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水利工程>第四届长江论坛
第四届长江论坛

第四届长江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1-04-18

主办单位:水利部;环保局;长江水利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长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江苏省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良岸线资源已愈来愈少,治理与利用间也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为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维护健康长江,在进一步提高长江防洪标准、整治河道的同时,加强岸线利用管理,推进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是保障沿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联系江苏省为沿江开发利用服务的长江治理发展进程,分析了所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阐述了为推进治理、保护、利用相互协调,在编制江苏省长江干流防洪规划时,同步编制江苏省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控制指导规划,以利加强管理的发展需求;提出了统筹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原则、任务与综合措施;通过评价岸线资源条件,分析岸线开发利用与长江河势控制、防洪安全、河道整治的相互关系,将岸线划分为不同利用保护要求的功能区,提出不同岸段开发利用条件、适宜利用的方向布局,以及开发利用的制约条件和相应引导、管理意见;并就推进协调发展,提出进一步完善综合保障能力的措施.
  • 摘要:根据1998-2009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和环境调查数据,运用群落生态学梯度分析方法,探讨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格局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中,鳀科(Engraulidae)、鰕虎鱼科(Engraulidae)、银鱼科(Salangidae)为仔稚鱼优势种类,鱼卵的优势种类主要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包含3个群聚组:①以矛尾鰕虎鱼为优势种的河口组;②以康氏小公鱼和鯷鱼为代表的沿岸组;③以带鱼为优势种的近海组.悬浮物和盐度是影响年度内不同生态群组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而长江丰水季的入海含沙量和水体叶绿素a含量是驱动秋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分布年度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
  •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明确提出"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三条红线"管理.本发言中介绍了鄱阳湖的水资源禀赋和目前水资源保护面临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建设水资源调配控制性工程、建设全省水资源管理系统、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健全水资源保障应急体系、完善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并且要强化水资源管理各项保障措施,包括加强领导,明确考核责任,实行严格问责制、完善法规,强化执法监督等。
  • 摘要:长江口作为世界第三大河口,蕴藏着丰富的淡水、泥沙、滩涂湿地及生物资源,拥有优良的航道、港口和岸线资源,长期以来为沿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加强长江口系统监测和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实施长江口系统监测,形成特大型河口水文监控网络有助于开展长江口综合研究,揭示长江口动态演变规律加强各方统筹,形成长江口系统监测和综合研究的长效机制,河口是流域活动的承载体,有的专家称之为流域的"脉搏"。开展长江口的系统性监侧和综合研究,既是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全流域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流域统筹协调,加强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综合调度。依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协调推进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充分考虑长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沿江区域产业布局,推进全流域节水减排,共同保护母亲河。二是进一步强化部市合作,深化对河口问题的监测和研究。长江口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无论是系统监测、综合研究,还是信息共享、成果应用,都希望得到水利部、科技部、交通部、环保部、国家海洋局等国家各部委和流域机构,以及兄弟省市的支持。这是推进长江口系统监测、科学研究和综合整治、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目前上海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对于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摘要:长江下游江苏段为藕节状分汊河型,受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水动力条件复杂,河床沙细易动.自江阴以下江面展宽,洲滩众多.江苏段历史上河道演变表现为汊道兴衰交替,结合水沙条件的变化分析了近期不同汊道类型的演变特征,反映了江苏段汊道演变经多年整治控制,总体趋向稳定,已为防洪保安和两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沿江快速发展,社会和经济对河道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长江下游澄通河段综合整治规划为例,利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手段分析研究了洲滩及其岸线开发利用,深水航道治理等整治方案引起的分汊河道潮波传播变形、潮量变化和汊道分流调整等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以及各汊道河道演变特征,结合江苏段不同类型分汊河道的治理经验阐述在河道治理、开发和保护中的科学依据和启示.针对长江下游江苏段河道治理提出分汊河段洲滩稳定、分流格局控制和顶冲岸段守护的整治原则,结合长江口12.5m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初步探讨各河段的整治措施.
