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排泄

排泄

排泄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3245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397篇;相关期刊538种,包括海洋与湖沼、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19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首届中国兽药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排泄的相关文献由5905位作者贡献,包括池上武、张亦斌、徐旭东等。

排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7 占比:25.7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2397 占比:73.87%

总计:3245篇

排泄—发文趋势图

排泄

-研究学者

  • 池上武
  • 张亦斌
  • 徐旭东
  • 吉永隼士
  • 张勇
  • 李文兴
  • 于振中
  • 任刚跃
  • 姜祖辉
  • 张岩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冶雪艳; 吴亚敏; 杜新强; 李婉露
    • 摘要: 传统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判别方法存在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大、易产生多解性等问题。为提高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判断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定性分析与实测数据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判别方法。根据研究区的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将地下水各补给项及排泄项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进行定量化,对动态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逻辑判断,辨识出对地下水位动态贡献最大的补给项和排泄项,并依此确定地下水动态的成因类型。基于该方法,以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2011年及2015年相同的57个地下水观测点为例,结合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位、河水位、降水量、观测井距河流的距离、包气带岩性等资料,将研究区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共划分为水文型、降水入渗型、降水入渗-蒸发型、降水入渗-径流型、降水入渗-开采型和人工开采型6种类型;对比2011年及2015年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变化,降水入渗型、降水入渗-径流型等天然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占比减少,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占比增加,表明人工开采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日益增强。相比根据地下水动态曲线特征确定动态成因类型的传统定性分析方法,本研究提出的综合判别方法能够在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化方法识别地下水位动态的驱动因素,提高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判别的科学性、可靠性以及工作效率。
    • 吴卓娜; 朱鲲鹏; 顾若兰; 孟志云; 甘慧; 朱晓霞; 李俭; 窦桂芳
    • 摘要: 目的探究[^(125)I]标记的羧肽酶G2([^(125)I]CPG2)尾静脉推注给予Wistar大鼠后的组织分布和排泄随时间的变化。方法采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大鼠尾静脉推注[^(125)I]CPG2700μg·kg^(-1)后,于0,0.08,0.5,1,2,4,14和24 h经眼眶静脉采血,用酸沉放射性计算血药浓度,分析药物浓度-时间变化和药动学参数。给药后0.5,6和24 h取大鼠全血、组织及消化道内容物,给药后5,8,15,24,41,50,73,102,159,190,211,230和286 h收集粪、尿和胆汁,并用γ计数仪测定各样本中[^(125)I]CPG2的放射性。结果大鼠尾静脉推注[^(125)I]CPG2700μg·kg^(-1)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7792±6896)μg·h·L^(-1),峰浓度C_(max)为(16894±1809)μg·L^(-1),清除率CL为(0.026±0.005)L·h^(-1)·kg^(-1),表观分布容积V_(d)为(0.16±0.04)L·kg^(-1),半衰期t1/2为(4.18±0.59)h;给药后24 h,药物暴露量胃内容物最高,脑组织最低;给药后286 h粪和尿累计排泄(87±4)%,给药后24 h从胆汁中回收到给药量的(7.77±0.54)%。结论尾静脉推注[^(125)I]CPG2后,大鼠胃内容物中[^(125)I]CPG2含量高于其他组织。排泄主要通过尿液进行,少量从粪中排泄,70%放射性在给药后24 h内排出。
    • 潘淑; 吴义金; 张洒洒; 王启海; 罗婷婷; 殷勤
