了诊察疾病的视野,解除了许多有症状而无疾病的困惑。
  • 摘要:中医药考试的特点:层次多,类别多,专业多(一)中医药执业资格考试,(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三)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 摘要:中医保健即是指采取中医传统的、自然的、非药物的手段,保持人们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的方法。中医保健服务产业即从事中医保健服务的行业,主要分为中医保健产品和中医保健服务两大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保健服务产业蓬勃兴旺,而且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如何保证中医保健服务产业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兹作探讨如下。
  • 摘要:“上工治未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性论著《黄帝内经》提出的医学观点,与当代质量管理领域强调预防缺陷为主的“零缺陷”理论理念不谋而合。但是中国当今的质量管理水平却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对二者进行比较,强调质量预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质量可以兴人、兴企、兴国,质量人应该以预防为本,期望中医药产业质量人争做“上工”去“治未病”,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 摘要:企业健康管理做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在保持企业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使健康管理能够在企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在企业构建中医保健预防服务体系的方式实现保护职工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标,既能弥补生物医学对企业健康管理指导、服务的不足,又能推进中医现代化进程,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整体调整、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的观点,以及兼顾机体内外环境、整体与个体之间差别的行医理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摘要: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它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正如《素闻·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至于养生的内容,多在《素闻·上古天真论》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 摘要:本文从现代生命科学关于衰老生化过程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出发,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进而探讨“中医治未病”、“治亚健康”。甚至“治病断根”的生物学原理。
  • 摘要:“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最早提出的防重于治的治疗法则,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防病养生、摄生保健的重要养疗理论。“治未病”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自然、改造客观环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护机体健康。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 摘要:古人云:“务本足国,首重民桑”,非政通人和。中医内经备不为历代政家所用。今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国家示旨对中医‘内经’松绑持扶中医有救,《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治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唐代名医孙思邈言:“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兵法云:“不屈于兵而取者,乃上上之策也。”又有“围魏救赵之策”。均为中医治疑难顽疾示指先例也。 本人先师为地方一代名医,言:“凡痹症医家应小心翼翼,识之,痹疾伏身时,惧应人体气血亏虚,元气俱损至极,不治痹疾治元气。人之精、气、神,强健痹疾难袭也。”
  • 摘要:当今我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治未病”与健康、亚健康的关系。相对于这个健康的定义,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定义:“亚健康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 摘要:由于社会转型,竞争激烈,节奏增快,不良的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现代文明病、精神类疾病,由于环境污染,新的感染形式出现,如艾滋病、“非典”、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对人类造成以健康损害越来越显现。 WHO指出:在人类健康长寿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只占8%,而生活方式影响占60%。国际第二届科技大会指出:“21世纪医学不应以研究疾病为对象,应以人类健康研究对象,保持增加健康。”
  • 摘要:蛇胆汁在方中为主药,且其中的单体成分明确,多数厂家在收购蛇胆时,均要求对蛇胆含量(以胆酸计)进行测定,蛇胆胆酸中又以牛磺胆酸(钠)含量最高,约占总胆酸含量的90%以上,本试验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蛇胆川贝液中牛磺胆酸钠的含量。本方法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蛇胆川贝液的质量控制。
  • 摘要:2007年1月,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女士首次提出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国际发展。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以服务贸易模式来推动中医药国际发展,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部署。那么,什么是服务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包含什么内容?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是什么?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探讨。
