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引黄灌区

引黄灌区

引黄灌区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7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633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地下水、甘肃农业科技、宁夏农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引黄灌区的相关文献由204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汝亮、王芳、洪瑜等。

引黄灌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7 占比:60.73%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3.24%

专利文献>

论文:633 占比:36.03%

总计:1757篇

引黄灌区—发文趋势图

引黄灌区

-研究学者

  • 刘汝亮
  • 王芳
  • 洪瑜
  • 戴清
  • 周振民
  • 王延贵
  • 冯峰
  • 张治昊
  • 张爱平
  • 罗瑞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孟桢; 杨宏飞; 张俊峰; 冯跃华; 姜楠; 高子乐
    • 摘要: 针对豫东引黄灌区冬小麦的耗水量问题,设计了大棚测坑P1、P2、P3和大田测坑T1、T2、CK,全程试验监测冬小麦在219 d生育期的耗水、生长、收获、考种等数据。将冬小麦的生育期划分为2个时段、13个生长期,每个测坑均设不同水分控制下限,上限均为100%田间持水量。对比冬小麦考种数据平均值,大田测坑的7个指标均优于大棚测坑,因此大田测坑的节水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大棚测坑。P1测坑的全生育期灌水量为181.238 mm,只有灌区冬小麦近20 a平均灌溉需水量的41.3%。T1测坑的总灌水量为286.509 mm,只有平均灌溉需水量的63.2%,其单位面积产量为0.755 kg/m^(2),为河南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118.8%,试验证明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大田3个测坑采用大水漫灌,最接近引黄灌区农田正常的灌溉方式,因此T1的非需水关键期、需水关键期的灌水下限控制标准分别为55%、60%田间持水量,适用于在引黄灌区节水中推广使用。
    • 史立红; 王云辉; 王思勤; 赵立杰; 付文国
    • 摘要: 近年来黄河调水调沙使小开河灌区引水条件变化,灌区供水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针对灌区面临的引水量减少、淤积严重、清淤弃土无处放置、沉沙池功能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渠首工程改造及建设输沙管道等工程措施。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利用泥沙资源、分散处理泥沙、改良土地、加强监管等一系列运行管理措施是有效的。在应对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遏制生态环境退化的实践探索中,小开河灌区积累的一些做法可为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提供参考。
    • 韩冰; 陈融旭; 梁帅; 田世民
    • 摘要: 随着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黄河流域尤其是引黄灌区天然河流的主要污染来源,其治理成为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为引黄灌区退水的生态净化提供了条件。对黄河流域3种优势沉水植物的生境特征、氮磷去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为基于引黄灌区农业面源污染输移过程拦截和原位治理的分布式沉水植物湿地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 冯峰; 王孟桢; 陈东煜; 冯跃华; 姜楠; 高子乐
    • 摘要: 作物需水量是灌区最重要的水资源消耗途径,研究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可为引黄灌区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支撑。以三义寨引黄灌区1999—2019年21 a共756组逐旬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彭曼-蒙特斯(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的修正式来计算作物需水量,以旬为计算单元时长,共选取23个样本。对三义寨引黄灌区冬小麦作物需水量的通径分析可知,对需水量影响最大的4个气象因子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敏感性分析可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之间影响密切,天最大日照时数的直接作用最小,但是通过其他气象因子对作物需水量产生的间接作用最大。9个气象因子敏感程度排序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最高气温>平均风速>最低气温>水面蒸发量>天最大日照时数>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比起简单的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方法,通径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确定各因子的敏感程度,从而为建立更有效的引黄灌区作物需水量计算方程奠定基础。
    • 鲍建平; 张海霞; 郝浩; 张翠萍
    • 摘要: 引黄泥沙问题是制约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总结绞吸式挖泥船在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池清淤中的成功应用,提出了利用挖泥船和多级加压泵站、通过管道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远距离输送黄河泥沙改良土壤的设想。届时,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将形成"引黄泥沙利用—盐碱地改良—生态环境改善—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四位一体"良性发展模式,同时对坚守国家土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 李自超
    • 摘要: 黄河自古至今都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为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最常见的灌溉方式还属地面渠灌。但是由于当下的地面渠罐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在灌溉过程中消耗的水源较多。因此本文以节水为切入点,简述引黄灌区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并从水机灌溉节水装置的设计出发,探究引黄灌区农田水利灌溉的节水策略,并提供具体的案例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佐证和分析,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任国勇
    • 摘要: 黄河中下游引黄灌区,实施高效节水管道灌溉过程中,研究管道输水工程的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模型优化方法分析,确定数学模型参数,在确定灌溉用水量的前提下,在不淤流速下,分析管道压强、流速和距离关系,通过实验,确定灌区规模优化模型,对提水泵站的功率流量、管材管径的大小和长度进行计算分析,确定最佳经济费用比,并把结论向广大引黄灌区推广。
    • 董芳; 赵振华; 邢立亭; 刘展宏
    • 摘要: 为实现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大面积快速监测,以济南市黄河北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二号(GF-2)遥感影像建立土壤光谱指数与实测土壤电导率及Ca^(2+)含量估算模型,进而分析区域盐渍化土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差值光谱指数(DSI)和盐分指数5(SI_(5))组合能够较好地估算研究区表层土壤的电导率和Ca^(2+)含量,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94和0.586。盐渍化土壤占研究区土壤面积的26.788%,以轻度盐渍化土壤为主;中度盐渍化土壤位于轻度盐渍化土壤区域内部,土壤盐渍化有向更高等级转化的风险,应注意合理灌溉,避免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研究区土壤Ca^(2+)含量以中等和高量为主,且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加,因此今后的土壤盐渍化防治工作可以着重考虑Ca^(2+)含量的调整。
    • 郝浩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引黄灌区的发展受到广泛重视,但是由于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明确工作要点、缺乏完善管理机制、缺乏可持续灌溉技术模式、缺乏正确的观念等问题,导致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研究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措施,旨在为促使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 张鹏; 徐洪园
    • 摘要: 为实现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德州市陵城区实施了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通过采取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做好宣传等措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