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4-07-28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将可靠度理论应用于边坡倾倒式破坏分析,根据后缘裂隙发育深度判定其破坏概率.将倾倒式破坏极限状态函数作为功能函数,以后缘裂隙充水高度作为随机变量,引入可靠度理论,结合Matlab数学软件,进行多次抽样,分析不同裂隙发育深度时边坡的破坏概率,为后期治理工程的设计提供关键参数,对工程设计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一般表现为山洪以及由此引发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形成快、危害大,并且致灾因子很多,有地形、降雨等自然因素,也有乱砍滥伐、人水争地等人为因素.其中降雨是灾害形成的首要因素,因此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重点在于对降雨的监控与分析。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提出了基于高精度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预报方法,为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可有效应用于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及数据分析,为防灾治灾服务。
  • 摘要: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与变形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函数,地表移动盆地形成过程中,盆地内任意一点的移动与变形不仅取决于其空间位置,而且与时间、开采工作面深度、推进速度以及上覆岩层的性质等因素有关.根据新泰煤田典型煤矿开采矿山地表移动观测资料,本文重点对地表移动时间和地表移动变形角量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全市煤层采空区总面积87.67km2。受开拓方式和开采方法影响,采空区类型多样,全冒落、条带(局部为刀采)冒落、水砂充填、研石条带充填等均有分布,因而采空区空间分布状态极为复杂,地表移动是采煤工作面推进到一定距离时才发生的,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初始期、活跃期、衰退期。据良庄煤矿和协庄煤矿等矿山地表移动观测资料,采用走向长壁式冒落法采煤开采时,自煤层始采至结束,采空区地表移动趋势随时间变化十分明显。地表开始移动后,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在其上方地表出现一定的超前影响距离。新泰煤田地处山间盆地平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工矿企业和城镇相对集中,分布有众多的重要敏感目标。因此,煤炭开采后,采空区地面变形影响范围广,危害大。通过采空区地表移动规律研究,对地面变形预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探讨了2014年年汛期地质灾害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提出了应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思路和工作对策,指出调查评价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在以往陕南、关中部分重点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工作,摸清地质灾害现状。在调查评价基础上,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防治管理体系。首先要强化国土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责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职责,落实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四大体系,统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次是要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部门配合联动。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是公益性工作,要围绕着管理重点展开技术支撑。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重点围绕着地质灾害值守保畅通,围绕着地质灾害应急抢时间,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善于当好管理者的参谋助手作用。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提升是打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国土资源部在全国推行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是综合提升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抓手。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逐步推开的思路,不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工作,提升全省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 摘要:本文以永城市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采煤塌陷区现状及其特征、防治措施,总结了永城市对采煤塌陷区治理经验.指出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的设想.
  • 摘要:济南市二环东路崩塌属发生在济南市城区主要交通干线上危害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在综合分析已有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崩塌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计算并评价了危岩体的稳定状态,并根据危岩体的特点,制定了治理措施,可为类似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借鉴。
  • 摘要: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是鲁南重要工业区.伴随着矿山开发、石场开采、地下水大量开采,枣庄市已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在我国北方具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枣庄市地质灾害的分布现状,针对枣庄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总结出枣庄市地质灾害防治的启示和建议.提出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解决防治资金不足问题。地方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协调,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为减少资金风险,尽快成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建议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收入和可持续发展费等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列支资金。将避让搬迁纳入政府规划,保障安置房用地。避让搬迁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途径,建议将避让搬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房用地在建设用地指标中增列专门计划指标,并适当简化用地审批程序,切实解决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落地难的问题。加强政策法规引导,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避让搬迁和补偿安置事宜上,必须以政府为拆迁主体,做好民意征求工作,充分尊重老百姓意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的程序进行,坚决防范假借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实施强征强拆,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切实做好研究评估工作。应尽快出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制定奖惩措施,促使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实施的社会风险、资金风险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向社会公开相关内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 摘要:矿山开采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激烈的一种行为,本文简述了由于露天矿山开采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露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指出露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科学的、长期的、繁琐的工作,应严格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露天矿山地质灾害,究其成因主要是由于露天矿山无序的工程活动诱发。由于露天矿山开采诱发的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因为开挖形成的高陡人工边坡以及矿山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砌形成的不稳定堆积体造成的。因此建议对露天矿山的高陡人工边坡和不稳定堆积体加强治理,防止露天矿山的地质灾害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对露天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止露天采场岩体崩塌、滑坡或者是泥石流,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 摘要:目前,岩溶塌陷的防治尚无专门的规范可遵循,尤其是如何选择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案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从湖南宁乡大成桥地区岩溶塌陷形成原因、致塌模式、发育规律出发,运用地质学的观点,对大成桥地区岩溶塌陷的治理提出"以人为本,搬迁避让与监测预防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标本兼治防治方案,以供大家借鉴.
