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沈阳
  • 出版时间: 2010-09-16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加加宁口服液是牛乳经双歧杆菌发酵后的活菌制剂,其降血脂作用值得关注。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灌饲加加宁口服液的方式,通过检测血脂及相关脏器系数,研究加加宁口服液对模型小鼠脂代谢的干预作用。本动物实验表明,由双歧杆菌发酵牛乳所得加加宁口服液具有抵抗高脂高糖饲料对小鼠造成的肝脏和胰腺损伤、降低体脂,以及预防脂肪代谢紊乱的作用。
  • 摘要:@@尖锐湿疣是当前第二位高发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部位较广泛,尿道内发病也较常见。溶脲脲原体可导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肾盂肾炎等多种疾病,也是女性盆腔炎的病原体,并与男性不育及女性不孕有关。因此,尖锐湿疣以及泌尿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感染情况,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故本文对99例尖锐湿疣患者泌尿生殖道溶脲脲原体进行检测,旨在了解性传播疾病中的混合感染。
  • 摘要:探讨了大气污染引起呼吸道症状和机体健康效应的作用机理,为防治大气污染及其对机体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模拟现实大气污染的方法,分高、中、低浓度用Wistar大鼠制备大气污染动物模型,对大鼠口咽部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定位检测,动态研究。大气污染大鼠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与污染前比,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致病菌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厌氧菌含量明显减少(P<0.05),并且随着染毒时间厌氧菌和细菌总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口咽部菌群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没有随着染毒浓度改变而呈明显改变。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正常菌群有毒害作用,对微环境有破坏作用,导致微环境改变,正常菌群含量减少,致病菌定植,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进行调整治疗,达到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微生态失调的目的。rn 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药物治疗组。以三硝基苯磺酸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动物模型,造模后第3天,用马齿苋多糖、丽珠肠乐组进行治疗,给药10d后处死大鼠,进行肠道菌群定量、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检测及肠黏膜电镜观察。rn 结果:持续10d治疗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损伤的肠黏膜基本修复。rn 结论:马齿苋多糖具有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可以调整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微生态失调,是理想的中药微生态调节剂。
  • 摘要:目的:以形态特征为依据,对一株新分离的功能性益生菌FQ,15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以活菌数为指标,确定菌株FQ15发酵培养的最适碳源、氮源及其比例,并对FQ15生长特性进行初步研究。rn 结果表明:FQ15属于粪肠球菌,耐氧厌氧菌,在有氧及无氧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其发酵培养的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大豆蛋白胨,大豆蛋白胨3%,酵母粉0.5%,葡萄糖3%为FQ15最优发酵培养基组成。FQ15的最佳生长条件是: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7℃。并测定出FQ15生长曲线中一个周期为11小时,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其菌数每毫升可以达到160亿。
  • 摘要:@@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环境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方面。人体肠道中定植着400-500种,大约1013-1014个细菌,其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一方面人体为肠道菌群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和营养,又不对对肠道菌群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对人体发挥必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生物拮抗(防御感染)、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等。肠道菌群正常的形成与演替过程,以及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对保护机体的健康和防治某些疾病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出现菌群紊乱(菌群失调和移位),则会引起一些胃肠道疾病和内源性感染。婴幼儿肠道菌群形成过程的障碍与过敏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 摘要:@@口腔微生态环境与口腔疾病口腔生态系是指口腔常住微生物群与口腔生态区的组织细胞及其存在的多种生长因子,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流的统一的生物系统。生态系的空间层次称为生态区,口腔生态区主要包括唇、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的生态区。rn 正常情况下,由于口腔的特殊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营养源和相对恒定的PH值等,给口腔内各种微生物的粘附、定居、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不同部位共栖、竞争、拮抗,与宿主口腔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维护着宿主口腔的健康,但当这种平衡遭破坏并不能及时恢复生态平衡时宿主口腔即可导致口腔疾病。
  • 摘要:@@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一类活的,摄入足够量能够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他们大多来源于人或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酵母菌等多个菌属。rn 益生剂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组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供口服或经由其他粘膜途径投入,旨在粘膜表面处改善微生物和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 摘要: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机体摄入的食物中所含的外源性蛋白质进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后,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向Th2型免疫反应发展,使Thl/Th2免疫动态平衡失调,过度分泌细胞因子(IL-4、IL-5和IL-13),产生特异性抗体IgE,导致肥大细胞脱粒,组胺释放,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等,从而产生食物过敏症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过敏性疾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食物过敏和相关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其治疗策略仍是以排除致敏食物为主,但效果欠佳。由于益生菌所具有的生物学特点和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使得益生菌在肠道食物过敏中的治疗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显示,食物过敏时肠道存在菌群改变、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我们研究也显示,致敏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高,肠系膜淋巴结及外周器官细菌移位率增高,而双歧杆菌和思密达均可明显改善这些状况。益生菌作为一种肠道共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比例,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外周血Th2细胞激化,诱导口服耐受等多方面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尽管益生菌疗法治疗和预防食物过敏已经具有相当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人体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基因组有关,还与人出生后肠道内定居的永久居民一微生物有关。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能影响人类的健康,如,胖瘦、糖尿病、胃病、甚至癌症。一项新研究发现,我们肠道的微生物以及调控这些微生物的我们免疫系统的分支可能与代谢综合症(这是一组与肥胖症有关的代谢问题,他们会增加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有部分的关系。
  • 摘要:@@目前,国内已经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微生态活菌制品有22种,这些制品已正式列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并以“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篇阐明有关生产和质量控制的要求。rn 药典明确指出微生态活菌制品是由人体正常菌群成员或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作用、无害的外籍细菌,经培养、收集菌体、干燥成菌粉后,加入适宜辅料混合制成。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的相关症状和疾病。也即表明微生态活菌制品必须由非致病的、活的细菌组成。根据不同的使用途径和方法可由一株细菌制成单价制剂,也可由多株或几种细菌联合制成多价制剂;可以制备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多种剂型。
  •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污染物对大鼠呼吸道微生态及肺表面蛋白A的影响。rn 方法: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3个实验组、3个对照组),每组13只。乙醚麻醉下进行气管注入染尘,实验组大鼠分别注入1 ml含10mgPM2.5的生理盐水混悬液,对照组大鼠注入1 ml生理盐水。染尘次日进行动式吸入染毒,吸入的SO2、NO2、CO的浓度分别为15、12、400mg/m3,每天吸入4h,各组分别吸入1d、7d、30d;对照组吸入正常空气。应用细菌鉴定条及药敏分析系统ATB对大鼠染尘前、染毒后的口咽部菌群进行鉴定。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肺组织中SP-A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组织中SP-A的表达,ELISA方法测定BALF及血清中SP-A的水平。rn 结果:染毒后厌氧菌、需氧菌均明显增加,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菌密度呈上下波动,表现出代偿状态。染毒7d大鼠肺组织中SP-A mRNA表达增高;染毒30d大鼠肺组织中SP-A表达及BALF中SP-A水平降低,血清中SP-A水平增高。rn 结论:大气污染物可导致大鼠口咽部致病菌增加,使呼吸道微生态发生改变;同时可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害,其分泌特异性保护蛋白SP-A的能力下降,肺组织及BALF中SP-A表达降低;血清SP-A是反映血气屏障损伤敏感的外周血指标。