  • 摘要:蕲春县是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李时珍这块金字招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蕲春最具特色最具经济价值的资源。做好做活李时珍这篇大文章,建医药名县,这是在新一轮县域经济竞争大潮中占得先机的战略选择。 蕲春县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下段北岸,版图面积2398平方公里,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全年日照1978.5小时,无霜期285天,年平均气温16.8°C,年平均降雨量1360.7毫米,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且境内高山、岗地、丘陵、平原、湖区,自北向南呈垂直分布,南北海拔高程差达1200余米,环境多样性带来物种的多样性,适宜多种药材生长,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材,境内有159种能形成批量。加上一些数量稀少的药材,共有700余种,蕲艾、蕲蛇、栀子、百合、紫苏、丹参、厚朴、杜仲等道地“蕲药”,更是得天独厚的珍贵资源,是打造李时珍中药产品品牌的重要物质基础。
  • 摘要: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市场包括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各地数量庞大的城乡集贸市场,国家各部门虽然一直对这些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和重点监管,但效果不很明显,一些共性的老大难问题屡禁不止,主要表现在:①各地经营中药材的个体商贩大量存在,对其很难有效监管②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均有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和无证经营中药饮片现象③违法经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现象时有发生④原生药材质量差,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事件屡见不鲜。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几个老大难问题,必须从宏观的政策法规角度和微观的现实操作角度来分析其原因,从中找出对策,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和管理问题。
  •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丰富的民族遗产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之一。其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药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合理的挖掘整理,用现代文明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革,那么古老的中医药必将焕发新的活力,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的一环,从而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现今社会虽然新技术、新药物、新疗法日新月异,现代西医无法有效地将人体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是西医弊端的根本原因。西药具有无法预测或无法抗拒的副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对某一系统的病症具有疗效的药品却对另一系统具有破坏性作用。 从而使人们对自然植物药的兴趣大增,客观上为我们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摘要: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必须先行中药标准化,而中药标准化有赖于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实施中药材GAP. 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和中药标准化、现代化问题,让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从现实角度说,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中药制药企业实施GMP的重点配套工程,是确保中药质量的“绿色工程”。
  • 摘要:中药产品国际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我国中药产业的战略性举措。长期以来,西药以其用药专一、针对性强、见效快等特点,始终占据着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一一中药,却面临着巨大考验。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中药发展该如何面对挑战,该怎样寻找到一条良性发展之路,始终是摆在众多药企面前的一大难题。
  • 摘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推动中药现代化的政策法规。主要有:2002年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6年的《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和《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2007年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政策条例,构筑了中药现代化的政策框架,突出了中药现代化的创新与发展两个鲜明主题。
  • 摘要:笔者亲身经历,深受其害。我今年60岁,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司楼村人。68年迎峰农业中学失学(文化大革命,学校没有了)后跟老药农储常纲采集中药并自学中医。74年起在本县司楼村医疗室工作,83年在本县白大乡仙花村开办茶行中医诊所,发有《个体行医许可证》。88年经区医院许心传院长迁至江店街道,更名德仁堂中医诊所,发有《行医许可证》。在这段时间我经过县、地、省考试考核合格后取得《卫生员证书》、《乡村医生证书》、《乡村医师证书》,93年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学习。在医疗技术方面擅长:烫火伤、心肌炎、中风、妇科病、不育不孕、毒蛇咬伤、疮癣等杂病,也治愈不少昏迷濒死之人。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文化复兴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大潮中产生的信仰和理想的困惑,使人们希望能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精神支柱,当前“国学热”应时而兴。中医学界也在努力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试图通过研究中医药经典,探寻振兴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的金钥匙。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作为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古老的经典,它的现代魅力究竟在哪里?
