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名城保护三个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名称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结合名城大检查的实例,从有与无、是与否、好与坏三个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问题进行剖析,认为历史文化街区要有尊严,这个尊严表现在深厚的物质遗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它的风貌得到大家的认可。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历史精华的体现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能不变,生活的质量也要逐步提高,风貌也要保持。历史文化街区不是高贵社区,也不是贫民窟,而是要在这个街区不断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实现街区居民真正受益,要让历史文化街区的群众不仅仅享受文化自豪,同时也能够充分体验现代生活的好处。要吸纳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仅靠政府、居民的力量或者政府加居民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鼓励社会各方的力量,如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力量共同加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行列。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促进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要坚信,通过制度构建的完善、区域整体的协调规划编制的改进、实施模式的调整,能够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充满活力的遗产类型。
  • 摘要:新中国文化财富的数量巨大,种类丰富,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在思索和梳理无形的文化财富的同时,应将保护这个时期文化财富的物质载体提上重要的议程。这些载体涉及城镇、乡村,有各种功能的建筑,如厂房、学校、医院、研究中心、政府建筑,还有规划过的居住小区、公园,各种基础设施,像水利工程、码头、道路桥梁,等等,还有科技、军事发展的研究实验地,不一而足。回顾新中国发展历程,应自觉地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各种挑战时全国上下付出的艰辛努力。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是迎接全球化新挑战的有益的精神食粮。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对1949年以来新中国文化财富的积累和弘扬是一个重大的文化战略问题。
  • 摘要:本篇述评将梳理《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已发表的8辑“设计的遗产”的重点成果,述评将依次按门类展开,包括建筑、工业设计、室内设计、舞台设计。
  • 摘要:本文的研究选取了往届(1972年后)部分夏季奥运会场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史料分析、现状描述,给出现代奥运会场馆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模式,认为最有效的北京后奥运城市建设要抓住如下方面:关注重点领域即基于全球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高线”目标及生存性“低线”目标;人口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及衍生问题;可持续的城乡区域空间形态的构筑;追求包容性发展的多元产业经济;体现更多城市发展的居住与公共供给;提升可达性的城市多元化交通的构建;深化城市化内涵及功能化改造;汇聚城市内在生命力的文化创新要素;关注全球风险及能源危机的灾害场景等。另外实现奥运建筑遗产的要求,要处理好举办奥运会时与奥运后城市建设的关系;处理当前与长远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后奥运战略部署与社区规划、市民体育生活的关系。不仅要使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融入国际奥运文化中,更要以扎实的实践、后奥运建筑与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使国际奥运文化扎根中国的路途缩短。
  • 摘要:古街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现存,通过对古街区的整修,不仅能提高民族凝聚力,也是对整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浙江省临海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实加强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对传统古街区——紫阳古街区,进行了保护和修缮,邀请专家,制定设计理念,对那些本身质量较高、保存比较完好的建筑,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内部空间及构架体系,确保传统风貌的延续对建筑质量一般的,采取立面保护,内部可部分拆卸改造,增加卫生设施;对由于火灾、腐烂等成为空基的进行复建;对现代建造的建筑,采取拆除立面改造措施。对街巷的“三线杆”、自来水管、污水管进行全面整治,使其埋入地下。
  • 摘要: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将许多县城夷为平地,这又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地震遗址保护的沉思,一些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文物建筑遗址被定位为地震遗址,需对其进行保护加固.本文以唐山车辆厂地震遗址为例,介绍了地震遗址的破坏情况,分析了破坏的原因,初步探讨了地震遗址的加固方法,阐述了对唐山车辆厂地震遗址进行系统的生态保护和利用研究的重要性,根据唐山车辆厂遗址的调研情况和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现有唐山车辆厂地震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方法,认为由于地震遗址多数情况下破坏严重,无法进入建筑物内部仔细进行调查,故在施工进行阶段,设计人员要根据现场实际调查和认识的深入不断对加固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逐步完善并有效地做好保护工作。在地震遗址加固工程施工期间和施工完成后,对建筑物可能发生变形、开裂、位移和损坏部位,应设置监测点,安排专人进行观测记录。通过动态监测,确切掌握在施工进行阶段和施工完成后建筑物的变形变化情况,确保建筑物和施工人员在施工进行阶段的安全,评价施工完成后的效果。由于地震遗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任何加固工程施工前,技术人员必须对施工现场仔细调查评估,保证施工过程不会对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地震遗址加固施工前,应根据建筑物破坏情况合理安排工序。应先安排施工防止建筑物倒塌的工程措施.后施工对建筑物结构补强加固的工程措施。
