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蒸散发

蒸散发

蒸散发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58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743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水文、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水论坛、第五届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等;蒸散发的相关文献由167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召良、唐荣林、姜亚珍等。

蒸散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6 占比:21.0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1743 占比:78.58%

总计:2218篇

蒸散发—发文趋势图

蒸散发

-研究学者

  • 李召良
  • 唐荣林
  • 姜亚珍
  • 任立良
  • 张宝忠
  • 刘萌
  • 占车生
  • 王桐
  • 邱国玉
  • 陈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龙; 张玉翠; 石嘉丽; 王妍; 沈彦军
    • 摘要: 蒸散发是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农业、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基础信息.非参数化蒸散发估算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参数化过程,降低了计算过程的不确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华北灌溉农田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和北京师范大学馆陶试验站3个通量站点的观测数据,利用非参数化方法估算3个站点30 min和日尺度蒸散发,利用能量残差闭合修正方法修正后的通量数据为验证参考值,评价非参数化蒸散发估算方法在华北平原灌溉农田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尺度的适用性.结果显示:1)非参数化方法在华北灌溉农田不同作物类型、不同时间尺度具有可靠和稳健的表现,估算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季节及日内变化特征,但总体上低估蒸散发;对比估算值与参考值,在日尺度上,平均偏差为-16.18~-12.88 W·m-2,决定系数为0.80~0.83,均方根误差为22.45~31.06 W·m-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为0.66~0.75;在30 min尺度上,平均偏差为-13.30~-7.68 W·m-2,决定系数均为0.88,均方根误差为39.22~42.15 W·m-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为0.86~0.87.2)非参数化估算方法在水分供应较充足或作物生长茂盛时较严重低估潜热通量,而在较干燥或作物稀疏时轻度低估或不低估潜热通量.3)该方法对灌溉活动的响应考虑不足,可能需要在模型结构上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灌溉农田模拟精度.4)非参数化估算方法在华北灌溉农田中参数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地表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地表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其中可忽略土壤热通量的影响.该研究不仅为非参数化蒸散发估算方法改进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加深对蒸散发理论的认识.
    • 王凯利; 王志慧; 肖培青; 王铁生
    • 摘要: 为了揭示近20年黄土高原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时空变化规律,明晰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作用。基于黄土高原295个气象站数据、PML_V2 ET产品及MOD13A1 EVI产品,采用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雨、温度、日照时间、饱和水汽压差、植被和非植被下垫面等影响要素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年际变化率为4.47 mm/a,62.8%的区域蒸散发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山西、青海、陕西省北部地区;不同土地覆盖ET为森林>农田>草地>灌木。(2)植被显著增加是黄土高原ET变化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最大(32.1%);不同气象要素对黄土高原ET相对贡献率大小为降雨(14.6%)>饱和水汽压差(13.2%)>温度(12.4%)>日照时数(10.0%);非植被下垫面变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对ET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3)气象要素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对林草覆被ET影响作用>农田覆被ET,而非植被下垫面要素对农田覆被ET的影响作用较大。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水资源消耗恢复和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 王大洋
    • 摘要: 为探究最新版本的陆面模式CLM5(Community Land Model,version 5)对地表蒸散发的模拟效果,选取珠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CLM5对该流域1989—2018年的地表过程进行模拟,并以基于卫星观测的GLEAM遥感蒸散发产品作为真值对模式的蒸散发模拟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从时间和空间的多个尺度展开,结果表明,时间上,CLM5对珠江流域的蒸散发模拟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的相对误差为-16.07%,这种低估主要来源于对冷季蒸散发低值的低估。相比之下,CLM5对于暖季蒸散发高值的模拟表现较好。空间上,CLM5在流域东南部、南部和西部区域的蒸散发模拟效果较好,北部地区模拟表现较差。研究可以为CLM5陆面模式中蒸散发模块的发展提供参考。
    • 王仲想; 黄敏; 郝煜
    • 摘要: 基于Landsat-8数据,采用遥感Priestly-Taylor模型分别估算蓟州区的净辐射通量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进一步计算蓟州区日蒸散发量。区域蒸散发的遥感反演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遥感地表温度的反演;二是估算各类遥感模型所需的地表参数(叶面积指数、NDVI、地表阻抗等),结合物理模型或者半经验公式估算区域蒸散发蒸散发作为研究陆地地表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参数,掌握其快速估算模型对水文工程项目提供数据支撑,为揭示蓟州区地表能量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定量关系,研究天津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 李泽华; 周平; 黄远洋; 徐卫; 谭兆伟