  • 摘要:在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中,传统调查手段往往由于存在耗费人力物力、时间长等缺点而不适应时代的需求.随着RS、GIS、GPS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处理速度快、评价精度高的"3S"技术逐渐在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中得到应用.目前,在构建“数字地球”的前提背景下,数字地球系统对各种技术协同合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将促使3S技术进一步走向集成。在数字地球系统的研究和建设中,3S技术将作为数字地球系统的技术基础和核心,正处在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当中,在地质灾害调查领域内,将继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未来一些关键的3S集成技术也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为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2013年我厅大力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创新管理思路,建立了严格地质灾害应急日常管理制度,对应急类的公文、文件,做到了严格按照程序,高效运转、快速办理,加大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力度,2013年完成13个地质灾害严重县的详查工作。灾害防治中,时间就是生命。2013年,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每天有一名厅领导带班,环境处和相关处室轮流值班,确保基层上报的灾险情信息和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要指示及时上传下达。按照省应急办要求,定人、定时对延安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专报,让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掌握了灾害情况。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国土资源部门自身对地质环境工作的定位低、视野窄,还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按步就班、惯性思维,胆子不够大、步子迈不开,措施不到位.二是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少、经费缺、装备差,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地质灾害基本常识缺乏.三是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化建设不健全。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要发布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实施好黄土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演练,加强项目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资质管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必须由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单位承担,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规定执行。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是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抓手。
  • 摘要:以半山田园地块废弃建筑石料矿山边坡地质灾害勘查为例,主要介绍废弃建筑石料矿山边坡地质灾害勘查的要求、内容及勘查手段与方法,并作出边坡整体与分段稳定性评价,提出相应的边坡治理措施,为边坡治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 摘要:目前,三维激光测量技术已经发展出更高的测量精度、更快的采样速率、更远的工作距离和更多的应用领域.对高陡边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获得扫描位置的大地坐标数据、边坡上各点相对于扫描位置的相对坐标数据,以及边坡岩体典型结构面的产状,为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分析提供宝贵数据资料.相对于对高陡岩质边坡危岩体和结构面进行人工调查,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调查存在速度快、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精度高的特点,能更精确的、更全面的得到相关数据。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得出的边坡每一处结构面数据,能更好的对边坡进行分区段分析,针对每个区段存在的不同结构面进行稳定性分析,并为后期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得出的危岩体位置、大小、结构面组合,为边坡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和后期治理措施的确定提供依据。
  • 摘要:举世震惊的"5.12"汶川M=8.0级特大地震,导致龙门山构造带的主干断裂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及前山断裂带(灌县-安县断裂)发生强烈的逆断活动.正是这次特大规模的逆断活动,造成汶川、德阳等地大范围的重大地质灾害,使得灾区恢复性建设变得异常困难.本文就断裂构造的成因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指出地震断层的错动形式以高角度逆冲为主,右旋走滑分量较小。地震破裂以高角度压性逆冲为主,什邡-绵竹-安县高川乡插秧沟段活动强烈。拉张变形仅发生在地表松软第四系覆盖层震陷张裂变形区。
  • 摘要:阐述准确测量斜坡地质灾害体剖面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剖面测量的主要方法及其对于斜坡地质灾害体剖面测量工作的适用性,研究和实践了能解决地质灾害体剖面测量难题的实用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地质灾害体剖面测量实用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 摘要:达川区是四川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区内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较为发育.通过达川区近5年的统计数据及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区内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规模以小型滑坡为主,崩塌及地面塌陷灾害次之。全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可分为中西部的峡谷高易发区、西南部的深丘中易发区、东部的低山低易发区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区。本区夏季暴雨等强降水呈增多趋势,7,8,9月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约占全年的75%左右,并呈7月、9月的“双峰”形式。