  • 摘要:口腔微生态系中微生物组成的种类和数量研究进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少数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而微生态学研究的是整个生态系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动态变化和相互关系,这一切依赖于对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分类等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从口腔中分离和鉴定的细菌种类已经扩大到700余种,其中龈下菌斑中的细菌约有500种。2.口腔螺旋体:尽管很早就知道口腔内尤其是龈下存在大量的螺旋体,且螺旋体极可能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直至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使得对分离培养极其困难的口腔螺旋体的研究成为可能。目前至少有10种口腔密螺旋体(Treponema)被确认与牙周病相关,其分子病理机制正得到广泛研究。3.口腔内的病毒学研究:近年来对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EBV)等疱疹病毒与牙周病变相关性的发现,使人疱疹病毒对宿主反应的影响、病毒感染与菌斑细菌感染的关系及其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等研究成为口腔微生态学、牙周病病因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二、生物膜(biofilm)的研究进展生物膜的存在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现象,生物膜这样一种结构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生态环境。1.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是在潮湿的环境中由微生物附着于固体表面形成的膜状结构。这种特定的微生态环境能为其间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微生物间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2.生物膜的特点:(1)在生物膜中,同一种微生物即使相隔只有10? m,也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理状态。(2)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对抗菌化合物的抵抗力是悬液状态下的几千倍。(3)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彼此之间存在非常良好的信息交流,其中最具意义的是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这是一种当介导细胞间交流的信号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能有效调节细胞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反应机制。3.细菌对固体表面的附着和细菌间的相互关系。三、口腔微生物与口腔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有较多的研究显示,一些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如A.actinomycetemcomitans,P.gingivalis,T. forsythensis以及口腔螺旋体能侵入口腔上皮细胞如颊粘膜上皮细胞,传统研究侧重于将这种特性与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因子等进行探讨,目前,这种对上皮细胞的侵入特性在微生态学中的意义正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 摘要:目的:探讨RT-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rn 方法:以mRNA为基础采用RT-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基因进行检测,并作了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结果:引物可以扩增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spa片段,而对大肠埃希菌和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也可以扩增出较弱条带;检测灵敏度为1.5 104cfu ml。rn 结论:该方法可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
  • 摘要:目的:初步研制一种抗口腔Hp的中药配方,能够制成多种制剂如含片、漱口液、凝胶、牙膏、搽剂和喷剂等。可长期局部用于口腔防治口腔幽门螺杆菌和多种口腔疾病包括口臭、口腔溃疡、牙周炎以及龋病。促进口腔卫生。rn 方法:以中药抗Hp最小抑菌浓度为基础,选一种体外强抗Hp的中药,两种既有较强抗Hp,又有抗炎消肿、促进溃疡愈合的中药为三个影响因素,以药物的不同浓度组成三个水平,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9次试验以抑菌率为指标确定抗菌作用最强的组方。rn 结果:黄芩具有很强的体外抗Hp活性,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鱼腥草、蒲公英体外抗Hp活性较强,尚有清热解毒、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组成的配方抗菌抗炎作用加强,具有协同作用维护口腔健康。rn 结论:中药配方安全有效,为下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摘要:@@类鼻疽病(Melioidosis)是由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udomallei)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1912年Whitmore在仰光发现了本病。但直到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因本病遭到严重损失后,特别是9.11以后,假单胸伯克霍尔德菌,是生物学恐布主义作为生物战的替在因子,才引起重视,人们对类鼻疽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摘要:@@海南省作为我国生态旅游岛,拥有美丽的风光,得天独厚的海岛环境。不仅如此,在现在大家都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之时,海南更是将这一目标付诸于现实。在中央领导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保护之下,如今的海南岛碧水蓝人、椰树婆姿,老人在此安享晚年。“长寿”与“环境”似乎是海南最为广知的词汇,海南岛拥有超一流的空气质量,省内热带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51.8%,拥有亚洲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热带雨林。温泉资源丰富,空气负离子密集,生物多样性、水网密度指数高,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证明,海南岛是我国的旅游圣地,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孕育着待人发掘的生态资源;它包括寺大的自然生态平衡和人体微生态平衡。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损伤胃黏膜的修复作用。rn 方法:Wistar大鼠50只,雄性,220g~250g,将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大鼠灌服阿司匹林300mg/kg,1次,5小时后随机均分为4组:造模验证组(以裸眼可见胃粘膜出现溃疡长径不小于10mm为造模成功)、自然恢复组(生理盐水1.5ml/100g/d,6d)、加味四君子汤组(1.5ml/100g/d,6d)和思密达组(0.6g/d/kg,5d)。给药完成后的第1d,摘眼球取血标本测定血清中IL-1β和TNF-α,脱臼处死取胃黏液测定NOS含量。rn 结果:正常对照组胃黏液中NOS-2的含量为8.18μmol/L,造模组上升到8.94μmol/L,而经加味四君子汤和思密达治疗后分别恢复到的8.00μmol/L、8.3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IL-1β为223pg/ml,造模组升到320pg/ml,治疗后分别恢复到232pg/ml、24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TNF-α为22.2pg/ml,造模组升到42.3pg/ml,治疗后有恢复到27.3pg/ml、3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加味四君子汤对阿司匹林造成的胃黏膜损伤有修复作用,且对炎症细胞因子有调整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和思密达对小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rn 方法: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紊乱模型。昆明种鼠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造模组、思密达组、加味四君子汤组和两药合用组,分别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小肠黏液中sIgA的测定、血清中IL-2的测定及肠通透性(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的检测。rn 结果:盐酸林可霉素灌胃3天小鼠,肠道菌群失调、sIgA从正常对照组的14.54mg/ml增加到18.70mg/ml、IL-2从正常对照组的1186.65mg/ml降低到1111.58mg/ml、L/M从正常对照组的1.27增加到1.37mg/ml。实验组分别给加味四君子汤、思密达及两药合用后,肠道菌群得以调整、sIgA含量从18.70mg/ml降低到14.52mg/ml、IL-2的含量从1111.58mg/ml增加到1189.58mg/ml、肠黏膜通透性减小。各治疗组间比较,加味四君子汤和思密达合用组优于加味四君子汤组和思密达组。rn 结论:加味四君子汤和思密达均能修复受损黏膜、有调节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加味四君子汤在调整失调的菌群方面优于思密达,两药合用给药则能起到最佳效果。
  • 摘要:本研究对具有ACE抑制活性的发酵乳的抗胃肠道酶解能力进行研究,并以10mL/Kg和2.5mL/Kg发酵乳一次性和连续灌胃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结果表明:DM9057发酵乳具有较好的抗胃肠道酶能力,并且两种剂量均具有较好的降血压效果,其中以10mL/Kg剂量效果最后,一次性和连续灌胃后,最大降压值为17.98±、25.46±mm-Hg。
  • 摘要:目的:观察头低位卧床对志愿者结肠道菌群的影响。rn 方法:志愿者14人头低位卧床30天。采集粪便用平板计数法检测结肠道菌群。rn 结果:卧床初期前后便发生明显的以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下降为特征的菌群失调现象,卧床期间菌群数量逐渐增加。rn 结论:头低位卧床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在卧床初期对类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影响较大。
  • 摘要:为了观察特定双歧杆菌菌株对萄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Balb/c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探讨该双歧杆菌菌株对炎症性肠病(IBO)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将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组)、实验组(DSS+Bf组)。用已挑选好的双歧杆菌菌株预先处理小鼠4周后,用4%DSS溶液诱导急性结肠炎。实验结束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和派伊尔结细胞中CD4+CD25+T细胞亚群的变化,利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肠道派伊尔结细胞中IL-10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肠道黏膜中IL-10分泌阳性细胞。结果在派伊尔结细胞中实验组的CD4+C25+T细胞的比例为0.77±0.67%,比模型组的0.5±0.44%增加了1.5倍;在脾脏细胞中实验组和模型组分别为0.28±0.16%和0.29±0.14%,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小鼠肠道派氏斑细胞IL-10的表达和肠道黏膜IL-10分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该实验所用的双歧杆菌菌株通过增强肠道免疫细胞的IL-10的表达及分泌,减轻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反应。
  • 摘要:@@现阶段用于降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内科非介入性治疗主要采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此外,也有用抗生素选择性肠道脱污染方法,即应用抗生素选择性清除肠道兼性厌氧的肠杆菌科细菌,减少肠道内毒素产生及肠道内毒素移位,降低肝硬化患者血内毒素含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rn 这些方法存在以下缺点:①应用心得胺(β-受体阻滞剂)降低门静脉压力:该药物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但长时间应用可因肝脏血液供应降低而加重肝病,并发生血氨升高、肝性昏迷、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β受体阻滞剂撤停综合征(如致命性心律失常)/突然停药引起“反跳出血”等严重意外情况。②应用抗生素控制内毒素血症进而降低门静脉压力,此疗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长期应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及耐药菌形成之嫌,对随后由耐药菌引起感染的治疗可造成困难。因此,寻找一种可长期安全服用,有效控制肝硬化内毒素血症、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上消化道大出血,又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微生态治疗方法显得有临床需求。
  • 摘要:康素是根据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利用微生态工程的方法,以健康、高产母猪生殖道中有益无害的菌株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微生态制剂。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同类产品面市。历经6年时间的试验,已试制60批次,总量在150万毫升以上,经室内60次的安全试验,注射小白鼠600多只,以及现场10多万头次母猪、300多头奶牛的实际应用,结果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对预防母畜产后感染和治疗母畜生殖道炎症、流产、不孕症、产死胎、木乃尹胎、弱仔等,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宫康素对预防、治疗母畜繁殖障碍疾病,提高生产性能,促进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都起了良好作用。此外,还对宫康素的安全性能、作用机理、防治效果以及与其它抗菌药物和性腺激药物比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摘要:人体中尿草酸浓度过高是引起泌尿系统结石的一个重要因素。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受到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疾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体中尿草酸浓度过高,对肾上皮细胞具有毒性,并造成上皮的损伤,同时上皮细胞也主动摄入晶体、分泌大分子物质,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结石的形成。降低尿草酸的浓度是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乳酸菌具有降解草酸的能力,乳酸菌是益生菌,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可成为临床预防草酸钙结石的有效途径。
