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铵态氮

铵态氮

铵态氮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5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63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三届青年论坛会议等;铵态氮的相关文献由32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生秀、沈其荣、李东坡等。

铵态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4 占比:90.95%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2.42%

专利文献>

论文:63 占比:6.63%

总计:950篇

铵态氮—发文趋势图

铵态氮

-研究学者

  • 李生秀
  • 沈其荣
  • 李东坡
  • 武志杰
  • 马娟娟
  • 刘秋丽
  • 吴良欢
  • 徐国华
  • 朱毅勇
  • 杨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钟珍梅; 杨庆; 游小凤; 邢世和
    • 摘要: 为了探明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降解后红壤可溶性氮及氮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好气恒湿培养法,研究占红壤质量0.5%(T1),1%(T2)和2%(T3)的圆叶决明添加至红壤中,培养7~88 d内红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和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圆叶决明后,红壤NO_(3)-N和NH_(4)^(+)-N含量在培养前期降低,培养中期增加;而整个培养期SON含量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均增加,且圆叶决明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显著。NO_(3)-N和SON含量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可用2次或3次函数方程拟合;而NH_(4)^(+)-N含量可用线性函数拟合。氮水解酶与NO_(3)-N负相关,与NH_(4)^(+)-N和SON正相关,且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蛋白酶>天冬酰胺酶>脲酶。综上,添加圆叶决明提高了红壤供氮水平和红壤氮转化能力。
    • 朱陆伟; 张智钧; 白翠华; 姚丽贤
    • 摘要: 研究龙眼幼苗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35°C)和不同氮营养(硝态氮、3/4硝态氮+1/4铵态氮、1/2硝态氮+1/2铵态氮、1/4硝态氮+3/4铵态氮铵态氮)供应条件下吸收氮素的动力学特征,比较龙眼吸氮能力变化,并探讨龙眼对氮形态的偏好性,为龙眼不同季节(物候期)选择适用氮肥形态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温度和供氮形态对龙眼吸氮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在中低温度(10~25°C)等量供应硝态氮和铵态氮条件下,龙眼根系吸收氮素(硝态氮和铵态氮之和)的最大吸收速率(I_(max))最高或较高,而亲和力(Am)和离子吸收补偿点(C_(min))则随温度和氮形态变化不大,故此时龙眼吸氮能力强。在高温(30°C)且仅供应铵态氮时,根系具有最高I_(max)和A_(m),同时C_(min)最低,最有利于龙眼吸氮。在极端高温(35°C)时将铵态氮和硝态氮以3∶1的比例配合供应,则I_(max)最高,A_(m)较高且C_(min)较低,有利龙眼对氮素的吸收。另外,等量硝态氮和铵态氮共存条件下,龙眼在低温(10~15°C)时吸收铵态氮的I_(max)更高、A_(m)更强而且C_(min)更低,明显偏好铵态氮;在中高温(20~35°C)时吸收硝态氮的I_(max)更高,但A_(m)更弱且C_(min)更高,对氮形态的偏好性不明显。对照华南龙眼生长物候期,建议在龙眼秋梢生长期施用铵态氮为主、硝态氮为辅;在花前至小果期可以1∶1的比例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果实膨大期,可全部施用铵态氮或以3∶1的比例施入铵态氮和硝态氮。
    • 陶宝先; 王晶东; 陈庆海; 马澍; 袁海燕; 陈永金; 王浩
    • 摘要: 大气氮沉降增加能改变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影响滨海湿地植物的养分再吸收。目前研究多关注氮沉降量对养分再吸收过程的影响,且研究集中于叶片,鲜有研究区分不同形态氮素对植物不同器官养分再吸收过程的影响。通过两年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硝态氮、铵态氮添加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茎养分再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氮添加均显著增加叶、茎的氮、磷含量(P<0.001),增幅达32.74%-43.22%(氮)、30.91%-36.51%(磷)。叶片氮的再吸收效率为54.14%-67.66%,茎氮的再吸收效率为50.60%-62.85%。叶片磷的再吸收效率为56.80%-70.38%,茎磷的再吸收效率为77.43%-84.95%。两类氮添加均显著降低氮、磷的再吸收效率(P<0.001),但两类氮添加处理下的养分再吸收效率无差异。叶、茎氮的再吸收效率无差异,但茎磷的再吸收效率明显高于叶(P<0.01)。总之,氮添加降低芦苇对氮、磷的再吸收效率,且茎对养分的再吸收也具有不可忽略的贡献。
    • 焦亚青
    • 摘要: 为研究无机氮在不同条件下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土壤类型、植物群落和土地利用方式为条件,研究了不同情况下的铵态氮、硝态氮时空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受有机质含量、含水量、温度以及pH的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得到明显改善,使无机氮在土壤中出现明显的时空差异。近年来,有学者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室内模拟研究以及冻融模拟实验等方法对无机氮进行研究,但是仍具有局限性。
    • 高晶晶; 李龙国; 谭霄
    • 摘要: 为探明镉和硅及其相互作用对NH4^(+)在土壤中吸附过程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设置两个镉添加水平(2.5,5 mg/kg),3个硅添加水平(0,100,200 kg SiO_(2)/hm^(2))及对照组,共7组处理,分别记为CK、Cd_(2.5)、Cd_(5)、Cd_(2.5)S_(1)、Cd_(2.5)S_(2)、Cd_(5)S_(1)、Cd_(5)S_(2),测量各处理土壤对NH_(4)^(+)的等温吸附曲线,并采用线性模型、Freundlich模型以及Langmuir模型等五种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土壤中Cd^(2+)与NH_(4)^(+)的竞争吸附,镉含量越高,土壤对NH_(4)^(+)的吸附能力越差,重金属污染增加了面源污染的风险;硅添加能显著提升含镉土壤对NH_(4)^(+)吸附,吸附量和吸附率具体表现为Cd_(5)