    • 摘要: 目的:探究炎症条件下对甲氨蝶呤(MTX)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方法:建立佐剂诱导性关节炎(AIA)模型,通过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法和QPCR法检测肾脏中有机阴离子转运体3(OAT3)的表达,并通过LC-MS/MS法检测MTX的血药浓度,采用离体大鼠肾灌注、肾切片以及体外细胞摄取和转运实验对比给药不同时间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结果:在AIA大鼠肾脏中OAT3表达显著增加,同时通过优化的LC-MS/MS方法检测MTX的浓度,结果发现AIA大鼠肾切片对MTX的摄取显著增加,丙磺舒可以通过抑制OAT3,减少MTX的排泄;此外,体外证实了炎症病理可以通过增加OAT3的表达和功能活性促进MTX经肾脏排泄。结论:炎症病理条件下通过增加肾脏中OAT3的表达,增强其功能活性,加速了肾脏对MTX的摄取,从而促进了MTX的排泄
    • 秦菲; 汪洋; 赵祎; 陈明生; 范文佳; 郭宝元; 王松雪
    • 摘要: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影响粮食和饲料安全最重要的真菌毒素之一。为研究DON对黄粉虫的毒性及其排泄过程和行为,采用不同浓度DON(低剂量组0.25 mg·kg^(-1),中剂量组5.51 mg·kg^(-1),高剂量组8.83 mg·kg^(-1))添加的小麦粉对黄粉虫进行暴露。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幼虫存活率(85%)>高剂量组幼虫存活率(83%)>中剂量组幼虫存活率(78%),不同剂量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DON剂量组喂养的黄粉虫体质量增加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食低剂量DON黄粉虫粪便中未检出DON。进食中剂量DON的黄粉虫DON排泄率为9%;进食高剂量DON黄粉虫的DON排泄率为17%。
    • 林慧; 徐天瑞; 郭晓汐; 杨洋; 安输; 向诚
    • 摘要: 灯盏乙素是灯盏细辛和灯盏花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GSK3β信号通路、小胶质细胞炎症活化等对心脑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虽然灯盏乙素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但其生物利用度低,这是制约灯盏细辛类药物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灯盏乙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进行总结,得出灯盏乙素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可能是低溶解度导致胃肠道吸收变差、药物转运体(如MRP2、BCRP、OATP2B1、OATP1B1等)的转运作用以及胃肠道和肝脏的广泛代谢。同时考虑灯盏乙素的高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其与多种药物代谢酶、转运体的作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 董天岭
    • 摘要: 猪的行为特性是对周围环境、气候和饲养管理等各方面做出的反应。其采食行为包括吃干料和饮水,根据其采食特点来进行饲喂,如子猪喂甜食和颗粒料,育肥猪和哺乳母猪喂湿拌料可增加采食量、减少空气中粉尘、节约用水等优点。猪有爱清洁的特点,所以要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猪只密度不宜过大,根据排泻特点,生活区和采食、饮水和排泄区分开设计。猪即具有群居性也有争斗行为,争斗可能引起非常大的损失,因此要避免或减少猪的争斗行为。国产母猪的母性特征较为明显,优于进口猪,有发情早,产仔率高等特点,也存在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的特点,因此选育时要结合各方面特点,选育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种猪。
    • 唐婷
    • 摘要: 关于故宫一直有着各种传说。其中之_是,故宫屋顶之所以看上去特别干净光洁,是因为设计时有特别的考虑,以至于鸟无法停留,不会在屋顶排泄。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在设计屋顶时,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虑吗?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博士指出:“没有史料证明,古人在设计建造房屋时,采用琉璃瓦顶是为了防止鸟类停留。但有科学分析表明,发亮的物体不利于鸟类或其它动物靠近。琉璃瓦在阳光下反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鸟类在瓦面停留。”
    • 孙睿
    • 摘要: 陇东黄土高原历来为水资源较为贫瘠的地区,本文选取平凉市崆峒区韩家沟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地质构造等特征入手,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了水资源的富水性以及补给和排泄条件,可为在陇东黄土高原寻找水源提供参考.
    • 孙睿
    • 摘要: 陇东黄土高原历来为水资源较为贫瘠的地区,本文选取平凉市崆峒区韩家沟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地质构造等特征入手,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了水资源的富水性以及补给和排泄条件,可为在陇东黄土高原寻找水源提供参考。
    • 摘要: 猪为六畜之一,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野猪被驯化至今,关于猪人们还是有很多误区。1猪是一种脏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猪的卫生特别差,猪圈里粪污横流,臭烘烘的让人生厌。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猪是一种十分爱干净的动物,在有足够的活动范围时,他们的采食、休息、排泄都有固定的位置,一般喜欢在清洁干燥处卧躺,在猪栏墙角或潮湿处,带有粪便气味的地方排泄。但现代养猪追求出栏数量大,生长速度快,因此一个猪圈往往群体过大,猪的生物学习惯被破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