  • 摘要:@@随着目前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痛风发病率逐年升高,复发率居高不下的现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痛风患病率快速增加,发病年龄日趋年轻,临床表现更为严重,还有部分患者因发病,并用药物多,不能耐受现有治疗,致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成为难治性痛风。因此,痛风的治疗已在全球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主要是针对痛风的成因及治疗给以介绍和探讨,对不的治疗方法进行一下介绍,其中主要介绍一下微生态制剂在治疗痛风方面的相关进展。痛风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不能忽视的疾病,系统的预防和治疗都是现代医学所研究的重要方面,也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恐慌。
  • 摘要:环状芽孢杆菌以钾矿粉、菌渣为载体固态发酵形成的新型生物钾矿复合肥已达10kg级中试水平。进行油菜盆栽试验,试验组与基质对照比:使土壤碱解N、有效P、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可增产8.96-25.81%,根长、色绿叶厚,维生素C增加,硝酸盐减少;土壤硅酸盐菌增加,微生物种群结构改变:放线菌增加、真菌减少,细菌基本不变,生物钾矿复合肥真正起作用的是微生物而非载体;基质对照各试验结果优于化肥对照,表明生物钾矿复合肥中的有机成分也有增产作用。
  • 摘要:以国学自然整体观解魏曦预言下句。魏言:微生态学与遗传学(会)共同成为21世纪两支生命科学的劲旅,将为人类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西学局限性忘祖不能诠释生命奥秘,尊国学勿忘祖方能破解生命难题。
  •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迈入后基因组时代,研究证实人体的健康决定于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生老病死的不仅有人的基因,还包括大量的人体内常住微生物(resident microflora)的基因,他们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叫微生物组(microbiome)。人基因组与微生物组的“和谐一致,协调行动”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机制。2007年12月美国《science》杂志预测: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可能是国际科学研究在未来取得突破的7个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将简要介绍人类微生物组、人类口腔微生物组以及微生物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 摘要:目的: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此株益生菌发酵液中有机酸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发酵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rn 实验结果:丙酸、丙酮酸、乳酸、乙酸的浓度都是在菌体生长处于衰亡期时达到最大值,乳酸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浓度明显下降,而乙酸在发酵后期含量呈上升趋势。此方法重现性好,精密度高,为研究微生物合成中有机酸种类及变化趋势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快捷分析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呼吸道影响的机理,为预防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模拟现实大气污染方法,用Wistar大鼠制备大气污染物动物模型,对大鼠口咽部菌群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研究。大气污染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P<0.05)。受污染后与污染前相比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死亡梭菌等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染尘染毒前后自身比较,厌氧细菌菌群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随着染尘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菌的密度呈上下波动,表现出代偿状态。且需氧菌密度的变化较为明显(P<0.05)。大气污染可导致大鼠口咽部细菌密集度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呼吸道微生态改变可作为大气污染对机体危害的敏感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ICU置入性导管形成细菌生物膜的状况,了解导管中的生物膜对ICU医院感染的影响,以寻求有效措施控制置入性导管细菌所致的医院感染。rn 方法:收集ICU病房置入性导管,通过阿利新蓝与刚果红联合染色快速鉴定细菌生物膜形成,模拟生物膜液态持续流动的状态,扫描电镜观察导管材料内表面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并对形成生物膜的菌种进行鉴定。rn 结果:阿利新蓝-刚果红染色细菌生物膜主要成分多糖呈深红色;导管材料内表面大量细菌附着并有纤维素样物质交联形成生物膜。附着的细菌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等。rn 结论:阿利新蓝染色法可用于快速检测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置入性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ICU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1)应用细菌16srRNA基因作为靶序列的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研究和分析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2)研究和分析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3)研究和分析支气管肺炎患儿住院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4)研究和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住院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5)研究和比较正常足月儿早产儿住院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6)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细菌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胃肠屏障功能和粘膜免疫等方面的关系及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rn 方法:收集正常儿童、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足月儿和早产儿住院治疗不同时间的粪便标本,并提取粪便标本目标细菌DNA,用分光光度仪测量和比较正常儿童(对照组)和不同疾病患儿(疾病组)粪便标本细菌DNA-A260值;用细菌的16SrRNA/D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引物,常规PCR完成细菌的定性,荧光定量PCR完成细菌的定量。rn 结果:1)正常儿童粪便细菌DNA-A260值即肠道细菌总量比AU、支气管肺炎和HSP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治疗患儿在治疗早期细菌的DNA-A260值减低明显,治疗后期有逐渐回升的趋势,说明疾病状态和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会发生紊乱。2)正常儿童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量比轮状病毒肠炎、ALL、支气管肺炎和HSP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住院患儿治疗期间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变化;新生儿早期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检出率随日龄变化而呈增多趋势,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动态变化的,早产儿落后于足月儿。3)本研究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作为靶序列自行设计三种肠道细菌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肠道细菌体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实用性特点。rn 结论:1)正常儿童粪便细菌DNA-A260值比ALL、支气管肺炎患儿和HSP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治疗惠儿在治疗早期细菌的DNA-A260值减低明显,治疗后期有逐渐恢复至正常的趋势。2)正常儿童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量比轮状病毒肠炎患儿、ALL患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和HSP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新生儿早期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检出率随日龄变化而呈增多趋势。患儿住院治疗期间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量有明显的变化。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动态变化的,早产儿落后于足月儿。3)本研究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作为靶序列自行设计三种肠道细菌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肠道细菌体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实用性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免疫功能及呼吸道菌群的影响,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呼吸道疾患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选择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以没有职业接触,近3个月未用抗生素类药物的6~8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对其口咽部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rn 结果: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口咽部菌群受外环境的影响较大,重污染区儿童IgA、IgM水平低于轻污染区,IgG、IgE水平高于轻污染区,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重污染区儿童口咽部菌群密度明显高于轻污染区(P<0.01),且需氧菌与厌氧菌之比也明显增高(P<0.01),甲型链球菌检出率较低(P<0.05)。rn 结论:大气污染对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呼吸道菌群的定植具有明显的影响,是使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微生态失调,呼吸道疾病感染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rn 方法:32只新生SD大鼠按析因设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1B1组为NEC模型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天),A1B2组为NEC模型组,但未添加双歧杆菌;A2B1组为对照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天)。A282组为对照组,且未添加双歧杆菌。在出生48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8,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h空腹断头处死小鼠。解剖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其中,回盲部近端肠管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肠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为NEC,其余肠管进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及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细胞凋亡率。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rn 结果:造模后,A1B1组、A1B2组相继出现腹泻、腹胀、生长发育减慢、活动度减少,显微镜下肠粘膜坏死、粘膜下层出血以及肌肉层坏死等肠损伤表现,透射电镜显示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但A1B1组程度较红。A1B1、A1B2、A2B1和A282 4组肠损伤组织病理评分(x±s)分别为2.04±0.52、3.38±0.55、0.33±0.36和0.38±0.33,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97±10.48)%、(47.28±21.98)%、(11.42±4.75)%和(12.16±4.95)%;各组间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差别有显著意义(H分别为26.657、20.916,P均<0.01);与A1B2组相比,A1B1组新生鼠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A2B1、A2B2两个对照组(P均<0.01);肠组织损伤评分值、肠细胞凋亡率均受到NEC造模和添加双歧杆菌两个因素的影响,NEC造模与补充双歧杆菌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在控制添加双歧杆菌因素后,NEC模型组和对照组鼠肠组织损伤评分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708(2.479,2.938),0.335(0.125,0.584),肠细胞凋亡率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35.62(29.15,42.10)%,11.79(5.32,18.27)%。在控制NEC造模因素后,添加双歧杆菌和没有添加双歧杆菌的新生鼠鼠肠组织损伤分级评分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209(0.979,1.438),1.854(1.625,2.084),肠细胞凋亡率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8.07(11.59,24.55)%,29.35(22.87,35.83)%,组间因素检验。P均<0.01。新生大鼠肠损伤程度与肠组织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凋亡率=0.783,P<0.01)。rn 结论:添加双歧杆菌可以降低新生鼠NEC肠损伤程度,可能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形成生物膜的状况,研究游离态的鲍曼不动杆菌与生物膜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医院感染的区别,以及时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rn 方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采用刚果红培养基筛选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模式菌株,并用阿利新蓝水溶液与刚果红联合对细菌胞外多糖染色观察该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微量平板法定量检测生物膜形成,扫描电镜观察导管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表面结构。rn 结果:刚果红法检测能够形成生物膜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模式菌株阳性率63.89%;阿利新蓝-刚果红染色鲍曼不动杆菌胞外多糖呈深红色,背景呈深蓝色;生物膜半定量法显示菌液浓度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rn 结论:阿利新蓝染色法可用于鲍曼不动杆菌胞生物膜中的多糖染色,结晶紫染色法可用于生物膜的定量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ICU医院内感染有关系。
