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7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28246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全国现代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交流会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等;作物需水量的相关文献由107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景雷、宋妮、孙景生等。

作物需水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8246 占比:98.77%

总计:28599篇

作物需水量—发文趋势图

作物需水量

-研究学者

  • 王景雷
  • 宋妮
  • 孙景生
  • 王仰仁
  • 康绍忠
  • 蔡焕杰
  • 陈智芳
  • 陈阜
  • 马孝义
  • 乔光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晓旸; 罗福命; 曾运东; 何晓鸿; 李茂军; 朱汉辉; 邓建良
    • 摘要: 基于1971-2020年韶关市8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并采用MMK趋势检验和作物系数法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韶关地区干旱与烟草需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s后,韶关的干旱程度有增强的趋势,且年干旱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②从空间分布来看,年干旱发生频率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规律,韶关曲江是季节尺度干旱事件易发生地;③韶关地区的干旱化主要由气温和降水共同作用,其中降水占主导因素;④韶关南雄烟草生长期需水量以5.98 mm/10a的速率显著递增,与SPEI指数呈负相关。总的来看,韶关市干旱渐趋严重,且呈四季干旱多发,中部受灾严重以及春冬季易旱涝急转的特征。其中韶关南雄由于干旱化有加剧趋势,需特别在烟草生长期内做好水资源配置和规划管理工作。
    • 冯峰; 王孟桢; 陈东煜; 冯跃华; 姜楠; 高子乐
    • 摘要: 作物需水量是灌区最重要的水资源消耗途径,研究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可为引黄灌区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支撑。以三义寨引黄灌区1999—2019年21 a共756组逐旬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彭曼-蒙特斯(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的修正式来计算作物需水量,以旬为计算单元时长,共选取23个样本。对三义寨引黄灌区冬小麦作物需水量的通径分析可知,对需水量影响最大的4个气象因子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敏感性分析可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之间影响密切,天最大日照时数的直接作用最小,但是通过其他气象因子对作物需水量产生的间接作用最大。9个气象因子敏感程度排序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最高气温>平均风速>最低气温>水面蒸发量>天最大日照时数>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比起简单的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方法,通径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确定各因子的敏感程度,从而为建立更有效的引黄灌区作物需水量计算方程奠定基础。
    • 马芳; 张维江; 冯娜; 黄艳
    • 摘要: 由于干旱地区常年降雨资源匮乏,为提高旱区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更加精准的掌握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水分供需平衡状况。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线性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及小波分析法,研究了固原地区近60年3种主要农作物的有效降雨量及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3种作物生育期平均有效降水分布在68.8~177 mm,玉米和马铃薯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呈减小趋势,春小麦呈上升趋势,且有效降水周期呈大—小—大的变化规律;(2)3种作物生育期平均需水量主要分布在233.7~439.3 mm,生育期需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2.4 mm/10 a,0.8 mm/10 a,2.3 mm/10 a,需水量周期也呈“大—小—大”的变化规律;(3)马铃薯、玉米、春小麦的平均水分盈亏指数为-38.0%,-57.5%,-58.7%,玉米和春小麦对灌溉的依赖程度较马铃薯高。综合考虑分析固原地区多年降水和作物需水分布特征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3种农作物合理种植及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发展该地区主要特色农产品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提供数据支撑。
    • 邓海军
    • 摘要: 灌区水资源供需时序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灌区水资源和用水的安全性。文章通过对灌区水资源供需时序进行研究,达到合理预测灌区灌溉水量的目的。以某灌区为例,为明确灌溉水量与作物需水量、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以非线性协整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同时选择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量与作物需水量、降雨量三个变量间存在非线性协整关系;在降雨量预测精度方面,多时间尺度非线性协整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多时间尺度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
    • 孙博瑞; 蒋敏; 薛山
    • 摘要: 为了提高作物需水量的预测精度,提出基于LSTM (长短时记忆网络)的作物需水量预测模型。模型以空气温湿度、风速、日照时数为特征输入值,作物需水量为标签输出值,以枣树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相关预测试验,并将预测结果与RNN模型,FCNN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STM预测模型的精确程度更高,该方法在节水灌溉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 魏荣博; 张成福; 丁素芹; 贺帅; 刘禹含