  • 摘要:湖田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千米的竟成镇湖田村,窑址南依南山,北临南河,位于南山北侧的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26万平方米.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文化价值,因此认为应划定合理的保护区划,制定加固保护、覆盖保护、场馆保护、隔离保护、生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科学的保护措施,实施安全监测措施,整治周边建筑环境。
  • 摘要:适宜性再利用意指以保护或者修缮为目的,将建筑改为与其原始功能不同用途的建筑。安科纳市的历史建筑适宜性再利用与城市规划和设计保持一贯性。政府希望能够通过再利用项目,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全局地提高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建筑和场所品质。主要包括修复式的再利用、保留立面与结构式的再利用以及保留立面的再利用。历史建筑适宜性再利用保证了安科纳市城市历史中心区的整体建筑风貌长期稳定地保持。时代特点缓慢渗入建筑保证了城市缓慢、有序地向前滚动发展。不同方式的历史建筑适宜性再利用保证了安科纳市城市历史中心区的活力。对于再利用对象的选择,体现出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精心选择,能够使再利用的历史建筑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其周边建筑的活力,改善和提升周边整体的城市环境。历史建筑适宜性再利用与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是决定再利用项目成败的关键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从建筑手法上和历史建筑适宜性再利用的模式上,应该根据每个建筑自身情况和设定的新功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通过安科纳的历史建筑适宜性再利用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外观建成环境”是根本元素。再利用的其他元素和原则都是围绕保护历史价值和外观建成环境设定的。而室内设计和改造在满足可逆性和可识别性原则的前提下,是时代精神和生活模式的集中反映。
  • 摘要:文物古建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因其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弥足珍贵,成为人们追溯历史、传承创新的根本依托,需要很好的保护和修缮.因此针对文物古建探讨了砖木石等结构的文物古建上部加固技术和砌体结构地基基础加固技术,基于对文物古建修复需要遵循基本原则(真实性、最少干预原则;保护历史叠加物,可读性原则;可识别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对文物古建修复四大基本要求(即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
  • 摘要:本文针对陕西宋代石窟寺的典型洞窟与汉地木构佛寺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表述出宋代石窟建筑所特有的地方形制及其模仿汉地木构佛寺的一些建筑手法.研究从比较具体的建筑处理手法出发,探讨陕西宋代石窟寺在建筑装饰、建筑空间布局方面与汉地木构佛寺建筑之间的关系,论证了陕西宋代佛坛两侧设置通顶石屏的石窟形式是从具体使用功能出发对木构佛殿中带扇面墙佛坛及“一”字形背屏式石窟佛坛的演变;设置凹形背屏的石窟佛坛是对木构佛殿中带凹形墙面佛坛的模仿,并且通过与木构佛寺及其他地区石窟实例的对比研究,论证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陕西宋代坛柱式石窟的佛坛形式是对木构佛寺中佛坛斗帐布局的模仿。
  • 摘要:本文梳理了浙江唐宋遗存经幢的分布情况,根据经幢特性,分析经幢破坏的原因,总结了经幢所采取的保护方式,认为经幢周边环境采取了三种整治方式:寺庙存在,经幢采取原址保护,增设石栏杆、栅栏、保护亭等围护装置,保持安全距离,如灵隐寺经幢采用石栏杆形式,惠力寺经幢采用木制栅栏;寺庙损毁,砌筑实体或空透围墙等对经幢原址保护,基本不对外开放,如龙兴寺经幢、梵天寺经幢、安国寺经幢、法隆寺经幢等;经幢原址保护难度大,集中到室外或室内环境。1984年普济寺经幢和永寿庵经幢迁移到保国寺山门前,万佛塔基经幢在浙江省博物馆室内展厅。
  • 摘要:本文以杭州玉皇山南历史文化遗迹整合工程为例,阐述了该工程设计中勘察、研究的过程,以及在历史资源整合、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根据每个历史迹点不同的特点和问题,量体裁衣、因病制方。突出文化内涵,强调景观特质,改造现有景观,植入解读与展示系统,使景区面貌和历史氛围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从文化传承的高度看待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从城市布局的角度来看待文化遗迹的整合,扎实严谨的历史考证、深入细致的调研是历史遗迹景观设计的基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是融合建筑、景观、遗址保护、文化展陈的综合性设计,文化解读是历史遗迹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宗教活动也是构成历史文化传承的组成部分。
  • 摘要:推动文物保护工程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文物的利用模式是当今文物保护工作的热点之一.文物本体状况、产权主体、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使用功能、效益需求及城市环境等条件的不同,造成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矛盾重重.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群英饭店案例探讨的是在保护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以文物价值为核心,解决保护和延续利用之间的矛盾,使文物遗产再获新生.这也是在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民营资本等社会力量进入文物保护领域,在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优势方面进行尝试的范例.