因此,应切实加强主汛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区内的地质灾害主要呈带状分布在巴河、州河的小型一级支流及长滩河、铜钵河、明月江等支流流域内,建议加强重点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及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工作。人类工程活动己成为导致地质灾害高发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且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应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 摘要:废弃矿山地灾治理与环境恢复,促进山体稳定、以树为主、自然复绿、免养护技术的实现.通过生态治理,无地灾发生,植物群落无需人工干涉,植物自然生长、演替,达到了边坡稳定、水土保持和永久复绿.喷植的乔木、灌木、花以及风和鸟类带来的野生种子在整治后的山坡上自然生长,与原山貌一样,木本植物根系如同"绿色锚杆"盘结扎入岩土缝隙和岩(土)中,经历了十年的暴雨、雪灾等恶劣的自然条件考验,无滑坡、崩塌等现象发生.实现了边坡呈四季葱绿、植物高低错落、、鸟语花香,回归自然生态,使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恢复成为现实。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越发频繁,滑坡的发生也愈加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滑坡的判别标志,其中包括地物地貌标志、岩土结构标志、水文地质标志、滑坡边界及滑坡床标志;并且着重探讨了滑坡的治理原则和防治措施与方法,其整治方法包括:清除滑坡体、地表水的治理、地下水的治理、减重和反压、抗滑支挡.除了以上技术措施以外,还有人为防治,例如监测、预警、处置等.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本文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建设现状,分析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议.建立完善应急准备阶段的管理机制,就是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基础,建立应急管理的制度,程序和运行机制。重点要构建快速反应机制、应急调查评估机制、应急指挥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救援机制、秩序维护机制等。恢复阶段重点以最短时间恢复灾区的正常秩序并开展重建,以应急响应后的善后管理、秩序恢复、社会重建与人道救助为主,需要建立总结评价机制、恢复重建机制、人道援助机制、政策扶持机制、后期防治机制等。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是规范灾害应急管理,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的关键措施;建立实际可用的应急管理系统是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根本出路。
  • 摘要:大渡河上游某拟建电站闸址覆盖层最大厚度133m,最大闸高42m,为拟建于深厚覆盖层上的最高闸坝.本文对深厚覆盖层建坝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各类土对坝基抗滑稳定、压缩变形及地震液化的影响,提出了坝基处理的建议,为设计方案选择及地质处理提供了依据。
  • 摘要:本文对山区小流域可能发生的多重自然灾害致灾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介绍了多重自然灾害叠加的危险性评估方法,采用数学模型和公式对致灾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为山区小流域工程设施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自然产生的和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在我国都相当严重,尤其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发生频率较高,而且经常导致人员、财产、设施受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也日益成为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育条件、诱发因素、运动特征及成灾机理,并且总结了灾害防治对策和措施,滑坡、崩塌、泥石流突发性、继发性强,历时短,治理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人类经济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统筹兼顾。按照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方法,推行避让与防治相结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实现防灾减灾社会化,力求把灾害的发生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对潜在的崩滑流的防治应重点采取宣传、监测、预报、避让和对危害重要工程设施及人口密集区的灾害点进行重点治理的防治措施。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往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外,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与人类不正当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往往成为地质灾害肇事的主要原因。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如无节制地乱采地下矿产,引起地面塌陷;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乱砍乱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因此,为了预防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规范人为活动的方式、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不然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情不断的发展,延误防治的时机,将会造成不治之症或救治不愈的难症。总之,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加强监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掌握时机,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方案,才能达到减灾、防灾和治灾的目的。
  • 摘要: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例,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边坡稳定性分析、恢复治理方案、工程施工等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分析探讨,总结经验,旨在最大限度的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景观,为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供了借鉴作用.
