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903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药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4篇、会议论文394篇、专利文献509691篇;相关期刊1025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271种,包括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2013年国际氨基酸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等;生物合成的相关文献由17812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正坤、胡文浩、邓国军等。

生物合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64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39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509691 占比:99.35%

总计:513049篇

生物合成—发文趋势图

生物合成

-研究学者

  • 余正坤
  • 胡文浩
  • 邓国军
  • 黄华文
  • 肖福红
  • 邓子新
  • 赵明
  • 彭师奇
  • 刘运奎
  • 谢建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磊; 李慧; 郑焕; 陶建敏
    • 摘要: 花色苷是一种多酚类水溶性色素,在合成过程中不仅受到多种酶的催化,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内源激素以及多种转录因子的调节。研究果树植物中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果树植物在自然和应激条件下叶片、花、果实等着色的机制,明确转录因子与结构基因间的互作关系,帮助人们在育种与生产上最大程度地利用花色苷来提高果树植物的抗逆性与产品价值。本文综述了果树中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
    • 徐德宏; 谭朝阳; 郑慧; 张芳铭; 侯凤飞; 戴鑫汶; 李玲; 杨勇
    • 摘要: 茯苓是重要的食药同源功能性食品原料,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临床功效。除多糖成分外,三萜类物质是茯苓中另一类重要功能性成分,其中的典型功效成分茯苓酸,属羊毛甾-8-烯型三萜,单一纯品为白色粉末,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镇静催眠等作用。当前,随着人们对茯苓食药两用价值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作为主要药效物质的茯苓酸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近20年来有关茯苓酸的相关文献,从茯苓酸的提取检测、药理活性、生物合成和茯苓的健康应用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旨在为茯苓酸在食品医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木开代斯·买合木提; 陈建; 焦春伟; 谢意珍
    • 摘要: L-麦角硫因(L-ergothioneine,L-EGT)是一种稀有的硫咪唑氨基酸类强抗氧化剂,高温及高pH下无法降解。只有部分细菌、蓝细菌和真菌可合成,植物、动物以及人均不能合成麦角硫因。哺乳动物通过分布于不同组织的转运体OCTN1吸收麦角硫因,并影响着不同组织麦角硫因含量。麦角硫因具有独特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在医药、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行业极具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麦角硫因的生物合成途径,并深入探讨了其在食品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 赵海菲; 王天娅; 余坤江; 晏伟; 王显亚; 田恩堂
    • 摘要: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重要的调控因子,可与bHLH和WD40类转录因子形成二元MYB-bHLH或三元MBW复合体,对植物花青素合成与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花青素合成途径、MYB转录因子类型、MYB转录因子正向及负向调控、MYB转录因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后续研究进行了探讨与展望。本综述可为花青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叶碧欢; 杨阳; 朱杰丽; 石从广; 陈友吾; 胡传久; 宋其岩; 李海波
    • 摘要: 为了解药用植物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为黄精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数据,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别培养了3个月和9个月的多花黄精组培苗根茎进行比较转录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经序列组装与功能注释,多花黄精根茎的转录组数据经拼接共产生了73 218条unigenes序列,其中35 511条被注释;共鉴定出83条unigenes序列,分别编码18个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在幼苗期根茎中表达的1 359个转录因子中,以bHLH最为丰富,其次是ERF、MYB-relaed、C2H2和NAC。FPKM表达分析显示,随着多花黄精块茎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不断积累,18个酶基因中的9个显著上调,3个显著下调,6个无明显表达差异。RT-qPCR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转录组FPKM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为解析黄精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机制提供了参考。
    • 张小萱; 任国栋; 刘畅; 陶文超; 张笑迎; 刘欢; 闵婷; 梅运军