    • 摘要: 采用水文气象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结合基于事件尺度的退水速率与流量关系分析方法,对2019—2021年典型南岭山地森林流域的退水过程变化进行识别,探索退水特征与同期土壤水分、地下水埋深、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关联程度,深入了解山地森林流域退水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相同流量情况下,流域在枯水条件下比丰水条件退水速率更快;2)流域土壤入渗能力较强,降水能迅速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较土壤水略有延迟;3)地下水埋深对流域退水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次之,与之相比潜在蒸散发和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并不明显;4)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山地森林流域出口退水过程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地下水位低于河床位置,流域出口河段处于地下水补给区,因此地下水埋深越深,河道水向地下水渗失越快,从而导致流域出口退水速率加快。可见,地下水埋深是流域退水规律分析乃至枯水期径流模拟不可忽略的关键变量。
    • 刘文斐; 粟晓玲; 张更喜; 孙爱立; 武连洲
    • 摘要: 预估西北地区未来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变化对该区制定气候适应性远景规划至关重要,然而PET预估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源于气候情景、气候模式和PET模型的不确定性。该研究以3个气候情景(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6个性能良好的潜在蒸散发模型(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Model,PETM)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的6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分别表征情景、模型和模式的不确定性,构建了基于多模式、多情景以及多模型的三维PET集合预估框架,得到108套预估结果组成的大规模数据集合。基于集合预估结果,分析了相对于历史时期的PET变化量的整体特征及多源不确定性导致的预估结果差异,并基于三因素方差分析法量化了各不确定性来源及其非线性交互作用对总不确定性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未来中期(2041—2070年)和远期(2071—2100年)年均△PET预估结果集合均值分别为67.8和95.3 mm。集合预估中,基于SSP1-2.6情景(可持续发展情景)、PM[CO_(2)]模型及MIROC6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的PET变化量较低,且情景和模型不确定性造成的结果差异均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各不确定性来源在中期PET变化量预估中的相对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PETM、SSP和GCM;而在远期,SSP贡献率最高,达65.3%。在季节分布上,PETM和SSP分别在暖季(夏、秋)和冷季(冬、春)的贡献率较高。大规模PET变化量集合预估结果及其统计特征能够为西北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高效行动提供更科学全面的理论依据;不确定性来源相对贡献的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降低未来PET预估的不确定性提供研究方向。
    • 涂晨雨; 官云兰; 陈远芳
    • 摘要: 蒸散发是地表能量平衡和水热循环的重要环节,准确估算对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节水研究以及气候调节等至关重要。特征空间法作为蒸散发反演的主要方法之一,因其对地表参数的依赖较小,具有较好的优势。然而,该方法在干湿边界确定时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给出相应的干湿边界理论公式,以美国南部大平原为研究区,利用MODIS遥感数据,构建具有时空二维属性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获得了2017年美国南部大平原蒸散发;并采用站点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于研究区地表蒸散发模拟精度较高,略微存在高估,与观测值相关系数(r)达到0.86,均方根误差(RMSE)和偏差(B)分别为1.07 mm和0.06。从时空特征分析,蒸散发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与植被生长周期相一致。此外,蒸散发季节差异显著,夏季蒸散发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并且四季蒸散发空间分布趋势均呈东南向西北递减。
    • 刘佳亲; 黄山; 王俊; 王浩; 张可欣; 甘霖; 梅国雄
    • 摘要: 为了定量分析植被类型和蓄水层设置对干旱时期拓展型绿色屋顶蒸散发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两种形式(有无蓄水层)和3种植被类型(麦冬草、佛甲草或姬十二单)的6个绿色屋顶模型桶,通过对绿色屋顶进行连续3个月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蓄水层设置显著提高了基质含水量,并在降雨后一定时间(约3 d)内保持较高的稳定含水量;有蓄水层绿色屋顶实际蒸散发(actual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AET)总是高于无蓄水层绿色屋顶,平均AET提高0.6 mm/d;经历了13 d的干旱时间,蓄水层设置对维持佛甲草的蒸腾速率最有效,相比于无蓄水层的佛甲草提升49%的气孔导度值;蓄水层对增加种植姬十二单的绿色屋顶AET效果最好,平均AET增加了1.1 mm/d。研究结果可为旱涝季节分明的地区绿色屋顶植被选择和蓄水层设置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参考借鉴。
    • 吴昕宇; 张清涛; 黄思宇; 王志强
    • 摘要: 为研究超纤渗灌对绿色屋顶土壤水分及蒸散发的影响,以金鱼草、七里香、罗汉松、太阳花、多肉及佛甲草为试验材料,观测有无超纤渗灌处理下的绿色屋顶土壤含水率,并通过三温模型及蒸渗仪法测算不同植物的蒸腾速率及蒸散量,评估超纤渗灌对绿色屋顶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纤渗灌处理下的七里香、金鱼草及裸土种植盆内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比无超纤渗灌处理提高27%,18%及47%,超纤渗灌能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少水分胁迫情况的发生。在夏季(雨季),超纤渗灌处理的植物蒸腾速率总体显著(P<0.01)大于无超纤渗灌处理,且气温越高,植物冠层温度与气温温差越大。在冬季(旱季),超纤渗灌能使屋顶基底温度平均高出0.25°C,减小温度变化振幅;超纤渗灌处理能使佛甲草夜间蒸散量增加0.14mm,但白天有超纤渗灌的蒸散量比无超纤渗灌低了0.57mm,总体减少了9.3%。超纤渗灌能提高绿色屋顶土壤含水率,在夏季增加植物蒸散量,在增加冬季夜间屋顶蒸散量的同时,也有利于绿色屋顶白天吸附空气水分,促进这一部分非降水资源的利用。
    • 杨明楠; 朱亮; 刘景涛; 周冰; 陈玺
    • 摘要: 针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植被恢复的水循环影响问题,结合北川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和蒸散发遥感数据以及土壤蒸发野外观测数据,分析植被恢复影响下蒸散发这一关键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及成因,阐明高寒山区植被恢复对流域蒸散发量变化的潜在影响途径。结果表明:2000-2019年,随着北川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加,流域年蒸散发量减少了33.23 mm,其中,7、8月份植被主要生长季内蒸散发量减少最为明显,对年蒸散发量的降低具有决定作用;2019年6-9月期间,典型植被恢复区林下土壤蒸发量为207.38 mm,比林外土壤蒸发量减少了157.73 mm,林下土壤蒸发量减少是引起流域蒸散发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植被作用于地表风速、辐射强度等气象因子而引起的变化对减小流域潜在蒸散发强度具有促进作用。高寒山区蒸散发量随植被恢复而减少的变化趋势与黄土高原及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其寒冷的气候特征及以针叶林为主的植被类型具有一定关系,体现了黄河上游生态涵养林建设的水源涵养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