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0年内共计339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绘画、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76篇、会议论文22篇、相关期刊853种,包括收藏.拍卖、文化月刊、故宫博物院院刊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7年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博物馆个性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等;故宫博物院的相关文献由2138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欣淼、李文儒、李文等。
故宫博物院
-研究学者
- 郑欣淼
- 李文儒
- 李文
- 单霁翔
- 吕成龙
- 余辉
- 朱传荣
- 冯小琦
- 王健华
- 单国强
- 毛宪民
- 李文君
- 王戈
- 章宏伟
- 刘岳
- 刘明杉
- 周冉
- 孙悦
- 张丽
- 徐婉玲
- 汪亓
- 聂崇正
- 胡德生
- 周兵
- 张小李
- 张广文
- 无1
- 王军
- 郑志标
- 佚名
- 冯贺军
- 刘舜强
- 吴空
- 周京南
- 李飞
- 王悦阳
- 祝勇
- 聂卉
- 胡恒
- 那志良
- 陈浩星
- 陈润民
- 马继东
- 黄卫文
- 于彤
- 傅举有
- 刘伟
- 向斯
- 吴志菲
- 姚冬琴
-
-
夏毛宁
- 《新闻知识》
| 2020年
-
摘要:
历经六百年风霜洗礼的北京故宫,总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近几年,故宫的文创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受众群体的年轻化,年轻受众与故宫文创产品的审美与消费存在何种关系?又有哪些因素助推文创产品的消费趋势年轻化?本文立足故宫文创产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其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分析受众、文创产品、传播媒介,对故宫文创产品"新"的年轻受众群体进行审美与消费研究,探索故宫文创产品深受年轻受众喜爱、并促进其消费的原因;并对其在新媒介视域下的传播效应进行解读,以此提出参考建议,从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创新传承提供思路与参考.
-
-
王旭东
- 《故宫博物院院刊》
| 2020年
-
摘要:
经过90多年建设与探索,2019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四个故宫”的建设体系.2020年,在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之际,我们通过回顾和整理故宫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四个故宫”建设体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故宫博物院的使命与愿景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
-
李若愚
- 《故宫博物院院刊》
| 2020年
-
摘要:
宗23534号《皇图永固经》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为庆贺宣统皇帝登极所作的藏文贺词.本文讨论了该文本的创作背景,并首次公布其全文和尾题,向学界提供了一份新的研究材料,有利于学界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
-
-
罗敏娜;
陈海洋
- 《中国市场》
| 2020年
-
摘要:
故宫博物院(简称为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只通过让观众从门前到门后参观方式是无法让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得到有效传播的.故宫博物院凭借大数据背景,借助现代技术、 网站App、 研发文创电商产品、 微媒体、 纪录片、 真人秀、 线下游览等多种形式的传播路径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将传统博物馆与现代文化传播进行结合,缩短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提高知名度,赋予时代特征,扩大故宫品牌文化影响力.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
-
-
-
-
-
-
章宏伟
- 《华中学术传播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结合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出版成果及文献史料,梳理了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出版情况,体现了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从经济角度、出版数量和出版物内容三个角度对该时期的出版成就进行了评价.
-
-
-
刘建宇;
高飞;
王有亮;
史宁昌;
雷勇;
曲亮
-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青铜器修复传统工艺,在我国青铜修复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随着"传统工艺科学化"概念的提出,学界开始在学术理论上将"科学化"这一理念和标准引入传统工艺的研究,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方法与途径.以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为研究对象,开展文献调研、科学检测工作,进行科学化研究,从现代科学原理的角度对青铜器修复传统工艺的工具、材料、工序及结果进行阐释,从而对传统工艺的科学内涵进行分析和揭示,并建立起规范化、科学化的传统工艺技术研究体系,对于我国青铜器修复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
-
-
傅德华
- 《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故宫博物院典藏的珍稀文献,举世瞩目.经整理出版的多为"外间罕见",首次向世人公布,弥足珍贵.尤其是流播到海外的文献资料,其数量至今尚无确切的数字可查.对这部分至今仍在海外的文献资料,进行跟踪调研,搞清楚它们的收藏情况,对研究中国的出版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故宫典藏出版物自身的地位及价值,一方面为了解其在海外所产生的影响提供线索,同时亦为中国的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
-
袁理
- 《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清光绪年间,中国与欧美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美之间通过外交部门互换书籍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交流方式,美国经由外交部或者光绪末年成立的"中美换书处"呈递给中国政府的出版物非常多,它们很多都存放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少为人知,《The Bishop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in Jade》便是其中之一.是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版本学价值,被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定为善本收藏,而国内仅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有此一部.
-
-
张祖群;
罗琼
- 《2015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技术革命下的特大城市发展新动力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故宫不同时期它的名称变化,需要从遗产本体之外解构不同时代的历史语境.将故宫置于不断变化的文化遗产语境之中,分析其富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紫禁城—故宫—故宫博物院的演变,不仅是称呼上的演变,也是社会结构的演变,更是空间维度的大迁移.在文化转型时期,考量故宫博物馆这一政治文化象征物,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向尤其重要.展望未来,故宫博物院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广公众教育,才能体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公益属性,让故宫变成人民的故宫博物院、世界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