  •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明中都皇故城遗址公园详细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希望能够总结一些对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有帮助的方法。首先是通过研究考证来发掘最真实的历史信息,从而确定保护展示的对象;其次在保护过程中要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让遗址中的历史信息得到最好保护,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尽量把握与遗址区相协调的氛围;最后从保护目的与意义出发,探讨历史遗址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促进与承载的关系。
  • 摘要:妥善处理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对许多城市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剖析了以文化为灵魂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途径.在对民园西里街区改造实例的分析中,首先从街区文化、区位、游赏空间等三个方面分析街区特征;其次从街区性格、消费群体、业态模式、景观塑造等七个方面探讨民园西里历史街区的改造路径;最后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视角,提出振兴历史街区的建议,包括构建特色业态体系、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体系、打造多元化的体验产品体系、搭建文化窗口与产业平台等四个方面.
  • 摘要:明式家具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表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享誉世界.北欧设计"中国椅"系列从三个方面受其影响,在形式上"以无为美",在材料商"崇尚自然",在设计情感上"寄情于物".因此可以从"中国椅"系列感受到,经典的明式家具风格的精华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并从未间断地影响着每个设计者的想法。
  • 摘要:现文庙西路儒学已毁,仅存东路文庙,保存建筑有照壁(残迹)、戟门、东西房和大成殿。大成殿坐北向南,平面长方形,前施月台,单檐歇山琉璃花心布瓦顶建筑,檐下施铺作。本次修缮为“现状整修”,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量缩小维修范围,尽量保留原有构件,将更换构件的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按“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做法补配新构件。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信息,为以后的研究、识别、处理、修缮保留空间。
  • 摘要:本文以太原万寿宫基督教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物建筑进行价值评估、现状勘察,提出了保护修缮策略.根据文物本体各部位残损现状,对形成残损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修缮措施,并对技术难题进行了专门探索,求得了合理解决方案.作者认为科学合理的修缮保护措施有助于保存和传递民国时期教堂文物建筑本体的结构特征、建筑风韵、历史信息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标本兼顾,综合治理,彻底消除现已发现的各类残损险情与结构隐患,有助于保护太原府城珍贵文物建筑的多元文化,展示深厚地域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挥万寿宫基督教堂文物建筑的社会文化教育作用.
