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湿循环

干湿循环

干湿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155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8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188324篇;相关期刊389种,包括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 第六届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等;干湿循环的相关文献由406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开圣、何忠茂、乔宏霞等。

干湿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8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8324 占比:99.36%

总计:189531篇

干湿循环—发文趋势图

干湿循环

-研究学者

  • 陈开圣
  • 何忠茂
  • 乔宏霞
  • 刘翠兰
  • 吕海波
  • 唐辉明
  • 王勇
  • 余红发
  • 张国栋
  • 张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庆海; 武立华; 刘春雷; 李想
    • 摘要: 阿勒锦岛岸坡土受松花江水位变化影响,土体会随着水位升降发生干湿交替过程,正因这种现象造成岸坡土体变形和强度特性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为了探究干湿循环对岸坡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压缩试验、直接试验与三轴压缩试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岸坡土体的压缩性能较低,受干湿循环效应的影响较大,强度较低,易受外部荷载的作用而发生滑动破坏;干湿循环会降低岸坡土的总体强度;抗剪强度参数凝聚力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在经过多次循环后,趋向于稳定,但干湿循环对内摩擦角的影响不大.
    • 李中尧; 李文炜; 史海平; 赵哲苇; 王保田; 王培清
    • 摘要: 为研究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对西藏地区黏土的力学性质改良效果,以高分子聚合物PVA为研究对象,改良藏东南地区高原黏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PVA的改良效果,在干湿循环及浸水条件下探讨改良土的水稳定性,并利用扫描电镜研究PVA改良黏土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PVA的加入对黏土的抗压强度及水稳性存在显著影响,PVA掺量越大,黏土干湿循环及浸水后无侧限抗压强度越高,当掺量为0~0.83%时,改良土强度上升最快,而后随着掺量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变缓,PVA凝胶脱水后形成弹性立体丝网不再溶于冷水,有效限制土颗粒的位移,使改良土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及水稳性。
    • 王仲辉; 王千福; 田亚坤; 伍玲玲; 禹雪阳; 张志军
    • 摘要: 为辅助计算尾矿存积的沉降距离,指导放矿、尾矿子坝堆筑,提高尾矿坝的经济效益。研究干湿循环作用和含水率对湖南某金属尾矿库尾砂的压缩固结特性的影响。对含水率为10%、12%、14%、16%和18%的尾砂分别进行0~5次脱湿—吸湿—再脱湿试验,借助GZQ-1型全自动高压固结仪对试样开展了快速固结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条件下,孔隙比随着压力的上升而减少;(2)相同循环次数下,压缩系数随着含水率的上升而增加;相同含水率下,压缩系数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Λ”型变化;(3)不经干湿循环,固结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固结系数的变化大致呈M型波动。前期循环过程受力以毛细水压力为主导,待颗粒运动稳定,尾砂孔隙结构发育完全,受力以黏结力和摩擦力为主导。
    • 占世斌; 张胜军; 何娇
    •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以北的膨胀岩土边坡一般采用壤土换填方法进行处理。由于降雨及蒸发等周期性变化原因,压实壤土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使壤土换填层产生一系列变形失稳现象。选取壤土扰动样,制成最优含水率下不同压实度的样品,并开展干湿循环试验,以模拟野外土体含水率反复变化的条件;通过分析不同压实度、不同压力条件下样品物理力学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对压实壤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对不同初始压实度壤土的抗剪强度所造成的影响不同;不同初始压实度下,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多,壤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不断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研究成果可为渠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 胡建林; 高鹏飞; 崔宏环; 张玉龙
    • 摘要: 为了探讨铁尾矿砂水泥土的力学性能及抗干湿循环劣化能力,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干湿循环试验,研究水泥掺量、铁尾矿砂掺量及干湿循环次数对铁尾矿砂水泥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铁尾矿砂在20%掺量下对水泥土的强度提升最大,在40%掺量下对水泥土的强度提升最小,最高强度增长率约为70%;干湿循环对素水泥土和铁尾矿砂水泥土的强度造成的损伤程度不同,素水泥土在循环初期强度损失较大而在循环后期损失较小且逐渐趋于平缓,铁尾矿砂水泥土在循环初期强度损失较小,超过一定循环次数后强度下降明显;水泥土强度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孔隙水的干缩湿涨造成水泥土内部的应力集中。
