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系数
压缩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1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69142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等;压缩系数的相关文献由13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传亮、郭平、朱苏阳等。
压缩系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9142篇
占比:99.75%
总计:169570篇
压缩系数
-研究学者
- 李传亮
- 郭平
- 朱苏阳
- 李建光
- 王笃礼
- 王金涛
- 邹桂高
- 东振
- 严春妍
- 何生
- 刘刚
- 刘宇坤
- 庚勐
- 张浩
- 张淇
- 张继东
- 易思
- 朱彦先
- 李闽
- 杨焦生
- 杨锐
- 汪周华
- 滕厚兴
- 白晓红
- 穆福元
- 肖文联
- 袁忠超
- 赵洋
- 赵金洲
- 郭小文
- 陆亚兵
- 陈文博
- 陈浩
- 鲍清英
- 井錦旭
- 何斌
- 刘艳峰
- 吴二林
- 姜印平
- 宋志建
- 席福来
- 张建明
- 张渊
- 张盟黎
- 张金功
- 徐世光
- 曹力力
- 朱国金
- 李娜
- 李雪宁
-
-
王仲辉;
王千福;
田亚坤;
伍玲玲;
禹雪阳;
张志军
-
-
摘要:
为辅助计算尾矿存积的沉降距离,指导放矿、尾矿子坝堆筑,提高尾矿坝的经济效益。研究干湿循环作用和含水率对湖南某金属尾矿库尾砂的压缩固结特性的影响。对含水率为10%、12%、14%、16%和18%的尾砂分别进行0~5次脱湿—吸湿—再脱湿试验,借助GZQ-1型全自动高压固结仪对试样开展了快速固结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条件下,孔隙比随着压力的上升而减少;(2)相同循环次数下,压缩系数随着含水率的上升而增加;相同含水率下,压缩系数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Λ”型变化;(3)不经干湿循环,固结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固结系数的变化大致呈M型波动。前期循环过程受力以毛细水压力为主导,待颗粒运动稳定,尾砂孔隙结构发育完全,受力以黏结力和摩擦力为主导。
-
-
谭纯;
粟梅;
张佳霖
-
-
摘要:
红黏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土体,在贵州六盘水分布广泛,其对工程有很大的制约影响。由于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特殊,通常需要改良之后才能投入工程建设中使用,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六盘水玄武岩纤维改良红黏土的工程特性。试验结果显示,玄武岩纤维掺量适宜可提高红黏土的压缩系数及压缩模量。本研究对以后的工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
-
李颖;
粟梅;
李继爱
-
-
摘要:
红黏土是碳酸盐岩类风化的产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四川东部等地区,是一种区域性特殊土,在工程上属较差填料。因为红黏土其物理力学性质特殊,在工程建设中有较为复杂的影响,为了解决红黏土造成的工程危害,需要进行改良以后才能投入使用。文章在相同含水率的条件下,对红黏土掺入不同比例的玄武岩纤维和腈纤维的混合纤维,混合纤维比例为1:1,通过室内击实试验和固结试验研究,得到了混合纤维对红黏土的压缩性、压缩模量的影响规律,为改良红黏土提供理论依据。
-
-
梁传扬;
吴跃东;
吴回国;
林来贺;
时秀莲;
陈大硕;
孙传明
-
-
摘要:
为了研究钙质结核土缩尺试样的压缩特性及其参数的修正方法,本文提出适用于钙质结核土的缩尺方法,并对比分析不同钙质结核质量分数的钙质结核土大型压缩试验和缩尺试验下的压缩性,对缩尺试样的压缩系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对钙质结核土使用相似级配法混合等质量替代法进行缩尺,可以获得适用于常规试验仪器的钙质结核土试样;在相同的钙质结核质量分数条件下,大型压缩试样压缩性普遍大于缩尺试样压缩性;修正后的压缩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钙质结核土的压缩性能,与工程中采用的压缩系数相比,更接近土体的天然性质。
-
-
吴远亮;
徐宇冉;
姬静;
石汉生
-
-
摘要:
离散单元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颗粒破碎的问题研究中。利用离散元软件PFC-2D对粗粒土一维压缩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可视化压缩过程中颗粒破碎情况和破碎规律。模拟得到了粗粒土一维压缩的log e-logσ曲线,探究初始粒径尺寸、颗粒间摩擦系数、颗粒破碎情况、颗粒破碎准则对于压缩特性的影响。随着初始粒径的增大,压缩系数增大,而屈服应力明显减小;随着颗粒间摩擦系数的增大,压缩系数增大,屈服应力减小;颗粒破碎情况对压缩曲线特性基本无影响;随着破碎准则中分维D的增大,压缩系数增大,屈服应力略有减小。考虑颗粒破碎的粗粒土一维压缩试验离散元模拟为研究压缩曲线的压缩特性提供了新方法,是对室内一维压缩试验的补充。
-
-
邓波;
陆正元;
刘奇林;
罗静;
刘斯琪;
彭杨;
熊钰
-
-
摘要:
为提高超深层高温高压气藏早期动态储量计算的准确程度,以双鱼石栖霞组气藏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型DAR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建立无因次拟对比温度、压力的自变量函数,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不断修正方程,进而提出新型超深层高温高压气藏偏差因子计算方程;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室测试对全直径样品进行压缩系数分析,给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储层综合压缩系数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气藏偏差因子计算新方法可提高超深层高温高压气藏早期动态储量预测准确度3.0个百分点以上;超深层高温高压气藏岩石具有微可压缩特征,其压缩系数的数量级与地层水相当;实例分析显示高温高压气藏的偏差因子预测和压缩系数的确定是早期准确计算储量的关键。研究成果可为超深层高温高压气藏早期动态储量的准确计算提供参考借鉴。