  • 摘要:变电站附近20m处的高压线铁塔地面突然塌陷,经调查变电站周边原有小煤窑开采历史,通过钻探勘查探明变电站下伏多层采空区,暴露出变电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采用下行法注浆治理多层采空区,且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测,基本消除了变电站下伏多层采空区的隐患,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
  • 摘要: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对山区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尝试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在深入分析鞍山市岫岩县泥石流资料的基础上,从影响泥石流危险度的泥石流历史活动情况和潜在形成条件中选取灾害点分布密度、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泥石流堆积物体积、流域相对高差、岩土体结构类型、24h最大降雨量、单位面积松散物储量作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分级的评价指标,建立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对岫岩县20条泥石流沟进行了危险度评价研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三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已经对该地区社会的安全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在收集三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资料和野外工作、考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三门县2012年"海葵"台风、2013年"菲特"台风及历年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及特征、发育规律、分布空间的对比分析,总结三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小型崩塌、滑坡,其次偶发小型泥石流,并提出应急防治经验.其研究成果为三门县制定合理有效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的减灾对策,提供重要的环境地质决策依据.
  • 摘要:青田县泉山滑坡位于滩坑水库的左岸,总体积约610×104m3,水库建设前滑坡现状整体稳定性较好,水库蓄水后,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最差工况下,滑坡将失稳,对当地居民、城镇及公路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阐明了滑坡的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评价,最后提出滑坡的防治对策。该滑坡位于正在兴建的滩坑水电站水库的左岸,为一大型古滑坡体。滑坡体的现状稳定性好,滩坑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将有部分滑体被库水淹没,库水位上升时,滑坡主体的稳定性大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水位骤降时,滑坡稳定性会降至极限平衡状态,在最差工况时,滑坡体将失稳。滑坡失稳将对下泉山村和公路等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北山镇的城镇建设,必须对滑坡体进行治理。在浙东南山区主要发育小型的滑坡,中型滑坡也较为少见,而该大型古滑坡的发现,拓展了该区域滑坡发育规律及成因的认识。火山岩、火山沉积岩与沉积岩互层地层,因受后期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沉积岩易风化,特别是在水的作用下易软化,形成软弱面,所以在中缓倾顺坡的坡体中易发生或发现大型的顺层滑坡。该类大型古滑坡一般位于地形较平缓的斜坡上,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比较频繁,对坡体结构及地质环境的改变往往较强烈,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容易诱发古滑坡复活。
  • 摘要:贵州省地处山区,是崩塌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及高发区.据贵州省对全省88个县(市、区)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工作中统计,拉裂式崩塌占全省崩塌总数的19.9%.本文针对贵州省拉裂式崩塌,对贵州省范围内的分布特征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破坏过程、形成机理等方面总结该类崩塌的发育特征,并通过稳定性计算及数值建模两种方法分别对拉裂式崩塌的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 摘要:煤矿的开采往往伴随着地表下沉,大范围的地表沉降,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地表形态,对附近建筑也会带来极大危害.因此,煤矿开采前,对开采区域内可能出现的地表下沉量做出合理预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境内兆丰煤矿采空区沉降进行研究,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出兆丰煤矿采空区的最大沉降量以及出现的地点,并提出了对该区域沉降恢复治理的方法.采空区地表沉降呈盆地状,在采空区中心附近,沉降量达到最大值,向两侧逐渐减少,原有己开采塌落区,在新采空区的影响下,将会出现二次沉降,应当予以注意;通过概率积分法计算得出研究区的最大沉降量为1.1m,数值模拟得出的最大沉降量为1.23m,由于数值模拟没有考虑岩石的塌落,所以模拟的数值比理论计算的结果大一些,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以预测最大的沉降量可达1.1-1.23m,最大沉降点将出现在开采区中线以西。在未来的采矿活动中,预测产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间歇开采法、半充填开采等方法控制和减少塌陷,对预测塌陷区较低洼区利用煤研石进行回填,进行土地翻耕植树恢复土地资源再利用。