  • 摘要:目的:益生菌是指能在生物体内存活,对生物体的健康有益的一类微生物,对人类及动物机体的营养和健康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益生菌在畜牧、食品、医药等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益生菌的来源、种类、作用机理、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国内外生产应用现状、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的发展方向。
  • 摘要:目的:为深入认识马蹄香治疗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rn 方法:本研究应用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液相色谱法(外标法)测定了马蹄香散剂和5种治疗胃肠病药物中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含量。rn 结果:结果发现低聚果糖在马蹄香、复方谷氨酰胺和参苓健脾胃颗粒中的含量高,而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和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中没有检测出。低聚半乳糖在蒙脱石散中的含量非常高,马蹄香中的含量也比较高,复方谷氨酰胺和参苓健脾胃颗粒盐酸含量低,而小檗碱片和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没有检测出。rn 结论:马蹄香散剂中低聚果糖含量高,蒙脱石散和马蹄香中低聚半乳糖含量高,马蹄香治疗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性可能是通过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促进肠道益生菌增多改善胃肠功能来完成。
  • 摘要:目的:从佳木斯大学健康学生体内分离出一株双歧杆菌。rn 方法:利用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双歧杆菌的引物,通过PCR进行扩增,进行序列分析和鉴定。rn 结果:通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同源性为99%。rn 结论:确定此菌株为青春双歧杆菌。
  •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4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注射用利巴韦林(冻干)和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治疗组在治疗的同时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1周岁以下,0.5g/次,1周岁以上,1g/次,3次/天,温水送服。对照组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对两组疱疹、食欲、体温变化情况及腹泻等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疱疹消失时间、食欲正常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组治疗后无腹泻和呕吐发生,对照组治疗后4例发生腹泻,1例发生呕吐。rn 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与甲型链球菌的相关性。rn 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口腔咽后壁取样进行分析。rn 结果:健康对照组中甲型链球菌检出率(50%)明显高于呼吸道感染病人组(25.75%),且各疾病组甲型链球菌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如肺内感染16.67%,支气管炎17.2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肺炎患者甲型链球菌检出率53.85%与健康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5例病人分离出两种以上需氧菌,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检出率较高。有14例病人分离出白色念珠菌,再次表明呼吸道感染患者口咽部有异常定植现象。rn 结论:药敏结果表明了耐药性菌株的存生。
  • 摘要:@@细胞因子(Cytokines,CKs)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其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而成为目前关于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肺部炎性损伤中具有调节炎性细胞功能及行为、影响炎性反应及转归的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呼吸道微生态影响的机理,为预防大气污染对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模拟实际大气污染方法,对Wistar大鼠进行染尘染毒,制备大气污染物动物模型,研究大鼠口咽部菌群染尘染毒前后的变化。rn 结果:染尘染毒的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口咽部微生态发生改变(P<0.05)。染尘染毒后与染尘染毒前相比致病菌如中间葡萄球菌、猪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等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染尘染毒前后自身比较,厌氧细菌菌群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随着染尘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菌的密度呈上下波动,表现出代偿状态。且需氧菌密度的变化较为明显(P<0.01)。rn 结论:大气污染可导致大鼠口咽部细菌密集度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呼吸道微生态改变可作为大气污染对机体危害的敏感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污染物对呼吸道的病理变化的影响。rn 方法:采用粉尘颗粒物和混合气体使大鼠染毒制备大气污染物模型,对大鼠气管、肺进行透射电镜及气管扫描电镜检查。rn 结果:模型组大鼠的气管、肺与对照组相比,气管及肺泡上皮有渐进性损伤,且随量的蓄积损伤逐渐加重,最终发生肺实变。rn 结论:吸入的污染粉尘可造成气管及肺泡上皮的渐进性损伤,损伤程度与吸入粉尘的量呈一致性,并随吸入量的累积而逐渐严重,最终变为肺实变,残留肺组织为代偿性气肿。
  • 摘要:目的:探究微生态制剂对仔猪免疫力的影响。rn 方法:选取30头断奶仔猪30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直接饲喂基础日粮,第一组饲喂单一微生态制剂,第二组饲喂复合微生态制剂。rn 结果:饲喂单一微生态制剂实验组的抗体水平比空白对照组提高了15%,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抗体水平比空白对照组提高了91%。且明显提高了猪瘟抗体效价。rn 结论:给仔猪饲喂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仔猪产生免疫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强仔猪抗猪瘟与蓝耳病的能力。
  • 摘要:本实验利用乳酸菌微生态制剂饲喂从肉鸡,通过检测鸡增重、料重比、免疫器官指数、抗体效价以及盲肠内容物的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探索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对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首先将150只内鸡随机分成3组,第1组在饮水中添加0.3%的乳酸菌微生态制剂,第2组添加抗生素饮水,第3组为空白对照组,7日龄时接种新城疫疫苗;于每周末称取各组鸡的体重、耗料,计算增重和耗料量;在21日龄和35日龄时,采取各组鸡的脾脏、法氏囊和胸腺、分别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用HI和微量平板滴种法分别检测抗体效价和盲肠内容物乳酸萄.大肠杆菌数量。结果显示,添加0.3%乳酸菌微生态制剂组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鸡比较,分别提高鸡体重量15.55%和8.57%(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5.11%和4.57%;于21日龄和35日龄时检测发现,添加0.3%乳酸菌微生态制剂组与对照组鸡比较,脾脏、法氏囊和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44.26%、13.51%、33.96%和67.14%、16.47%、38.16%;抗体水平分别升高了1.8log和2 log2,差异显著(P<0.05),与抗生素组比较,抗体效价分别提高了1.4log2和1.75log2,差异显著(P<0.05);另外,21日龄和35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添加0.3%乳酸菌微生态制剂鸡盲肠内容物中乳酸菌数量分别增加1.28lg和0.27lg差异显著(P<0.05),同时分别使大肠杆菌数量减少1.88lg和0.84lg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乳酸菌微生态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摘要:背景:当今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住院患者的比例也显著增高。肠道微生态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rn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运用微生物谱学方法-变性胶体度凝胶电泳(DGGE)和多变量分析(Mutivariate data analysis)对健康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rn 结果:发现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肠道菌群谱,同年龄组的肠道菌群谱较为相近;健康儿童组、成年组和老年组肠道菌群的整体谱具有显著差异;与老年人相比,与成年人差异较成年人显著,其中引起差异的关键菌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rn 结论:不同个体具有显著的个体特异性,同年龄组个体存在"核心菌群",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核心菌群"也发生变化。
  • 摘要:@@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动物模型肠道菌群变化研究结果显示;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紊乱后则加重胆汁淤积。②肝功能受损后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其紊乱程度与肝功能受损程度一致。③胆汁淤积时有明显的细菌移位与内毒素血症,内毒血症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伤。
  •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临床益生菌制剂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儿科医生合理使用益生菌制剂提供帮助。rn 方法:抽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1月~12月门诊处方1627024张,并将2月、10月含益生菌制剂的处方9173张按临床诊断进行分类,统计益生菌制剂使用情况,使用制剂,用药年龄,用药科室及疾病,益生菌制剂间的联用及与抗生素联用。rn 结果:1627024张门诊处方中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为54950张,占总处方数的3.38%。54950张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中,含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处方最多,为19052张,占34.67%(19052/54950);用药患者年龄≤1岁的处方43163张,占78.33%(43163/54950);来自感染消化科的处方31048张,占56.50%(31048/54950);两种益生菌制剂合用的处方765张,占1.39%(765/54950);与抗生素联用的处方13641张,占24.82%(13641/54950)。2月、10月共9173张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中,用于消化道疾病5717张,占62.32%(5717/9173);呼吸系统疾病2389张,占26.04%(2389/5717);新生儿黄疸541张,占5.90%(541/5717);过敏性疾病525张,占5.72%(525/5717)。rn 结论:1.儿科门诊常用双歧杆菌为主成分的益生菌制剂,主要治疗肠道疾病,一岁以下婴儿为主要施治对象,符合微生态制剂药理机制;2.医生对微生态制剂的成分和耐药益生菌情况不够清楚,造成益生菌制剂与抗生素联用较普遍,并存在组成菌相同或类似的益生菌制剂联用。
