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稻田土壤

稻田土壤

稻田土壤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0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0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74385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湖南省农学会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治理科学论坛、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2013年年会暨“土壤科学与湖南实践”学术研讨会等;稻田土壤的相关文献由156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金水、廖柏寒、李芳柏等。

稻田土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0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4385 占比:99.50%

总计:74762篇

稻田土壤—发文趋势图

稻田土壤

-研究学者

  • 吴金水
  • 廖柏寒
  • 李芳柏
  • 纪雄辉
  • 葛体达
  • 张杨珠
  • 童成立
  • 龚道新
  • 付天岭
  • 何永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佳蕊; 方胜志; 张玉玲; 安晶; 虞娜; 邹洪涛
    • 摘要: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自然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矿化氮含量、氮净矿化速率和氮净矿化率,探讨土壤供氮能力及其特点,揭示土壤氮素的演变规律,为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自然荒地(0 a,为对照土壤,原始自然草甸植被)和不同开垦年限(12、35、62和85 a)的稻田(地形、种植制度、施肥和水分管理等大致相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淹水密闭-间歇淋洗培养方法,研究黑土自然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有机氮矿化的特征。【结果】在培养初期(约1个月),各年限土壤累积矿化氮量迅速增加,之后呈缓慢增加趋势;在淹水培养结束(297 d)时,土壤累积矿化氮量为212.43—388.11 mg·kg^(-1),各开垦年限土壤累积矿化氮量大小顺序为0、12、35、85和62 a。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可用混合模型(Special模型)很好地进行描述,并可将土壤有机氮库分为增量氮库和其他组分氮库,与对照土壤(0 a)相比,各年限稻田土壤增量氮库的氮矿化势(NF)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开垦12 a与开垦35、62和85 a稻田土壤的NF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开垦12和35 a稻田土壤的NF显著高于开垦62和85 a稻田土壤(P0.05);开垦12和35 a稻田土壤其他组分氮库的矿化速率常数(k0)无显著变化(P>0.05),但开垦62和85 a稻田土壤的k0则显著下降(P<0.05)。各年限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在培养4 d时为最大,之后逐渐下降,在淹水培养结束(297 d)时,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大小顺序与其累积矿化氮量的大小顺序相一致;各年限土壤氮净矿化率在淹水培养初期较高,之后缓慢增加,在培养结束(297 d)时,土壤氮净矿化率为78.60—101.82 mg·g^(-1),各开垦年限土壤氮净矿化率的大小顺序为0 a、35 a、12 a、85和62 a;土壤全氮和C/N是影响土壤矿化氮量和氮净矿化速率的重要因素(P<0.05)。土壤初始矿质氮与NF之和可用来表征当季稻田土壤供氮能力大小,与对照土壤(0 a)相比,各年限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显著下降(P<0.05),开垦12和35 a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显著高于开垦62和85 a的稻田土壤(P<0.05)。【结论】黑土自然荒地开垦种稻85 a间,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均有所下降,种稻大于35 a时下降显著,因此在稻田土壤地力培育中应注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
    • 刘心; 沈李东; 田茂辉; 杨王挺; 金靖昊; 王昊宇; 胡正华
    • 摘要: 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好氧氧化,对控制稻田甲烷排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基因、群落、活性等多个层次上解析CO_(2)浓度缓增对稻田土壤甲烷好氧氧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依托于田间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在背景CO_(2)浓度(AC)基础上,设置了CO_(2)浓度缓增处理(每年增加40μL·L^(-1),持续4年)(EC)。采用室内泥浆培养以及高通量测序和定量PCR技术,对不同CO_(2)处理下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乳熟期)土壤中的甲烷氧化潜势及其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促进了稻田甲烷氧化潜势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的增加;CO_(2)浓度升高还使得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优势菌从Ⅱ型菌转变为Ⅰ型菌。CO_(2)浓度升高所致的土壤中甲烷、氧气浓度以及氮素水平等的改变很可能对稻田甲烷氧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综合本研究发现,稻田甲烷氧化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缓增具有积极的响应作用,这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邱炜; 周通; 李远; 沈一尘; 朱侠; 贠豪; 骆永明; 徐应明