    • 摘要: 为了探究Pseudomonas sp.J1生物合成纳米硒的机制,采用电镜技术、X射线能谱分析法(EDS)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法(XPS)对Pseudomonas sp.J1合成纳米硒过程及产物进行表征;通过添加谷胱甘肽抑制剂、改变培养基中NO_(3)^(-)、亚硒酸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等条件研究各因素对生物合成纳米硒的影响。结果表明:Pseudomonas sp.J1在胞质内合成纳米硒并向胞外转运;在生物合成纳米硒中谷胱甘肽起到了重要作用;亚硒酸钠浓度越高对细胞毒性越大;NO_(3)^(-)与SeO_(3)^(2-)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纳米硒的合成;当培养基中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5 g/L且发酵温度为30°C时,Pseudomonas sp.J1转化效率最高,达到(47.73±2.15)% 。
    • 李毅丹; 单晓辉
    • 摘要: 赤霉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了植物诸多发育过程的调控。一些涉及赤霉素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调控基因对作物的株型、产量和品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Rht-1和sd-1等位基因由于分别赋予了小麦和水稻半矮化的特性,从而促成了20世纪后半叶的"绿色革命"。本文回顾了与"绿色革命"相关的赤霉素代谢调控在影响作物株高、产量、养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赤霉素调控基因,培育出更多的"绿色革命"作物品种进行了展望。
    • 李杨; 郑安应; 董浩; 孙珊珊; 张凡; 佘跃惠
    • 摘要: 生物表面活性剂参与纳米材料合成是一项新兴技术,解决了纳米颗粒易聚集、形态大小不均一等问题,为生物技术大规模合成稳定的纳米颗粒提供了新的思路。简介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和种类,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介导纳米颗粒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总结了生物纳米颗粒在石油工业及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合成具有良好稳定性、分散性及形态大小可控的生物纳米颗粒,不断优化纳米颗粒合成工艺,推进纳米颗粒大规模工业化合成;在石油工业应用方面,通过研究不同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颗粒的协同驱油机理,寻找最佳的提高石油采收率制剂;在生物修复应用方面,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率。
    • 罗秀芹; 薛晶晶; 蔡杰; 安飞飞; 朱文丽; 陈松笔
    • 摘要: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属大戟科木薯属热带作物,具有耐干旱贫瘠等特性,木薯叶片富含蛋白质,块根富含淀粉但是缺乏类胡萝卜素,是热带低收入人口的主粮。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期间关于木薯产业问题指出,类胡萝卜素是粮饲化的重要指标,类胡萝卜素也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本文在前期研究中筛选到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MeGAMYB,MeGAMYB是一种受GA响应的转录因子。为了研究其如何介导GA促进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明确其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用50 mg/L浓度GA_(3)处理培养40 d的‘SC9’茎秆水培苗,在0、3、6、9、12 h取根、茎、叶和叶柄样品检测类胡萝卜生物合成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在0、1、2、3、4 d检测类胡萝卜素含量,平行对照用水处理,结果显示:类胡萝卜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以及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受GA_(3)诱导,其中叶片在处理4 d时α-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达到0.19μg/g,是对照的1.2倍;叶片中β-胡萝卜素含量在GA_(3)处理3 d时最高达107.73μg/g,是对照的1.25倍,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含量在处理4 d内都随着GA_(3)处理时间延长含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如MeLCYB、MeCRTISO、MeZDS、MePDS、MeBCH、MeVDE、MeXAN和MeAAO等和转录因子MeGAMYB的表达量受GA_(3)均上调,其中MeLCYB、MeCRTISO、MePDS、MeBCH、MeAAO和MeXAN等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因子MeGAMYB的表达趋势一致。本研究可以看出,GA_(3)能促进木薯类胡萝卜素的合成,通过调控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但是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阐释。本结果为研究木薯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机制提供候选功能基因与转录因子,为阐述木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机制奠定基础。
    • 潘涛; 林金德; 余颖豪; 郭丽琼; 林俊芳
    • 摘要: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侧耳属蘑菇(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的麦角硫因合成酶基因Egt 1进行挖掘,对其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并构建酿酒酵母表达载体,在酿酒酵母EC 1118中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得到侧耳属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麦角硫因合成基因PoEgt 1、PeEgt 1和PtEgt 1,三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0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93%,联合菌体破碎法并通过体外酶促反应后检测到麦角硫因,产量为(2.5±0.08)mg/L,证明了该基因具有单基因合成麦角硫因的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