  • 摘要:高边坡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后,边坡不稳定,不能立即清除塌方体,造成灾害.而高边坡地形陡峭,大型施工设备无法到达作业点施工.精确定位超深孔控制爆破技术,采用轻便设备在安全作业点施工,钻凿精确定位的炮孔,大不耦合系数的孔内分段不耦合装药和密集孔布置及可靠的爆破网路,对保护对象进行覆盖、遮挡防护等综合技术措施,能确保了抢险施工作业的安全,同时对山体崩塌地质灾害进行了安全、高效的治理,消除了安全隐患,达到了应急抢险治理的目的.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摘要:以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淋滤试验和易溶盐分析结合阳离子交换量(CEC)、矿物化学成分、水质分析等室内试验,通过对形成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水盐关系的研究,揭示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内部特征.研究发现:堆积体斜坡中易溶盐含量分别为,崩塌积物>滑坡积物,坡脚>坡顶,缓坡>陡坡,并与坡面的长短等因素有关.结果表明,堆积物强烈风化释放出大量的盐基离子,随水迁移并在坡脚处浓缩富集,这些含盐量很高的盐土体遇水垮塌并形成泥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发和启动泥石流的内部动力.
  • 摘要:小型非金属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四个不同矿种的矿山特点、矿山地质环境背景之后,对小型非金属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特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小型非金属矿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破坏、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环境污染三个方面,并针对这三项提出了地质环境的保护要点,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 摘要:西藏八宿县地质灾害点共166处,其中崩塌81处,泥石流67处,滑坡18处.根据西藏八宿县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灾害点的不同类别,总结了这些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八宿县地质灾害点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建议在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八宿县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
  • 摘要:煤炭资源开发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提供足够原料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本文以永城市为例,针对平原地区采煤塌陷的特点及危害,总结了采煤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本区成功的塌陷地治理模式.通过对永城市采煤塌陷的现状和危害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了矿区资源开发过程中诱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和破坏方式。针对所存在的地质灾害问题,提出了多种综合防治措施,为永城市及周边平原地区采煤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恢复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完善永城煤矿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建议科学制定《永城煤矿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站在永城煤矿区煤炭资源赋存情况、井田分布特征,地理位置,地质状况,复采情况,塌陷积水比的分析预测角度,对永城煤矿区塌陷区的治理进行科学规划,确保矿区生态重建中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潜力,寻求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最小投入和最大产出以及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
  • 摘要:边坡稳定性分析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不同的边坡类型、边坡所处的环境地质条件及获得的勘察成果等资料基础上,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计算理论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光山县五岳居民区边坡根据勘察已取得边坡坡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通过定性分析(赤平投影图法),评价边坡的稳定程度;通过定量分析(极限平衡法),进行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并确定边坡稳定性敏感因素,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技术依据,也为相关边坡地质灾害分析提供类似参考。
  • 摘要:边坡生态修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对于经常遇到的5类特殊地质条件边坡的生态修复难度更大,本文首次提出坡面"藤立方"系统的理念,明确指出该系统包含边坡工程防护系统及坡面生态防护系统两部分,涉及到岩土工程及园林艺术两个领域.特殊地质条件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宜采用坡面"藤立方"系统,保证在坡面形成可持续的植被系统.最后,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的2个工程实例来说明特殊地质条件边坡生态修复采用坡面"藤立方"系统的效果,其中1项是硬质岩石边坡,另一项是锚杆+喷射砼护面(部分地段还有网格梁)的边坡.
  • 摘要:本文依据2011-2013年度实施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北山危岩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详细分析了危岩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害对象,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合理地提出并实施治理工程,针对26处危岩体采用了人工清除、预应力锚索锚固、浆砌石嵌补、截石沟、GPS-2型柔性菱形主动防护、RXI-100型柔性环形被动防护等综合工程治理措施.治理方法和成效显著,控制或改善了危岩体变形的主要因素,提高了危岩体的整体稳定性,保障了危岩地质灾害危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青海省的危岩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起到示范作用,并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起至先河作用.
