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边坡
黄土边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27021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7铁路重载运输建设与装备安全学术研讨会、第二十四届铁路地质路基年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等;黄土边坡的相关文献由917位作者贡献,包括叶万军、李同录、李萍等。
黄土边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021篇
占比:98.95%
总计:27307篇
黄土边坡
-研究学者
- 叶万军
- 李同录
- 李萍
- 董琪
- 朱彦鹏
- 邵生俊
- 刘万锋
- 李荣建
- 杨永东
- 王艳红
- 倪万魁
- 吴培元
- 折学森
- 李寻昌
- 王丽丽
- 言志信
- 许锐
- 郭利平
- 马玉真
- 刘丽萍
- 刘海松
- 孙志杰
- 张雷
- 潘俊义
- 王京燕
- 王延寿
- 王秀丽
- 王鹏
- 申狄仑
- 祁有祥
- 胡兆江
- 胡夏嵩
- 赵法锁
- 辜再元
- 邹愈
- 黄强兵
- 于洋
- 于青雪
- 任金龙
- 侯旭阳
- 党进谦
- 关晓迪
- 刘高
- 叶帅华
- 吕明福
- 周勇
- 孙文
- 孙莺
- 孙萍
- 常园
-
-
王未英
-
-
摘要:
我国西北地区黄土分布广,但黄土遇水力学性质易变差,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挑战。文章基于室内模型试验,深入分析了强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的流失情况,并提出利用化学改良技术治理边坡的手段。研究发现,强降雨下边坡黄土流失问题严重,化学试剂掺量为15%时,黄土边坡的稳定性最好。研究成果为我国黄土边坡治理提供了一定思路。
-
-
李锐;
陈勇;
王青友
-
-
摘要:
由于黄土多孔性、强透水性、湿陷性等自身构造特征,降雨入渗是黄土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以朔黄铁路山西段K3+0—400 m黄土边坡为研究背景,基于非饱和土理论进行FLAC3D软件的二次开发,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降雨入渗条件下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坡体角度及高度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雨水入渗能力随降雨时间及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雨水入渗深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幅度很小;降雨强度越大,坡体表层含水量越高;当雨水入渗流速大于土体内部湿润锋出渗流速时,饱和区才会出现;随着坡体角度及高度的增加,坡体发生位移的区域变大;一级边坡坡脚位置为整个坡体的最危险位置。
-
-
邹愈;
胡兆江;
牟海斌;
董琪;
张宇鹏;
李业彤
-
-
摘要:
重力式挡土墙作为黄土地区边坡支护的重要形式,常常在运营期受降雨影响发生失稳现象。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长期降雨影响下黄土边坡挡墙墙背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及墙面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挡土墙黄土边坡在长期降雨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对边坡表层土的影响深度一般不超过4m,降雨入渗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影响距离只有40 cm左右;降雨影响下,边坡深部土压力发生释放现象,而浅表层土体受降雨入渗影响向墙背发生位移,导致浅表部墙背土压力剧烈增大;长期受降雨影响下,挡土墙墙背土压力沿深度分布表现为顶部和底部大而中间小的规律;挡土墙边坡在运行期的前3 a中,挡土墙处于变形活跃期,而后进入相对稳定期;重力式挡土墙设计中不但要关注挡土墙的整体稳定性,还要特别注意墙体中下部的抗凸起破坏验算。
-
-
李寻昌;
李平安;
许锐;
杨威;
侯慧颖
-
-
摘要: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大量裸露边坡造成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问题。植物护坡是恢复黄土边坡生态和防治黄土边坡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延安地区黄土边坡调查,筛选出适宜当地环境且护坡效果明显的蒿属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工试验,得到根-土复合体的力学参数;最后利用FLAC3D软件对不同坡度与不同根系状态下的边坡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强度折减法求得安全系数,比较分析其护坡效应。结果表明:(1)植物根系能够提高土体的力学参数,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2)植物根系对边坡稳定性的提高效果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3)蒿属植物在西北黄土地区生态复合型防治技术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