    • 摘要: 选择镉(Cd)污染农田土壤(全Cd含量为0.79 mg·kg^(-1),pH 6.71)进行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巯基化海泡石(SGP,pH为9.31,施用量为0.5 g·kg^(-1))、氨基化凹凸棒(ISS-1,pH为9.78,施用量为0.5 g·kg^(-1))和腐殖质-海泡石复合体(ISS-2,pH为9.94,施用量为1.3 g·kg^(-1))3种碱性调理剂对土壤溶液Cd浓度、0.1 mol·L^(-1)氯化钙提取态Cd浓度、水稻生长和糙米Cd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GP、ISS-1和ISS-2这3种调理剂施用后前3周均能快速降低土壤溶液Cd浓度。施用SGP后,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氯化钙提取态Cd浓度分别降低47.2%、50.1%和48.6%,而施用ISS-1仅降低拔节期(25.4%)土壤氯化钙提取态Cd浓度,施用ISS-2只降低分蘖期(20.2%)和拔节期(25.3%)土壤氯化钙提取态Cd浓度。施用SGP和ISS-2后糙米Cd含量分别降低35.2%和34.7%,施用ISS-1对糙米Cd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调理剂对水稻株高、产量、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以及土壤pH均没有显著影响。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降低可能主要与调理剂的吸附和络合等作用有关。在轻度Cd污染的中性农田土壤中,控量施用改性及复合黏土矿物调理剂(SGP和ISS-2)可以在不显著改变土壤酸碱性条件下有效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和稻米Cd含量。
    • 和苗苗; 田汝响; 郑夏萍
    • 摘要: 稻田土壤中铁的氧化还原过程与氮素的固定及损失关系密切,为更好地了解活性铁与氮素赋存的数量关系,采集杭嘉湖平原萧山、余杭、长兴、桐乡、平湖等地典型稻田土壤样品,通过分析水稻土中活性铁及不同赋存形态氮素的含量,探究稻田土壤氮库与活性铁及其他理化因子的数量关系,以期为稻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地稻田土壤以桐乡与长兴水稻土中Fe(Ⅱ)含量最高,Fe(Ⅲ)及络合铁含量在余杭水稻土中高于其他样点土壤,而平湖稻田土中3种活性铁含量均最低.平湖样点土壤总氮及铵态氮含量低于其他样点,而硝态氮、亚硝态氮存留量最高;长兴与桐乡样点稻田土中铵态氮含量较高,但硝态氮存留量较低.5地土壤中总氮、铵态氮及硝态氮与各基本理化性质之间无相关关系,但硝态氮与3种活性铁成分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铵态氮、总氮含量则与Fe(Ⅱ)显著正相关,说明活性铁影响稻田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存留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稻田土中不同形态氮含量受活性铁及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pH等关键理化性质的协同控制.
    • 王娟娟; 朱紫娟; 钱晓晴; 王桂良
    • 摘要: 为了研究全年尺度下稻麦轮作系统中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稻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设置全年稻和麦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季稻秸秆还田(W-RS)、水稻季麦秸秆还田(R-WS)、全年稻和麦秸秆全量还田(RWS)4个处理,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这4种全年秸秆还田模式下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全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及0-5 cm土层土壤增幅较大。秸秆还田并没有显著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各处理中前三位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分别占总序列的38.9%、17.0%、14.1%;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菌门主要集中在相对丰度小于0.5%的稀有菌门。土壤有机质、含水率、总磷与总氮含量是影响各土层细菌多样性的主要理化性质。综上所述,全年尺度下,秸秆还田均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别是稀有菌群。
    • 高嵩涓; 周国朋; 曹卫东