  • 摘要:以陕西省不同地区的古村落作为分析的入手点,寻找其特点,分析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探索保护与发展和谐共生之道.通过作者对米脂县杨家沟村的规划项目,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现有保护区划基础上,考虑到杨家沟革命旧址的性质、现存文物建筑分布状况、旧址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历史格局的完整性、周边环境状况等,依据有关规定,确定保护区划为两级,即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针对村落内的文物建筑的保护措施主要有日常保养维护、原状修整、重点修复。日常保养维护是及时化解外力侵害可能造成损伤的预防性措施;原状修整包括两类工程,将有险情的结构和构件恢复到原来稳定安全的状态,去除近代添加的无保留价值的建筑和杂乱构件;重点修复主要包括恢复结构的稳定状态,增加必要的加固结构,修补损坏的构件,添配缺失的部分。通过对杨家沟村落的整体解读,将红色革命和陕北民俗定位为发展利用的文化关键词,通过对利用对象的研究将村落分为扶风寨展示区、阳城山展示区、水道沟展示区及民俗展示区。采用原状展示、陈列展示和多媒体综合展示方式的多元化结合,使村落文化得以体现。
  • 摘要: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木塔文物保护是长期持续的过程,首先应确定第一步的加固工程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强对木塔现状的科学监测和综合研究,对木塔的安全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估和鉴定。根据这次会议的意见,国家文物局指导当地政府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狠抓木塔保护的监测、考古、研究等基础工作,着手研究保护加固技术措施,加强日常的保护管理。但是建议今后在木塔的保护工作中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以科学研究为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发挥专家咨询作用。
  • 摘要:在梳理了保护哲学和保护理念方面的问题后,即对"落架维修""全支撑""上部抬升"等较大的工程动作暂时搁置后,可以做的就是对木塔进行现状维修.所谓现状维修,就是在保持木塔现有建筑形态不动、原有结构受力体系不变、原有构件和材料基本不换的大前提下,针对木塔目前存在的、有可能导致木塔安全受损的主要病害,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固、补强和修复,要真正启动木塔的保护加固,需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找准保护维修的时机,确定保护维修的目标,遵守最小干预、可识别、新增措施可逆的原则,尽量选用新技术、新材料,选择合理的保护实施过程,对木塔可能进行的保护加固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
  • 摘要:中东铁路建筑遗产是支撑横道河子成为历史文化名镇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它是由钢轨串联起来的文化遗产廊道,在我国同类遗产中,具有唯一性特征.本文首先对中东铁路以及中东铁路建筑遗产进行简要的说明,通过对以往保护工作的总结,以横道河子机车库的保护为例,对建筑遗产的定性、定位、构成与认定、保护时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梳理了保护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希望为今后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以及同类型的保护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 摘要:目前,中国建筑遗产的保护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因此要加强文物保护理论的研究,加强传统材料、做法和工艺的研究,建立科学的文物保护工程科学体系。建立文物建筑研究中心或基地,提供全面、系统和连续的研究平台,注重文物保护设计和施工重点队伍作用的发挥;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和民间队伍的优势,广泛吸收和接纳人才,为利用、培养和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建立能够激发人才发展的用人机制,为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培训机会和相应的生活待遇,鼓励和支持特殊人才;建立知识产权设立制度和特殊技术和人才奖励制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建立健全个人和单位资质的年度培训及注册制度。开展严格的设计与施工队伍的管理,提高守法意识、文物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国家财政经费的补助已经有明确的文件规定。申请经费的范围和程序非常明确,必须杜绝超范围申报项目,合理编制工程概算和预算,真实、准确地编制文物保护工程决算。同时,各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不同状况,在维修保护的政策方面应该有所改革。文物建筑的保护纳入财政预算,私人产权的建筑遗产保护,应该得到合理的重视,决不可以让它们毁坏。
  • 摘要:本文仅就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问题做出讨论,制定适合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完普和调整我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条例,解决好评审和决策以及跨行政系统的管理机制向题,构建文化传承的法制基石—宪法需要补充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 摘要:本文从研究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评估标准出发,分析借鉴多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针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认定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探讨了20世纪建筑遗产与一般古代建筑遗产不同的认定标准、保护原则及做法,尤其对比了在ICOMOS《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办法的马德里文件2011》背景下,适合中国的20世纪建筑遗产评估标准的思路原则及内容.同时,还归纳了建筑遗产批评的问题与思路.
