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祁连山

祁连山

祁连山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大气科学(气象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1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59篇;相关期刊886种,包括丝绸之路、生态学报、甘肃科技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同位素地质新技术新方法与应用学术讨论会等;祁连山的相关文献由345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贤德、王顺利、赵维俊等。

祁连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01 占比:95.05%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2.61%

专利文献>

论文:59 占比:2.34%

总计:2526篇

祁连山—发文趋势图

祁连山

-研究学者

  • 刘贤德
  • 王顺利
  • 赵维俊
  • 汪有奎
  • 敬文茂
  • 张学龙
  • 王金叶
  • 车克钧
  • 马剑
  • 金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生贵; 郭海霞
    • 摘要: 以祁连山地区为例,首先概述该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概况,其次探讨该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最后针对该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 任小凤; 张娟; 闫春鸣; 樊新华
    • 摘要: 以构建田园综合体理念为基础,依托现代林业技术进行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新思路。将生态林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田园综合体”为基本建设模式,探索生态林业视域下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径是具有前瞻性的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目前林业生态与田园综合体相结合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还比较少,且研究都比较宽泛,对其的探索也比较单一。因此,本文以位于祁连山北麓中段的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乡村振兴项目“丝路田园”为例,结合项目建设内容及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生态林业视域下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河西走廊生态林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张志斌
    • 摘要: 新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断提高,林业资源培育成为林业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是林业资源建设、开发和保护的关键,通过优化和完善相关技术,提高林业建设质量。以甘肃祁连山为例,分析了现代园林育苗技术的重点及造林技术。
    • 摘要: 巍巍祁连山,滔滔金川河,孕育出一片风光旖旎的土地,甘肃永昌。2000多年前,自汉武帝打通西域,将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之后,这里就成为了历史悠久的辽阔牧场,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永昌肉羊则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臻味,声名远播。永昌,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海拔在1452~4442米,全年日照时数2884.2小时,年平均气温4.8°C,年平均降水量273.5毫米,全年无霜期为134天。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来自祁连山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为这里补给着优质牧草,也为永昌肉羊提供了清澈的泉水。
    • 肖成年(摄影)
    • 摘要: 冬日的祁连山,显得静谧而又蕴藏着勃勃生机。“十三五”时期,甘肃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省基础性、底线性任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大见成效.
    • 李蕙琳; 黄兴富; 高锐; 叶卓
    • 摘要: 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其东段与西段的地貌以及新生代地表变形样式差异显著.在新生代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这一共同构造背景之下,引起祁连山东段和西段这些差异的深部原因尚不清晰.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密集台站观测剖面,利用P波速度结构约束下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的联合反演方法给出祁连山东段的壳内及岩石圈地幔结构.结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研究成果,对比祁连山东段和西段的岩石圈结构,探讨东、西段壳内变形方式的差异,从而揭示引起祁连山东西段这些差异背后的可能原因.东西段岩石圈结构的差异主要有:1)壳内低速层差异.在20~40 km的深度处,祁连西段(测线BB′)中地壳存在壳内低速物质(3.2~3.4 km·s^(-1)),而祁连东段(测线AA′)的中地壳并不存在低速层;2)岩石圈地幔差异.祁连西段的岩石圈地幔低速异常表现为分块的特征,而祁连东段的岩石圈地幔表现为比较统一的高速体.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祁连西段壳内强度相对软弱,地壳的缩短变形程度更大,表现为高海拔的山脉以及更厚的地壳,而祁连东段壳内变形及缩短程度相对较弱,表现为地势相对较平坦的临夏盆地和陇中盆地以及较薄的地壳厚度.东、西段壳内强度以及变形方式的差异可能与深部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相关.
    • 潘冬荣; 韩天虎; 闫浩文
    • 摘要: 时序光谱遥感植被指数是公认的监测植被覆盖变化的有效指标,在大范围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祁连山地处中国西部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对维持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祁连山区的气候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近些年来国家在祁连山实施了多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针对祁连山不同生态区植被覆盖变化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的不足,基于1 km分辨率的SPOT-VGT-NDVI光谱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空间叠置法分析了祁连山不同生态区植被覆盖时空格局、植被稳定性和未来演化趋势,探寻出敏感区域,为区域生态安全、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进而为林草部门制定祁连山保护规划和植被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2018年间祁连山植被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0.32%·a^(-1);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和帕米尔—昆仑山—阿尔金山高寒荒漠草原生态区NDVI变化率较小,仅为0.14%·a^(-1)和0.27%·a^(-1),而内蒙古高原中部草原化荒漠生态区和江河源区-甘南高寒草甸草原生态区的变化率较大,分别为0.54%·a^(-1)和0.57%·a^(-1)。空间上,祁连山植被NDVI呈现东南区域高,西北区域低,整体改善,局部恶化的趋势,恶化区域和改善区域面积分别占祁连山总面积的28.37%和40.76%;分析发现祁连山植被较为稳定,较高波动和高波动变化区域面积合计为0.22×10^(4) km^(2),占1.20%;未来呈良性发展趋势和恶性发展趋势的面积分别占祁连山总面积的42.82%和26.40%,其中持续性恶化的面积占25.56%。祁连山-植被恶化区域主要为高海拔雪线附近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中东部城镇周围地区和河湖周围的植被脆弱区域,国家应将此区域作为以后治理的重点区。
    • 何梅兴; 裴发根; 方慧; 张鹏辉; 何大双; 张小博; 吕琴音; 仇根根
    • 摘要: 为了查明祁连山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规律和地质控制因素,研究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首先,以祁连山木里聚乎更矿区三露天为研究区,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资料,开展AMT的二维和三维反演工作;其次,结合测井与钻孔资料,构建综合电性结构模型;最后,综合气源、断裂构造和冻土层等成藏要素,提出祁连山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以“东西分块、南北分带”为主要电性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泥岩、油页岩等主要地层、断裂构造的展布;从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中新发现了2个“气烟囱”式的断裂通道,呈现“下宽上窄”的特征,指示了断裂破碎带的形态,其控制着区内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位于逆冲推覆前锋带断层下盘,控矿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为主;断裂通道及冻土层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2个重要地质控制因素,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具有“逆冲推覆前锋带、断裂破碎带和冻土层发育区”的规律。
    • 叶伟林; 黄钰涵; 周自强; 朱彦儒
    •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正改变着全球水汽,进而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因此,为了明确祁连山地区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针对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21个气象站点的1960—2019年的气温数据,利用Anusplin气温插值法对祁连山区域的气温进行插值,并借助滑动平均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累计距平法等对祁连山地区的气温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呈波动式变化,但总体变暖趋势明显,年均气温倾向率为0.319°C/a;各季节气温变化差异明显,其中冬季气温转暖较早,且升温趋势高于其他季节,升温贡献率最大;气温增温幅度自东南向西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王锐
    • 摘要: 从文学地理学视野下考察祁连山与裕固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祁连山既是尧熬尔人表情达意、讲说故事的重要背景和对象,也深刻影响了当代裕固族文学的重新建构。通过裕固族文学可充分领略祁连山在裕固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与丰富价值。就艺术形态而言,祁连山既是裕固族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母题,又是裕固族文学的抒情对象和叙事空间,还是裕固族文学的精神象征和思想高地。就形象内涵而言,祁连山寄寓着裕固族文学的山水情怀与家园意识,表征着裕固族文学的自然崇拜与神性气质,映射着裕固族文学的生态关怀和忧患意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