  • 摘要:基于长江口深水航道中段航槽2个断面2个连续潮周期内的潮位、分层流速、含沙量、水深等水文资料,运用等面积时变网格法并编制处理程序,分析计算北槽断面的水、沙通量及悬沙输移的动力机制.在这两个连续的潮周期内,两断面的悬沙均是向外运输的,水、沙通量均随潮流的振动而变化,并与潮流变化几乎成同一相位.长江口北槽在这两个连续的潮周期内拉格朗日余流输运和潮泵效应占主导作用,而剪切作用贡献很小.通量输移的主要机制是潮流的对流输移,几乎贡献了断面每个时刻的总通量,侧向和垂向剪切扩散次之,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其他作用很弱.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拟舍得到了断面水通量、沙通量与流速、单宽通量相关性较好的关系式.
  • 摘要: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人为调控的方式来分配水资源。据统计,全球60%的河流连续性被水文调节所破坏,其中106个主要流域中有46%修建了不止一座大坝。世界范围内,对河流进行水文调节导致了环境恶化,也催生了环境流量评价这一门学科。介绍了环境流量的定义,分析不同定义之间的差别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水文学法、水力分级法、生境模拟法和整体法等四种环境流量方法类别,以及Tennant法等典型评价方法进行优缺点和适用性分析.概括了环境流量评价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国内外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为其他河流的环境流量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认为,环境流量评价的每个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对同一河流或断面进行环境流量评价,由于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同,评价结果差异很大.对于现有的评价结果,没有统一标准评价其是否合理,可信度不高.到目前为止,环境流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和定义,包括环境流量,生态流量,生态环境流量,河道内需水流量,环境需水流量等。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范围界定不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流量的保护目标既要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命组成又要包括非生命成分。生态和本文所指的环境流量同时涵盖了环境和生态两个保护目标。环境流量评价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评价河流原始水文情势中有多少水应该继续流向下游或流到洪泛区以维持生态系统特定的、重要的特征,主要指生态与环境用水,不考虑下游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尽管两者有相当部分是重叠的。如果同时考虑下游人类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则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环境流量。截至2003年,已经发展了至少207种环境流量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分为四种:水文学法、水力分级法、生境模拟法和整体法。由于缺乏长期的生态监测,生境模拟法和整体法等较为综合的方法在我国实施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但这些方法还处于试验阶段,结果没有得到验证,要广泛应用于我国同类型的河流,还需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为了促进环境流量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实施,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使流域和水资源管理中的环境流量问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数据的监测工作,以使环境流量评价具有更科学的信息支撑,从而得到更加合理的评价结果。
  • 摘要: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安徽长江河势变化明显,崩岸强度增加,严重影响了防洪工程安全、航道稳定、岸线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本文介绍了安徽省长江河段水文泥沙特点,根据水文站监测的数据,说明了来水来沙的变化特点,紧接着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以来,安徽长江不同河段的河势变化情况,指出目前河道主流左右摆动幅度较大,汊道分流分沙比变化明显,洲滩槽冲淤频繁。进而又分析了河段崩岸情况,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改变,主流顶冲点上提下移,河岸崩塌范围扩大,加之已实施护岸工程段标准较低,且缺少正常维修经费,目前安徽省长江崩岸险情十分严重。据统计,安徽省长江崩岸区76处,崩岸区总长度418km,其中江心洲崩岸16处,崩岸长度83km,扣除江心洲崩岸长度后,两岸崩岸长度占总岸线740km的45%。根据目前的河势和崩岸状况,提出了应对之策,比如稳定长江两岸岸线,重点守护新崩岸段,加固仍存在险情的已护岸工程段;加固重点河势控制工程,确保重点河段河势稳定;同时开展江心洲守护工作,稳定河势,改善民生。
  • 摘要:青海地处世界屋脊,面积72万km2,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这里是名山大川的故乡,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等山脉横亘东西.高山融雪汇成无数细流、奔腾不息,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灿烂文明.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在39.5万km2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沼泽,冰川总面积1800多km2,是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三条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700多亿m3,哺育了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被世人喻为"中华水塔".可以说,三江源不仅是中国与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也是十多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更是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区生态虽然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清醒地意识到,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愿以更加自觉的态度,与全国一起承担起保护三江源的历史责任,为绿色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愿以更加科学的精神,与全国一起探索三江源地区生态得到保护、民生得到改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共赢之路,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建立在长效、可靠、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上。面向未来,愿与各方面一道,共同努力,把三江源建设成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完善三江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转变三江源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动三江源地区开展碳汇交易、努力构建三江源绿色文化体系。