-
关晓迪;
李荣建;
张世斌;
孙萍;
姚夷凡
-
-
摘要:
降雨诱发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为了给黄土边坡防护设计提供参考,采用室内边坡降雨模型箱,开展了2种降雨强度(中雨7.00 mm/d、大雨10.75 mm/d)和2种坡比(1∶0.5、1∶1)条件下的模型边坡降雨试验,实测边坡土体含水率、基质吸力及边坡形态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坡比条件下降雨入渗的差异。结果表明:黄土边坡降雨入渗深度坡脚最大、坡顶次之、坡中最小,降雨入渗速率坡顶最高、坡脚次之、坡中最低,雨水的入渗能力随着入渗深度增加而减弱;降雨结束后边坡湿润锋深度坡脚最大、坡顶次之、坡中最小,即降雨入渗深度坡脚最大、坡顶次之、坡中最小,降雨强度越大边坡湿润锋深度越大,坡比越大边坡坡中降雨入渗深度越小;不同降雨强度和坡比条件下,边坡不同位置处基质吸力稳定值坡中最大、坡顶次之、坡脚最小,降雨强度越大基质吸力稳定值越小、相应的含水率越低、降雨入渗速率越高,坡比越小边坡坡中降雨入渗速率越高、入渗深度越大;降雨初期坡面未产生径流,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表土逐渐饱和、坡面产生径流现象,降雨强度和坡比越大边坡表层土体剥落越严重、坡面径流深越大。
-
-
尚亚雄;
薛珺华;
刘艺超;
马辰彪
-
-
摘要:
对黄土边坡的生态保护是建立在植被的生物特性上的,利用植被的根系对边坡和路基进行固土,避免了降水和地面水流冲刷,使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在不同深层都能够结合成稳定不易松散的土层,避免遭受侵蚀,进而使边坡得到加固保护。黄土边坡的生态保护不仅仅只运用植物,还综合了植物及其他防护材料的特性进行边坡防护。通过研究黄土边坡的破坏机理、稳定分析;总结研究适合应用于黄土边坡生态环境的固土、耐旱、快速覆绿植物,探索既能保证生态景观效果又满足边坡稳定的生态防护措施。
-
-
温国斌
-
-
摘要:
黄土边坡的坡面侵蚀病害是黄土地区公路养护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如何有效预报坡面侵蚀的冲刷强度和影响范围直接制约着黄土地区公路运营管理品质法人提升。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法,明确了坡面土体颗粒在坡面径流冲刷作用下的启动条件和含泥沙径流的冲刷强度,根据坡面径流运移过程中土颗粒质量连续原理,构建了坡面径流冲刷侵蚀数学模型,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予以验证。研究表明,黄土边坡坡面冲蚀强度主要受到边坡坡度、降雨强度以及坡面位置的影响,其中冲刷强度与沿坡面向下方向的距离成正比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合理预测黄土边坡坡面冲刷强度提供理论计算依据。
-
-
孙文;
梁庆国;
乔向进;
曹小平;
王丽丽
-
-
摘要:
针对傅里叶变换的不足,为反映地震波时域和频域的局部特性,引入小波包变换分析方法,通过两台不同坡度的黄土边坡模型振动台试验,对加速度响应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对比研究峰值加速度(PGA)在边坡地震失稳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观察分析失稳过程。结果表明:黄土边坡坡度的陡缓差别,会对边坡地震失稳形态产生影响,陡坡为突发型,缓坡为渐进型。突发型失稳边坡的地震失稳过程可划分为破坏前、极限状态和破坏后三个阶段,而渐进型边坡的失稳过程可划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小变形和大变形失稳破坏三个阶段。对地震响应小波包变换分析显示,边坡动力失稳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震波的低频部分(0.10~12.51 Hz),其中第一频段(0.10~6.25 Hz)始终是主频,第二频段(6.26~12.51 Hz)始终是次频。边坡第一频段的能量占比E_(1)和第二频段的能量占比E_(2)的高程规律的改变,可作为判断边坡地震变形损伤情况产生变化的依据。反应谱曲线幅值和特征周期的突变证明了前述分析的正确性。
-
-
尹小军;
王兰民
-
-
摘要:
提出在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滑动的新模型,该模型由一个四边形块体和一个扇形块体构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该边坡在地震作用下两滑动块体的受力状态,推导任一时刻滑动块体的加速度。从而给出该边坡模型的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表达式并计算不同参数下,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的值。对已推导边坡块体加速度积分,解得任一时刻滑动块体的位移表达式,计算此时滑动块体的位移特解,并根据给定的三种实例,计算不同参数下滑动块体的位移。结果表明:块体交界面的倾角对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和块体滑动位移有显著的影响,当块体交界面倾角为正时,滑体越大,则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越小;当块体交界面的倾角为负时,滑体越小,则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越小;当块体交界面的倾角相等、持时相同时,滑块越大,位移越小。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边坡的抗震设计及地震滑坡位移计算提供新的参考。