  • 摘要:并非所有遗产地城镇都适合大力发展旅游业。世界遗产身份对所在城镇的旅游经济产生的影响,从遗产地在城镇旅游中的地位和旅游业在城镇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上看,是相对有限的。该影响与遗产地类型、遗产可达性以及所在城镇的旅游经济基础乃至社会经济基础息息相关。从研究的初步结论来看,具有以下特点的遗产地及城镇,不应盲目推动遗产相关的旅游业发展,而应在城镇不同层面上加以策略上的限制或补充。本体脆弱型遗产:应限制瞬时游客量,尽量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转移到遗产地外围。对大众游客吸引力不大的遗产:应积极开拓思路,吸引“冒险探索型”游客到访,或在遗产地周边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以形成路线或网络。旅游供给条件尚不成熟、仍有潜力的城镇:应根据城镇规模和社会经济基础,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适当提高城镇接待游客能力。过于依赖旅游业且经济基础薄弱的城镇:可借遗产之名招商引资,适当发展第二产业,完善和优化城镇产业结构。规模过小的城镇:可借遗产申报、周年纪念活动之机吸引公共投资,改善遗产地周边环境质量,吸引就业人口。
  • 摘要:介绍了文物建筑保护要坚持的"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原形制"四大原则,认为应确立“四原”原则的法律定位,加强对“原材料、原做法、原形制、原工艺”的深入研究,并重视材料研究,加强人的教育和培养。
  • 摘要:分析了皖南乡土建筑的基本情况,针对皖南乡土建筑制定古民居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依法保护古民居,政府投入与多方筹资相结合,加大保护力度,科学合理规划,坚持整体保护,适度开展异地保护,引导、鼓励群众自觉保护文物,适度改造以满足村民现代生活的需要,合理利用,促进保护,同时规度的合理设定与政府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政府的引导与利益的分配是调动保护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还可以改善建筑以利于居住,探讨政府的赎买与租赁、产权置换等。
  • 摘要:本文是在对唐代以来相关史料进行较为全面爬梳的基础上,对隋唐长安城皇城之南朱雀大街之东靖善坊内占一坊之地的著名隋唐皇家寺院大兴善寺寺院布局与大殿形制所做的推测性研究.根据《续高僧传》中记录的大兴善寺大殿"铺基十亩"的描述,参考同时代同样为10亩之基的唐高宗所建洛阳乾元殿,可以初步还原出这座大兴善寺大殿的基本平、立、剖面图.
  • 摘要:四川桃坪羌寨是羌民族在该地区经过千余年的实践,基于人地和谐的生存智慧而创造的乡土建筑遗产.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本单位承担了桃坪羌寨的抢险维修保护规划及修缮工程.在项目实践中,本单位始终坚持以价值优先为原则的抢险修缮策略,依据乡土建筑遗产价值维护的基本原理,在尊重并维持传统村寨布局的同时,采用当地羌族民居的传统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作为技术准则;在设计方法上,采用分户勘察并编制施工导则的勘察设计模式,收集、分析研究羌族传统工艺和抗震技术措施;在实施对策上,建立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和居民的五级质量控制体系,并尝试了"以工代赈"的羌族村民自救建房模式.
  • 摘要:本文以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根据旧石器时代遗址特点,针对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所处沙漠河谷的脆弱性,规划设计将解决机动车交通的景区道路置于整个河谷东侧的沙地之上,以减少对河谷环境的影响。而解决沟湾内机动车交通的景点道路则大部分利用现有道路,在路面铺设原生砂石改造而成。古人类化石出土地点标识牌、古动物化石出土地点标识牌、典型地质现象地点标识牌、历史研究地点标识牌4类标识牌造型设计成统一的风格,而每类标识牌上的符号信息各具特点,意将时空交错的设计理念融于整个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体系中。根据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各处重要展示节点的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向公众传递遗址价值信息,主要有原状展示、意象展示等。
  • 摘要:本文通过《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实施八年以来的整修实践案例,从外檐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和外檐墙面修复工艺两个方面阐述了历史风貌建筑外檐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表明风貌建筑的外檐修复技术要把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外檐修复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使历史风貌建筑重现往日的风采.
  • 摘要:大殿修缮工程采用的主要工程做法与技术措施如下:由于台基压檐石残缺破损,风化严重,台帮糟朽,散水不存,台阶经后人改制,台面、地面破碎,后院面垫高,所以对台基部分进行了以下维修,替换严重残损的压檐石、补配角石、台阶;剔补四周风化台帮,加置散水;重新漫铺台明及殿内地面;为了排水防潮,清理后院地面,露出后檐压檐石。大木构架应予以拨正,更换糟朽、断裂木构架。此殿各部装修保存基本完好,主要问题是博风板变形翘曲,悬鱼、惹草的局部缺损以及门窗装修的局部装板、门轴等的轻度损坏。施工时,主要采取按原样添配、修复缺失,校正修整变形,剔补修理糟朽,加固接补磨损等措施予以维修。根据屋顶的残损情况,揭顶(形制保持原状)修缮时应依照明天启年间旧件复制补配缺失瓦件,墙体壁画应进行文献记录、成分分析、加固、回贴起甲、裂缝的修补、污染物的清除等。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唐代"华清宫"汤池建筑遗址保护复原的历程,主要针对建筑结构复原保护,遗址平面复原保护以及建筑轮廓复原保护,就中国古代建筑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方法、途径和理念进行探讨和回顾,从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角度,以及复原与遗址保护的关系的范畴,从而对这类保护工程进行反思.
