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能预测

产能预测

产能预测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18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0篇、会议论文201篇、专利文献95591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测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138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六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等;产能预测的相关文献由351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相方、张琪、段永刚等。

产能预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0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201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95591 占比:98.97%

总计:96582篇

产能预测—发文趋势图

产能预测

-研究学者

  • 李相方
  • 张琪
  • 段永刚
  • 陈伟
  • 何勇明
  • 董长银
  • 张士诚
  • 罗威
  • 范子菲
  • 乔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旭友; 窦凤华
    • 摘要: 近年来前任针对具有不同油藏特征的区块提出了多种产能预测方法。研究区砂体发育受沉积环境控制,具有分布零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油藏内油水同层发育。定性方法或单向流理论公式预测研究区产能符合率低。本次研究基于流体渗流遵循的达西定律,主要针对油水同层发育的储层,建立两相流的自然产能和压裂后产能的预测模型。应用测井、试油、相渗、高压物性等资料确定各参数,并按照分级的方式对产能进行了预测,提高了预测精度,为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开发区块优选提供了依据。
    • 张东旭; 张烈辉; 唐慧莹; 赵玉龙
    • 摘要: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理论与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建立了致密油储集层多重孔隙介质变形与流体流动的全耦合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致密油储集层多级压裂水平井进行产能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井生产过程中近人工裂缝区域储集层物性大幅度降低,其中人工裂缝开度和人工裂缝导流能力损失幅度分别达到52.12%和89.02%;模拟致密油储集层水平井生产3000 d,全耦合模型与未耦合模型的产能预测误差达38.30%,忽略流-固耦合效应的影响会使产能预测结果产生严重偏差;致密油储集层水平井产能对启动压力梯度最敏感,人工裂缝开度次之,提高人工裂缝初始导流能力有助于提高致密油井产能;压裂施工设计需考虑人工裂缝导流能力、间距、数量、长度的综合影响,片面追求增加裂缝条数无法取得预期的增产效果。
    • 罗睿乔
    • 摘要: 为精确描述非常规气藏压裂后的复杂流动特征及定量评价储层改造体积(SRV),利用自主研发的缝网重构算法“破裂树生长法”建立压后缝网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使用拟稳态流动时特定的压力等值线来确定SRV范围的定量评价方法,最后以长宁201井区为例进行了矿场实例分析。该方法根据微地震监测点的位置,重构出微裂缝网的连通关系。在复杂微裂缝网的基础上建立离散裂缝地质模型并进行生产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的压力分布精确划定SRV的范围。利用该方法计算出长宁201井区的SRV体积为0.0521 km^(3),以该缝网模型的数值模拟产量预测结果符合实际生产规律,方法实用性较好。
    • 王益民
    • 摘要: 本文构建了蒸汽腔向下扩展阶段产能模型,模型假设在二维平面上蒸汽腔形状为“矩形+倒三角形”。模型考虑了变注汽速率对产能的影响,建立了蒸汽腔发育与产油速率之间的联系,能预测蒸汽腔向下扩展阶段任意时刻的蒸汽腔前缘向下移动速率、蒸汽腔前缘位置以及产油速率。本文绘制了不同模型参数影响下的日产油量曲线,并分析了曲线的敏感性。
    • 吴佳; 陈灿珠; 殷文荣; 孔越; 孙颖; 何成山
    • 摘要: 针对目前气测录井定性解释存在的不确定性,为弥补气测技术的局限,开展了气测录井响应特征与试油效果相关性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油性、不同区块、不同层位的钻井工程参数、录井参数与试油结论,引入地下单位体积岩石含气率计算方法,建立含气率产能评价公式,提出了从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角度进行录井解释评价和产能预测的新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的解释符合率达到85%以上,应用效果良好,对油气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韩冰冰; 张宵野; 郭晶
    • 摘要: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广泛发育,其成藏条件多样,岩性及气水关系复杂,钻井新工艺对岩屑结构破坏严重,岩性的准确定名困难。另外,在利用综合录井资料判别储层流体性质及产能预测上仍存在难题,影响勘探成果认识。为了满足勘探需求,以安达—宋站地区火山岩储层为例,在现有的火山岩勘探的宏观成果指导下,对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气性深入研究,形成一套火山岩储层录井精细评价方法。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 摘要: 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沙河街组沙三段(Es_(3))砂岩储层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产能预测难度大。根据岩心覆压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恒速压汞、高压压汞及X射线衍射等资料,分析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基于生产数据求得表征产能的参数采油强度;分析孔隙结构参数与采油强度的关系,对孔隙结构进行分类,通过孔隙结构类型测井识别,将采油强度刻度到测井曲线,建立了基于测井敏感变量的多参数采油强度预测模型,并利用实际井的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喉道数量决定了渗透率的高低;采油强度值越大,孔隙结构越好;采油强度较大的孔隙结构类型层段,通常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深电阻率、深浅电阻率差值高。实际采油强度与预测采油强度相关系数大于0.9,计算结果符合生产预测的要求。该研究成果为复杂孔隙结构的低渗透砂岩储层产能预测提供了依据。
    • 许莹莹; 刘先贵; 胡志明; 端祥刚; 常进
    • 摘要: 页岩气产出过程中非线性效应复杂,为产能的精确描述带来了较大困难,如今多数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对气体跨尺度产出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认识不全面,导致气井产能预测结果不准确和生产动态规律分析存在误差。基于常规五区复合线性流模型,完善了模型中的气体综合非线性效应,建立了改进的复合线性流模型并获取了产能半解析解,进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开展了气井生产动态规律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气体产出过程中对非线性效应的认识越完善,模型计算精度越高;吸附气是气井生产中后期长期稳产的关键组成部分,年吸附贡献率可超过50%,当地层压力降至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时,吸附气储量动用程度明显升高,单位压降下的累产气量明显上升,最终吸附气占比可达20%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准确评价页岩气储层动用效果及提高气藏动用率、最终气体采出程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 郑亚军; 刘宝成; 张旭泽; 薛永超; 宋方新; 蒋天昊
    • 摘要: 与常规低渗透油藏相比,超低渗油藏产能主控因素不清,产能预测不确定性大,开发效果相对较差。以元284超低渗油藏为例,基于元284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成果,综合应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和MDI特征选择法,筛选出元284区油井产能主控因素为地质因素和工艺因素,其中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储层流动单元性质、储层连通性、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工艺因素包括射孔程度、注采对应关系、注入强度、压裂改造强度、井网特征。利用熵权-AHM法,建立主观-客观双重约束的产能预测模型,从而指导油藏开发调整。
    • 张秋实; 何金宝; 胡志勇; 闫玉麟; 王璐; 李存磊
    • 摘要: 低渗透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是获得经济产能的主要手段,对压裂水平井压裂后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基于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的物性特点和水平井压后裂缝的真实分布,建立了水平井多级压裂的半解析模型。根据压力叠加原理和点源函数的求解方法对裂缝进行离散,求得模型在定压力生产条件下的拉氏空间解;通过Stehfest数值反演,求得了水平井的产能。通过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裂缝半长、簇数、级数和裂缝的导流能力分析可知:裂缝的级数和半长对最终的产量影响较大;裂缝的簇数和导流能力对水平井早期的产能影响较大;在裂缝总长不变的情况下,裂缝的分布形态对产能的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长8储层的压裂设计和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