-
-
滕新保;
凌晓梅;
张丽;
胡峰华
-
-
摘要:
土的压缩性指标(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是评价土的压缩性、计算地基变形等需要依据的重要参数指标。传统拟合方法对压缩指标(压缩模量、压缩系数)的估算精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基于静力触探资料作为模型的输入属性,将传统拟合方法与支持向量回归机(SVR)相结合(简称“综合方法”),建立压缩指标(压缩模量、压缩系数)预测模型。实际资料预测结果表明,以静力触探资料为基础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对压缩指标的估算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综合方法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
-
周纯秀;
崔洪海;
张中丽;
迟公乐;
陈爽
-
-
摘要:
针对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碳酸盐渍土,基于不同石灰、石灰+粉煤灰改良土的方法,通过界限含水率试验、击实试验、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石灰、石灰+粉煤灰改良碳酸盐渍土的工程特性和强度特征,并结合土的固结压缩试验分析探讨了改良盐渍土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掺加石灰和石灰+粉煤灰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碳酸盐渍土的塑性和击实特性;碳酸盐渍土掺加改良剂后,使得石灰和石灰+粉煤灰改良土的抗剪强度有效提升,石灰改良土在掺量达到9%时强度有所降低,而石灰+粉煤灰改良土则随着不同土层不同含盐量的变化,使得改良效果有所不同;改良后的盐渍土由中压缩性土转为低压缩性土,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土的压缩变形降低,采用合理的改良剂掺量能使得改良后的盐渍土压缩性达到最优。
-
-
周坤;
丰土根
-
-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淤泥、 淤泥与海砂混合料的固结特性,得出最适用于海堤填筑的淤泥与海砂掺合比例.试验中淤泥与海砂以1.5:1、1:1、1:1.5三种不同比例进行掺合,通过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得到试样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再通过标准固结试验对试样的压缩变形和固结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淤泥压缩变形最大,固结速率最小;(2)当淤泥与海砂混合料的掺合比达到1:1.5时,固结压缩性能最佳;(3)淤泥与海砂混合料的压缩变形随着海砂掺量的添加逐步减小.
-
-
苏玉亮;
王程伟;
李蕾;
侯正孝;
范理尧;
陈征
-
-
摘要:
目前,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仍是世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其中CO2压裂技术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CO2前置压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室内实验对地层条件下CO2注入后原油高压物性(密度、黏度、压缩系数等)的改变情况进行研究,明确CO2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压裂不同阶段中CO2存在方式、原油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CO2的注入会导致原油密度明显增加,黏度降低,同时CO2的注入会提高地层的可压缩性,提高地层的弹性能量.其次在压裂及焖井阶段,CO2主要存在于油相中.在返排过程中,CO2逐渐从油相中脱离,以气相的形式存在.由于不同阶段CO2相态的改变以及CO2对原油组分具有萃取作用,使得原油黏度在返排过程中升高,密度下降.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CO2前置压裂流体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CO2压裂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
LEI Hua-yang;
雷华阳;
LIU Ying-nan;
刘英男;
ZHAI Sai-bei;
翟塞北;
TU Ci-ke;
屠慈科;
LIU Min;
刘敏
- 《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透明土是用于岩土工程模型试验可视化研究的一种重要材料,明确其可视度控制因素与物理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15白油与正十二烷作为孔隙液体,无定形硅粉作为固相材料,通过对比不同的孔隙液体配比和掺入硅粉的质量比,发现可视度达到最佳时的配比为15号白油:正十二烷=10∶3(体积比),孔隙液体:无定形硅粉=1.5∶1(质量比).针对最佳可视度的透明黏土进行了变形与强度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透明黏土属于高压缩性土,并且与天津滨海软黏土的压缩变形特征相近,二者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相差在10%以内;固结快剪试验表明当透明黏土的当应力水平较低(不大于200kPa)时,透明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以取c≈11kPa,Φ=14°~18°,当应力水平较高(大于200kPa)时,可以取c=20.28~22.62kPa,Φ≈17°.
