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古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1年内共计719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49篇、会议论文413篇、专利文献1637篇;相关期刊1672种,包括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世界、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267种,包括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民族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峰会、首届全国文物建筑结构振动控制与保护学术会议、2014年中国消防协会防火材料分会与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古建筑的相关文献由890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岩、周乾、闫维明等。
古建筑
-研究学者
- 何岩
- 周乾
- 闫维明
- 薛建阳
- 纪金豹
- 赵鸿铁
- 张涛
- 罗哲文
- 王铭珍
- 蒙慧玲
- 高峰
- 刘维宁
- 史永强
- 吴庆洲
- 张锡成
- 张风亮
- 王军
- 蒋博光
- 金磊
- 陈勇平
- 黄禹康
- 刘少才
- 杨娜
- 程建军
- 隋
- 关宏志
- 刘大可
- 吴洋
- 吴磊
- 李华
- 石维强
- 肖寒
- 覃文清
- 赵世春
- 郭小东
- 任俊龙
- 刘佳
- 姚瑶
- 孟杰
- 建筑文化考察组
- 张捷
- 张达明
- 张鹏
- 徐明刚
- 朱华
- 朱向东
- 权小芹
- 李俊
- 李哲
- 李欣
-
-
吴红波;
张瑞君;
杜玉龙;
杨肖肖
- 《地理空间信息》
| 2020年
-
摘要:
为了加强古建筑的传承和保护,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借助MapGIS和SketchUp三维建模技术实现了古建筑三维结构精细建模,对景区古建筑物构建并发布了三维模型和虚拟场景,实现了旅游景区中古建筑三维模型与虚拟场景的可视化以及时空动态展示.结果 表明,MapGIS三维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复杂建筑物结构的精细建模和批量建模,还可以实现三维虚拟场景与实景的融合、二三维数据的交互式分析与查询,为旅游景点发展规划和智慧管理提供可视化支持.三维建模技术是景区智慧化的基础,将三维实景古建筑模型引入到虚拟场中,不仅会吸引更多游客关注,而且能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
-
-
刘锂;
段芃芃
-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20年
-
摘要:
随着三维数字城市的发展,古建筑三维模型技术的研究日益增长.目前多数三维古建筑的建模技术是采用传统的建模技术,依靠软平台件机械化建模,建模周期长,灵活性差,后期修改工作量大,数据量大,无法满足当今三维数字古城海量建模的需要.文中提出了基于CityEnigne平台,根据CGA语言编程实现三维古建筑模型的思想,通过分析古建筑物的建筑思想、空间布局、结构组成、几何关系等数据,设计古建筑数字模型,采用平移、旋转、拉伸、缩放、循环、递归等建模函数,实现了三维古建筑模型.通过实验证明和与传统技术的比较,该技术具有高自动化程度、建设周期短、灵活性好、模型精度高、数据量小以及便于后续维护等优点.满足了城市规划和三维古建筑建模的需要,为三维古建筑建模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技术参考.
-
-
邢鹏飞
- 《装饰》
| 2020年
-
摘要:
1936年在上海市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建筑展览会意在展示当时建筑界所取得的新成果,但却征集到大量的古建筑类展品,且通过对博物馆展区展品的陈列、参观流线的刻意安排,形成一种对“古物聚焦”的视觉场景.透过媒介和受众的反应来审视,展览会的崇古效应达成了,操办者们希望将古建筑研究作为探索中国建筑新风格的路径,挽回社会对中国建筑事业的信心,从而重构民族认同.
-
-
周乾;
闫维明;
杨娜
-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 2020年
-
摘要:
为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以紫禁城古建筑木柱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其抗震稳定构造.从柱底、柱身、柱顶、柱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柱子对结构抗震性能的有利影响.结果 表明:柱底平摆浮搁在柱顶石上,有利于摩擦滑移隔震;柱身侧脚、收分与生起,有利于降低结构重心,提高稳定性;柱顶与梁端做成榫卯节点形式,榫头与卯口的相对运动可耗散部分地震能量;柱架高度不超过建筑的宽度,有利于减小或避免结构整体在地震作用下产生失稳.
-
-
-
-
-
-
-
刘旭红;
陈思林;
关昌豹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钟氏大屋村是清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九厅十八井"围屋建筑实例,?在建筑形制与营造技艺上具有典型的客家围屋特色,?对研究清远地区人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在分析造成建筑损坏的社会历史因素,?运用测绘工具、摄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建筑数字化模型的基础上,?解析清远钟氏大屋村围屋建筑的布局特征与防御特性,?以及记录了建筑的细部特征,?为该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合适的策略,?以激活建筑并延续其生命力.
-
-
马心将
- 《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针对大型复杂古建筑古文物受到严重破坏难以修复与保护的问题,提出三维数字雕塑技术,该技术结合三维扫描数据模型对古建筑模型进行数字化修复与保护,本论文旨在丰富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工作流程,对复杂古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依据专家对破损文物描绘与文献记录作为参考,用数字雕塑的方式还原破损的模型.主要分析数字化雕塑技术的制作流程与核心工艺,用实际案例详细的阐述了数字化雕塑技术在三维扫描模型细化与破损古建筑数字修复中的运用.
-
-
-
-
田坤
- 《2018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古建筑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章系统考察乌镇古建筑群的结构特征,并基于古建筑火宅扑救行动基本原则,从力量调集、火情侦查、不同情形火灾扑救对策、火场文物保护、火场监护、火场清理等维度建构乌镇古建筑火灾的扑救行动指南.
-
-
-
胡登峰;
厉守生
- 《2018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雷电防护学术委员会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民国初期,现遗存的古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截至2017年,国务院已公布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429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均与古建筑的遗存相关,其中约1882处为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均由国家统筹实施文物保护的"三防"工程(安防、消防、防雷).因此古建筑的防雷方案如何匹配文物保护、并形成适度有效的防护确实值得谨慎、科学的实施.对古建筑实施雷电风险评估,意义重大。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雷电预警技术的出现,对古建筑雷电防护工作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方案可以配合预警技术同时实施。目前西藏的布达拉宫和北京故宫均实施了雷电预警系统,其中布达拉宫的雷电预警系统可以提前0.5-1小时进行雷电预警。
-
-
张子迎;
周平;
薛露然;
曹莹;
张泓胤
- 《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三维技术在古建筑模型搭建方面的不断深入应用,近几年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古建筑模型,对这些古建筑模型的展示与利用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在大量古建筑模型数据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详细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建筑,从时代、功能、类别等多维度对模型进行了划分,完成古建筑模型库的搭建与多维度展示.这不仅解决了模型数量多、无法充分利用的问题,而且通过对模型的评估,提升了模型库的质量,对于今后调用古建筑模型进行场景复原有重要的意义.
-
-
孙君
- 《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古建筑,都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它们分布广、个性鲜明、类型丰富,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家乘",从而受到世人的瞩目.它们又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怎么保护古村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如果真的想保护好古村落、保护好古建筑,一定要遵守“六个合一”。乡村精神当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是先让农民有兴趣才可能去保护。做文物保护不要在文物圈谈这个事,文物圈之外谈文物保护才有价值。文物圈都是近亲,讲什么都知道,文物圈之外才是真正文物保护工作。
-
-
-
Liu Chenyang;
刘晨阳
- 《第十七次建筑与文化国际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契丹民族建造的辽代都城,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晶,其城市形态及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蕴含丰富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以辽代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通过对辽中京(辽代五都之一)的布局形式及建筑形制等进行分析,探讨辽代都城营造的风格和特征,并阐明在内蒙古地区本土化、民族化的思想影响下,辽代建筑文化相对应的融合发展和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