  • 摘要:中医学传承了几千年,生生不息。但是在今天,他的前景深为识者所担心。表面上有“中医院校林林总总,如日中天;师徒传承,中医后继有人,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然自从西医传人中国一百多年历史,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近20年来,中医学服务范围缩小,优势特色淡化,本体传承危机等倾向和问题,而最为紧迫的战略问题就是薪火相传的问题。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的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多层次、个性化,现代医药与传统医药服务有机结合的优势日益凸现。因此,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和提高医药卫生人员中医药诊疗服务技能,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机构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近几年,我市通过多形式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活动,抓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继续教育项目契机,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稳步拓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内涵,加大继续教育管理和推进力度,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 摘要: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发展乃至各国人民健康的贡献很大,所以毛主席早就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摘要:发展靠人才,振兴更要靠人才,人才是学科的未来,而人才的“摇篮”,就是学校,也就是学校的“教育”。 中医的发展,以及中医学的现代化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需要许多“奇才”。因为,要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众多人才或多个奇才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化中医人才”的大量培养,高度重视“现代化的中医教育”模式与方法,才能推动中医学的飞速发展并实现中医学的的国际化。
  • 摘要:“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医院竞争力的文化力量和资本积累。作为继承创新和展示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重要主体的中医医院,如何结合行业特点来研究、理解、运用提升传统的中医文化,以现代文化理念引领医院发展,实现中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摘要: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涉及科技思想史时,曾这样写道:“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的因素源于道家思想。”“说道家思想是宗教的和诗意的,诚然不错;但他至少也同样强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同样是革命的。”“孔子是中国的、老子是世界的”。
  • 摘要:传统文化在现代医院文化中的思想延伸文化作为一种带有传统性的价值取向,以及派生出的具有一定规律性、趋向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效果体现方式,无不受到其特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当代医院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体,同时融入了现代医学的新理念,依然有着清晰的脉络。尽管其作为文化属性的发展的方向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但在中国的国情大背景之下,“仁义道德、仁者爱人”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核心依然不会动摇。
  • 摘要:在有关中医的众多争议上,以经络之争最大。虽说在功能细胞群(脏腑)内分泌为主导的“边界条件”制约下,经络有把体液内环境中蛋白簇之活性维持于一定程度(协调阴阳、平衡虚实)的能力,但“分肉之间”的经络却无血管、神经那样的解剖结构特征。这就决定了维持体液内蛋白簇活性(经络之气)的条件有二:一是边界的锚泊作用;二是体液本身的运动。鉴于体液系统没有类似心脏的动力源,只能在肌肉的挤压、推拿下活动。运动一方面可促进体液循环;更重要的是,由于肌肉腔隙结构、腔隙壁的化学构成及内分泌的作用,活动的体液在不断地调整着经络的“气血”状态——“生命在于运动”竟是这么回事!据此不难类推出,非常规的运动方式能更充分地使全身各肌肉都活动起来,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倒行比散步更有益”的道理之所在。
  • 摘要:是因为有在北京中医友好医院的小贾同学做引见,我有幸在1998年中跟随国家级名老中医焦树德临证出诊,受益匪浅!那次学习结束之时,焦老送给我他亲笔书写的条幅:“精研岐轩,济世活人”!此后,这幅珍贵的墨宝一直悬挂在我中医诊室的正前方,时时刻刻提示我记住焦老的教诲!以后几年,多有联系,非典期间,我还曾专门电话请教焦老,他说,非典,就是相当于我们中医临床的发热性疫病!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完善和加入WTO,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日益深化,给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许多管理者已站在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越来越重视医院文化的建设。为了较系统地探讨医院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采用医院管理学、企业文化学、人文理学、文化艺术学等多学科的观点就有关医院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及创建先进医院文化的方法试作以系统论述,并穿插讨论了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的关系。
  • 摘要:近期本人用大量时间走访社会各界人士,得来的信息与回执,对中医事业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各不相同,忧虑远大于喜悦。别论:以后文中一一论之。当今首要之务,代表《中国医学论坛报》和《医师报》应名归正位,使中医的地位和言路与民众的视野、观感、舆论、导向进入正常,使中华医药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及《医师报》笼统造影下,为西医附属下的中华医药学科,如何使中华医药能在一个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给中国社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华医药在祖国大地,生存繁衍了上万年,今天还在生存繁衍。中华医药要发展,戴在中华医药头上的、挡在中华医药路上的障碍物必须拿掉。
  • 摘要: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29日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通知中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并且有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三级分类,共分为七大类内容,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及其他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强调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日见突出的重要性,揭示时代消费和生产供应发生的本质变化。文化产业以满足社会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己任,以文化内容为资源并与经济结合。文化产业提供两大类产品,一类是文化产品。一类是文化服务。总之,文化产业是把文化系统转化为产品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产业,函盖了许多行业。