  • 摘要:目的:检测和分析腹泻病和手足口病患儿肠道EV71和基因分型。rn 方法:收集2007和2008年10~12月30名腹泻患儿和2009年4~6月40名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标本,同时收集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用试剂盒提取粪便标本病毒RNA,用PCR荧光探针法对上述标本进行EV71的检测;对EV71阳性的标本进行VP1基因节段的RT-PCR,选EV71感染重症和轻症各3份的阳性标本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与GenBank中的EV71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并依据VP1片段构建种系发生树;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对比统计分析。rn 结果:1)EV71的感染:4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标本,27例EV71阳性,阳性率为67.5%。3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1例EV71阳性,阳性率为3.3%。4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中:轻症23例,EV71阳性率52.17%(12/23);重症17例,EV71阳性率88.24%(15/17),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67,P<0.05)。2)EV71的基因分型:本次EV71均为C基因型,与中国大陆流行的基因型基本一致。与A、B基因型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39.7%~41.3%和83.3%~84.9%;而与C基因型中的C4亚株代表株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0.5%~96.4%;在种系进化树上证实本次分离到的EV71毒株属于C4亚型。3)EV71核苷酸同源性的区域性:本次分析的6毒株其核苷酸同源性达92.6%~100%,与2008年昆明的3株参考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2.6%~99.2%。与2008年安徽、深圳、山东、武汉和北京等省份的分离毒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1.8%~99.2%;与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流行时的毒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80%~86.5%;与2008年广州、浙江和2009年上海的分离毒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45.1%~45.9%。rn 结论:EV71是昆明2009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秋冬季腹泻患儿存在EV71的感染,但感染率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EV71检测出的阳性率较轻症患儿高。本次的EV71感染均为C基因型,属C4亚型,与国内流行的基因型基本一致。本次轻症和重症的毒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与国内外流行时的毒株核苷酸同源性高低各有不同。
  • 摘要:目的:筛选PAK4新的相互作用蛋白。rn 方法:用顺序转染法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PAK4新的相互作用蛋白。rn 结果:利用顺序转粢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出了多个与PAK4蛋白质相互作用的Ade+/His+/LacZ+阳性转化子,在NCBI上检索得到了P24,×11-binding protein,Deubiquitin-associated protein等蛋白质。rn 结论: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了多个与PAK4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他们分别与癌症转移、细胞胞吐过程,蛋白质泛素化等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一株新分离的功能性益生菌FQ15的生物学特性。rn 方法:通过药敏实验研究FQ15对2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利用耐酸、耐受胆盐等抗逆性实验确定其是否具备功能性的基本要求,最后采用平板抑菌实验研究FQ15对8种常见致病菌是否具有抑菌效果,并通过混合培养方法,确定其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拮抗作用。rn 结果:FQ13对7种常见的抗生素有耐药性,在pH值不低于3.0的环境下能够正常的生长。能够耐受0.1%~0.7%浓度的胆盐,对8种常见致病菌均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并且在与致病菌混合培养中36小时内可以彻底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48小时内可以完全消灭大肠杆菌。rn 结论:新分离的功能性益生菌fQ15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对临床常见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 摘要:魏曦预言打开了国学气论大门。孔圣曰:气是赋形万物微细之虫类,虫类是有生命活性的,微生物就蕴含在气论中。微生态学研究的生理微生物在生命起源、性状、功能、结构及分布范围等均与气论蕴意相融。微生物是生命之祖,古日:"人之生,气之聚"气是生命始祖;即微生物与气都是生命始祖二者通约。中医学: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亦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不仅构成人体还是保障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将生命始祖贯穿于生命的自始至终;魏曦,贝时璋院士等研究与古论通约不悖,生理微生物就是生命始祖。"气微通约论"破解了魏曦预言。
  •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大鼠细胞因子水平及超微结构影响的机制。rn 方法:采用模拟实际大气污染方法,对大鼠进行染尘染毒,制备大气污染物动物模型,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电镜下观察气管、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rn 结果:染尘染毒大鼠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染尘染毒时间的增加,气管纤毛结构破坏,气管及肺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伴有早期硬化改变。rn 结论:大气混合污染物可导致大鼠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肺组织发生急性炎症,细胞因子改变可作为大气污染对机体危害的敏感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比较早产低体重儿(pretem low birth weight PLBW)与健康出生儿(normal birth weight NBW)母亲唾液中2种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并与其牙周健康状况综合分析。探讨母亲牙周炎症程度及其致病菌检出率与PLBW的关系。rn 材料方法:99例来自北京4所医院2004-2005年生产PLBW的母亲(64例)为实验组,生产NBW的母亲(35例)为对照组。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用PCR方法检测唾液沉淀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直形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Cr)。rn 结果:两组牙周临床指标AL有显著性差异;PLI、PD、BI均无显著性差异。PLBW组Pg阳性率为92.2%;NBW组Pg阳性率为80.0%;全部样本Pg阳性组四个临床指标显著高于阴性组;Pg与PLBW有相关关系,Pg检出率高的PLBW出生的危险性比NBW组高一倍;Cr检出率PLBW组87.5%.NBW组91.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Cr检出率与PLBW无相关关系。Cr阳性组AL水平显著高于Cr阴性组。rn 结论:在PLBW与NBW唾液中Pg、Cr两种牙周致病菌阳性率均较高;PLBW与Pg检出率有相关关系,而与Cr检出率无相关关系。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并对其它的致病菌检测,以期为预防PLBW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治疗提出理论根据。
  • 摘要:@@留置导尿是医院最常见的临床处置措施之一。导尿管伴随尿道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tract infection,CAUTI)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其发生率为92~93%,约占院内感染患者的40%。国外报道,非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率为3.1%,而留置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率为9.9%。为了解本地区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病原菌现状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更好地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我们对两所附属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分离的226株病原菌进行检测和分析。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患者,在强效抑酸状态下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rn 方法:用葡萄糖呼气H2试验,检测57例服用PPI制剂患者,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rn 结果:PPI制剂组中呼气H2检测SIBO阳性28例,阴性29例;健康对照组中SIBO阳性3例,阴性27例。PPI组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PPI制剂使用时间与SIBO阳性率存在正相关性。rn 结论:长期服用PPI制剂的患者可并发SIBO,且SIBO的发病率与PPI制剂使用时间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内毒素水平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差别,并探讨拉克替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伴血内毒素升高的患者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rn 方法:9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根据内毒素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体内抗氧化水平;选择其中6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伴血内毒素升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拉克替醇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血清抗氧化能力、血内毒素水平以及肠道内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数量的变化。rn 结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内毒素水平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呈负相关(P<0.001,P<0.01),与丙二醛(MDA)呈正相关(P<0.001);拉克替醇治疗组患者SOD和NOS水平明显升高(P值分别小于0.01和0.05),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rn 结论:拉克替醇能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氧化系统损伤,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和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6-8岁儿童上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为预防大气污染对儿童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于2003年、2004年对沈阳市大气污染轻、重不同两个地区的2所普通小学6-8岁儿童进行了上呼吸道菌群检测。rn 结果:轻重污染区儿童口咽部菌群分布出现不同,轻污染区儿童口咽部的优势菌依次为奈瑟氏菌(85.6%)、消化链球菌(54.4%)、甲型链球菌(42.2%)。重污染区依次为奈瑟氏菌(90.1%)、肺炎链球菌(50.6%)、韦荣球菌(48.1%),其中两地区儿童口咽部肺炎链球菌和甲型链球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污染区儿童甲型链球菌减少。重污染区检出的细菌种类数为24种,高于轻污染区(17种),并有非正常菌群。rn 结论:大气污染可使儿童上呼吸道菌群平衡发生改变,特别是甲型链球菌的减少,可导致其它异常菌群的增多,使呼吸系统疾病易感性增强。