-
-
郝娇山
- 《2015中国石油石化仪表与自动化技术及管理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依据标准ISO4126-10中的ω算法,结合气液两相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充分考虑两相流介质流经阀门时发生的相变与能量转换,并引入闪蒸因子、压缩系数、膨胀系数对现有公式进行改进,从而获得阀门在气液两相工况下,液相发生闪蒸和不闪蒸、单液相工况下发生闪蒸共三种状态时的流量系数计算公式.
-
-
HE Min;
贺敏;
CAO Wen-gui;
曹文贵;
LI Peng;
李鹏;
WANG Lin-qing;
王林庆
- 《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土体在侧限压缩过程中孔隙比e与压力p之间的关系即e-p曲线模型是地基沉降分层总和法分析的基础,因此首先在深入研究土体变形力学机理与工程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土体介质的不连续性特点,采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土体宏观应力与土颗粒骨架微观应力和土体宏观应变与土颗粒骨架微观应变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土颗粒骨架微观应力与应变的线弹性关系和侧限条件下土体宏观压缩变形特征及其宏观变形与土体孔隙比的关系,建立了例限条件下土体压缩变形过程模拟的e-p曲线解析模型,并提出了该模型参数的合理确定方法.该模型简单,仅包含通过常规土工试验可确定的初始孔隙比和压缩系数两个参数.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并将理论和实测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了本文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
-
-
Cao Ruiqi;
曹瑞岐;
Zeng Xinwu;
曾新吾;
Han Kaifeng;
韩开锋
- 《2014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高频和低频的饱和流体孔隙介质模型,模型的基本假设:在高频和低频条件下流体和固体不存在相对运动.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单个流体饱和球形孔的声散射理论模型,并根据压缩系数的定义推导出了单个球形孔的压缩系数;然后根据流体与固体等应变假设,推导出了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等效物理模量;最后,为了验证上述模型,本文以铝介质中分布有水饱和球形孔洞为例,计算了球孔压缩系数和介质纵横波速度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压缩系数高频小于低频;纵波速度高频大于低频,横波速度高频大于低频;并且在高频条件下,压缩系数和纵波速度都趋于常数.
-
-
SUN Xiaofei;
孙晓飞;
ZHANG Yanyu;
张艳玉;
LI Xingmin;
李星民;
CUI Guoliang;
崔国亮;
DUAN Xuewei;
段学苇
- 《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在我国海外合作开发的委内瑞拉等油田超稠油油藏冷采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有别于常规溶解气驱油藏的生产特征,即采收率高出5%~25%,采油速度高出10~30倍,气油比却保持低值.泡沫油现象是出现上述生产特征的主要原因.因此,明确泡沫油特征及其渗流规律对于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能够反映泡沫油特征的非常规PVT实验方法揭示泡沫油物理特性,明确其粘度、密度、气油比等特征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实验研究压力衰竭速度等参数对泡沫油渗流的影响,总结泡沫油冷采渗流机理.研究表明,泡沫油特性及其渗流规律与常规原油存在较大差别.与常规原油相比,泡沫油具有较高的压缩系数(10×10-4~120×10-4MPa-1),降压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体积系数、稳定的气油比和较低的密度值.渗流过程中压力衰竭速度越快,泡沫油拟泡点压力越低,表现出更强的泡沫油特性,导致产气量减少,采收率升高.
-
-
彭俊杰
-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二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主要从影响气体流量测量的因素入手,依据相关的国际和国家标准或规范,从量值统一的角度,构建提高气体流量测量准确度的技术措施与方案.并在落实措施与方案时,特别关注了气体流量测量过程中应用技术的使用与推广,成功地实现了实际工艺过程中气体流量测量或计量的高精度,为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气体流量的测量或气体流量的计量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与方案.rn 结合多年来成功应用的实例,解决气体流量测量最好的方案是:采用一体化孔板、喷嘴、文丘里等节流元件配具有流出系数C、压缩系数Z、流束膨胀系数ε等参数动态跟踪的转换器组成的气体流量测量系统,或采用一体化涡街、涡轮、旋进式等速度式流量计配具有将速度式流量计输出特性分段线性化、并符合JJG1003-2005《流量结算仪检定规程》要求的二次仪表组成的具有温压补偿的气体流量测量系统是人们解决气体流量测量的最佳方案,目前国内外己有成孰的供应商,中石化集团下属企业也有许多成功的应用实例,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并能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的,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气体流量测量的技术措施与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