    • 付国斌; 于越; 闫盛熠; 李长冬; 王睿; 孟杰
    • 摘要: 降雨与库水位变动引起的干湿循环作用是导致库岸边坡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蓄水后边坡的长期稳定性,以小坝组红层软岩为例,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及耐崩解仪,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层软岩微结构演化机理及其崩解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与不同现场案例,分析了白鹤滩库区边坡的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影响下的黏土矿物溶胀压力是导致岩体结构中孔-裂隙产生的关键因素;小坝组泥岩耐崩解性指数随着崩解循环次数增加具有指数变化规律,且泥岩比砂岩呈现了更强的崩解特性;砂岩与泥岩互层边坡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因泥岩崩解产生了空腔以及贯通的裂隙,导致库区左岸的顺向坡易形成滑移—拉裂式破坏,库区右岸逆向坡易产生塑流—拉裂式破坏。本文从微-细-宏观等角度出发,多尺度地探究了小坝组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为白鹤滩重大水电工程建设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熊源
    • 摘要: 依托某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试验段,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就软岩填料的矿物组成、工程性能、压缩性能和抗剪强度等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表明:软岩填料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饱水条件下的软岩软化系数要高于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软化系数;压实度为0.96时的软岩压缩系数随着干湿循环作用基本保持不变;软岩的抗剪强度在前6次干湿循环作用下减小幅度更加明显,6次以后基本趋于稳定。研究成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王佳妮; 张晓明; 丁树文; 王云琦; 段晓阳; 杨清杰
    • 摘要: 为提高崩岗土体稳定性,抑制崩壁崩塌。试验共设计6次干湿循环,利用工业相机对脱湿过程中崩岗4层土进行定时定点拍照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干湿效应下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及收缩变形规律。结果表明:(1)脱湿过程中土体形态变化顺序为轴向收缩、径向收缩和裂隙发育;(2)表面裂隙率与液限、塑性指数、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层土中表面裂隙率最大值为过渡层18.78%,最小值为砂土层5.41%,崩岗土体剖面上两者为相邻土层,较大差异性会严重破坏崩岗的稳定性;(3)随干湿循环的进行,径向收缩不再发生,轴向收缩、表面裂隙率、裂隙平均宽度逐渐减小,裂隙总长度、裂隙总条数、裂隙交点个数、被分割的土块个数先增加后减小,各参数均在第3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4层土中过渡层受干湿循环影响最大,砂土层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在降雨—蒸发反复交替过程中崩岗发生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崔宏环; 朱超杰; 杨尚礼; 胡淑旗
    • 摘要: 通过模拟雨水频繁气候地区水汽交换对公路路基的影响,利用室内力学试验研究干湿循环对张家口地区高等级公路路基改良土的影响,得到了各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提出采用水泥CBR影响因子来评判水泥改良土路用性能的劣化机理。水泥CBR影响因子反映的是相同水泥掺量下试样的承载强度和水泥对工程应用的贡献程度,其值越大说明试样在相同水泥掺量下的承载强度越小,对于工程应用的贡献越小。研究结果表明:水泥CBR影响因子受水泥掺量的影响较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水泥CBR影响因子先减小后增大;高剂量的水泥改良土可以有效地提高土样的自修复能力,在早期抵抗干湿损伤中具有积极作用,弹性模量受干湿循环影响较小。试样内部孔隙特征变化规律显示,早期干湿循环过程可增强改良土的水稳定性,经历多次干湿循环后试样内部孔隙逐渐扩大—破坏—稳定,重新达到新的结构平衡。综合考虑CBR值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建议在水汽交换频繁地区路基改良中以6%水泥掺量作为参考。
    • 李涛
    • 摘要: 针对云南新建弥勒至蒙自铁路膨胀土路基边坡病害,采用土的室内基本物理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路基土体在不同含水量、不同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力学效应和膨胀土体抗剪强度的水敏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段路基膨胀土对含水量变化较敏感,土样含水量从16%增大至34%,黏聚力降低71.8%~74%,内摩擦角降低68.5%~93.9%,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幅度大。土样进行6次干湿循环后,黏聚力下降22.5%增大至29.7%,下降趋势明显;内摩擦角降低10.5%~36.5%,降低幅度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