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雨入渗

降雨入渗

降雨入渗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93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9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3168篇;相关期刊309种,包括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四届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等;降雨入渗的相关文献由2341位作者贡献,包括曾铃、付宏渊、何忠明等。

降雨入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9 占比:19.22%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1.60%

专利文献>

论文:3168 占比:79.18%

总计:4001篇

降雨入渗—发文趋势图

降雨入渗

-研究学者

  • 曾铃
  • 付宏渊
  • 何忠明
  • 梁冰
  • 史振宁
  • 吴礼舟
  • 薛强
  • 刘刚
  • 刘昌明
  • 张万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宇寒; 曹建生; 朱春雨; 阳辉
    • 摘要: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陆地水循环发生了深刻变化.壤中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径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湖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对流域径流形成、水源涵养、养分运移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是水文学和土壤学及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热点、难点与重要科学问题.文章分析发现1990—2020年中国壤中流的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均逐渐增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环境、工程、水资源以及农业等方面,主题分布在紫色土、湿地、氮素等方面.壤中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地形、植被、降雨等.壤中流的几种生态水文效应包括土壤养分运移效应、水土保持、径流调节、水文预报效应等.最后文章提出了目前壤中流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为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提供参考.
    • 任东兴; 薛鹏; 叶飞; 周向阳; 高晓峰; 罗东林
    • 摘要: 针对成都某黏性土基坑浅层边坡失稳案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降雨过程对浅层边坡的弱化机理。在对基坑地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以成都某黏性土基坑边坡失稳为案例,通过ABAQUS模拟降雨入渗影响区土体强度参数弱化过程,探讨暴雨条件下边坡应力变形特征以及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降雨作用下,浅表层土体出现塑性区域,接近形成贯通性的滑动面;暴雨条件下原设计方案的边坡稳定系数为0.977,修复方案边坡稳定系数为1.508。
    • 吴顺川; 王猛; 韩龙强; 张西良; 刘占全; 李玉杰
    • 摘要: 针对降雨入渗导致的边坡失稳这一安全问题,以巴润露天矿边坡为研究对象,探究降雨入渗条件下排水孔布设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空气单元法模拟排水孔,基于VG模型确定水土特征曲线,运用Geo-studio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基于灰色关联法确定排水孔布设参数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关联度,分析单一变量条件下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和总水头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法对布设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排水孔布设参数最优水平组合。最后通过对比无治水措施边坡与布设排水孔边坡的稳定性,验证降雨条件下排水孔布设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排水孔孔长为主要影响因素,孔径和倾角为次要影响因素;孔长10 m、孔径120 mm和倾角6°时,排水孔对边坡降压增稳效果最好;在经历48 h降雨情况下边坡安全系数仍保持在1.30以上,相较于无治水措施边坡安全系数提高了36.8%。
    • 李宇嘉; 陈宁生; 杨溢; 侯儒宁; 何杰; 倪化勇; 刘恩龙
    • 摘要: 探讨2020年8月21日四川省汉源县中海村突发滞后于降雨42 h的中型昔格达组滑坡特征及其成因。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拍、遥感解译、实验分析等方法,对滑坡的形成原因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中海村滑坡属于典型的昔格达组地层顺层基岩滑坡,滑坡面积8.10×10^(4) m^(2),后缘陡坎高7 m,平均厚度约7 m,滑坡总体积58.00×10^(4) m^(3);降水通过滑坡体两侧冲沟和干旱土体表层产生的微裂缝渗入。前期超平均降雨量93%的降雨主导了滑坡的发生;滑坡区昔格达组地层及阶梯状地形为地下水的补给提供了条件,降雨和灌溉水通过干旱土体裂隙补充地下水的过程和地下水在砂岩、黏土岩互层结构中发生的转化过程导致了滑坡滞后。
    • 袁仕方; 曹志翔; 韩志洋; 张玲洁
