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64825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地下水、资源科学、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等;地下水补给的相关文献由76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昌明、张万军、杨金忠等。

地下水补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4825 占比:99.62%

总计:65071篇

地下水补给—发文趋势图

地下水补给

-研究学者

  • 刘昌明
  • 张万军
  • 杨金忠
  • 黄天明
  • 宋献方
  • 曹建生
  • 周志超
  • 张光辉
  • 李杰彪
  • 申建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泽华; 周平; 黄远洋; 徐卫; 谭兆伟
    • 摘要: 采用水文气象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结合基于事件尺度的退水速率与流量关系分析方法,对2019—2021年典型南岭山地森林流域的退水过程变化进行识别,探索退水特征与同期土壤水分、地下水埋深、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关联程度,深入了解山地森林流域退水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相同流量情况下,流域在枯水条件下比丰水条件退水速率更快;2)流域土壤入渗能力较强,降水能迅速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较土壤水略有延迟;3)地下水埋深对流域退水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次之,与之相比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并不明显;4)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山地森林流域出口退水过程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地下水位低于河床位置,流域出口河段处于地下水补给区,因此地下水埋深越深,河道水向地下水渗失越快,从而导致流域出口退水速率加快。可见,地下水埋深是流域退水规律分析乃至枯水期径流模拟不可忽略的关键变量。
    • 万响
    • 摘要: 针对阜阳市区因地下水长期超采导致的河湖干涸、地面沉降等问题,通过对市区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水位动态演化特征分析,发现了其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主要排泄项为人工开采和侧向径流,其中人工开采是影响深层和中深层地下水位动态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该市区地下水管控建议,即注重节水,对于地下水漏斗区进行压采,利用地表水源替代地下水源。
    • 杨会峰; 白华; 程彦培; 孟瑞芳; 曹文庚; 南天
    • 摘要: 针对包气带增厚条件下降水入渗变化问题,在华北山前平原滹沱河冲洪积扇典型包气带增厚区实施地质钻孔,通过采样钻杆前端特制的内置环刀取样器,采用无循环液压入法获取原状土样,测试深厚包气剖面土体结构参数、含水量和氯离子质量浓度;利用氯离子示踪方法研究厚达45 m包气带的水分运移规律,重建深厚包气带地区降水补给历史,评价降水补给强度。结果表明:45 m包气带剖面记录的降水补给年龄为72.12 a,平均入渗补给强度为0.096 m/a,降水入渗补给量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8.1%。深厚包气带地区水分运移非常缓慢,水分在多次降水叠加驱动下不断形成新的脉冲逐步向深部运移,降水补给到地下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成果对深厚包气带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研究和降水入渗补给评价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祖力皮亚·热西提
    • 摘要: 灌区地下水有河道渗流、井灌补给、工农业用水补给等,计算方法复杂,对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影响较大。基于煤窑沟灌区现状和分析范围,采用多种方法,对煤窑沟灌区流域山前侧向补给,河流渗漏补给,水库渗漏补给,渠系渗漏及田间入渗补给,井灌回归补给,工业、生活、生态用水补给量等进行了分析计算,提出煤窑沟灌区流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6937万m^(3),为研究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 曹欣怡; 翟远征; 李木子; 潘成忠; 郑富新; 芦红; 夏雪莲; 滕彦国; 王金生
    • 摘要: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下水超采和含水层水量亏空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弥补含水层水量亏空和促进地下水资源涵养,已探索出多种人为干预地下水补给的措施,其中通过河道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由于具有明显优势而受到重视。已有实践表明,受渗漏补给潜力和包气带调蓄能力等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河流或河段都适宜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作。目前缺乏为大家广泛接受的适宜性评估方法。本研究以永定河生态补水为契机,以北京平原段河道和下伏含水层为研究区开展了案例研究,并用实测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检验。应用指标体系法建立的适宜性评估模型(LMBGITSC模型)包括河床土地利用类型、河床介质类型、河床宽度、河床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类型、包气带厚度、包气带给水度、包气带水平渗透性等8个指标。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沿河流流向,通过河道渗漏补给地下水的适宜性由好变差(防渗河段除外)。该规律主要受渗漏补给潜力和包气带调蓄能力控制,因此适宜性也呈现出“阶梯式”演变规律。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的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该方法具有可移植性,因此也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 赵思远; 贾仰文; 唐颖栋; 牛存稳; 龚家国; 甘永德
    • 摘要: 选择典型黄土塬区——长武塬及长武塬边的王东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内降水、不同地表植被类型下0~15 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水、井水和泉水样品进行采集,对比分析了各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进而对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方式进行判定。结果发现:降水同位素组成与氘盈余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的季节变化趋势;土壤水样氢氧同位素点样分布于当地大气降水线(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LMWL)的右下方,分布较为离散,土壤水入渗过程中活塞流与优先流共同存在;地下水样氢氧同位素点样分布于LMWL和土壤水分蒸发线(Soil Water Euaporation Line,SWEL)之间,其离散程度远小于雨水与土壤水样品;黄土塬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土壤水通过活塞流和优先流的双重入渗补给。
    • 李莎莎
    • 摘要: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近日发布一份题为《减少灾害风险全球评估报告2022》的文件显示,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行为等因素影响,全球灾害数量快速攀升。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预计将增加。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建筑物、停车场、道路等)覆盖在城市表面,不透水地面大量增加,减少了入渗和地下水补给,增加了蒸发,从而改变了城市的水文循环。
    • 徐至远; 邵丽盼·卡尔江; 林涛; 陈洋; 苏里坦; 刘迁迁
    • 摘要: 生态输水补给地下水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河流-含水层系统中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对于可持续地管理含水层和获得预期的环境效益非常重要。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一维布森内斯克方程的解析解,基于扩散补给效应和延迟效应,建立改进的多级补给分析模型,模拟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多年地下水位波动,间歇性生态输水补给条件下的无侧限含水层。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分析模型应用于塔里木河下游间歇性生态输水多年来的地下水位波动估计。结果表明:以地下水位变化为边界条件的解析解和改进的解析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含水层地下水位的升降。通过与实测资料的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该模型能有效地反映瞬时补给和多级补给条件下的地下水位波动。研究结果可为多年间歇性生态输水补给条件下地下水位变化的预测提供新模型,进而为地下水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摘要: 我国初步划定出38个国家级地下水储备重点区,着重保障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雄安新区等区域的水安全,应对重大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水污染等突发意外事件等可能造成的水短缺。以水循环理论为指导,以地表水流域和地下水集水盆地划分为主线,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赋存特征,研究划分出全国1-5级地下水资源分区。新划定的地下水资源分区反映出不同层级相对完整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 高朋; 施成鹏; 范明东
    • 摘要: 拟建天山某隧道穿越了博阿断裂,断裂规模发育较大,长1000多km,由于断裂的破碎性,隧道在建设及运营阶段可能遭遇重大涌突水灾害.为研究断裂的导水性质,通过测试隧址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和稳定氢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隧址区地下水的补给和径流特征,得出结论:隧址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泉点地下水在得到补给后又快速径流排泄,循环周期短;部分降水落至地面后,沿博阿断裂长距离入渗至断裂深部,地下水循环周期较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