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累积入渗量

累积入渗量

累积入渗量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71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土壤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等;累积入渗量的相关文献由37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全九、樊贵盛、马孝义等。

累积入渗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5.1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471 占比:94.71%

总计:2609篇

累积入渗量—发文趋势图

累积入渗量

-研究学者

  • 王全九
  • 樊贵盛
  • 马孝义
  • 周蓓蓓
  • 郑健
  • 吴忠东
  • 张振华
  • 王利书
  • 周客
  • 孙西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亮; 司朋举; 张赏
    • 摘要: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含有不同含量、不同粒径的球状微塑料黄绵土的非饱和入渗特性,开发了一套模拟降雨条件下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研究装置,对含有微塑料的非饱和黄绵土进行了七组降雨入渗试验。结果表明:(1)在降雨强度为20 mm/h、微塑料粒径为5μm时,微塑料含量为0.05%时促进雨水入渗,其他微塑料含量阻滞雨水入渗,且随着微塑料含量的增加,积水点和饱和点出现的时刻越早。(2)在降雨强度为20 mm/h,微塑料含量为0.25%时,微塑料粒径为3μm时显著促进雨水入渗,整个试验阶段不产生积水,微塑料粒径为5μm和8μm时产生较多积水,阻滞雨水入渗。(3)微塑料的疏水作用显著影响雨水入渗过程,但是其对峰值含水率的影响较微弱,峰值含水率随着微塑料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微塑料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 刘子涵; 才璐; 董勤各; 赵小丽; 韩剑桥
    • 摘要: 为探究微塑料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置5组微塑料添加处理(0,1,2,4,6g/kg),研究了不同微塑料含量对湿润锋运移和累积入渗量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价了主要入渗模型在微塑料污染土壤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湿润锋运移速率随着微塑料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特征,当含量达到T2时(微塑料含量2g/kg),湿润锋运移速度最低,为0.146cm/min,相比于CK处理降低了10.1%(P<0.05).累积入渗量随微塑料含量的增加也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含量达到T2时,累积入渗量最少,为14.68cm.原因可能是随微塑料含量增大,微塑料对土壤的通透性影响增加,在达到T2时影响最大;当含量继续增大时,虽然土壤通透性下降,但微塑料构成了新的入渗通道,加速入渗.湿润锋推进模型、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效果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其中湿润锋推进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微塑料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提高模型模拟效率提供参考.
    • 徐嘉惠; 齐伟; 刘俊; 王策; 张展羽
    • 摘要: 为了揭示微润灌溉模式下农田干缩裂隙特征对土壤水分及氮素运移的影响,研究了裂隙深度(5、10和15 cm)和裂隙面积率(7.5%和12.5%)交互影响下土壤水氮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针对裂隙处理组,裂隙深度为15 cm、裂隙面积率为12.5%的处理组湿润锋垂直向上运移距离最大,水平运移距离最小;裂隙深度为5 cm、面积率为7.5%的处理组湿润锋垂直向上运移距离最小,水平运移距离最大;裂隙深度为15 cm、面积率为12.5%的处理组累积入渗量最大,入渗120 h达14366.67 mL。裂隙流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均服从Kostiakov入渗经验模型,拟合呈显著水平;靠近微润管附近处土壤含水率变化梯度较小,趋近裂隙处较大;土壤裂隙越深、面积率越大则同一深度下土壤含水率、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越高。土壤裂隙面积率和深度的变化对微润灌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以及入渗后的土壤含水率、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旨在揭示裂隙特征对微润灌溉水氮运移的影响,以期为微润灌优化设计控制方案等提供理论依据。
    • 孙燕; 王春宏; 王全九; 曲植; 王建; 张曦元
