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渗流机理

渗流机理

渗流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5280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2013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等;渗流机理的相关文献由81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学伟、朱维耀、杜殿发等。

渗流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3.06%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1.29%

专利文献>

论文:5280 占比:95.65%

总计:5520篇

渗流机理—发文趋势图

渗流机理

-研究学者

  • 刘学伟
  • 朱维耀
  • 杜殿发
  • 高树生
  • 段永刚
  • 熊伟
  • 侯健
  • 叶礼友
  • 姚军
  • 孙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柯; 曾萍; 蒲飞龙; 宋威国; 周文; 唐潮
    • 摘要: 页岩是渗透率最小的沉积岩,其表观渗透率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探究影响页岩表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对压力、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和微观渗流机理等4大类13小类页岩表观渗透率的因素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压力和孔径是页岩表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应力敏感效应、基质收缩效应、壁面粗糙度、阻塞率、迂曲度、页理、有机孔隙、无机孔隙、黏滞流动、扩散、滑脱流动、吸附、真实气体效应等因素均与地层压力和孔径密切相关。明确页岩表观渗透率因素有利于指导页岩渗透率测试及页岩气储层的勘探开发。
    • 赵真
    • 摘要: 碳酸盐岩超高压气藏气井的渗流与传统的气藏之间有很大区别,正确认识该气藏的开发原理,是科学、合理开发的关键。在开发碳酸盐岩超高压气藏气井的过程中,应实时掌握岩石的变形特征,并以此来确定渗透率以及储层孔隙度等随时可能会变的参数。基于储层出现断裂以及基质可能会发生变形等原因,通过碳酸盐岩超高压气藏数值模拟及气井渗流模型来完成开采动态特征的研究。
    • 高丽
    • 摘要: 辽河油田潜山油藏历经近40年技术攻关,已逐步建成潜山全生命周期高效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针对深层巨厚双重介质油藏,以潜山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为基础,基于流体三维运移渗流机理,创新设计“四段七层”“纵叠平错”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探索形成天然气驱协同储气库建设技术,在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建成战略储气库,社会与经济效益共赢。
    • 詹泽东; 邓伟飞; 严焕榕; 颜学梅
    • 摘要: 开展定容性致密气藏边界流晚期产量递减模型研究,为致密气藏动态分析及指标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依托致密气藏渗流机理实验,在致密气藏渗流微分方程描述的基础上,以定容致密气藏边界流晚期拟稳态由定产的生产方式转为定流压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结合物质平衡方程,建立定容致密气藏边界流晚期产量递减微分方程,并推导求解产量递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气藏相比,致密气藏非达西流压力损耗由3部分组成,为流体内摩擦力、启动压力和紊流效应的消耗,其中,启动压力也是造成二项式产能方程异常的重要原因;(2)因为紊流效应及启动压力的存在,定容致密气藏边界流晚期,时间-产量关系不再遵循Arps递减模型,启动压力梯度和紊流效应对气井产量递减具有减缓作用,当紊流系数和启动压力梯度趋于0时,再以拟平衡时间为时间轴的产量-时间递减曲线遵循指数递减模型;(3)实例分析表明,引入启动压力项可有效消除二项式产能方程异常现象,新模型可以实现气井动态储量、启动压力梯度等地层参数的计算。基于渗流机理的新模型的建立,为致密气藏二项式产能方程异常处理、产量递减主控因素特征提取、地层参数反演以及动态指标求取奠定了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 秦绪文; 陆程; 王平康; 梁前勇