  • 摘要:目的:建立PCR方法检测肠道细菌致腹泻的肠毒素基因,并用于肝炎患者腹泻病因的调查。rn 方法:采用肠毒素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调查32例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腹泻19例,非腹泻13例)和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泻13例,非腹泻16例)大便肠道病原菌沙门氏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蜡质芽孢杆菌、霍乱弧菌分离阴性的标本肠内源性产毒素型微生物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拟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艰难梭菌、产气英膜梭菌的毒素基因检出率。rn 结果:在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腹泻大便中,均能检出一种或多种肠毒素基因,且革兰氏阴性菌毒素基因检出率高于革兰阳性菌毒素基因检出率(非参数Ridit检验,X2=4.592,P=0.0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泻大便比非腹泻大便,及肝硬化患者腹泻大便与非腹泻大便比较,除大肠杆菌(EAEC)ast毒素基因,大肠杆菌热不稳定毒素基因(LT)在腹泻标本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腹泻标本(分别为X2=24.498,P=0.000;X2=14.519,P=0.000),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肝硬化患者腹泻与慢乙肝腹泻标本比较,除大肠杆菌(EAEC)ast毒素基因,在肝硬化腹泻标本中的检出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腹泻标本外(X2=6.681,P=0.020),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由于肝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以大肠杆菌为首革兰氏阴性菌过生长,其腹泻患者除临床检测大便中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蜡质芽孢杆菌、霍乱孤菌等致病菌外,还应考虑一些肠道条件致病菌的致泻毒素因子,尤其是大肠杆菌(EAEC)ast毒素基因,大肠杆菌热不稳定毒素基因(LT),以查明腹泻原因。
  •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散(商品名:宝乐安)联合抗菌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口服抗菌药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服用抗菌药2 h后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0.5 g/次,3坎/d;对照组只给予抗菌药及对症支持治疗,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2组总有效率及体温、大便恢复正常时间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观察组体温、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抗菌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疗效,优于单用抗菌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了解正常和不同疾病儿童住院期间肠道细菌量的变化。rn 方法:收集正常儿童、足月儿、早产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过敏性紫瘕(HSP)、支气管肺炎患儿住院不同时间的粪便标本,提取标本中细菌DNA,用分子生物学专用分光光度仪测量所收集标本的细菌DNA-A260值。rn 结果:足月儿组生后第1、4和7d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A260值分别为476.53±83.5,825.38±95.84,952.73±95.57。早产儿组生后第1、4和7d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A260值分别为377.20±93.40,560.10±93.56,710.00±94.0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大剂量甲氨堞呤(HDMTX)化疗前1d、化疗后第3、7d和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标本中细菌DNA-A260值分别为2436.3±768.6,1496.5±577.1,1966.6±598.3,3479.3±870.5。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前1d、治疗后第3、7d和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A260值分别为2225.9±616.1,1780.3±547.4,2055.6±570.2,3605.9±1096.9。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后第1、3、7d和对照组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A260值分别为2353.17±868.71,1448.47±534.81,1905.97±703.52,3433.90±897.22。rn 结论:正常儿童粪便细菌DNA-A260值比ALL、HSP和支气管肺炎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治疗患儿在治疗早期细菌的DNA-A260值减低明显,治疗后期有逐渐恢复至正常的趋势。结果提示不同疾病患儿在住院和治疗期间的肠道菌群有紊乱,其紊乱程度各有不同。
  • 摘要:目的:研究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基因的特征及变异情况。rn 方法:在2007年和2008年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96例秋冬季腹泻患儿中,随机选取轮状病毒阳性的12例(其中2007年6例,2008年6例)患儿粪便标本,采用RT-PCR扩增NSP4基因,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DNAassist软件对核苷酸序列进行翻译,并用Clustal-mp软件与Genbank Datebase中的4株人RV(Wa、KUN、AU-1、Hochi)、3株动物Rv(EW、OSU、SAII)和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的流行株的NSP4序列进行分析比较。rn 结果:(1)选取的2007年6份和2008年6份样本均可以扩增出NSP4的全长片段,测序表明:2007年6份样本中有5株属于Wa株,1株属于KUN株;2008年6份样本中也有5株属于Wa株,1株属于KUN株。10株Wa株与来自GenBank Database的4株人RV(Wa、KUN、Au-1、Hochi)和3株动物RV(EW、OSU、SAII)同源性分别为96.3%、85.3%、84.7%、95.1%和57.7%、92%、82.8%,与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的流行株同源性均在95%以上;2株KUN株与以上来自GenBank Database的标准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5.3%、98.2%、82.8%、85.9%、60.1%、85.3%、94.3%,和其他地区流行株的同源性为85%左右。(2)以Wa株为参考,10株Wa株的NSP4基因变异发生在第34位氨基酸,第76位氨基酸,第141位氨基酸,第145位氨基酸,第161位氨基酸和第169位氨基酸;以KUN株为参考,2株KUN株的NSP4基因变异仅在第87位氨基酸和第140位氨基酸。rn 结论:2007年和2008年昆明地区流行株NSP4基因为Wa组和KUN组,以Wa组为主。
  • 摘要:目的:评估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以我院2009年9月-12月收治的60例小儿急性腹泻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两组均予补液、蒙脱石散剂口服、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连续治疗,对60例患儿资料进行数据分析。rn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Xμ=4.84,P<0.05);服药第4 d治疗组日平均大便次数(3.11±0.93)次,对照组(3.75±0.92)次,服药第7 d治疗组日平均大便次数(1.73±0.92)次,对照组(2.26±0.94)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急性腹泻治疗有效。
  •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昆明地区2007年和2008年10-12月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rn 方法:收集2007年10-12月46例和2008年10-12月50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RT-PCR分别扩增病毒VP7和VP4基因,对RT-PcP阳性标本再进一步用net-PCR做型别鉴定。rn 结果:96例标本中,2007年29例和2008年31例检测到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63%和62%。60例阳性标本行RT-PCR,2007年26例和2008年29例得到阳性产物,net-PCR分型显示2007年VP7以G1型为主(42.3%),其次为G2(34.6%),VP4以P8型为主(61.5%);而2008年VP7以G1为主(41.4%),其次是G3(34.5%);VP4也以P8型为主(86.2%);2007年和2008年均以G1[P8]组合为主(分别占42.3%和37.9%),有一些混合感染的病例。rn 结论:昆明地区2007年和2008年10-12月婴儿腹泻的主要病源是轮状病毒,基因型以G1(P8)为主。
  • 摘要:@@在日本利用各种微生物发酵作用来生产清酒(用大米酿制的酒),味曾(豆酱),纳豆(发酵大豆),腌菜和许多其他的产品是一种传统的生产方法。发酵乳制品自300年前引进日本以来,现在也已成为非常普遍的食品了。1990年初日本建立了特定保健用食品(Food for specialized health use,FOSHU)管理制度,对符合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食品允许在标签中声称其保健功能,并从1991年9月开始规定要获得“特定保健用食品”(FOSHU)的产品须向日本厚生劳动省申请批准。含有符合要求组成份的产品皆须按该规定执行,保健声称栏目。包括对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骨矿物元素(特别是钙)及牙齿健康的功效。
  • 摘要:目的:探讨携带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对小鼠实验性大肠癌的治疗作用。rn 方法:将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注入Balb/c小鼠左侧腋部皮下建立大肠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以携带有人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悬液和携带有EGFP基因的双歧杆菌悬液分别经灌胃、瘤体注射、尾静脉注射到荷瘤小鼠体内,隔日一次,共15次,隔日测量肿瘤体积,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1个月后处死小鼠,计算出抑瘤率。切片观察大肠癌移植瘤的组织结构变化;革兰氏染色证实移植瘤中有无双歧杆菌的存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及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状况。rn 结果:成功构建了小鼠结肠腺癌移植瘤动物模型。携带有人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灌胃组、瘤体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8.56%、75.21%及64.63%。革兰氏染色证实移植瘤中有高密度的双歧杆菌存在。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治疗组大肠癌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UNEL法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肠癌移植瘤组织及其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较多的凋亡细胞。rn 结论:携带人tumstatin基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对小鼠实验性大肠癌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它能有效抑制大肠癌移植瘤组织的血管形成,也能有效诱导大肠癌移植瘤细胞及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 摘要:目的:对5株疑似O157:H7大肠杆菌采用PCR法进行鉴定。rn 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从食品分离可疑菌株的O157抗原编码基因(rfbO157)、H7鞭毛抗原编码基因(fliC H7)和志贺样毒素基因(stxl和stx2)。rn 结果:5株可疑菌株中,1株菌为EHEC O157:H7,且具有stxl和stx2两种毒力基因。1株菌是EHEC O157:H7,且具有stx2毒力基因。2株菌为O157非H7菌,不带有毒力基因。1株菌为H7非O157菌。rn 结论:PCR 技术的应用能对可疑O157:H7大肠杆菌进行有效的鉴定和分析,应成为今后病原学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
  • 摘要:@@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环境中,消化道作为开放式肠道,其内部定植有大量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益生菌。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经过长期相互选择和共同进化,彼此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人体为它们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它们也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和免疫防御,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即胃肠微生态系统。rn 肠道的面积高达数百平方米,是正常微生物在其宿主体内栖居的巨大“表面”,行使消化吸收机体所需的营养,有效地将细菌、毒素、废物等有害物质局限于肠腔内,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rn 这一肠道微生态表面体系主要由理化、生物、机械和免疫屏障四大部分组成。
  • 摘要:@@益生菌是指一类活的,摄入足够量能够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它们大多来源于人或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球菌、明串珠菌等多个菌属。随着对这一特殊微生物群体的不断认识,国际上对益生菌制剂的研究也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体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益生菌在体内能够发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减缓乳糖不耐症、改善肠道功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和血脂水平、抗高血压、调节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以及抗肿瘤作用。
