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山油藏

潜山油藏

潜山油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4729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内江科技、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二届气体能源开发技术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深层、深水、非常规钻井技术研讨会暨2012年钻井研究院(所)长会议等;潜山油藏的相关文献由77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月田、张淑娟、杨永亮等。

潜山油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4.44%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88%

专利文献>

论文:4729 占比:94.67%

总计:4995篇

潜山油藏—发文趋势图

潜山油藏

-研究学者

  • 刘月田
  • 张淑娟
  • 杨永亮
  • 梁飞
  • 童凯军
  • 高丽
  • 丁超
  • 刘利
  • 刘双亮
  • 刘大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丽
    • 摘要: 辽河油田潜山油藏历经近40年技术攻关,已逐步建成潜山全生命周期高效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针对深层巨厚双重介质油藏,以潜山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为基础,基于流体三维运移渗流机理,创新设计“四段七层”“纵叠平错”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探索形成天然气驱协同储气库建设技术,在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建成战略储气库,社会与经济效益共赢。
    • 巩伟明
    • 摘要: 潜山油藏是富油气凹陷重点增储领域,为明确潜山技术攻关方向,突破复杂勘探目标,建设技术驱动型油田,全面梳理辽河坳陷潜山领域具体目标类型、石油地质特点,认为源边-源外型潜山是辽河油田潜山下步重点攻关方向。通过技术现状、制约勘探突破的关键问题分析,认为油气运聚、内幕结构识别与刻画、基岩裂缝预测等是下步重点技术攻关方向。本文建立了辽河油田潜山勘探技术库,包含10项专项技术,其中重点攻关技术6项,完善技术4项,为辽河潜山油藏勘探确定技术攻关方向、制定中长期规划奠定了基础。
    • 陈世杰; 孙雷; 潘毅; 王亚娟; 林友建; 陈汾君
    • 摘要: 裂缝型潜山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开发过程中驱替流体指进和窜流频发,封堵裂缝、大孔道等高渗流通道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措施。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微球对B1潜山油藏储集层岩心裂缝及大孔道的封堵效果,探究了采用微球-天然气驱提高剩余油动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单一水驱或天然气驱的驱油效率不显著,采用微球驱,微球进入岩心后的膨胀和封堵作用使得阻力系数、注入压力等显著增大;微球粒径直接影响封堵性能,若粒径太小,达不到封堵的效果,若粒径太大,不易注入;微球注入岩心后的膨胀、封堵、解堵、变形后再封堵及天然气溶解的协同作用,对裂缝型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驱替流体指进及窜流有明显抑制作用,微球-天然气驱可大幅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
    • 程鑫; 操应长; 远光辉; 王艳忠; 昝念民
    • 摘要: 鉴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性,以东营凹陷草桥潜山为研究对象,以钻井岩心资料、薄片资料、测录井资料、生产数据等为基础,结合区内地层结构特征、方解石胶结物的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分差异,明确研究区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草桥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次生孔洞和裂缝主导的储层;燕山期—喜山期抬升剥蚀及晚期淋滤作用控制了区内优质岩溶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缺失的强烈剥蚀区,纵向上多分布在不整合面之下150 m范围内;胶结物的阴极发光和成分特征良好地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及成岩流体演化,可作为判断岩溶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的重要依据.
    • 王瑞娟; 徐铜浩; 龚郁峰