  • 摘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万里长江以宽广的胸怀,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孕育了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滋养了江苏10万km2大地.可以说,长江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发言中江苏省副省长先介绍了长江与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强调了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长江防洪保安能力、长江水资源保障能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岸线利用提出新要求,加强长江治理与保护,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规划是重要前提,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取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长江环境治理力度,必须切实增强长江保护意识,保障长江可持续发展利用。
  • 摘要:本文是代表国家林业局进行的发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林业部门的职责,林业部门承担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荒漠化是地球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同时,这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又是十分巨大的资源库、能源库和基因库,在丰富物质产品、繁荣社会经济中占据着基础和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为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坚持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建设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开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最后一定要加强生态科学知识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摘要:安徽省将以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省部合作,完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河势控制和崩岸整治,开展主要支流治理,加快重要城市、重要区域、重要河口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沿江整治和中小河道、险闸险库加固、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重点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建立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统筹江河湖库水源,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皖江产业转移集中区等重要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引江济淮跨流域调水工程,从根本上改善重点区域水资源条件。构建河湖水生态保护体系。坚持绿色承接,强化排污管理,加强长江水功能区和沿江湿地保护,开展闸坝防污控污调度,积极构建皖江城市带生态水系。修复江湖连通条件,争取尽快实施引江济巢工程建设,推动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加强长江岸线资源有效管理。长江干流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和优越便捷的港口岸线,是皖江经济带建设的宝贵资源。要统筹堤防加固、河势控制、崩岸治理、航道整治、港口建设和土地利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利用、有效保护、强化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长江干流岸线资源效益。加大依法治水管水力度。落实《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涉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进一步健全水行政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肃查处侵占河湖和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等违法行为。加强省际间的沟通与协作,科学利用长江资源,着力保护好沿江水生态环境,为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摘要:今年长江流域旱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暴露出汉江流域综合管理存在多处问题,也显示流域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创新流域综合管理方式,促进流域管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针对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涉及部门地区行业企业众多、现有的管理体制效能低的问题,建议设立由流域内省政府及相关市县以及各相关部门组成的汉江流域综合管理机构,负责流域开发与环境保护具体工作,并为流域开发与管理提供组织保障。授予其统一管理流域内事物权利,在汉江流域保护与开发利用上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统一监管、统一行动。各地、各部门应共同致力于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开发。考虑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建议把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湖北省政府的代表,处理相关事宜,争取合法权益。以武汉为试点,积极探索、推广建立汉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制度,打造一批节能、降耗、减污、增效"零排放"企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非常复杂又往往不可预见。鉴于中线调水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巨大风险,吸取国外调水的教训,建议国家设立汉江中下游生态风险基金,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建立风险应急机制、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实施科学合理调配加强流域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高度重视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 摘要: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Maryland大学的全球1km×1km土地覆盖数据,并参考LDAS(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的成果,构建了大尺度陆面模拟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模型及其参数库进行水文模拟试验,结果表明VIC模型能较好的嘉陵江流域各典型站的径流过程,1961-1991年月径流过程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确定性系数在90%以上,此模型可以作为水资源系统的气候评价模式的有效工具.