    • 摘要: 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与提高肥效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为探讨添加BFA对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揭示BFA淋盐增效机理,基于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试验,对不同BFA添加量(0,1,2,4,8 g/kg)条件下盐碱土的水盐运移特征、入渗模型参数及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条件下增加BFA能够降低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延长入渗时间,提高土壤保水性能。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和代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入渗过程,模型参数中经验系数(K)、吸渗率(S)和综合形状系数(α)均随BFA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添加BFA均能提高土壤持水效率和相对脱盐率,在2 g/kg BFA添加量条件下,0—20 cm土层内土壤平均体积含水率提高3.38%,平均持水效率提高10.65%,相对脱盐率提高36.32%。此外,相比对照,添加BFA后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otal exchangeable base,TEB)均有所增加,TEB组成中Ca^(2+)浓度增加,Na^(+)浓度降低。因此,在盐碱土中添加BFA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特征,改善土壤水盐分布状况,对盐碱土具有较好的保水和脱盐效果,且添加BFA后土壤TEB显著增加,能够显著改善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提升土壤质量。
    • 李慧敏; 申丽霞; 王瑞军; 孟涵; 李京玲; 孙雪岚
    • 摘要: 为探究微润灌施肥条件下压力水头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及湿润体内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进行室内土箱模拟试验,设置5个水头(1 m、1.25 m、1.5 m、1.75 m和2 m),以浓度为600 mg/L的硝酸铵钙作为灌溉施肥,研究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压力水头的关系,分析不同压力水头下湿润体内水氮运移规律。硝态氮(NO_(3)^(-))是植物吸收氮的主要形式,研究土壤中硝态氮的运移规律,对研究不同压力水头下微润灌的室外种植试验具有指导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在微润灌施硝酸铵钙条件下,湿润体纵剖面为圆形,且湿润锋的运移距离与灌水时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入渗系数a与压力水头呈正相关关系,入渗指数b与压力水头呈负相关关系。压力水头对土壤水分运移有促进作用。压力水头越大,入渗界面的压力势越大,土壤水分入渗速率越快,同一时刻相同深度土层的含水率越大,累积入渗量越大。累积入渗量与灌水时间符合Kostiakov经验入渗公式,参数a、b与压力水头均为正相关关系。硝态氮运移规律与水分运移规律相反,距离微润管越远,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越高。压力水头对硝态氮运移有促进作用,同一时刻相同土层深度,压力水头越大,氮素运移越快,土壤平均硝态氮含量越高。硝酸铵钙能够改变土壤的孔隙结构。硝酸铵钙中钙离子与土壤胶体发生中和反应,导致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孔隙率增大,土壤入渗能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土壤入渗能力的衰弱速度,因此在大面积施用时,要避免其淋溶累积对水体及环境造成危害。微润灌施的推广与使用,仍然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 汪顺生; 陈春来; 王爱滨; 傅渝亮
    • 摘要: 为了探究宽垄沟灌土壤水分累积入渗变化特性,在大田试验的基础上,利用HYDRUS-2D软件模拟并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单宽入沟流量为0.5 L/(s·m),灌水15 min后,宽垄沟灌不同沟宽(40,50,60 cm)与沟深(20,25,30 cm)对宽垄沟灌土壤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深一定时,沟宽60和50 cm时累积入渗量较沟宽40 cm时分别增加了21.88%和7.88%,即沟宽越大,累积入渗量越大;沟宽一定时,沟深30和25 cm时累积入渗量较沟深20 cm时分别减少了3.80%和2.05%,即沟深越大,累积入渗量越小.在电容充电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宽垄沟灌不同沟宽与沟深条件下的累积入渗量计算模型,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并利用试验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的计算精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宽垄沟灌灌水技术提供参考.
    • 程慧娟; 于庆峰; 王全九
    • 摘要: 为了分析垂直线源灌下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探明不同线源长度的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研究了3种常规入渗模型对垂直线源灌下不同线源长度入渗规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线源长度的增加,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均增大;3种模型均能模拟不同线源长度下的入渗规律,其中Kostiakov入渗公式最精确,Philip入渗模型更适合于入渗前期和中期的模拟,Horton(变形)入渗公式更适合于入渗中期和后期的模拟,并且更适合于线源长度大于20 cm的情况;得出不同线源长度下3种入渗模型的经验公式,3种入渗模型入渗率的经验公式精确度均高于累积入渗量的精确度,3种入渗模型累积入渗量的计算值均高于实测值.该研究结果可为垂直线源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周客; 宋福如; 程东娟; 王利书; 齐鸣