    • 摘要: 胜利油田视均质潜山油藏储量丰富,储集类型多样,呈现"低孔低渗"的物性特征,且具有大量的未动用或探明未开发储量,但是由于储集物性差异大,在多种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有效储层难以形成,影响储层有效性,因此亟需找出影响储层品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本文在油藏渗流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视均质潜山油藏产能模型测试,建立视均质潜山油藏不规则边界产能预测模型并分析产能影响因素,经过研究得出:井筒储集系数、复杂边界形态、表皮系数对视均质潜山油藏直井产能影响较大,本文研究内容对视均质潜山油藏的未动用储层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岳宝林; 刘斌; 石洪福; 解婷; 刘子威
    • 摘要: 海上油田勘探评价井生产测试时间受投资成本与用海期限影响(一般测试6~12 h),测试时间短,动态资料可信程度低.渤海油田某自升式延长测试平台采用"延长测试平台+延长测试井口+外输油轮"的方案,可进行长周期的生产测试.渤海X边际油田岩性复杂,开发风险大,应用该平台对沙河街组潜山油藏开展了延长测试作业,获取了180 d的液量、油量、含水、流压、压力恢复等动态监测资料.应用数值模拟、物质平衡法、试井研究,重新认识了该油藏储量规模、水体倍数、单井动用储量、储层连通性、单井产能等信息,进一步量化了开发风险,对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 薛永安; 李慧勇; 许鹏; 刘庆顺; 崔海忠
    • 摘要: 历经50余年勘探,渤海海域暴露型潜山已获得渤中19-6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中生界覆盖型潜山一直未取得规模型勘探突破.近年来,针对制约覆盖型潜山勘探的成储和成藏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关的地质新认识.认识到"垂向顶部差异、横向内幕连续"是大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内幕网状裂缝型储层是覆盖型潜山主要储层类型,早、晚印支-燕山期多期应力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提出"不整合-断层-网状缝"构成覆盖型潜山复式输导体系,"断面超压强注-网状缝高效输导"是覆盖型潜山主要成藏模式.新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在渤中凹陷西南部中生界覆盖区发现了渤中13-2大型整装挥发性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覆盖型潜山勘探的领域性突破,打破了覆盖型潜山难以形成优质储层、难以规模成藏的传统认识,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及近海其他盆地同类型潜山的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沈华; 范炳达; 王权; 张以明; 杨德相; 郭惠平; 王名巍
    • 摘要: 依托大量文献资料,以勘探认识突破、勘探思路转变、勘探技术进步为主线,精细剖析冀中坳陷油气勘探发展过程,将冀中坳陷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区域地质普查勘探(1955—1972年)、突出潜山油藏勘探(1973—1985年)、主攻古近系—新近系构造油藏勘探(1986—1999年)和加强岩性-地层油藏及隐蔽型潜山油气藏勘探(2000—2019年)4个阶段,总结了每个阶段的勘探认识、勘探思路、勘探技术、勘探重大发现以及储量的增长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潜山油气成藏认识与成藏模式引领了潜山领域的多轮勘探与持续发现,油气分布"互补性"、"洼槽聚油"等理论有效指导了岩性-地层油藏的勘探与规模发现,"区带优选-圈闭落实-油藏发现"评价技术有力支撑了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的部署优化,深化了陆相湖盆断陷油气勘探发现规律认识,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作用.
    • 陈琼浩
    • 摘要: 开展碳酸盐岩潜山油藏潜山界面识别,对华北油田冀中探区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古潜山岩性组合特征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大类四小类.在掌握岩性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地震、邻井钻井及实时地质录井等资料,采取地质循环、工程地质一体化等辅助手段,可以快速开展潜山界面的准确卡取,在钻井现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张鸿; 王岐; 马宝全
    • 摘要: 为改善辽河油田潜山油藏S625区块注水开发中后期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注水难度大等问题,在室内采取不同含氧量减氧空气配置实验方法,并借助物理模型、高温高压PVT等实验装置,开展减氧空气驱实验.结果 表明,地层温度压力下,静态低温氧化后原油中轻质组分减少,重质组分增加;随含氧量增多,氧化程度增强,O2利用率与转化率升高,产出气中CO2含量增加,但不高于0.6%.油藏温度较低时(110°C),随含氧量增多,低温氧化作用对驱油效率贡献率增大,但含氧量变化对气驱驱油效率影响不明显.在地层温度下注减氧空气比单纯注氮气对原油膨胀性能好,低于饱和压力时,随着压力增加,原油溶解能力增强;同一压力下,含氧量越多,原油溶解能力越强,体积系数越大,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