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系统发育

系统发育

系统发育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6篇、会议论文137篇、专利文献3715477篇;相关期刊725种,包括动物学研究、菌物学报、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107种,包括2014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第七次全国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暨新疆畜牧科学院第六次学术年会、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等;系统发育的相关文献由671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小平、陈之端、梁宗琦等。

系统发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3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15477 占比:99.94%

总计:3717850篇

系统发育—发文趋势图

系统发育

-研究学者

  • 张小平
  • 陈之端
  • 梁宗琦
  • 程中平
  • 谢树莲
  • 郑哲民
  • 陈斌
  • 韩燕峰
  • 倪永清
  • 张亚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艳春; 张立武; 姚嘉瑜; 张镕斌; 陈思远; 垚何青; 陶爱芬; 方平平; 祁建民; 张列梅
    • 摘要: 炭疽病是严重影响黄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明确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致病力有助于黄麻抗病育种和优异抗病基因资源挖掘.本研究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河南省信阳市、安徽省六安市、浙江省杭州市、广西省南宁市和湖南省长沙市等7个黄麻生产区采集黄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分离纯化出92个菌株;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中11个为典型炭疽病病原菌.LSU区域的系统进化树和形态学特征鉴定显示,ZZ4、GX19等10个菌株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CS3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人工接种的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炭疽菌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胶胞炭疽菌菌株GX19致病力最强,表现为优势菌株.这些结果为黄麻炭疽病抗性基因位点挖掘和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 余世洲; 杨志晓; 余婧; 宋时浩; 张孝廉; 赵会纳; 张长云; 林英超; 雷波
    • 摘要: 【背景和目的】NAC(NAM/ATAF/CUS2)家族是植物特有且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调控和逆境胁迫应答。为筛选烟草抗逆NAC目标基因。【方法】以公开的普通烟草品种K326的注释蛋白序列为参考,与拟南芥NAC蛋白序列同源比对,结合功能域分析,进行普通烟草的NAC转录因子鉴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各烟草NAC转录因子的理化性质及系统进化关系。使用普通烟草TobEA表达谱数据对烟草NAC家族成员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通过qRT-PCR检测候选抗逆基因所在亚组At NAC3和ATAF各成员在干旱、冷害、盐、ABA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从普通烟草中共鉴定出190个Ntab NAC蛋白,平均氨基酸长度为347,除Ntab NAC190外,其余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大多数定位在细胞核。根据系统进化分析,将拟南芥和烟草NAC家族基因划分为18个亚组,各亚组基因在不同组织中显示表达特异性。At NAC3和ATAF亚组的9个烟草NAC基因,在受到干旱、冷害、盐和ABA处理后基因表达量上调,且NtabNAC004、NtabNAC087和NtabNAC175表达量变化最为明显。【结论】NtabNAC004、NtabNAC087和NtabNAC175参与了烟草植株的逆境胁迫调控,研究结果有助于烟草抗逆调控网络解析和后续抗逆育种。
    • 黄祥; 楚光明; 郑新开; 程锦涛; 陈健豪; 徐迎春; 金奇江; 杨梅花
    • 摘要: 睡莲属植物是具有重要的经济、药用和观赏价值的原始被子植物。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区密码子的使用特征,以22种睡莲的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对睡莲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偏好性及睡莲属植物间的进化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22种睡莲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适应指数(codon adaptation index,CAI)为0.168~0.170,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为51.301~51.577,表明睡莲属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密码子不同位置的GC含量分别为46.26%(第1位,GC1)、38.67%(第2位,GC2)和32.54%(第3位,GC3),表明睡莲属植物叶绿体密码子偏好使用A/U结尾。ENC-plot、PR2-plot和中性绘图分析表明,选择压力是影响睡莲属叶绿体编码区密码子偏好性的重要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ENC与GC2、GC3呈显著相关(P<0.05),密码子第2、3位碱基组成对密码子使用模式存在较大影响。最优密码子分析表明,22种睡莲最优密码子存在数量差异(5~11个),共有的2个最优密码子为CCA、AAU。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基于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和基于叶绿体基因序列(matK、trnL⁃trnF和编码序列)的分类结果相似,说明睡莲属近缘种之间密码子使用特征相似,基于RSCU将睡莲属划分为3个亚属,为睡莲属植物系统进化、物种分类及叶绿体基因工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亚伟; 王月红; 张元庆; 刘强
    • 摘要: 厌氧真菌[新毛孢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是哺乳草食动物消化道内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在木质纤维性饲料原料的降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厌氧真菌个体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它们的进化史,以及驱动它们在不同类型宿主内部及之间的生态位专门化的因素等方面至关重要。本文从系统发育分类学发展史、低等级的分类学多样性及相关分子层面的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厌氧真菌系统发育分类及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对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 耿晶晶; 杨艺萌; 尹添; 赵增旗; 徐玉梅