  • 摘要:目的:1.以肠道优势菌群变化情况为依据,利用抗生素干扰建立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衡小鼠模型。2.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对小鼠肠粘膜上皮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明微生态菌群失衡与肠道免疫屏障的分子应答及其在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理,为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rn 方法:1.选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以终浓度5g/kg/d的剂量,行小鼠灌胃,连续8天,取盲肠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建立轻度菌群失衡模型;以头孢曲松钠终浓度8g/kg/d的剂量,行小鼠灌胃,连续8天,通过菌群分析建立重度菌群失衡模型。2.利用EDTA振荡法提取正常组与轻度、重度菌群失衡小鼠肠粘膜上皮细胞;RT-PCR方法检测TLR9、TLR4、TLR2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NF-KBp65的变化。rn 结果:1.通过培养基改良和培养鉴定方法,建立了肠道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类杆菌属、优杆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梭杆菌属、韦荣球菌属、消化球菌属、巨球菌属、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酵母菌属、霉菌属十四种肠道优势菌群稳定的培养计数分析方法。2.通过抗生素头孢曲松钠不同浓度的诱导,建立了稳定的轻度菌群失衡模型和重度菌群失衡小鼠模型。3.菌群失衡小鼠较正常组小鼠TLR9呈下降趋势,TLR4和TLR2呈升高趋势,重度菌群失衡较轻度菌群失衡变化明显。4.菌群失衡小鼠较正常组小鼠NF-KBp65呈升高趋势,且重度失衡较轻度失衡升高明显。rn 结论:利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能建立稳定的轻度菌群失衡模型和重度菌群失衡小鼠模型;肠上皮Toll样受体变化受菌群变化的影响,菌群失衡促使TLR9表达量下降;TLR2和TLR4表达量呈一过性升高,NF-KBp65表达量升高。
  • 摘要:搞清中医学的文化基础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原理是打开中医学奥秘之门的关键钥匙。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生态学假说、生态化方法学假说、生态哲学假说及生态文化假说。认为"古代生态学-生态化方法学-生态哲学-生态文化"构成了古代自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主干(生态文化轴),生态文化轴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生态文化特征和本质。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生态化建构假说"。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以古代生态文化之理论框架来规范有关的生物医药知识,建构了生态化生物医学理论体系,这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本质所在。本文认为,中医学是生态化生物医学,这是中医学的本质所在。
  • 摘要:目的:以哮喘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PG)与哮喘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探讨双歧杆菌WPG对哮喘小鼠DC的免疫调节作用,揭示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防治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机制。rn 方法: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后无菌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GM-CSF和IL-4联合诱导七天生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将细胞分为WPG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倒置显微镜每日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CD86、MHC-Ⅱ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能力,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中IL-12、IL-10的分泌。rn 结果:经GM-CSF与IL-4共同诱导下的未成熟DC在WPG刺激下,能成为形态上具有典型树突状突起的DC,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低于阳性对照组、MHC-Ⅱ表达较低,经WPG诱导后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分泌IL-12、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P<0.05)。rn 结论:在双歧杆菌WPG作用下,具有功能缺陷的哮喘小鼠DC功能得到一定修复,促进了Th1/Th2平衡,这可能是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机制。
  • 摘要:@@关于益生剂的药理学研究,益生剂最重要的特点是能自我生长和繁殖的生物制剂,达不到群体平衡的原则。rn 益生剂受消化道酶、胆盐、胃酸及抗生素等化学药品和胃肠蠕动的影响,上述因素可直接影响益生菌的定植数量和定植抗力(CR)。rn 益生剂对胃肠黏膜的黏附及分怖直接受肠内容物及胃肠时蠕动的影响,可以从粪便回收。rn 主要给药途径:rn (1)口服(2)局部栓剂(3)最近出现皮下和静脉给药的制剂如美国的β-葡聚糖制剂。rn (二)关于生理性真菌制剂的研究1.伯拉德酵母菌制剂是第一个用在人体的生理性真菌制剂,它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为72h,不存在群体平衡的原则,其粪便回收率为10%左右。
  • 摘要:@@中药微生态调节剂属于中医药微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微生态学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从表面上看两者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从内涵及观念上两者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方法以及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原则都与微生态学的理论极为相似。随着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逐渐深入,二者的关系会日趋明确,中医药微生态学这门中西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 摘要:应用改良线虫液体培养法,将同期化的L4期幼虫孵化、分装于24孔培养板,再将24孔随机分成不同处理组,每组4孔,每孔15-20条线虫;然后以GFP标记的沙门氏菌(DT104)作为线虫的致病菌、以乳酸菌(S64)作为线虫的有益保护菌,探索建立线虫动物模型的条件。结果显示,改良线虫液体培养法操作简单、条件易控制;沙门氏菌浓度在107cfu/ml、108cfu/ml和109cfu/ml均能致死线虫,109cfu/ml时致死率最高,在实验第6d,所有线虫全部死亡(致死率100%);实验第10d,乳酸菌S64浓度108cfu/ml时线虫存活率为87.9%,较对照组提高5.1%,浓度为109cfu/ml时,线虫的存活率为63.2%,较对照组下降19.2%;保护实验第9d,攻毒前加入乳酸菌和攻毒后加入乳酸菌对线虫的保护率分别为44.9%和58.1%;乳酸菌保护组线虫肠道内的绿色荧光较对照组明显变淡,说明乳酸菌能够有效保护线虫免受GFP标记沙门氏菌的感染。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秀丽隐杆线虫益生菌实验动物模型。
  •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三种益生菌对鸡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增效作用,其结果为三种益生菌对鸡新城疫弱毒苗的免疫增效作用是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Q68,而且三个试验组均可以将抗体高峰期提前一周。同时可以避免单独进行新城疫活苗免疫第一周抗体下降的现象的发生。最后从抗体效价、维持时间等多方面考察最终确定为对新城疫弱毒苗最理想的免疫增效剂为蜡样芽孢杆菌。
  • 摘要:目的:建立蓝莓苗木的人工菌根化技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野生蓝莓的根系中分离出菌根真菌,加以驯化制备成微生物制剂。但这一途径很困难;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制备一种微生态制剂用于改善蓝莓根系的微生态环境,提供蓝莓对土壤最适ph值的要求,增强植株的生长活性。rn 方法:我们用优选组合研制了一种微生态制剂,在蓝莓组培和种植上进行了应用试验;rn 结果:证明该微生态制剂具有降低基质ph值和促进蓝莓根系生长的作用,进而促进植株生长。rn 结论:微生态制剂打破了蓝莓种植的区域性限制,大幅度提高了蓝莓的产量和品质。
  • 摘要:本文提出了"微生态系统边界层"的概念和基本模式。认为:(1)体表和腔道表层及其表层正常微生物群是这类微生态系统的核心层,可称为微生态系统的边界层(简称,微生态边界层);(2)把微生态边界层作为这类微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便于描述和研究;(3)有利于把微生态边界层作为该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组成部分来考虑;(4)有利于微生态学研究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结合。
  • 摘要:目的:建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鉴定常见益生菌的实验方法并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初步评价。rn 方法: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鉴定益生菌过程中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利用19株供试菌株所得的蛋白指纹图谱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适用性进行研究。rn 结果:建立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鉴定常见益生菌的最佳实验方法。初步证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具备在属、种、亚种以及菌株水平上鉴定常见益生菌的能力。rn 结论:建立的实验方法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可以作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鉴定常见益生菌的参考方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可以作为常见益生菌鉴定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对昆明小鼠饲喂高脂饲料14天建立高脂小鼠模型,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后用一株经体外实验具有降胆固醇效果的乳酸菌对小鼠灌胃,测定小鼠经灌胃14天、28天的脏器指数、血清胆固醇含量和肝脏胆固醇含量。结果表明灌胃组小鼠脏器指数明显低于高脂组小鼠,且对于血清和肝脏胆固醇含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说明该菌株可能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抑制肝脏胆固醇堆积的功能,为将来利用该菌株制作出降胆固醇功能的食品或药品提供了实验基础。
  • 摘要:目的:检测牙周可疑致病菌(Periodontal pathogens)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呼吸道内的分布,探讨其与FEV1的关系。rn 方法:采集53例AE-COPD患者的痰标本,提取标本细菌DNA,用细菌16S rDNA引物通过PCR扩增细菌基因片段检测细菌种类,并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软件检测各电泳条带的平均灰度值,计算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对含量;同时检查并记录受检者的FEV1,观察其与牙周可疑致病菌相对含量的相关性。数据用SPSS13.0软件包作统计学分析。rn 结果:53例样本均检出有细菌存在,待检细菌检出率迭84.91%(45/53)。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60.38%,其次是牙龈吥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41.51%,齿密垢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30.19%,福塞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20.75%,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只有3例检出;Fn,Pg的相对含量与FEV1的数值高低呈负相关,P<0.05。rn 结论:AE-COPD患者呼吸道内有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定植,并与FEV1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应激对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的影响及双歧杆菌对应激大鼠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rn 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压力试验组、双歧杆菌干预组、思密达干预组、双歧杆菌+思密达共同干预组。采用WAS(water avoidance stress)避水试验构建大鼠应激模型,以二糖为探针,衍生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尿液中二种糖的浓度,以三氯蔗糖/甘露醇(S/M)评价大鼠肠道通透性;取大鼠新鲜粪便,用选择性培养基平皿计数法检测大鼠粪便菌群中几种代表性菌种的数量;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CRF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压力试验组大鼠粪便中以大肠杆菌为主的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7.347±0.277 Vs 7.078±0.229.P<0.05);24h尿液中甘露醇量升高(5.097%±0.453%Vs 4.718%±0.399%,P<0.05);CRF(300.8±34.3 ng/L Vs 267.0±32.3 ng/L,P<0.05),ACTH(6.79±0.651 Vs 5.68±0.799 ng/L,P<0.05)水平升高。与压力试验组相比,双歧杆菌干预组大肠杆菌(7.044±0.281Vs 7.347±0.277,P<0.05)、类杆菌(9.075±0.393 Vs 9.485±0.306,P<0.05)数量显著下降;ACTH水平下降(5.92±0.477 ng/L Vs 6.79±0.651 ng/L,P<0.05)。rn 结论:在慢性应激条件下,大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升高、神经内分泌处于应激状态的现象,双歧杆菌能够缓解慢性应激所导致的上述现象。
