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6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43826篇;相关期刊568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长江科学院院报、水科学与工程技术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迅速研讨会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相关文献由301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桃龙、张中旺、龚壁卫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6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3826 占比:99.14%

总计:245932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文趋势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研究学者

  • 周桃龙
  • 张中旺
  • 龚壁卫
  • 李峰
  • 程勇
  • 阳云华
  • 黄会勇
  • 陈文学
  • 冯光伟
  • 吴泽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占世斌; 张胜军; 何娇
    •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以北的膨胀岩土边坡一般采用壤土换填方法进行处理。由于降雨及蒸发等周期性变化原因,压实壤土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使壤土换填层产生一系列变形失稳现象。选取壤土扰动样,制成最优含水率下不同压实度的样品,并开展干湿循环试验,以模拟野外土体含水率反复变化的条件;通过分析不同压实度、不同压力条件下样品物理力学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对压实壤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对不同初始压实度壤土的抗剪强度所造成的影响不同;不同初始压实度下,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多,壤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不断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研究成果可为渠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 屈志刚; 李政鹏
    •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20年开始正式启动大流量输水,在此期间部分输水渡槽进出口流态紊乱,槽内水位异常波动,过流能力降低。以澧河渡槽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三维水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复演了澧河渡槽现状流态异常现象,探究了渡槽水位异常波动的原因,即由于渡槽出口中墩体型宽平导致水流急剧绕流形成“卡门涡街”现象,墩尾水流出现周期性摆动,并引起两槽流量的周期性变化,反过来又加重了墩尾水流的摆动,两者相互激励形成共振,放大了渡槽水位的异常波动。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各种可行的流态优化工程措施,并通过数模分析对比,得出了最适合澧河渡槽的方案,即:在渡槽进、出中墩上下游修建三角形导流墩导流,从工程性价比、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采用“进口长10 m+出口长30 m”的导流墩尺寸方案。相关经验可供类似调水工程渡槽流态改善借鉴。
    • 胡豫英; 胡鹏; 朱杰; 廖卫红
    • 摘要: 附着性藻类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有很强的生命力且能通过释放孢子/配子等多种方式进行繁殖与迁移。传统附着藻类生长模型往往仅考虑了藻类生长过程及水动力影响,但藻类的繁殖迁移过程也是附着藻类生活史的重要部分。通过在传统附着藻类生长模型中引入繁殖迁移过程,构建了适用于附着性藻类的生长-迁移模型,并通过相关实验结果进行了率定验证。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藻类增殖问题的定性研究表明:当干渠内水流流速小于0.4 m/s时,附着藻类容易大量增殖,故附着性藻类容易聚集在水渠弯道处及两侧边壁。通过增大总干渠输水流量可提高渠内水流平均流速,从而控制渠内附着藻类平均生长密度,当干渠流量为350 m^(3)/s时,干渠中附着藻类平均密度仅为流量为180 m^(3)/s时的20%。模拟结果符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附着藻类的实际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附着性藻类增殖问题的进一步治理提供参考。
    • 张怡雅; 袁飞; 张利敏; 谢子琪
    • 摘要: 收集2013—2020年汉江中下游区11个典型断面水环境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水污染指数法,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11个断面水质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区11个典型断面的月尺度污染指数呈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罗汉闸和新沟闸污染较为严重;各断面的水质超标次数均增加,水体污染程度加重;TN是汉江中下游各监测断面的主要污染物;TP、COD_(Mn)和NH_(3)-N水质污染自中游至下游沿程呈加重趋势,下游新沟闸断面污染最为严重。除受调水影响之外,汉江中下游水质变化还受到水利枢纽、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 李晓霞; 李济龙
    •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运营对库区居民的就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居民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影响居民就业质量的因素,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就业模式、加强技能培训以及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等提高库区居民就业质量的途径。
    • 焦军丽
    • 摘要: 郑州“7.20”暴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防洪(护)堤造成了多处水毁,为了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亟需对干渠水毁段开展防洪复核分析。基于MIKE21模型构建了二维降雨径流模型,模拟并分析了研究区段在200年一遇暴雨时,现状地形和工程后地形在干渠侧的积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对于现状地形,紧邻干渠侧有多处积水,干渠侧沿线积水的峰值点与郑州“7.20”暴雨造成的水毁点相吻合;对于工程后地形,模拟结果显示紧邻干渠侧无明显积水,暴雨产生的洪水可沿截流沟得到及时排泄,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暴雨对干渠的威胁。该结果可为下一步干渠防洪(护)堤的修复设计提供参考。
    • 柳雅敏; 上官江; 张霄倩
    •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穿跨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给中线工程运行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中线工程特点,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穿跨邻接项目安全影响评价的工作重点,分析了穿跨邻接项目必要性和符合性,以及工程布置、中线工程建筑物、施工等方面安全影响评价等重点内容,并结合穿跨项目的工程实践,分析了典型工程施工的风险控制点。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安全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 常志兵; 黄斌; 刘洋洋; 张爱静
    • 摘要: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弃渣场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至沙河以南段为例,对该段52个弃渣场的稳定性进行了多维度评估,分别运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对其中5个弃渣场进行计算,并用FLAC3D软件分析了正常工况、降雨工况和地震工况及有无格构-插筋护坡系统对弃渣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弃渣场的边坡稳定性均达到规定值,符合边坡安全稳定性要求;有格构-插筋护坡系统的弃渣场在不同工况下都有较好的安全稳定性。所使用的多维度弃渣场稳定性评估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估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弃渣场边坡的稳定性,对类似工程建设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 崔巍; 刘哲; 穆祥鹏; 陈文学
    •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无在线调蓄水库,对藻类生态调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生态调度实现策略和实施方式研究。主要实现策略包括:划定自身的调蓄区,隔离生态调度对下游的影响;采用高效的渠池运行方式,减少生态调度时蓄量的反复调整;综合考虑安全、快速、平稳等需求,设定生态调度实施进程和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将总干渠划分为流速调控区、调蓄区和正常运行区,分别实施等体积、控制蓄量和闸前常水位方式运行;将生态调度过程划分为充水阶段和泄水阶段,基于流速调控目标值、持续时长和水位降幅约束条件,确定各阶段时长和各分区的闸门群调控方案等。基于2018年3月输水工况,采用明渠一维非恒定流模型,仿真总干渠上游15个渠池的藻类生态调度过程。结果表明,生态调度可在3.5 d内完成,各渠池的平均流速由0.48 m/s增至0.93 m/s,持续时间超过2 h。在整个生态调度过程中,水位变化平稳,水位变幅符合安全阈值要求,下游渠道的正常运行未受生态调度明显影响。
    • 郭政宇; 袁源; 陈宁; 郭治君; 尹传森
    • 摘要: 本文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已识别、运行安全的风险因子集,并以贝叶斯网络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河渠交叉建筑物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最后以沙河南至黄河南段潮河段设计单元工程为例,识别该设计单元工程河渠交叉建筑物系统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给予结论和运行管理意见。本文所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将有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