    • 摘要: [目的]本研究对采自山西绿豆根际的孢囊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孢囊线虫对绿豆的致病性。[方法]将绿豆根际孢囊线虫进行分离、观察和测量,采用通用引物对其28S、ITS和CO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利用Geneiou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孢囊线虫的致病性。[结果]孢囊呈柠檬形,初期白色,后期褐色或黄褐色;阴门锥明显,两侧双半膜孔型,阴门裂35.9~48.7μm,膜孔长39.7~42.4μm,膜孔宽28.0~36.3μm,下桥89.2~97.8μm,有明显的泡状突。二龄幼虫呈蠕虫形,体长401~456μm,口针长21.5~25.0μm,尾部圆锥形,透明尾长19~31μm。该种群的形态特征和测量值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一致。基于ITS+28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和苜蓿孢囊线虫(H. medicaginis)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基于COI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MK093154,MK093153,KY775596和MN720172)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将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上可引起植株发病,并在根部形成孢囊。[结论]将绿豆根际分离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 Ichinohe,1952),该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可侵染致病并形成孢囊,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大豆孢囊线虫在田间侵染绿豆。
    • 蒲芬; 张德全
    • 摘要: 目的:解析藏区药用植物独一味的叶绿体全基因组特征及确定其系统发育位置。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独一味进行测序,经组装及注释,得到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对其基因组特征进行解析,并结合唇形科近缘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独一味叶绿体全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全长151808 bp,共注释了107个基因。基于贝叶斯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独一味属与水苏属聚为一支。结论:独一味叶绿体全基因组特征首次得到解析,系统发育研究支持独一味属与水苏属近缘的传统分类处理,为独一味及其相关种的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及系统进化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 苏丹丹; 刘玉萍; 刘涛; 郑长远; 张雨; 王亚男; 秦娜; 苏旭
    • 摘要: 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苦马豆(Sphaerophysa salsula)进行测序和组装,获得完整的苦马豆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结果表明,苦马豆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23327 bp,存在IR区丢失,不具有四分体结构;注释结果显示,苦马豆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108个基因,其中包含74个蛋白编码基因、4个rRNA基因和30个tRNA基因;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上共检测到99个SSR位点,包含75个单核苷酸、17个二核苷酸和7个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苦马豆和骆驼刺为姊妹群,亲缘关系最近。这为今后苦马豆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和物种形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张争光; 赵芳; 苏田娟; 蒋凯
    • 摘要: 飞虱科昆虫隶属于半翅目蜡蝉总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昆虫的线粒体基因是昆虫分子与进化研究中常用且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探讨了飞虱科13属18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别采用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在飞虱科13属中,Ugyops属较为原始,处于系统树的基部,其余12个属聚为2支,Bambusiphaga属、Epeurysa属、Tropidocephala属和Saccharosydne属聚为一支,Peregrinus属、Perkinsiella属、Changeondelphax属、Chloriona属、Ishiharodelphax属、Sogatella属、Laodelphax属和Nilaparvata属聚为另一支。18种的进化地位和分类归属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 隋璐璐; 程继龙; 夏霖; 杨奇森
    • 摘要: 中国分布有跳鼠总科(Dipodoidea)动物3科12属22种,是世界上跳鼠总科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种的发现和分类地位的修正,我国跳鼠总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布格局也亟待更新。本文通过GenBank下载12个特定基因,串联构建基因矩阵,以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重建22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明确了我国跳鼠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收集整理了除奇美跳鼠(Chimaerodipus auritus)外21个物种的598个分布位点信息,筛选出10个代表性环境变量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模拟物种分布。结果表明,我国跳鼠总科物种丰富度和适宜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环境变量中,年均温、年降水、温度季节性变化、降水季节性变化和8月太阳辐射分别是不同生态型物种分布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跳鼠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分布格局的明确,有利于我们对跳鼠总科动物进行深入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