    • 张斌强; 张晓; 陈宏; 杨清俊; 王春芳; 曹艳; 李海营; 张佩利; 郭景丽
    • 摘要: 为考察新型尿素在不同含水量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转化规律,以农用普通尿素、缓释尿素、含氨基酸尿素、含硝化抑制剂尿素、含腐殖酸尿素为试验对象,以不施尿素为空白对照(CK),土壤田间持水量设定1%(低含水量)和20%(高含水量)2个水平,开展了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前6 d各处理的高含水量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高于低含水量土壤的,之后铵态氮在2种土壤中的含量出现不同变化趋势;与低含水量土壤相比,高含水量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变化较大;在整个培养期间,各处理的土壤净氮硝化速率在2种土壤中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5个施尿素处理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2种土壤中的差异较大,施用农用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低含水量土壤中的变化幅度较小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不同尿素产品的适用范围。
    • 袁在翔; 关庆伟; 邹朋峻; 谷雨晴; 吴茜; 金雪梅; 陈霞
    • 摘要: 探讨农田转化林地对土壤可溶性氮的初期影响,及其在不同造林树种和土层中的差异,为城市森林营造中的树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以邻近传统水稻田为对照,分析农田转化林地7 a后,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纯林林地0铵态氮(-15.12%);(2)可溶性氮在各纯林土壤中的降幅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香樟林地、水杉林地、重阳木林地;(3)0铵态氮的损失量分别占0
    • 马新超; 马国财; 王海瑞; 张凯浩; 杨鸿基; 高亚宁; 王旭峰; 轩正英
    • 摘要: 【目的】探究温室砂培黄瓜在不同水氮施用下的基质剖面水盐、氮的分布运移特征及黄瓜产量的差异。【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进行了砂培黄瓜水氮耦合田间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隔20 d测定各处理4个基质层的含水率、EC值、硝态氮量、铵态氮量,并统计了黄瓜产量,研究水氮耦合对温室砂培黄瓜基质剖面水盐、氮运移及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灌水水平是影响砂培基质含水率的主要因素,基质剖面上的水分分布表现出湿润峰明显向深层运移的趋势;膜下滴灌有“抑盐压盐”的作用,避免过量灌水施氮是防止基质盐分富集的有效措施;基质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总体上表现出易随水分迁移的特性,黄瓜根系对于铵态氮的吸收存在阈值;黄瓜产量随着灌水水平和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符合报酬递减规律。【结论】综合考虑基质剖面水盐、氮的分布运移、黄瓜产量及水氮投入等因素,本研究推荐的水氮耦合方案是灌水上下限设置为80.20%~89.40%、60%,施氮量控制在623~917kg/hm^(2),能够保证黄瓜较好的生长环境、减少水分和氮素淋失风险、避免产生次生盐渍化危害、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黄瓜产量,可为温室砂培黄瓜水肥一体化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和苗苗; 田汝响; 郑夏萍
    • 摘要: 稻田土壤中铁的氧化还原过程与氮素的固定及损失关系密切,为更好地了解活性铁与氮素赋存的数量关系,采集杭嘉湖平原萧山、余杭、长兴、桐乡、平湖等地典型稻田土壤样品,通过分析水稻土中活性铁及不同赋存形态氮素的含量,探究稻田土壤氮库与活性铁及其他理化因子的数量关系,以期为稻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地稻田土壤以桐乡与长兴水稻土中Fe(Ⅱ)含量最高,Fe(Ⅲ)及络合铁含量在余杭水稻土中高于其他样点土壤,而平湖稻田土中3种活性铁含量均最低.平湖样点土壤总氮及铵态氮含量低于其他样点,而硝态氮、亚硝态氮存留量最高;长兴与桐乡样点稻田土中铵态氮含量较高,但硝态氮存留量较低.5地土壤中总氮、铵态氮及硝态氮与各基本理化性质之间无相关关系,但硝态氮与3种活性铁成分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铵态氮、总氮含量则与Fe(Ⅱ)显著正相关,说明活性铁影响稻田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存留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稻田土中不同形态氮含量受活性铁及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pH等关键理化性质的协同控制.
    • 陈盛; 黄达; 章二子; 朱建彬; 郭相平
    • 摘要: 【目的】秸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资源总量丰富,利用潜力巨大,其中秸秆还田为最主要利用方式。研究确定秸秆隔层埋深以及最优的水氮组合,为秸秆还田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秸秆埋深(表面覆盖、埋深20 cm、埋深30 cm)配合不同灌水量(80%Iw、Iw、120%Iw,其中Iw为灌水定额)和不同施氮量(180、225、270 kg/hm^(2))下,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土壤无机氮量及和酶活性受到的影响,对比分析秸秆埋深、灌水量和施氮量耦合作用下对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量和脲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和影响效果。【结果】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施氮量和秸秆埋深显著影响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高施氮量和秸秆埋深20 cm可显著提升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灌水量对下层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影响显著(P<0.05),增加灌水量有利于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向下层土壤运移;秸秆埋深对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影响显著(P<0.05),秸秆埋深20 cm可有效提升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秸秆埋深20cm具有较优保水保肥作用。综合考虑土壤无机氮量、酶活性、作物生长特点和节水需求,当前水肥管理模式下,秸秆埋深20cm,灌水量80%Iw,施氮量270 kg/hm^(2)为最优组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