  • 摘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医,不同于建立在生物医学和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西医从微观上解析疾病。以消炎灭菌等对抗手段治已病,而中医则从宏观整体上调理阴阳平衡,辨证论治,并以“治未病”为天下先。然而,神奇的中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中医药,势在必行。切不可忽视中医文化的特征,要尊重中医自身的规律,改革中医教育,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别要注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作用,使中医药这块世界文化的瑰宝更加璀灿无比。
  • 摘要:治未病思想发端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治未病”(《灵枢·逆顺》),指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这里的“上医”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中医”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证治心传·证治总纲》),申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种医学观贯穿于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 摘要:“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突显出中医特有的生命关爱情结,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即中间层面的未病预防;基础层面的既病防变、瘥后慎保养防复发;其最上层面,则是以养生为主导的立生与达生。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以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就说明不仅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亦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确立了人与自然、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故传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是要将中医法则天地的生生之道、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生生之气,落实到完成天人合德的生生之效的安身立命上。其终极目标,包括清静养生直指的人的自然生命的完善;以正位立生为指归的人的心智生命的超越;以济世达生表达的人的社会生命的圆融。
  • 摘要:中医“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根据不同的体质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是治疗未病的一个符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人体的基本体质被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血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9种。根据体质类型确定养生方案有针对性地分析易患疾病倾向,提出相应的健康调养原则,为进一步调整体质、预防易患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打下基础,是开展中医养生治未病的依据。
  • 摘要:1998年10月,从本所体检中心体检的离退休人员中筛选冠心病人226例作为研究对象。 1.入选标准参照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稳定性心绞痛;(2)隐匿性冠心病;(3)心律失常性冠心病o 2.排除标准(1)急性心肌梗死;(2)不稳定型心绞痛。 3.临床资料入选冠心病人2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3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69例,隐匿性冠心病33例,心律失常性11例;合并高血压85例,血脂异常78例,糖尿病28例,肥胖15例,超体重44例,吸烟89例,交感神经功能偏亢29例;男79例,女34例,年龄60-71岁,平均66.8±3.4岁。对照组113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71例,隐匿性冠心病36例,心律失常性6例;合并高血压83例,血脂异常80例,糖尿病22例,肥胖18例,超体重47例,吸烟83例,交感神经功能偏亢31例;男82例,女31例,年龄60-72岁,平均67.3±3.1岁。
  • 摘要:中草药是我国国粹,中草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期,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中草药的记载。我国地域辽阔,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广西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区内有中草药资源4623种,全国排名第二位。
  • 摘要: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市场包括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各地数量庞大的城乡集贸市场,国家各部门虽然一直对这些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和重点监管,但效果不很明显,一些共性的老大难问题屡禁不止,主要表现在:① 各地经营中药材的个体商贩大量存在,对其很难有效监管②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均有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和无证经营中药饮片现象③违法经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现象时有发生④原生药材质量差,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事件屡见不鲜。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几个老大难问题,必须从宏观的政策法规角度和微观的现实操作角度来分析其原因,从中找出对镱.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和管理问题。
  • 摘要:新医改确定了医疗公共事务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公益性质,但目前的现实国情又确实存在政府财政无法满足全部医疗支出需求而促使医疗机构不得不寻求社会融资的情况。其中,金融租赁(亦称融资租赁)以其符合国家法规和行业监管政策,以及作为金融领域主要产品而特有的金融服务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医医院所接受。但作为进入我国时间还不长的一项新事物,金融租赁应用于医疗融资领域的时间较短,占医疗机构对外融资的比例也较低,有许多方面不为人所了解。本文拟通过对金融租赁在医疗机构融资活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以为中医医疗机构的融资活动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观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