    • 摘要: 【研究目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于2017年、2020年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成功实施两轮水合物试采,创造了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日均产气量最高等多项世界纪录,了解和掌握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储层相变与渗流机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该类型水合物分解机理、产出规律、增产机制等,可为中国海域水合物资源规模高效开采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基于两轮试采实践,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储层结构表征、水合物相变、多相渗流与增渗、产能模拟与调控是制约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南海水合物相变具有分解温度低,易在储层内形成二次水合物等特点,是由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化学场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多相渗流作用主要受控于未固结储层的物性特征、水合物相变、开采方式等多元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甲烷吸附性、绝对渗透率易突变、气相流动能力弱等特点;围绕南海水合物长期、稳定、高效开采目标,需要在初始储层改造基础上,通过实施储层二次改造,进一步优化提高储层渗流能力,实现增渗扩产目的。【结论】随着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还需要着力解决大规模长时间产气过程中温度压力微观变化及物质能源交换响应机制以及水合物高效分解、二次生成边界条件等难题。
    • 汪新光; 郇金来; 彭小东; 张冲; 袁雯; 王寅
    • 摘要: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导致孔隙空间展布和渗流机理认识不清的问题,以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高温高压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利用三维高精度Micro-CT扫描、纳米级电镜扫描等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空间展布规律进行定量表征,建立基于数字岩心的双尺度三维孔隙结构模型,并基于双尺度孔隙耦合渗流模拟方法确定致密砂岩储层渗流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乐东10区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3种尺度范围的孔隙,孔隙半径分别为0.070~3,3~40,40~300μm;②在以长石溶孔、岩屑粒间孔为主的微孔隙尺度下,孔隙与喉道半径差异较小,渗流空间以微孔隙和喉道构成,表现为小孔小喉渗流模式,在气水两相渗流过程中水相渗透率下降快;③在由较大粒间溶孔、铸模孔与次级尺度孔隙共同组成的双尺度孔隙结构模型中,呈大孔小喉渗流模式,水相渗透率下降较缓。
    • 柳文欣; 路盼盼
    • 摘要: 页岩储层孔渗结构复杂,气体在页岩中的流动具有多重运移机制,研究储层特征以及渗流机理对于提高页岩气的采收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目前页岩气微观以及宏观的渗流机理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页岩孔隙、储层物性特征、页岩气形成机理、页岩气赋存机理、页岩气渗流机理等多个方面来阐述页岩气渗流规律,从而寻找有利于气体生成和富集的页岩储层,为进行储层特征精准刻画以及渗流模型建立等提供重要依据,并对后续页岩气勘探开发和页岩气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罗宪波; 高振南; 党胜国; 刘小鸿; 李廷礼
    • 摘要: F油田是渤海地区最大的碳酸盐岩裂缝性油田,依据目前的地震预测资料和地质模式认识已不足以准确地对其裂缝渗流特征进行定量描述,油田储量动静矛盾突出。为解决此问题,综合潜山钻井、测井、地震等静态资料对F油田碳酸盐岩潜山储层进行了划分,并通过双重介质模型分析影响油田储量动静矛盾的主控因素。首先,通过驱替敏感性三维数模分析,进一步认识储层裂缝的分布情况;其次,结合地震预测和地质模式,将合理的数模参数调整转化为确定性裂缝建模约束条件,通过多轮次地质模型与数值模拟往复反馈研究对裂缝渗流非均质性进行准确刻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储层的开发特征及见水规律,设计了油田开发优化方案。
    • 杜殿发; 张耀祖; 张莉娜; 刘欣; 徐梦冉
    • 摘要: 页岩气的储渗空间与渗流机理极为复杂,其在孔渗空间的流动属于多尺度性的多场耦合流动,因此研究页岩气的渗流机理对页岩气藏开发格外重要。针对目前页岩气微观以及宏观的渗流机理研究尚未明确,缺少系统且高效的页岩气渗流机理研究方法的问题,从页岩气微观运移机理、页岩气宏观运移机理、页岩气藏中气水两相运移机理、压裂作用对页岩气运移规律的影响等多个尺度和方面来阐述页岩气宏观渗流机理研究现状。指出提高测试仪器精密度和测试条件,将LBM和MD等多个方法综合运用于页岩气藏中气水微观流动规律研究,建立考虑多重影响因素的多孔介质模型,探析压裂液进入对页岩气藏中气水两相渗流机理的影响,是未来探究页岩气藏中气水两相渗流机理的发展方向。
    • 周宗良; 张凡磊; 刘斌; 刘建
    • 摘要: 基于港东油田密闭取心分析化验,开展微观渗流机理特征、孔喉动用特征及水驱过程中不同孔径剩余油饱和度定量分布研究.数学物理推理表明,毛细管半径与渗流流速呈平方级数关系,这种关系得到压汞实验数据分析及微观渗流实验证实.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岩心微观驱替实验分析,认为水驱过程中不同岩样、不同驱替阶段、不同注水倍数水驱后剩余油分布情况不同.驱替20 PV以前,中、大孔喉水驱效果较好,小孔喉的油少量动用;驱替20 PV以后,主要是小孔喉的油被驱替出.小于0.01 μm的微孔喉表现为先微幅升高后回落,最终回到原始状态.实验表明,水驱油主要发生在中、大孔喉及部分小孔喉中,对微孔喉中剩余油无明显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