  • 摘要:介绍了旧广武城墙结构形制以及残损现状,采取基础加固措施,确保墙体稳固性;要保持原有城墙遗址的历史遗存,防止由于土壤流失而造成对遗址的损坏。对西城墙两处坍塌的墙体进行重新砌筑。重新砌筑条石、毛石基础,严格按照原条石、毛石的形制和原工艺进行砌筑。对于部分残损或者缺失的条石进行局部更换。条石中确定不足以承重者,必须坚决拆除,然后按原做法重新砌筑。对坍塌的墙体重新按照墙体的结构形制进行砌筑,新砌的砖砌体与旧砌体接槎部位良好连接,保证接槎部位的稳定性。新砌筑的墙体每隔2m设置肋墙一道,肋墙与夯土部分紧密接合,确保新夯土的稳定性。对于局部零星风化、酥碱、糟朽的城砖,采取剔补或挖补修复。填堵城墙夯土上的掏洞、菜窖,采用新黄土逐层夯实。按照原城墙的色调进行不同批次、不同比例的试块实验,经过反复比较推敲,选择与原城墙色调基本一致、用料配比最佳的做旧方案,进行大面积的外观喷涂施工。经过处理后的修复段城墙,其外观风貌、色调与原城墙基本一致,取得了预期效果。
  • 摘要:本文针对当下大遗址保护存在的种种问题,以黑龙江省友谊县凤林城址为例,提出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框架以及编制要点,通过前期的调研以及专项评估,对大遗址的现状有充分的了解,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的指导精神将规划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指导思想与基本对策、保护区划与保护措施的制定、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分期与实施重点。其中专项规划包括了考古与研究规划、展示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环境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以及管理规划。需要强调的是在编制专项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将遗址的考古研究放在首位,重视遗址本体的可持续性。编制要点有遗存构成、区划确定、管理规定与保护措施等。在此基础上,以不破坏遗址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适度地对遗址进行展示利用。另外复杂的现状情况使得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不能只是一家之言,它需要规划者、政府以及公众的多方参与。切实地对遗址进行科学的调研与系统的评估,为大遗址“量身定做”保护规划,才能使大遗址得到真正的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完善管理制度等,使其适应现代社会。
  • 摘要: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与民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因其自身不满足现代生活的使用需求,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本文针对民居类文物现状生存状态,探讨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的保护利用模式,探索传统民居建筑再利用中的技术措施,强调民居类文物建筑的保护应与大众生活结合在一起,提高社会民众参与度.
