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道

胆道

胆道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241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5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308篇;相关期刊434种,包括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临床外科杂志、腹部外科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江苏省第六次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暨全国第八次外周血管病介入新技术研讨会、山东省第六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2008年中国国际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学术会议等;胆道的相关文献由536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诚、杨玉龙、宋玲玲等。

胆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5 占比:45.27%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66%

专利文献>

论文:1308 占比:54.07%

总计:2419篇

胆道—发文趋势图

胆道

-研究学者

  • 张诚
  • 杨玉龙
  • 宋玲玲
  • 董家鸿
  • 乔铁
  • 吕毅
  • 胡海
  • 韩新巍
  • 胡冰
  • 赵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颜喆; 陆品相; 罗轩明
    • 摘要: 近年来,已有医学研究通过流体力学研究人体血流、气流等了解脏器功能、病理分析及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等技术模拟出诸多复杂血流流动、气体流动铸型,得到了非常有价值的图像。本文着重介绍胆道的流体动力学在良性胆道疾病中研究进展,阐述影响胆道疾病中胆道动力学的重要因素,并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胆道流体动力学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使模拟条件更接近人体的真实状态。
    • 林霖; 屈振南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总管巨大结石、胆总管多发结石和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9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146例经ERCP治疗的困难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n=43)结石直径>15 mm,B组(n=21)结石数量>10枚,C组(n=82)行上消化道重建。根据ERCP取石是否成功,分为取石成功组(n=106)和取石失败组(n=40),比较两组患者ERCP操作时间、插管次数、取石成功率、结石残余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石直径和消化道重建方式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困难胆管结石患者ERCP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3组患者操作时间、平均插管次数、结石直径、残余结石和激光碎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困难胆管结石患者中,ERCP取石成功组与取石失败组ERCP操作时间、插管次数、结石数目、消化道重建和是否首次ERC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CP操作时间、插管次数、多发结石和消化道重建是困难胆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RCP取石在困难胆管结石患者中安全、可行,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沈海洋; 周中华; 宋浩; 李倩; 宁一; 张杰; 于友涛
    • 摘要: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的MOJ患者,观察手术效果、术后支架通畅时长及患者生存期。结果35例均成功完成治疗。术前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与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6例显著有效、19例有效;高、低位梗阻总显著有效率分别为38.10%(8/21)和57.14%(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8,P=0.268)。截至随访日共对26例更换粒子条,其中19例更换1次、7例更换2次,均未发生放射剂量累积过高而致胆管破溃及穿孔等情况。35例术后支架通畅时长(7.83±2.02)个月,患者生存期(14.06±4.78)个月。结论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用于胆道受压及狭窄均不严重MOJ患者疗效较佳。
    • 徐培文; 杨蕾; 闫振坤
    • 摘要: ERCP是一项重要的胆胰系统疾病诊疗技术,一经问世便为胆、胰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造影术”,它已经由最初的诊断技术转变为新型的治疗技术,可通过括约肌切开、胆管取石、胆汁引流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胆胰系统疾病。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仍有部分病例出现困难胆道入路引起选择性胆管插管失败。
    • 项帅; 陈孝平
    •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肝胆胰外科基本是空白。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肝胆外科开始起步;胰腺外科起步稍晚,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在先驱们的带领下,我国肝胆胰外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高我国肝胆胰外科的整体水平,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同行参考。
    • 罗梅娣; 滕翠燕; 周阿玲
    • 摘要: 目的:探究吲哚菁绿在肝癌手术中减少胆管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接受肝癌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用常规X线造影,观察组采取吲哚菁绿荧光成像造影,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9.05±7.36)min、术中出血量为(71.57±5.30)mL、输血量为(30.89±4.55)mL,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7例),低于对照组的45.00%(18例),观察组确诊率(97.50%)高于对照组(67.50%)。观察组显像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37.50%)。观察组肝功能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菁绿可以减少肝癌手术中的胆管损伤,减少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吴兆坤; 唐健雄
    • 摘要: 胆道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发病率高,腹部超声已成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病情评估和严重程度分级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轻度急性胆囊炎,早期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重度急性胆囊炎,应积极支持治疗,改善症状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手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风险、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胆囊炎患者,应及时行胆囊引流治疗.急性胆管炎发病急,病死率高.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进行胆道减压、抗生素应用和一般支持治疗.常用的胆道减压方法包括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胆管引流、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引流、手术放置T管引流等.
    • 陆燕飞; 金菲; 张晓慧; 倪芳; 夏文颖
    • 摘要: 目的 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胆汁培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菌感染特征,为临床胆道感染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汁培养病原菌1264株及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应用WHONET 5.6进行药敏结果分析,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耐药菌感染预后分析.结果 临床胆汁培养阳性率为32.1%,共分离阳性菌株12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80株(61.7%),革兰阳性菌417株(33.0%),真菌67株(5.3%),菌株以大肠埃希菌(25.9%)、肺炎克雷伯菌(10.9%)、屎肠球菌(11.7%)、粪肠球菌(8.9%)为主.药敏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59.9%);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外对其余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52.6%);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均63.3%),除对万古霉素天然耐药的肠球菌,暂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共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50株,以肺炎克雷伯菌(62.0%)、大肠埃希菌(26.0%)为主.胆道感染CRE患者多为男性、50岁以上、有恶性肿瘤、肝移植、外伤等严重的原发疾病、有外科手术及胆汁引流史,易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受CRE细菌类型和有无消化道出血影响,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N)是胆汁培养CRE阳性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院胆道感染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属为主,胆道CRE感染严重.临床应重点防范多重耐药菌,根据胆汁培养CRE类型可判断预后并及时干预,高危患者应主动筛查并及早去除定植耐药菌,降低胆道感染的病死率.
    • 王坚; 杨传鑫
    • 摘要: cqvip:胆道损伤是患者与医者永远的伤痛,其主要原因是医源性有创操作,主要见于胆囊切除术。虽然胆道损伤的危害性已被充分认识,但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仍有0.5%[1],损伤修复失败及术后因胆管损伤性狭窄再手术的比例高达26.7%[2]。因为有很多医源性胆道损伤并未被统计与报道,很多病例的术后随访资料不全,所以实际损伤的数字与术后再手术的比例会高于文献报道。胆道损伤的修复手术作为一种补救性手术,其总体原则应该是毕其功于一役.
    • 甄自力; 沈哲民; 孙培龙
    • 摘要: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BTC)是与化疗耐药和不良预后相关的侵袭性肿瘤,现有的干预方法无法有效改善预后,因此需要探寻新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近年来有了突破性的成就,其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为BT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初步临床研究表明,BTC的免疫疗法可有效增强肿瘤免疫反应,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改善预后.主要方法有免疫检查点阻断、基于肽和树突状细胞的靶向肿瘤抗原疫苗和过继T细胞转移.随着BTC免疫治疗的深入研究,该方法的抗瘤功效将得到进一步明确,最终将成为BTC的常规治疗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