  • 摘要:弃渣边坡危险性评估是非法开采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弃渣边坡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提出了非法开采矿山弃渣边坡对当地生态环境及人、财、物的安全存在的隐患,虽然在广东省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关停了大量的非法开采矿山,但是对非法开采矿山后期的安全隐患治理及环境恢复工程没有进行后续的工作,这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通过全面评估弃渣边坡的特征、自身稳定性及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减少后期地质灾害引起的人、财、物的损失,并为后期的矿山修复工程提供可靠、合理的设计施工依据。
  • 摘要: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广州九龙仓储建设项目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现状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本文同构现场调查,对建设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现状评估和预测聘雇,并对地质灾害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建设.通过本文研究,地质灾害类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工程设计和施工之前应按照有关要求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对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合理有效的工程及技术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 摘要:通过对广州某垃圾填埋场及周围场地进行调查,对该场地典型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确定了该场地边坡危险性大小,并针对易发灾害提出了经济科学的防治措施,为工程的进一步建设和地灾防治提供了依据.
  • 摘要:根据澧县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选取滑坡地质灾害现状和影响滑坡发生、发展的7个影响因子,同时充分考虑各选取因素对滑坡的影响程度大小,赋予不同权重体现其影响程度,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信息提取并分级再对图层叠加分析,得到澧县滑坡易发性分区图.
  • 摘要:安丰屯为一泥石流频发地区,曾于1998年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泥石流,近年偶有小规模的泥石流发生,严重威胁下游公路及安丰屯居民的安全.本文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之上分析安丰屯泥石流成因及特征,并通过计算泥石流的流体重度、流量、流速、整体冲击力等力学参数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安丰屯泥石流属暴雨沟谷型高频稀性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危险性较大.
  • 摘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其专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是各资质单位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呈现“治理工程责任主体基层化、治理工程投资规模小型化、治理工程设计水平一般化”等特点。全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的质量管理理念,营造“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有利于质量管理的体制机制,使地灾治理工程成为“优质工程、安全工程、和谐工程、景观工程”。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山区的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增加,山区地质灾害越发频繁,危害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山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分析了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山区群众切坡建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结合野外考察,提出了农村山区地质灾害的防灾避险措施及建议.地形坡度和地层岩性是安吉县地质灾害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因素;降雨(持续降雨或短时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绝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暴雨或连续强降雨期间或次日;人类工程活动是形成潜在地质灾害的主要外动力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常常影响或破坏了当地原有的地质环境,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一定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农村集体建房和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地质灾害隐患地段进行整治处理,注意在新建设项目中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 摘要:根据山西省煤层的赋存特征条件,介绍了山西煤矿采空区在工程地质调查、钻探、物探、孔内摄像等勘察方法和特点,提出了煤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采空区治理方面的建议.采空区的破坏形式主要是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造成地面倾斜、地面弯曲和水平移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整体强度和基础形式,对于避免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差异沉降至关重要;对于桩基础,还可能引起负摩擦力。山西的煤矿采空区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注浆法、干(浆)砌支撑法、开挖回填法、巷道加固法、强夯法和跨越法。
  •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采用自钻式锚杆与挂网喷射混凝土相结合的方法,对松散堆积体边坡进行有效的加固治理.针对不同的工况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边坡支护形式,是地质灾害治理的依据。施工后经钻孔发现该边坡覆盖层强度较注浆前明显增强,自钻式锚杆改造了坡体的强度,成功地解决了松散体边坡的变形问题。可见自钻式锚杆和挂网喷硷结合的施工方法是一种成功的边坡治理措施。该边坡治理措施施工速度较快,安全可靠,值得在其它松散体边坡支护中推广应用。
  • 摘要:在对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滑坡体组成特征认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土工、注水等试验,对滑坡的滑面特征、变形破坏机制、历史、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 摘要:2010年7月13日4时左右,小河镇突降暴雨,引起泥石流.据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19人死亡,26人失踪,43人受伤,受灾人数达12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降雨和汇水面积大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诱因,高陡边坡和沟谷坡降、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震及行洪区较窄等是其次要因素.目前,炉房沟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滑坡、崩塌较为发育,潜在固体物源丰富,且泥石流沟正处于发展期,在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再次发生泥石流,势必对小河镇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很有必要对该泥石流沟进行治理。