  • 摘要:针对吴起革命纪念馆的设计方案,建议保留吴起革命纪念馆内的窑洞和院落,在纪念馆北侧空间进行旧居恢复,南侧进行入口景观优化,西侧院落外新建保护管理设施,包括文物库房、办公室和陈列室等,在内外环境上努力为观众创造优美舒适的参观条件,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方便的工作环境。在庭院设置停留空间及其他服务用房,使观众获得愉悦的参观体验。利用可扩建区域与原院落的地形高差,新建建筑院落外为三层,院落内则为一层,削弱新建建筑的体量感的同时,满足纪念馆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公共教育需求。保护管理设施建筑平面布局注意功能分区明确,一层为文物库房,二层为办公室,三层为陈列室。一层人口向西开,三层入口向院落开,参观流线与管理流线分离,同时妥善解决了地形高差的问题。新建保护管理设施建筑造型与周围文物环境相协调,外墙采用干挂当地石材,局部做仿石喷涂,整体色调也选用与窑洞相协调的土黄色,建筑顶部采用灰瓦坡屋面,降低建筑的体量。以陕北窑洞拱洞为建筑母题,进行立面窗户设计,体现陕北建筑地方特色。
  • 摘要:本文通过对韩城现存明清戏楼的调查,结合实例从戏场类型、空间布局、结构特征、装饰艺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究韩城明清戏楼的建筑特点和地域特征,坚持“原真性”修缮的保护理念,引入多元化的保护手段,发挥戏台原功能,筹建专题博物馆,综合性开发与利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颐和园内听鹂馆、德和园、升平署等戏剧建筑遗存的调查分析,结合京剧形成、发展、成熟的历程,从建筑的视角阐释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它们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剧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物化形式,有着极高的历史、文物与展示价值。
  • 摘要:"修旧如旧"原则在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但这个原则本身充满了含混、歧义和矛盾.本文结合《威尼斯宪章》深入理解"修旧如旧"原则的内涵,剖析了该原则指导下的修复实践,以天津老城厢地区保护为例,谈谈在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和谐方面基于“修旧如旧”原则采取适宜技术,老城厢地区保护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保留形式,保留功能;保留形式,置换功能;传统形式与现代尺度相结合。因此在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中,针对“修旧如旧”这一原则,不能片面地理解,采取极端的态度和措施,不应将其作为一个价值评判原则,而是作为一个观察和评判事实的原则,在充分理解《威尼斯宪章》宗旨的前提下,在历史与现代相和谐的目标下,采取适宜的修复技术,才能够真正实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整个城市才会处在一个既保存历史又不断新陈代谢的有机发展之中。
  •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对赤峰地区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修缮过程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认为赤峰地区古建筑利用现状主要有旅游产业开发、宗教人文活动及旅游休闲相结合两种模式。在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中,一方面在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中要进行严格的风貌的保护和控制。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共同提升正确的保护理念,将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有机结合,留住古建筑的历史文脉,优化所在历史村镇的人文环境,以促进古建筑保护与旅游的互利和良性循环发展。
  • 摘要:本文以晋阳名刹普光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遗产价值评估和残损现状评估,构建了合理的保护修缮策略,还提出修缮工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根据文物本体各部位残损状况,对形成残损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修缮策略,将有助于保存和传递文物本体结构特征、建筑风韵、历史信息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针对性地消除现已发现的各类残损险情和结构隐患,从而使文化遗产延年益寿,更好地发挥其在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社会文化教育作用.
  • 摘要:本文针对在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巴掌榫墩接法存在上下连接不够紧密、需要外加铁箍予以补强等缺陷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实施技术改进,力求使其达到不仅具备自锁抗拉拔和抗倾侧功能,而且无须外加铁箍辅助补强的效果.目前巴掌榫改进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初步达到了结构上浑然一体,外观上完好如初的文物保护维修目标.
  • 摘要:近年来,政府对于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上文物保护的整体意识有所提高,颐和园建筑彩画的文化和遗产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彩画,尤其是外檐彩画常年受风日雨雪的侵蚀,容易出现地仗空鼓、彩画褪色和剥落等现象。因此,一旦构件上的彩画出现问题,失去了其保护木构件的原始作用,就应当立即予以修复,根据颐和园建筑彩画常见病害及分布特点,常见的修缮方法有原始彩画全部保留、除尘保护;地仗加固,补齐缺失部分彩画;大面积保留不动,局部补绘;保留部分原始彩画,部分按原样重绘;残损严重,按原状重绘。
  • 摘要:博物馆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博物馆的运营和博物馆功能的实现来设定的。不同国家制定的博物馆评价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总体来说,特别注重以下相关方面的评价:战略发展和宗旨评价,目的在于通过评价确定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一座博物馆的发展政策至少包括使命、宗旨、战略目标、年度计划四项基本内容;机构建设和能力评价,包括博物馆的综合管理能力、基本陈列水平、内部治理机构、资金筹措状况等;业务水平和项目评价,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博物馆各项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质量和社会评价,即以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公众为评价主体,通过这些评价,把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和以实践结果为导向有机结合起来;社会责任和非营利性评价,此项内容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监督博物馆是否履行其社会责任和促进其公信度的提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