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2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764篇;相关期刊881种,包括环渤海经济瞭望、资源科学、中国地名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水文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华北平原的相关文献由2731位作者贡献,包括费宇红、张兆吉、沈彦俊等。

华北平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2 占比:66.80%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1.73%

专利文献>

论文:764 占比:31.47%

总计:2428篇

华北平原—发文趋势图

华北平原

-研究学者

  • 费宇红
  • 张兆吉
  • 沈彦俊
  • 胡春胜
  • 钱永
  • 陈京生
  • 李亚松
  • 刘昌明
  • 张光辉
  • 王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明刚; 魏长寿
    • 摘要: 利用GRACE卫星数据反演华北平原2003~2015年地下水储量变化,并用监测井数据进行验证。基于EOF方法分解GRACE年际地下水储量变化,结合冬小麦年均WF_(blue)和TRMM降雨数据分析影响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年际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前2个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93.09%。其中,第1模态方差贡献率为80.04%,与华北平原2003~2009年冬小麦年均WF_(blue)空间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69,且空间分布一致;第2模态方差贡献率为13.05%,与同时段降水数据的空间分布的相关系数为0.93。说明农业灌溉,尤其是冬小麦的灌溉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消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周泽江; 李保琦; 赵子岳; 董晓勇; 顾金普
    •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区域干湿状况表现出高频率和大振幅的变化。华北平原地区,由于水资源本底差,加之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变化程度更甚。而湿润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干湿状况,是全面表征地表湿润程度的综合指标。为此,本文采用湿润指数,以华北平原82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湿润程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表湿润程度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在时间上呈现出变干趋势;降水是湿润指数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研究成果对华北平原合理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可为强人类活动下的水资源本底较差区域地表湿润程度研究提供借鉴。
    • 武凤珠
    • 摘要: 在华北平原上,环绕“华北明珠”白洋淀,一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未来之城”正拔地而起。肩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历史重任,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即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支点。
    • 秦欢欢; 黄碧贤; 吴昊; 甘家宇; 周宇卓; 熊文跃; 易振贵
    • 摘要: 根据华北平原社会经济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考虑了影响需水量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趋势保持型(S1)、经济发展型(S2)、节约用水型(S3)和可持续发展型(S4)等4种发展情景,预测华北平原2019-2050年的需水量和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①模拟期内,4种情景下华北平原平均总需水量分别为383.56、430.79、321.73和359.75亿m^(3),平均供需差额分别为0.68、41.62、-58.85和-25.88亿m^(3);②从经济发展规模、总需水量、缺水量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情景S4都最符合可持续发展内涵,是华北平原未来发展的最优情景;③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更加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只有政府与公众的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王玉英; 胡春胜; 董文旭; 张玉铭; 李晓欣; 刘秀萍
    • 摘要: 农业碳中和是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CO_(2))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针对国家提出的CO_(2)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利用“静态箱-涡度相关-生物量监测法”明确了华北平原农业非能源碳平衡;同时结合农户抽样调查和农事活动碳排放系数明确了农业能源碳排放,进而计算出该区域农田的碳中和潜力。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净截存的有机碳量小麦季和玉米季分别为604 g(C)·m^(-2)和540 g(C)·m^(-2)。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呼吸损耗,该区域小麦季和玉米季非能源碳净碳固存量分别为-359 g(C)·m^(-2)和-143 g(C)·m^(-2)。通过对农地投入中能源碳排放的研究发现,冬小麦季农药、化肥、农用机械消耗柴油及农地灌溉的碳排放分别为3.74 g(C)·m^(-2)、90.70 g(C)·m^(-2)、5.68 g(C)·m^(-2)和2.05 g(C)·m^(-2),玉米季分别为2.89 g(C)·m^(-2)、53.70 g(C)·m^(-2)、10.20 g(C)·m^(-2)和2.05 g(C)·m^(-2)。综合非能源(包括籽粒固碳)和能源碳观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为碳汇,其强度分别为-257 g(C)·m^(-2)和-74 g(C)·m^(-2)。以华北平原典型集约高产粮区——河北栾城为例,其每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的碳中和潜力分别为3.8×10^(10)g(C)和9.4×10^(9)g(C)。此外加强耕地管理,推广农业低碳化和发展富碳农业均可作为该区域有效的固碳措施。总之,本研究明确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的碳汇强度,估算了该农田系统在河北栾城的碳中和潜力,并提出了有效的固碳措施。