  • 摘要:本文针对小流域地区滑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及特征,对滑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和筛选,提出了小流域滑坡灾害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其区划方法.从滑坡的发生机理出发,选用斜坡单元作为山区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的基本单元,并利用DEM完成单元的划分;将影响滑坡灾害形成的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岩土结构面特征、地层岩性、风化层厚度、开垦切坡强度、居民点切坡强度、道路切坡强度九项因子作为小流域山区滑坡灾害的危险性指标,以道路密度、建设强度和开垦强度指数作为易损性指标,通过GIS的投影变换及空间分析等功能,绘制以斜坡为基本单元地质环境因子专题地图,建立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空间数据库;最后,通过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度的计算,并运用GIS的重分类功能,进行风险度的空间划分,从而完成滑坡灾害的风险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利用斜坡单元进行滑坡灾害风险区划,可以更准确的圈定滑坡发生的风险区域,研究结果对保障山区农业及农村人居安全和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坡地利用、小流域治理及防灾减灾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对于滑坡灾害风险区划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具有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反应机制,对事件进行预防、应对、协调、善后、评估等一系列有关的管理活动.本文总结梳理了当前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和美国、日本洪水灾害管理经验,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国外经验对我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应急预案编制与演习、共同参与机制、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启示.针对当前国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开展应急管理模式分类分区研究、深化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为重点,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采石场边坡,不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同时由于原始植被与景观被破坏,视觉污染严重,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本文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采取钢筋混凝土异性联系梁分级约束结合锁口锚固,兼顾生态复绿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与复绿效果,本工程采石场边坡顺坡向层面发育,且边坡高陡,不良的地质基础和复杂的周边环境导致边坡地质灾害治理难度较大。现工程己经竣工多年,通过后期持续的跟踪观测记录显示,边坡总体达到稳定,局部也没有发生崩滑现象,说明通过本设计方案的实施,达到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目的;工程近5万平方米的边坡生态治理效果较好,历经多个夏季酷热干旱、冬季寒冷冰冻,生态层物种已经适应生长环境,绿化覆盖率高,有效的改善了视觉形象,工程项目较好的完成了治理目的。在方案设计中,突破常规设计思维,结合现场特点,创造性对长坡面边坡提出分级混凝土联系梁约束加锁口锚固的加固模式;同时对混凝土联系梁进行变截面改造,为后期坡面立体层绿化提供基础条件,这种创造性设计有效的将灾害治理本身与生态防护有机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类似工程的生态治理工程提供了参考。
  • 摘要:本文针对广东省降雨特点,统计分析不同降雨类型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成灾规律;基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实践,总结预警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合我省近几年基础调查研究工作成果的提升以及水文气象监测、预报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在空间上完善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区,进一步合理细化预警分析单元,解决预警精细化问题;在时间上提高预警分析、发布频率实现实时临灾预警,解决预警时效问题;进一步完善预警技术方法,建立适宜不同降雨条件下的预警分析模型,提高预警准确率.为地质灾害精细化和实时临灾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辽宁是一个矿业开发大省,随着采矿深度和广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及崩塌、滑坡等人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加之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动力条件充分,自然地质灾害也随之增加.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对辽宁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对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研究,认为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应对是一个持久的工作。有些地质灾害是可以规避的,同时有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是不可预见的。对于不可预见的地质灾害的应对上,总是具有延时性。因此,在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应该从防范途径和防范措施两方面来入手,限制灾害源,消除或消减灾害体活动能量,解除或缓解灾害活动威胁。对受灾体采取防避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受灾体对灾害的防御能力。
  • 摘要:水帘峡滑坡为地质公园水库边坡的滑坡,在综合分析已有的滑坡地质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对滑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运用极限平衡法,评价了滑体的稳定状态,并根据滑坡的特点,制定了永久根治的综合治理方案,可为类似滑坡防治所借鉴。
  • 摘要:介绍了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渗滤、加筋等功能和其在工程中防护、防蚀等应用.在总结目前我国黄土边坡绿化措施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黄土边坡坡面松散剥落的特点与土工合成材料的材料特性,提出利用植被土工合成材料以非织造土工布技术进行黄土边坡防护与绿化,是一项兼顾坡面加固、绿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先进技术,为治理我国众多的黄土边坡提供借鉴,应用前景广阔.