  • 摘要:目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为证据充分的牙周致病菌之一。PG0839基因是P.gingivalis毒力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组运用等位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PG0839基因突变菌株。本次研究拟对PG0839基因对口腔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毒力岛基因PG0839的功能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培养P.gingivalis W83和PG0839基因突变菌株,将菌悬液浓度调至1×108CFU/ml。使用含10%小牛血清的低糖Dulbecco's改良细胞培养基培养口腔上皮KB细胞。使用P.gingivalis感染KB细胞,命名为实验组1;使用PG0839基因突变菌株感染KB细胞,命名为实验组2;对照组为未受细菌感染的KB细胞。将细菌与KB细胞共同孵育24 h,分别在0.5 h、2 h、6 h、12 h和24 h时,提取细胞RNA。应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IL-6、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ector-4,TLR-4)特异性引物对各组RNA进行反转录PCR检测,使用β-actin引物作为内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方法对不同组别的PCR产物灰度值进行比较。rn 结果:当细菌和细胞共同孵育2 h和6 h时,实验组2的IL一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实验组1(2 h:t=3.69,P<0.05;6 h:t=3.00,P<0.05)。在0.5 h和6 h时,实验组2的TLR-4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实验组2(0.5 h:t=5.269,P<0.05;6 h:t=3.00,P<0.05)。两实验组和对照组IL-1β和TLR-4 mRNA与β-ac-tin mRNA灰度值的比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IL-1β:F=5.81,P<0.05;TLR-4:F=3.05,P<0.05)。在24h内,两实验组的IL-6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近。各组间IL-6 mRNA与β-actin mRNA灰度值的比值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F=0.90,P>0.05)。rn 结论:P.gingivalis感染KB细胞实验结果提示PG0839基因在P.gingivalis引发KB细胞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
  • 摘要:@@适量食用益生菌对身体有益。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益生菌并了解到其对人体的好处。它们能对病毒性腹泻、抗生素诱发腹泻引、过敏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等状况有所改善。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在耐酸耐胆盐能力、粘附性、临床效果以及对宿主健康等方面的有益程度不同。正因如此,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乳酸菌应用于营养学和医学方面,将其作为新菌株发酵成为功能性食品或是作为药物产品,调节肠道菌群。
  • 摘要:目的:了解桶装饮用水的卫生状况,发现卫生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rn 方法:随机采取校园内部分饮水机上桶装饮用水样,包括常温水、沸水等不同水样,分别进行检测细菌总数和耐热大肠菌群的微生物学检验。rn 结果:经饮水机常温出水口的水样,细菌总数超标现象突出,部分样品发现耐热犬肠菌群。rn 结论:饮水机存在次生污染情况,使用饮水机应适时清洗,并建议饮用加热的沸水,有效防止饮水中毒事件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预防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机制,为应用双歧杆菌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选用67只两日龄新生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三组:空白对照组(A)、实验组(B)、对照组(C)。其中A组7只,B、C组各30只。A组:试验前处死。B组:每只0.04g(含2亿个活菌)双歧杆菌灌胃,持续一周,每天一次;C组:每只0.2ml生理盐水灌胃持续一周,每天一次。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周后,均注射LPS建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两组于注射LPS后2、6、12、24小时,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7只采用短颈法处死,解剖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其中回盲部近端肠管观察SD鼠病理标本,剩余的肠管ELISA检测肠组织匀浆中PAF、SIgA含量。rn 结果:新生SD大鼠注射LPS后,C组SD大鼠小肠出现以下变化:2小时肠上皮细胞变性,绒毛萎缩;6小时可见小肠上皮结构完全消失,绒毛腺体脱落、缺失,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炎细胞浸润;12小时部分肠绒毛上皮细胞开始修复,但绒毛结构不清;24小时后肠绒毛结构明显。B组较C组相比较,症状较轻。C组肠组织PAF的含量在2h、6h、12h与A组比较有显著增加(P<0.05),B组肠组织PAF的含量在2h、6h、12h与C组比较有显著减少(P<0.05)。B组肠组织SIgA的含量在2h、6h、12h与A组比较有显著增加(P<0.05),C组肠组织SIgA的含量在2h、6h、12h与B组比较有显著减少(P<0.05)。rn 结论:双歧杆菌可能通过肠道免疫SIgA表达和抑制炎症级联反应中的PAF表达等作用,减轻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肠组织病理学改变,促进肠组织损伤的修复,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摘要:小儿腹泻是常见痛和多发病,其中感染性腹泻仍是主要的原因。肠道菌群作为宿主内部的"微生物器官"在维护胃肠道甚至全身的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宿主-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的相互关系,阐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通过以下得以实现:(1)肠道细菌逃脱或改变免疫反应;(2)宿主产生一些因子和酶类来修饰可能会引起典型炎症的肠道菌群成分,协助肠道菌群的耐受;(3)物理屏障耐受肠道菌群;(4)肠腔上皮TLR-4和(或)共活化分子的缺失能将病原体识别受体隔离。揭示了感染性腹泻是通过病原菌"掌控"肠黏膜炎症反应,由炎症部位提供病原菌代谢所需的营养素、排斥定植的肠道菌群、破坏上皮的物理屏障等导致肠道菌群改变。益生菌通过刺激和调节宿主肠道的免疫功能和生成细菌素抑制致病菌,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刺激肠道上皮黏膜生成黏蛋白等非免疫作用抑制病原菌。对今后开发全新的微生态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 摘要:@@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热带酵母菌属真菌,由法国微生物学家Henri Boulard教授于1923年在印度支那地区发现,并且成功的将其从当地土著人食用的荔枝和山竹等热带水果果皮中分离得到。这株菌即以Boulard教授的名字命名,即布拉氏酵母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株具有生态调节作用的生理性真菌。从1953年法国百科达公司生产的全球第一个布拉氏酵母菌微生态制剂上市以来,围绕布拉氏酵母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RCT研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儿童急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难辨梭菌性肠炎、管饲相关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炎症性肠病、AIDS相关性腹泻、旅游者腹泻等多种疾病,有1篇文献将布拉氏酵母菌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的预防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养殖业环境污染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污染治理又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多年来业界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解开这一死结的良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养殖模式可以做到无污染、粪尿零排放,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增进动物福利,提高效益,使养殖业更好地纳入农业生态循环,推动生态农业的循环发展。由于同时切合了各方的需求,因此在短短一两年内,发酵床养猪技术就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开来。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个新鲜事物,许多养殖先驱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几多沧桑。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项技术,而是从养殖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发酵床养猪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清洁化健康养殖体系,开创高科技、无害化、节能源、省人力、增效益的畜牧业养殖新局面。本文在发酵床的技术原理及存在的问题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摘要:目的:通过对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创伤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的测定,以初步探讨创伤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rn 方法:创伤后24h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按CRAMS修正记分法按轻、重度标准分2组,每组纳入15例患者。同样方法将24h内就诊血糖正常的创伤患者分轻、重度2组。对照组:健康志愿者15名。对每组患者粪便进行菌群分析。rn 结果: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P>0.05;应激性高血糖重度组与应激性高血糖轻度组P<0.05,正常血糖重度组与正常血糖轻度组P<0.05;应激性高血糖重度组与正常血糖重度组P>0.05,应激性高血糖轻度组与正常血糖轻度组P>0.05。rn 结论:无论创伤轻重程度,应激性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菌群失调发病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应激性高血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不存在相关性;而创伤各组菌群失调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无论血糖正常与否,重度创伤组菌群失调发病率均显著高于轻度创伤组,说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不仅与创伤有关,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也存在一定相关性。
  • 摘要:目的:研究家庭成员中反复腹痛和无反复腹痛者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HLA-DQB1、DRB1等位基因频率,探讨Hp感染反复腹痛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rn 方法:收集以反复腹痛患儿为核心的20个家庭118名成员的血标本和反复腹痛病史,将118人被分为两组即反复腹痛组69例和无反复腹痛组49例。应用胶体金标免疫渗滤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血Hp-IgG抗体和Hp亚型,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两组家族成员的HLA-DQB1和DRB1等位基因。rn 结果:20个家庭118名成员中Hp抗体和Hp亚型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6.6%,I型Hp感染占55.1%,II型Hp感染为41.5%。家庭中Hp感染反复腹痛组HLA-DQB1*09和DRB1*09的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无反复腹痛组,但经等位基因多项比较校正后差异消失(14%vs6%,x2=4.012,P=0.045,Pc>0.05;10%vs5%,x2=5.636,P=0.018,Pc>0.05)。rn 结论:Hp感染反复腹痛患儿的家庭成员中Hp感染阳性率高,Hp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在Hp感染的家族成员中,反复腹痛者与无腹痛者之间存在免疫遗传学差异,Hp感染后反复腹痛与HLA-DQB1*09和DRB1*09等位基因的相关性需深入累积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