-
-
张兴臣;
梁庆国;
孙文;
曹小平
-
-
摘要:
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特征与变形失稳机制是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但从动力响应频谱特性方面开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以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获得的黄土边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其变化规律,着重从频谱特性的角度分析,讨论黄土边坡的动力失稳机制。进一步通过对坡面不同高程测点、边坡内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测点的加速度时程进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分析,从频谱变化角度提出黄土边坡的动力失稳机制。研究表明,黄土边坡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塑性阶段与破坏阶段;黄土边坡进入破坏阶段时均会伴随反应谱峰值的增幅或者主周期的变化,在弹性阶段反应谱加速度峰值增幅与输入地震动幅值增幅一致,进入塑性阶段后反应谱峰值增幅比输入地震动幅值增幅小;研究提出将反应谱首峰的凸显情况作为坡体破坏程度的判断依据之一。
-
-
PAN Junyi;
潘俊义;
HOU Dayong;
侯大勇;
LI Rongjian;
李荣建;
ZHU Qiaochuan;
朱桥川;
WEI Yingqi;
魏颖琪;
ZHANG Zhen;
张真
- 《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黄土边坡的失稳问题是岩土工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难题之一.首先,选取陕北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4种雨强条件下的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通过测试边坡两侧开挖隔离槽并埋设隔离布从而改进测试边坡两侧的边界条件,实测不同雨强条件下边坡浸水深度以及土体含水率变化;然后分析不同雨强条件下降雨入渗过程和边坡应力变化特征,并比较不同雨强条件下入渗规律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雨强条件下的黄土边坡入渗深度均呈现坡脚最深、坡顶次之、坡中最浅的规律,入渗速率则是坡顶最快,其次是坡脚,最后是坡中;且随着深度的增加,雨水入渗能力逐渐减弱.随着雨强的增大,同一埋深处测点的体积含水率及土压力变化幅值变大,且含水率及土压力突变时间相应缩短,边坡的冲刷效果愈加明显.最后基于Geo-studio软件进行渗流分析,验证了现场试验结果的正确性,明晰了雨强对黄土边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
MIAO Peng-yong;
苗鹏勇;
SUN Zhi-jie;
孙志杰
- 《第六届地质(岩土)工程光电传感监测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带,在此环境下发育的黄土常具有疏松多孔、对水敏感的特性,使得黄土边坡坡面在降雨-干燥循环下很容易首先发生破坏.为探索黄土边坡坡面变形监测新方法,研究干湿循环下FBG传感器对黄土边坡坡面变形的响应情况,设计了可控降雨强度和干燥强度的室内模型箱;封装了适用于坡面变形监测的FBG传感器;模拟了4次干湿循环下FBG对边坡坡面变形的响应情况.实验表明:在重力、渗透力等的作用下,坡面开始承受较大的拉应变,在4个循环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压应变,进而坡面发生较大的变形;封装的FBG传感器能够捕捉到整个过程中边坡坡面的微小变化,据此监测数据能够反应边坡坡面变形的总体规律.应用表明:封装的FBG传感器能够较好的与坡面土体发生协调变形,FBG传感器应变高灵敏特性能够监测黄土边坡坡面的微小变化,可以将FBG传感器应用到实际黄土边坡的监测及预警工程中去开展进一步研究.
-
-
常建梅;
冯怀平
- 《第九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黄土边坡中明显存在上缘张拉开裂的现象,黄土边坡的失稳破坏是张拉剪切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单一的剪切破坏结果.采用张拉和Mohr-Coulomb剪切的复合破坏准则对黄土垂直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以剪切破坏区与张拉裂缝联通作为边坡失稳破坏判据.对上缘的张拉开裂过程用扩展有限元方法进行渐进模拟,扩展有限元法中采用统一的富集函数,并使得富集自由度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采用无须分片的积分方案,使得扩展有限元法在土中可以有效地应用.结果表明,不考虑土体的张拉破坏条件下的安全系数偏高,所以考虑张拉破坏是必要的,同时,张拉破坏面的深度较理论之偏高,为边坡滑动面的确定提供参考.