    • 摘要: 指出了作物需水量的精准测算是提高水分利用率的关键,对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测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进行搜集整理,对比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通过对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多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使用彭曼-蒙特斯公式法计算作物需水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此方法准确性高但所得结果是最优条件下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还需要实际作物蒸散量的对比验证才能进一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基于遥感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蒸散量的方法的应用也较为普遍,此方法需要大量的气象数据支撑。
    • 邢贞相; 喻熠; 李凤昱; 王丽娟; 付强; 王红利
    • 摘要: 基于建三江垦区1995—2018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结合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其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生育期的需水量,利用去趋势预置白(TFPW)的MannKendall(TFPWMK)研究3种作物需水量变化特征,并通过重标极差(R/S)分析法预测作物未来需水量变化趋势;借助通径分析法研究6个气象因子与作物需水量的相关性,识别了作物需水量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并分析了关键影响因子变化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三江垦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全生育期需水量存在显著差异,3种作物多年平均需水量分别为484.84、425.91、319.11 mm;影响水稻、玉米和大豆需水量的关键影响因子为平均气温、净辐射和日照时长,对作物需水量有明显增进作用;风速、相对湿度通过与其他因子协同作用对作物需水量有一定限制作用;在1995—2018年时间序列中,水稻和大豆的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呈上升趋势,玉米的全生育期需水量呈下降趋势;未来,水稻和大豆全生育期需水量呈上升趋势,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呈降低趋势。研究可为该垦区作物灌溉水量分配和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 田静; 苏晨芳
    • 摘要: 农业灌溉用水是中亚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灌溉用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中亚地区水资源消耗量,进而影响水资源管理和配置。作物需水量是衡量农业灌溉用水量的直接指标,为此本文以中亚主要作物棉花和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6—2015年中亚地区灌溉农业用地,以及棉花和冬小麦的需水量变化,并利用CAMarkov方法预测了2030年灌溉农地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未来中亚地区农业需水量的状况。研究表明,2006—2015年,中亚地区灌溉农田面积总体增加492km2,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有所增加,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有所减少。2006—2015年,棉花需水量只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显著增加(2.5~4.3 mm·a^-1),在吉尔吉斯斯坦显著减少,并且是唯一呈现总体减少趋势的国家。冬小麦需水量在土库曼斯坦明显增加(10.0mm·a^-1)。至2015年,土库曼斯坦的棉花总灌溉水量增幅最大(3.44%),其他4个国家变化较小。中亚五国冬小麦的总灌溉水量均呈上升趋势;2030年,土库曼斯坦是唯一灌溉农业用地增加的国家,棉花和冬小麦的总灌溉水量均明显增加,棉花灌溉水量增加约28km^3,冬小麦增加约17 km^3。
    • 杨晓琳; 梁芳婷; 闫菊萍; 陈源泉; 贾秀领
    • 摘要: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 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 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 mm)>春油葵(420.0 mm)>春甘薯(362.1 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 mm)>夏谷子(217.5 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 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眷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眷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 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 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 田静; 苏晨芳
    • 摘要: 农业灌溉用水是中亚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灌溉用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中亚地区水资源消耗量,进而影响水资源管理和配置.作物需水量是衡量农业灌溉用水量的直接指标,为此本文以中亚主要作物棉花和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6-2015年中亚地区灌溉农业用地,以及棉花和冬小麦的需水量变化,并利用CA_Markov方法预测了2030年灌溉农地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未来中亚地区农业需水量的状况.研究表明,2006-2015年,中亚地区灌溉农田面积总体增加492 km2,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有所增加,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有所减少.2006-2015年,棉花需水量只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显著增加(2.5~4.3mm·a-1),在吉尔吉斯斯坦显著减少,并且是唯一呈现总体减少趋势的国家.冬小麦需水量在土库曼斯坦明显增加(10.0 mm·a-1).至2015年,土库曼斯坦的棉花总灌溉水量增幅最大(3.44%),其他4个国家变化较小.中亚五国冬小麦的总灌溉水量均呈上升趋势;2030年,土库曼斯坦是唯一灌溉农业用地增加的国家,棉花和冬小麦的总灌溉水量均明显增加,棉花灌溉水量增加约28 km3,冬小麦增加约17 km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