  • 摘要:本文通过一起崩塌地质灾害灾情应急调查,查明灾害发生原因,分析灾害成因,对灾害发展趋势做出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并探讨了广东省近年来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指出人工边坡的形成主要因为居民切坡建房,当形成的人工边坡坡高大于5m,坡度为45°-75°,房屋与人工斜坡的距离在0.5-2米之间,无任何支挡、护坡、截排水沟等防护措施,在强降雨作用下,引起斜坡产生崩塌、滑坡,临时建筑、工棚、违章建筑往往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灾区,此次发生灾害点不属于在册隐患点,说明地质灾害巡查、核查还存在一些死角。地质灾害宣传教育要与时俱进,老人和儿童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意识不强,逃生能力差,临灾时得不到及时救援,容易造成伤亡。要特别重视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和成灾规律研究,不断增强防灾避险的预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 摘要:本文选取典型土质滑坡;通过地形测量获得用于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利用常规土工试验和三轴试验获得有限元模拟所需的抗剪强度指标等参数,利用环剪实验获得运动模拟所需的有效残余摩擦角∥;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滑坡触发过程,利用基于近流体理论的三维运动模拟软件分析滑坡运动过程,较准确的定量反映土质滑坡触发机理、运动特征及滑坡破坏后的最终规模.
  • 摘要:2009年8月13日晚,受台风"莫拉克"影响,富春江电站左岸微波山发生泥石流灾害.虽然此次泥石流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及大的财产损失,但严重威胁沟口富春江电站开关站、水泵房、码头及消防管路的安全,给水电站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现场勘察获得流域的地形地质信息,结合当地的气象及水文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流域的地质活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过程,并分析富春江电站泥石流的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水电站的正常施工及运行提供保障.富春江水电站左岸微波山沟谷存在暴发泥石流的地形地貌、固体物源及水动力条件,将来有发生一定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为了防止泥石流暴发对电站运行的危害,将泥石流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程度,采取合理的防治治理措施是必要的。微波山泥石流沟源短、汇水面积小、坡降大,泥石流整体冲击力虽较小,由于沟床坡降大,单块冲击大,破坏力大。采沟源护面加固、新建沟道处理、沟口拦挡是可以的。经过治理,经历更加强力的台风暴雨,亦未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效果好,对针对小型冲沟稀性泥石流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汶川县水磨镇牛塘沟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至2011年8月共暴发了5次不同规模的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别是2011年"8·20"牛塘沟泥石流,对沿沟两岸灾后重建的村庄及水磨镇自来水厂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对水磨镇中学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本文通过对牛塘沟泥石流的成因机制的分析,提出治理工程措施,通过工程措施实施后的2013年7月暴雨泥石流的治理效果检验,牛塘沟小流域泥石流治理工程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有效的保护了沿岸及下游的水磨镇中学的安全,治理工程效果非常显著.
  • 摘要:通过分析上虞区蒿尖山坡面泥石流群的形成条件和特征,探讨了坡面泥石流的成灾机理,提出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在易发区开展科学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是减少坡面型泥石流灾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 摘要:在济宁城区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地面沉降分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济宁城区地面沉降监测标的选址、监测标标孔的布置、基岩标和分层标的结构设计,为济宁城区地面沉降监测标的施工、后期监测与地质灾害预警、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山体滑坡的地质特征、基本要素、变形机理和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山体滑坡防治措施.山体滑坡是山丘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位于山区的城镇为了进行城市建设,对山体进行大量开挖扰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鉴于此,山区城镇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管理,统筹安排,有的放矢,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