-
-
Zhao Shengjie;
赵胜杰;
Li Yunhai;
李运海;
Su Jian;
苏健;
Guo Yuhua;
郭玉华
- 《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
| 2016年
-
摘要:
主要研究了有机硅黄土边坡坡面加固保护材料的性能特点,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黄土边坡坡面土试样的表层和内部结构不同,表层由无数排列紧凑的微小颗粒组成,小颗粒间缺少相应的连接,结构强度较低;试样内部胶体颗粒含量较多,土体结构强度较高.经有机硅加固后,坡体主要矿物成分无明显变化,微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经有机硅加固的试样,从试样表层到袁层以下1cm深度,结构性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有机硅加固后的坡面耐水性提高最显著.
-
-
XU Rui;
许锐;
LI Xunchang;
李寻昌;
WU Ruifang;
吴瑞芳;
HE Xing;
何幸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且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黄土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严重.植物护坡是恢复黄土边坡生态和防治黄土边坡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延安地区黄土边坡调查,通过植物科属分布及密度,及其在边坡植被群落结构中的生长特征等分析,查明植物生长特征与边坡生境的相关联系,筛选适宜当地环境的护坡树种;通过原位试验,分析植物根系固土护坡效应;最后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适宜的护坡植物,为陕北地区黄土边坡植物防护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成果能促进植物在西北黄土地区的工程应用,为西北黄土边坡复合型生态防护技术提供指导.
-
-
-
李守升
- 《第二十四届铁路地质路基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介绍某黄土边坡的滑塌形态、规模及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滑塌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原边坡进行指标反算,以此为基础进行稳定性评价,通过方案研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
ZHANG Chunxin;
张春新;
LI Ping;
李萍;
WANG Xinglu;
王兴露
- 《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黄土-古土壤地层相间沉积,地层厚度大,沉积年代久,受压密和胶结作用,土的抗剪强度参数随埋深逐渐增长,地层划分与取值困难.本文探究了黄土和古土壤抗剪强度参数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发现黄土的黏聚力随埋深线性增长,截距为0;古土壤的黏聚力随埋深线性增长,截距达50.5kPa,斜率与黄土的较为接近;黄土与古土壤的内摩擦角均随埋深没有显著变化.结合黄土和古土壤的绝对沉积年代研究成果,进一步建立起黏聚力与沉积年代的线性方程.利用有限元网格划分的优势,将黏聚力线性增长模型与弹-理想塑性有限元相结合,建立起黏聚力随沉积年代线性增长的有限元模型,并将黄土与古土壤强度进行区分.采用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系数计算.通过山西吉家塬已滑边坡案例对模型进行验算,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
-
ZHANG Qian;
张倩;
JIANG Ruijun;
江睿君;
ZHANG Yaqing;
张亚卿;
LI Tonglu;
李同录
- 《2017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黄土边坡的变形破坏一般与地表水入渗导致的地下水位上升有关.然而,现场观测发现黄土地区地表水入渗深度有限,降雨的湿润峰一般在2m以内.自湿润峰以下至地下水位之间很长一段的含水率是不变的,那么地表水是如何补给地下水的,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利用甘肃正宁县地区的Q3黄土重塑样进行非饱和渗透特性的土柱试验.在一个4m高的玻璃桶内制备土样,土柱上按一定间距插入水分计探头,在顶部按每天1000mL水量均匀渗入水,测得给定时间沿土柱的含水率剖面.结果发现,随着补给时间的延长,湿润峰下移,湿润峰经过的上半土柱含水率几乎不变,当湿润峰到达土柱底部时,形成潜水位,这和现场观察的现象一致.这说明在地表活动带以下,饱和带以上,虽然土的含水率不变,但存在着稳定非饱和渗流,这是黄土地区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方式.
-
-
田永铸
- 《2017铁路重载运输建设与装备安全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对某重载铁路黄土潜在滑动高边坡分析,结果表明:坡体临空面发育、坡体存在软弱结构面、地表黄土裂隙发育并严重切割坡体、以及连续强降雨雨水入渗是形成该坡体潜在滑动的主要原因;结合该潜在滑坡体的地形地貌特征、高边坡坡体岩性特性以及铁路线位高程设置等因素综合考虑,对潜在滑坡体坡顶的弃土采用清方减载措施,对清方后的坡面采用冲击碾压,在潜在滑坡周界设置截水沟以加强潜在滑坡体的防排水,在线路附近的潜在滑坡体前缘设置抗滑桩和桩板墙抵抗剩余下滑力和土压力.经变形监测表明该潜在滑坡体加固效果良好,铁路运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