    • 吴艳飞; 李和学; 孙丹阳; 刘强; 李俊霞
    • 摘要: 我国华北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高氟地下水,对区域居民饮水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为深入探究华北平原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采集该区域180件地下水样品和4件沉积物样品,在完成基础理化性质分析、查明地下水系统影响氟迁移转化的主控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沉积物样品开展了室内连续压密试验和压密释水水化学组分分析,剖析了地下水超采所致地面沉降对区域地下水中氟富集的影响与贡献,以丰富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地下水F^(-)浓度变化范围为0.38~7.35mg/L,67.8%的地下水样品中F^(-)浓度>1.5 mg/L,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地下水排泄区300~400m深度含水层中;阳离子交换、萤石溶解、碳酸盐沉淀以及海水入侵等过程使得排泄区地下水以Na-HCO_(3)/Na-Cl型水为主,利于氟在地下水中发生富集;沉积物压密释水中均有较高的氟含量,其浓度变化范围为2.92~4.40mg/L,在地下水超采强烈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区域地面沉降,促使沉积物中富氟孔隙水压密释水进入周围含水层中,使得区域地下水中氟含量升高。
    • 刘海燕; 刘茂涵; 张卫民; 孙占学; 王振; 吴通航; 郭华明
    • 摘要: 高氟地下水是世界各国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尽管对高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形成机理和扩散机制等已有不少研究,但其稀土元素(REE)的含量和分异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能否反映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尚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REE在高氟地下水中的运用。本研究以地下水氟离子异常严重地区——华北平原为研究区,沿地下水流向采集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样,研究分析了水中氟离子和REE的地球化学特征。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离子浓度介于0.28 mg/L和9.33 mg/L之间,其中55%超出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值1.0 mg/L;PHREEQC计算结果反映地下水中氟以NaF、CaF^(+)、MgF^(+)和自由态F-形式存在,其中自由态F^(-)含量占主导(85.42%~99.39%);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以及东部冲积海积平原,60%高氟地下水样分布在180 m深度以下;水化学图件分析结果指示浅层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的控制,而深层高氟地下水是水岩相互作用下的矿物溶解和离子竞争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地下水REE含量处于pmol/L至nmol/L级别,PHREEQC模拟计算结果表明REE主要以碳酸络合物(REECO_(3)^(+)和REE(CO_(3))_(2)^(-))的形式存在,与氟离子络合的稀土元素(REEF^(2+)和REEF_(2)^(+)占0~1.18%;上陆壳(UCC)标准化结果显示,所有地下水均呈重REE(HREE)和中REE(MREE)相对于轻REE(LREE)富集的模式,且具有显著Ce负异常(0.11
    • 杨天一; 王军; 张红梅; 李镕基; 张玉翠; 沈彦俊
    • 摘要: 作物系数法可以简单、准确地反映作物不同生育期内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及特点,但针对华北平原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尤其是梨园种植区生育期内作物系数的变化及蒸散规律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针对华北平原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棉田生态系统和梨园生态系统,基于FAO56手册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和验证了2016—2017年各农业生态系统初始生长期至生育末期的实际蒸散量,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蒸散变化规律。不同作物初始生长期、快速发育期、生育中期和生育末期作物系数,冬小麦分别为0.60、0.88、1.07和0.72,夏玉米分别为0.46、0.76、1.01和0.80,棉花分别为0.34、0.71、1.07和0.78,梨树分别为0.81、0.91、1.02和0.96。冬小麦-夏玉米、棉田和梨园的单作物系数法计算的实际蒸散量分别为694.3 mm、472.2 mm和825.7 mm。3类作物生育期内实际蒸散量计算值比实测值分别低1.0%、低4.9%和高8.1%,变化趋势一致,相关系数为0.80~0.91(P<0.01)。粮、棉和果树生态系统是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本研究不仅明确了各类作物尤其是研究比较缺乏的梨树的不同生育期内的作物系数,同时利用涡度相关实测结果进行了同时空尺度的验证,明确了单作物系数法在华北平原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适用性,为制定合理灌溉计划、实现作物耗水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许辉
    • 摘要: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燕山山脉交接地带,背靠群山、面向平原。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蓟运河五大水系自西北而东南流注,由此冲积成的“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平原相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据天然的山川地理形势,古代先民穿过山间隘口,摸索出了纵横南北、贯穿东西的条条道路。卢沟古渡通南北《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分封“帝尧之后于蓟”,蓟的国都蓟城后来也成了古燕国的都城。
    • 李秋芳
    • 摘要: 粟谷是明代华北平原最为重要的秋粮作物,不仅广为种植,而且品种多样。伴随着明代华北平原小麦、高粱种植区域的扩大,粟谷在粮食种植结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其核心和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天工开物》所言北方"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之语,当是大体估测,而非实数,但却造成一种北方粟作地位无足轻重的错觉。事实上,"麦不熟小歉,谷不熟则大饥"仍然是明代华北平原粮食种植结构的基本写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