    • 摘要: 冬闲田种植绿肥是传统的水稻土培肥增产措施,但绿肥-水稻种植系统中,不同绿肥种类对硝化作用的影响规律及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冬种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对土壤性状及硝化作用的影响,并通过特异性细菌抑制剂(卡那霉素和大观霉素)研究了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冬种三种绿肥均显著降低了早稻移栽前、分蘖期和拔节期的硝化潜势,同时增加了多数取样时期的铵态氮含量,降低了硝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与硝化潜势显著正相关。与冬季休闲相比,绿肥处理提高了大部分时期的AOA和AOB amo A基因丰度。同时,AOB在水稻主要生长期土壤硝化过程中均占主导地位,相对贡献约为61.02%~82.37%。不同绿肥处理在早稻分蘖期促进了AOB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在早稻移栽前和拔节期降低了AOA的相对贡献。综上,绿肥可降低稻田土壤中的硝态氮淋失风险,冬种绿肥在稻田土壤氮素管理中有重要意义。
    • 王娟娟; 马云; 狄霖; 杨艳菊; 徐福蕾; 钱晓晴
    • 摘要: 选用镇江含铁量较高的水稻田土壤,设置单施氮肥(T1)和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量氮肥(T2、T3、T4、T5)的小区试验,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测定水稻成熟期不同处理土壤养分与细菌群落结构及铁氧化菌。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氮肥可提高土壤细菌均匀度,但对细菌丰富度及群落组成无显著影响;在细菌门水平上,各处理土壤中优势菌群中前3位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有所增加,而绿弯菌门则呈下降趋势。典型的铁氧化细菌Gallionellacea为变形菌门主要细菌科,其丰度随氮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土壤三价铁呈正相关、与含水量呈负相关。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铁氧化菌丰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 贺晓佳; 冯书华; 蒋明; 李明锐; 湛方栋; 李元; 何永美
    • 摘要: 为探讨UV-B辐射对稻田土壤碳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元阳梯田稻田土并种植当地传统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白脚老粳,开展室内根袋培养试验,研究UV-B辐射对水稻根际及非根际土壤有机酸与活性有机碳含量、酶活性和产甲烷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自然光照相比,UV-B辐射导致水稻根际土壤草酸和琥珀酸含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8.8%—43.2%和13.9%—48.7%,根际土壤苹果酸和酒石酸含量显著下降,最大降幅分别为50.1%和69.9%;(2)UV-B辐射使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自然光和UV-B辐射条件下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根际土壤;(3)UV-B辐射处理下水稻非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根际相比显著降低,与自然光照相比,UV-B辐射使水稻根际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9.9%和55.7%,而CH4排放量显著降低56%;(4)相关性分析发现,苹果酸与微生物量碳(r=0.791**,P<0.01)和可溶性有机碳(r=0.534*,P<0.05)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且可溶性有机碳(r=−0.907*,P<0.05)、易氧化有机碳(r=−0.884*,P<0.05)含量与甲烷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量碳(r=−0.930**)与甲烷排放通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UV-B辐射下,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水稻根际土壤甲烷排放通量显著低于自然光,可见,UV-B辐射通过水稻根际有机酸、稻田土壤碳转化酶活性改变有机碳含量,进而间接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 田汝响; 和苗苗; 郑夏萍
    • 摘要: 农田土壤是氮素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特别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稻田土壤活性铁含量丰富,其周期性干湿交替过程引起铁素发生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影响着其他营养成分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水稻土的铁氮耦合会促进氮素向大气排放,但其中过程错综复杂.文章讨论了水稻土中铁-氮耦合的化学和微生物过程,总结了水稻土铁-氮耦合过程的关键因素及其对铁-氮循环的作用机制,同时展望了当前水稻土铁-氮耦合体系研究影响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需求.
    • 赵秋; 宁晓光; 张新建; 周丽平
    • 摘要: 在多年种植水稻的土壤上种植绿肥,验证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田菁、印尼绿豆、毛叶苕子、箭筈豌豆4种绿肥生物产量均在4 000 kg·667 m-2以上。与对照相比,稻田种植绿肥并翻压,土壤水稳性团粒总量增加38.20%~82.47%,容重降低5.37%~10.74%,通气性增加14.01%~29.39%,最大持水量增加3.76%~10.12%;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14%~4.07%,40.87%~66.02%,31.46%~45.19%和13.43%~38.93%;0~30 cm土壤水溶性盐降低8.69%~29.09%。田菁是稻田土壤改良的最佳绿肥作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