    • 摘要: 有机硅功能肥作为一种改良盐碱地新型复合材料,具有施用简便易行、周期短、能够大面积推广等特点,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有机硅功能肥和秸秆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盐碱土水分运移和电导率的影响,设置了4个施用量,分别为0.5%、1%、1.5%、2%。结果表明:随着有机硅功能肥和秸秆施用量的增加,湿润锋运移和累积入渗量不断减少,其中,秸秆对湿润锋运移和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大;有机硅功能肥和秸秆均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含水量,添加秸秆增加土层含水量比有机硅功能肥更明显,相同施用量下,0~2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的增加量依次为-1.10%、0.36%、2.40%、5.25%。土壤电导率结果表明,在土层深度0~10 cm,电导率随着有机硅功能肥施用量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均低于对照组;在土层深度10 cm以下,电导率随着有机硅功能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层深度15 cm以下,处理组大于对照组;在秸秆施用处理下,电导率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大于对照组;其中,相同添加量下,有机硅功能肥比秸秆在0~10 cm土层平均电导率降低量依次为30%、39%、47%、54%。由此可见,有机硅功能肥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提升盐碱土的脱盐率,有助于盐碱土壤质量改善,这为有机硅功能肥在盐碱土治理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刘淙琮; 王利书; 杨宝斌
    • 摘要: 以2种土壤包括耕层土(SCK)和压实土(NCK)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个土壤压实层深度5 cm(T1)、10 cm(T2)和15 cm(T3)进行一维入渗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水分入渗过程和水分剖面分布情况及土壤不同压实层深度对水分入渗的影响,以期为田间耕作保墒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入渗过程中,初始入渗率较高,后呈幂函数式下降直至稳定入渗率,入渗相同深度时,SCK处理的入渗率显著大于NCK处理,其它处理随着压实层深度的增大,入渗率偏大,但达到稳定入渗率时,随压实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累积入渗量呈先快速增长后稳定增长的趋势,入渗相同深度时,SCK处理的累积入渗量显著大于NCK处理,入渗初期,相同入渗深度,累积入渗量随压实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如水分入渗至5 cm时,T1、T2和T3累积入渗量分别为13.7、13.8、14.1 cm,在入渗后期,相同入渗深度,累积入渗量随压实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如当水分入渗至15~20 cm时,以上处理的累积入渗量则分别为4.7、4.3、4.1 cm;入渗完成后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相对于耕层土对照(SCK),压实层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上层土壤的含水量,并且随着压实土层深度的增加,促进了水分在上层的储存.
    • 李喆; 胡斐南; 杨志花; 郭威震; 王子龙; 赵世伟
    • 摘要: 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我国东北黑土区肥沃耕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双重影响,因此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及其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设置5个电解质溶液浓度梯度(1,0.1,0.01,0.001,0.000 1 mol/L)来定量调控土壤颗粒表面电场,研究不同电场强度下黑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水分入渗特性。结果表明:(1)随溶液电解质浓度的减小,土壤颗粒表面电位(绝对值)和电场强度均增大,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出先急剧减小而后保持稳定的趋势,0.01 mol/L是团聚体稳定性发生变化的转折点。(2)在水分入渗过程中,随入渗溶液电解质浓度的减小、土粒表面电位(绝对值)和电场强度的增大,湿润锋运移位置、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均减小。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均随电解质浓度的降低表现出先急剧减小而后保持稳定的趋势。(3)土粒表面电场通过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改变土壤孔隙通道,进而影响水分入渗过程。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土粒表面电场对东北黑土区水分入渗及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可为黑土区土壤水分高效利用及土壤侵蚀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