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字化展示

数字化展示

数字化展示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3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731421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文物鉴定与鉴赏、文化月刊、东南文化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7年数字博物馆研讨会、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安徽省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等;数字化展示的相关文献由353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惠娥、陈思辰、任菲等。

数字化展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31421 占比:99.98%

总计:731544篇

数字化展示—发文趋势图

数字化展示

-研究学者

  • 梁惠娥
  • 陈思辰
  • 任菲
  • 余节约
  • 凌卫国
  • 刘月林
  • 刘金秀
  • 周平
  • 周敏
  • 呼格吉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欢; 刘芹
    • 摘要: 数字化展示是一个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览馆都在打造数字化展示平台。而目前藏族“非遗”展示还以传统的图文展示为主,在数字化展示方面缺少深入研究,需要推动藏族“非遗”数字化展示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目前“非遗”数字化展示技术和展示方式的特征,通过案例论证数字化展示的重要性,结合藏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藏族唐卡、雪顿节等,展开具体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线上展示的便利性、打造虚拟旅游的体验感、融入游戏模式的趣味性,引导大众保护的参与感四个方面,以加强藏族“非遗”数字化展示的建设。研究表明,数字化展示对藏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除了依靠专业人员外,还需要大众的共同努力,将“非遗”保护与传承推到新的高度。
    • 方冰晶
    • 摘要: “诗路浙江”是融合诗歌、历史、艺术、生态的多元文化体系,是深入推进“大花园建设”和“文化浙江”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工程。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互动媒体以其丰富的互动性等为“诗路浙江”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新的契机。打造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虚拟诗路空间,足不出户遍览诗路风光;构思AR交互文创产品,虚实结合推进文化赋能;创建H5移动交互媒体,借助流量传播推广诗路文化。通过构建合理的“诗路浙江”数字化展示模式,推进诗路产业的传播与发展。
    • 王浩然; 李欣华
    • 摘要: 品牌文化的传播手段与服装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就时尚策展而言,传统的展陈模式对观众的吸引力已经开始衰减。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加速了时尚产业的数字化变革进程。虚拟展示等技术介入到品牌时尚策展之中,并开始重新定义品牌、服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形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时尚策展与品牌文化构建及传播之间的关联,讨论服装品牌借助数字化虚拟时尚策展进行品牌文化建设的策略,并通过构建虚拟服装品牌进行相关的策展实践探索,提升展览叙事性与情境体验,丰富品牌与公众对话的形式,增强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认知,可为服装品牌的文化构建及传播提供启示。
    • 牛庆丽; 于海燕; 马孟孟
    • 摘要: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带,推进文旅融合,在融合中不断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时尚创意的融入,创新讲述黄河故事,不断拓展黄河文化传承的弘扬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黄河文化中的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三维场景建模和数字化虚拟展示,使得后疫情时代的轩辕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播。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展示技术与文化展示结合的越来越紧密,探索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播模式越来越多。为此讲好黄河故事,构建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库,打造国内国际黄河文化多媒体传播和文化交流平台、构建线上、线下黄河文化传播的维度,推进黄河文化市场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提高黄河文化产业的集中度,丰富数字文旅供给,对黄河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1]。
    • 吕郑; 甘霖
    • 摘要: 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环境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艺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及行业。在以博物馆展示为代表的现代数字展示模式中,数字媒体艺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列展示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当代博物馆展示场景中逐渐开始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以提高受众的真实体验。合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手段对馆藏物品进行数字化展示,有助于受众真实感受藏品,理解馆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促进深层次文化传播与交流。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博物馆展示场景仍以传统的陈列、影像等手段为主,展示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由于国内博物馆对数字展示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相关研究未能与实践应用良好接洽。本文就博物馆的传统展示模式的特点与不足以及如何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到博物馆数字展示中等问题进行剖析研究。
    • 朱迪凡; 张露芳; 徐星煜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而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无法体现其非物质特性,受众对其深层文化内涵的感知度较低。通过非遗内容的数字化,实现非遗活态化保护是现代非遗保护的一条有效道路。文章通过研究目前的非遗VR展示案例,探索优化其用户体验的方法,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文章通过提取VR产品交互特点、非遗展示特点与用户体验要素,分析非遗VR展示实证案例,从沉浸性体验、交互性体验及构想性体验三个角度对非遗数字化与用户体验进行研究。由此发现数字场景的真实化、交互体验的多模态、情感体验的内化,能有效提高受众对非遗特性与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为VR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上的应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 汪鑫
    • 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形式的展示设计也伴随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博物馆作为文化、文物研究与展示的产物,其价值和展示方式也迎来了时代环境下的变革,单一的展示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该文以沉浸式体验为出发点,探讨博物馆传统文物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旨在为数字化时代下的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展示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 王丹丹; 郝树远
    • 摘要: 指出了历史建筑的数字化,是数字时代传承和保存历史建筑的有效途径,数字媒体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媒体性的特征,为历史建筑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和传播思路。提出了将红色革命文化、建筑史和遗址的三维数字模型与数据相融合,构建历史建筑数字化平台,并基于齐齐哈尔市革命遗址多而分散的特点,重点选择革命遗址较为集中的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内的革命遗址为研究对象,并分析了历史建筑数字化展示的传播与发展,结合现有的数字化处理技术,简明地探析了数字化平台在历史建筑中的创新表现形式,以纵向实现建筑景观文化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横向实现建筑的意匠与建筑形制信息相呼应,为历史建筑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 柴秋霞; 姜琳馨
    • 摘要: 数字时代的到来,拓展了博物馆藏品的应用领域与方式。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博物馆藏品被赋予新使命,其在线上数字展示平台和线下实体场馆展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着眼于实践,对藏品数字化展示利用现状进行梳理,从藏品数字化在博物馆中的实际问题着手,展开讨论并提出对策建议。最后根据藏品数字化展示利用的特点及当前数字化藏品的使用场景,从博物馆展示空间、信息平台和媒体矩阵三个传播媒介着手,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藏品满足观众对藏品的多元需求、提升展览陈列丰度及博物馆的社会渗透力,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提出建议与展望。
    • 高宇睿
    • 摘要: 在时代发展及仪器大环境因素的背景下,文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逐渐发展,各个博物馆及文物机构均将文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作为文化传播新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保护文物信息,并以互动性、创新性较强的方式进行多向传播。其中敦煌文物(平台为“数字敦煌”等)为国内较为成熟和典型的范例,该文将围绕其对文物数字化展示方式与传播模型进行构建,对该领域发展提出新设想,希望对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