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0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0篇、会议论文191篇、专利文献313240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农业开发与装备、种子世界、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26种,包括2015生物肥料技术创新高峰论坛、第一届中国(湖南)富硒食品研讨会、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等;施肥管理的相关文献由1412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晓增、李勇、邹文秀等。

施肥管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9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13240 占比:99.84%

总计:313731篇

施肥管理—发文趋势图

施肥管理

-研究学者

  • 韩晓增
  • 李勇
  • 邹文秀
  • 席运官
  • 彭少兵
  • 沈希华
  • 王基国
  • 王强
  • 田伟
  • 陈新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永邓; 刘竹
    • 摘要: 速生桉树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等特点。速生桉树种植过程中,为了实现其速生丰产,需保证种植技术运用的规范性。为提高速生桉树抚育质量,确保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对速生桉树展开基本概述,分析速生桉树的幼林抚育及施肥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幼林抚育和施肥管理提出有效措施。
    • 戴谅; 王旭; 李勇; 黄俣晴; 郭豪; 陈婷婷; 黄智刚; 黎静宜
    • 摘要: 【目的】农田重金属随降雨径流进入河湖,导致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畜饮水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对施肥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研究较多,但很少把农田面源施肥与河湖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相关联。了解农田施肥对入河重金属污染负荷的影响,对河湖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测定农业小流域典型重金属入河污染负荷的时空变化,以期阐明径流、施肥及作物覆盖对重金属入河负荷的影响,为制定水体重金属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区位于广西蔗区客兰水库水源区那辣流域,将流域分为一个下游子流域(S_(1))和两个上游子流域(S_(2)、S_(3))进行监测研究。利用无人机技术获取流域土地利用信息和甘蔗不同生长期的作物盖度;利用径流泥沙自动监测、采样系统获取各子流域出口的径流参数和泥沙样品,在室内测定入河泥沙浓度及典型重金属(Cr、Ni、Cu、Zn、As、Cd)含量,进而计算各子流域入河泥沙重金属负荷;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确定入河重金属负荷与降雨、径流、施肥及作物覆盖的关系。【结果】流域入河重金属负荷大小顺序为Cr(5.16 kg/hm^(2))>Ni(3.0 kg/hm^(2))>Zn(2.98 kg/hm^(2))>Cu(1.89 kg/hm^(2))>As(1.46 kg/hm^(2))>Cd(0.01 kg/hm^(2));下游子流域重金属入河负荷大于上游子流域,是S_(2)的1.68倍和S_(3)的1.44倍;流域重金属入河负荷在分蘖期和伸长期最大,成熟期最小,分蘖期和伸长期的入河负荷占整个生长期入河负荷的74.32%,其特征为分蘖期(5.64 kg/hm^(2))>伸长期(5.13 kg/hm^(2))>苗期(3.53 kg/hm^(2))>成熟期(0.19 kg/hm^(2));流域降雨径流、施肥和覆盖度与重金属的入河负荷呈显著相关,分别解释了入河污染负荷变化的50%~86%、33%~46%和11%~28%。【结论】Cr、Ni、Zn是广西蔗区流域入河泥沙中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占6种典型重金属入河污染总负荷的78%;流域重金属入河污染主要发生在甘蔗分蘖期和伸长期,下游入河污染负荷显著大于上游流域;流域径流与施肥的耦合对入河重金属污染负荷具有控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在集约化蔗区,通过调控甘蔗施肥时间,减少肥料洒施,提高作物覆盖度以减少暴雨径流的冲刷,对防控土壤重金属入河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 刘斯超; 王玉宏; 唐丽丽; 董岩; 刘博
    • 摘要: 甘蓝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品类之一,其不仅对生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人员在栽培甘蓝的过程中,除要做好相应的种植管理工作外,还要高度重视施肥管理工作,为甘蓝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同时,要做好甘蓝莲座期与结球期这两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以保障甘蓝能够健康生长。通过综合阐述甘蓝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甘蓝各生长期的施肥管理工作,多措并举,以保障甘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 决定红薯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中,除品种自身特性外,最重要的就是施肥管理。红薯施肥应避开以下4个误区。误区1:施用含氯肥料。红薯属于典型的忌氯作物。含氯肥料对红薯生长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氯离子影响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向薯块运输与转化,从而降低红薯产量.
    • 黎静宜; 李勇; 黄智刚; 郭豪; 陈婷婷; 黄俣晴; 戴谅; 刘小梅; 王旭