    • 摘要: 藏东南地区降雨量充沛,粗粒土边坡广泛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雨水入渗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藏东南地区粗粒土的降雨入渗规律,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制的降雨入渗试验装置,对单一粒径的粗粒土开展了3种干密度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降雨入渗试验,获得了湿润峰运移距离、含水率和气压随时间变化的试验数据。分析试验数据表明:各试验条件下雨水均为匀速入渗;降雨强度越大,雨水入渗速度越快;降雨强度越大、干密度越大,同样深度土体中被封闭气体的气压越大;干密度一定时,降雨强度越大,土体趋于稳定含水率时的值越大;小降雨强度条件下,干密度越大,含水率稳定值越大。
    • 陈林万; 裴向军; 张晓超; 张硕; 钟玉健; 罗欣
    • 摘要: 黄土填方边坡在降雨入渗下容易发生滑坡。为了探讨降雨入渗下压实度对黄土填方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失稳模式以及滑动机理的影响,基于室内降雨系统,结合传感器监测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开展了边坡压实度为80%(低压实度)、90%(中压实度)、95%(高压实度)的降雨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实度对填方边坡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以及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压实度的不同,边坡首先破坏的位置不一。中、高压实度下的边坡最先破坏发生在坡脚处,表现出滑塌破坏;而低压实度则是在坡顶,为湿陷沉降破坏。边坡压实度越大,其变形破坏过程持续时间越长,所需累积雨量就越大,但滑动距离和滑面深度越小。随压实度的增加,边坡破坏模式由深层整体破坏向浅层多级破坏转变。低压实度边坡为湿陷沉降-深层蠕滑拉裂式,中压实度边坡为深层蠕滑拉裂式破坏,而高压实度边坡则为浅层多级后退式失稳。
    • 高岩; 韦洪; 李博; 李传国; 吴红刚
    • 摘要: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隧道-滑坡体系的灾变演化过程以及隧道受力响应特征,以重庆奉溪高速公路杨家湾隧道为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降雨条件下隧道-滑坡体系灾害演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降雨入渗作用下,坡体灾变演化过程为坡顶张拉—坡中蠕动滑移—坡脚牵引破坏;2)受地下水软化作用,土体发生蠕动变形,多余下滑力沿滑带方向向下传递,在坡脚形成较大的压应力并作用于隧道山侧;3)隧道拱顶、山侧拱腰和拱脚,特别是拱顶极易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导致隧道拱顶产生竖向张拉裂缝;4)整个隧道模型在降雨作用下以受压力为主,越靠近隧道进口段,隧道受偏压作用越明显,山侧与河侧弯矩值相差5.1~5.5倍,两侧受力不均,形成典型偏压隧道。
    • 胡斌; 刘霁; 李京; 马利遥; 丁静; 汤琦
    • 摘要: 含缓倾软弱夹层的矿山边坡在连续降雨后易发生滑坡,以四川峨眉黄山石灰石矿山磨环凼西侧新滑坡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利用极限平衡法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建立含软弱夹层无限边坡计算模型分析降雨入渗对此类矿山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引起的边坡内部滑动面孔隙水压力上升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原因;软弱夹层的不透水性会引起滑动面孔隙水压力突变,导致边坡稳定性骤减;降雨入渗的速率、雨水入渗的时长、边坡岩体的含水状态及软弱夹层的不透水特性决定了在降雨入渗的整个过程中滑动面孔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大小。
    • 陈亮; 司朋举; 张赏
    • 摘要: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含有不同含量、不同粒径的球状微塑料黄绵土的非饱和入渗特性,开发了一套模拟降雨条件下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研究装置,对含有微塑料的非饱和黄绵土进行了七组降雨入渗试验。结果表明:(1)在降雨强度为20 mm/h、微塑料粒径为5μm时,微塑料含量为0.05%时促进雨水入渗,其他微塑料含量阻滞雨水入渗,且随着微塑料含量的增加,积水点和饱和点出现的时刻越早。(2)在降雨强度为20 mm/h,微塑料含量为0.25%时,微塑料粒径为3μm时显著促进雨水入渗,整个试验阶段不产生积水,微塑料粒径为5μm和8μm时产生较多积水,阻滞雨水入渗。(3)微塑料的疏水作用显著影响雨水入渗过程,但是其对峰值含水率的影响较微弱,峰值含水率随着微塑料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微塑料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 芮勇勤; 王振华
    • 摘要: 以深圳盐田区某边坡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极限平衡法,利用Geo-Studio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降雨强度、降雨时间对边坡渗流场的影响,同时引入可靠度理论,通过SLOPE/W中的蒙特卡洛随机抽样法对边坡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不同降雨时刻的边坡平均安全系数以及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和体积含水率在降雨初期变化显著,后期随着降雨的持续,变化幅度逐渐减小;相同降雨时长,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孔隙水压力值变化范围增大;在持续大暴雨条件下,两级边坡中间平台在降雨第5天的入渗深度约为5.5 m,边坡安全系数减小为1.137,失效概率达到9.8%。对边坡进行锚杆支护后,有效提高了边坡的安全系数,加固效果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