    • 摘要: 【目的】过量施用肥料会导致土壤养分过剩,在降雨径流冲刷下极易流失进入河湖水体,引起地表水体污染。本研究旨在阐明农区施肥与入河硝态氮污染的关系,为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广西集约化蔗区客兰水库水源区的那辣流域,应用双稳定同位素(δ^(15)N-NO_(3)-、δ^(18)O-NO_(3)-)示踪技术,确定流域内3个子流域(S1、S2和S3)入河硝态氮的来源比例,结合地表水主要离子测定,探讨了丰水期和枯水期硝态氮主要来源贡献的时空变化机理及其对施肥的响应。【结果】那辣流域水体NO_(3)^(-)-N浓度范围是1.24~27.90 mg/L,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丰水期施肥量较多,化肥在降雨径流的冲刷下大量流失进入水体,致使NO_(3)^(-)-N浓度在丰水期(均值为22.01 mg/L)显著高于枯水期(均值为5.64 mg/L),丰水期和枯水期NO_(3)^(-)-N浓度从上游向下游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能是下游区域做植物河道梯级拦截试验所致。δ^(15)N-NO_(3)^(-)、δ^(18)O-NO^(3)-的组成表明流域施肥(化肥和有机肥)与土壤氮素是入河水中硝态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占入河所有硝态氮污染源贡献的90%以上。在丰水期,流域入河硝态氮来源贡献的大小顺序为化肥(42.9%)>土壤氮(28.6%)>有机肥(19.2%)>大气沉降(9.3%);枯水期入河硝态氮来源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土壤氮(39.7%)>化肥(37.6%)>有机肥(15.3%)>大气沉降(7.4%)。【结论】流域施肥与入河硝态氮污染呈正相关,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如肥料撒施,是集约化蔗区入河硝态氮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避免肥料撒施、强化肥料深施,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肥流失入河污染,从而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 李长坤
    • 摘要: 夏玉米播种后一般25天左右就开始拔节,进行穗分化。播后40~50天进入雌穗小花分化期,快速生长对肥水的需求量大,能够决定品质和产量,种植户要准确把握这一关键时机,及时地进行追肥,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和高效的目标。一、玉米需肥特点(一)不同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特点每个生长期玉米需要养分的比例不同,根据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可确定施肥量和微量元素的比例。
    • 赵春辉; 冯岩智; 杜勇芝
    • 摘要: 玉米作为一种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物质的农作物,其具有营养物质丰富、环境适应力强等特征,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为了在现有技术经验基础上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建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目标,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围绕土壤选择、良种选育、种子处理、科学播种4个方面概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并阐述种植、施肥、灌溉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具体管理措施。
    • 赵瑞华; 吉佩佩; 武德虎
    • 摘要: 玉米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种植作物,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有着积极意义,需要重点针对玉米的种植技术进行改进,加强生长管理力度,提升玉米生产品质以及产量。根据玉米种植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夏玉米和冬玉米,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广和发展夏玉米种植技术,研发出了多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的种植技术。在夏玉米种植过程中施肥管理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合理施肥可以满足玉米在各个阶段对于营养元素的需求,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莘县为例,分析了夏玉米种植过程中施肥原则和管理要点,以期可以为夏玉米种植管理提供参考。
    • 郭柏松; 徐利平; 焦伟; 杨生茂; 陈喜靖
    • 摘要: 出苗率和增产等效果。该技术是应用机械化与水肥一体化完成油葵播种施肥管理过程的技术,重点是水肥一体化系统配置以及播种、铺膜、铺管一体机的应用。下面就油葵种植的水肥一体化系统配置及相关机械设备的应用技术,以临沂途源建设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2021年在济南国际鲜花港45hm^(2)油葵生产园区实施的项目为例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 孙桂敏
    • 摘要: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许多农村地区开始种植果树以提升农业经济收益。在进行果树种植期间,由于其作为多年生果树,在管理上需要具备一定的远瞻性,做好果树种植密度规划,提升施肥管理技术,从而生产出更多、更高质的优质水果产品。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在果树种植期间如何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了解其施肥管理技术等进行综合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果树种植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