  • 摘要: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指水是一种母体资源和核心资源,既是水能资源、水生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地、矿产多种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条件.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指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既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的血脉,还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与生态系统之间关联紧密,不可分割,各种要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水量水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十分敏感,生态环境改善离不开水的保障.基于这些认识,世界各国都把粮食、石油和水作为三大战略资源,我国也明确地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而保障防洪安全、解决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已经成为我国水利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对上述重大问题研究的进展和突破,将为各流域的治理开发与保护提供有效的实施依据和关键技术。重点科技问题包括:①长江水库群综合调度与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②古贤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对黄河下游水沙调控作用与机理;③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综合治理技术;④珠江流域洪潮预警预报与压咸调度关键技术;⑤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控制与修复关键技术;⑥海河流域河道萎缩对防洪安全的影响及对策;⑦长三角水网区江湖水系联通及水资源调控关键技术;⑧气候变化条件下西北内陆河流域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 摘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存在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我国温度、降水、河川径流等水资源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水文情势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结合当前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领域最新进展,揭示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暴雨、高温干旱、河川径流、水资源需求等要素的变化机理.最后结合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阐述了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提出在未来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应适当地考虑气候变化的建议,气候变化是科学事实问题。尽管当前关于气候变化仍存在不同观点,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科学事实,并成为一个涉及自然生态系统、人类自身生存、政治外交等综合问题,是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科学难题。气候变化是气候状态的变化。气候变化是一个大尺度问题,空间范围大,时间持续长,其变化过程可以通过其特征的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断。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然的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或是由于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中持续的人为变化。关于全球变暖的认识。全球变暖趋势的驱动力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在此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全球变暖的总趋势不会有大变化;但必须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是整体上变暖,有些地方在某些时段可能呈偏冷状态,如2009年冬天的北半球寒冷。短期的气候异常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应当把长期的全球变暖趋势和局部出现的短历时寒冷天气混为一谈,更不能认为这两者相悖。相反,这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已经对水利、农业、林业、生态、健康等自然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来这些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是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将可能导致洪涝干旱等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可能继续维持我国南涝北旱的格局,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在未来的规划和管理均需适当地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问题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问题,是世界范围的科学问题和政治问题。但是限于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气候变化领域还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影响机理不清楚,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积极、谨慎、认真地应对。水利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水产生的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节约能源,水能资源开发,核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水资源保障,加强水土保持、湖泊湿地保护增加碳汇等。
  • 摘要:第四届长江论坛的主题是"长江与区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江论坛的主题也可以是"水让生活更美好",或"水就是生命".另一方面,水也可能意味着"死亡".干旱或者劣质水可以致人死亡,洪水也能夺人性命.水是一切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乡村地区,也无论是中国、瑞士或其他国家.水资源压力增加了相关利益方的冲突,也代表着巨大的挑战.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简称流域管理)要求从一个新的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水体应该放在整个流域水系中进行考虑,并作为流域中的一个单元进行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部分,有时会在一个地区采取某些行动和干预措施,终将会影响其他地方的形势.该文则明确了如下几点要求,这些要求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可能都适用。①气候变化。在高山地区,预期将会有更大强度和更高频次的极端天气事件。因此,制定出面向未来的和有效的对策措施保护民众免受自然灾害是非常重要的。②风险对话。风险对话有助于当局、政治家和社会基于对多方合作的预防措施的需要的了解。在规划安全措施以及优先考虑相应的投资时,风险对话是风险度适宜的决策基础。③剩余风险。自然灾害无法准确预测,也不能保证绝对免遭自然灾害。因为气候变化的因素,剩余风险的评价变得愈来愈重要。④土地利用。在预防自然灾害面前,空间规划是个重要因素。然而,过去的经验表明,依靠空间规划将现有的自然灾害风险尽力维持在目前的风险水平上是非常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如前所述,干旱可以致人死亡,洪水也能夺人性命。因此,通过天然湖泊或人工湖对径流进行调蓄变得愈来愈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瑞士为了水电开发设计了许多大坝。居民区密度的日益增加和财产价值的稳定上升增大了洪水风险。因此,许多人工湖已经变成了或正在变成多功能蓄洪区。在分析其他国家的多目标工程项目时,认为三峡大坝的选址经过了很好的评估,多个可持续性目标经过了仔细的平衡。
  • 摘要:本文在水资源产权配置过程中引入蓝水和绿水的概念,分别建立了不同准则下只考虑蓝水分配和同时考虑蓝绿水分配的流域水权配置模型.对区域间传输水量做了深入探讨,并且指明了该参数在调水行为中(区内调水和区外调水)的实际意义.将此模型应用于汉江流域的水资源配置中,针对汉江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分汊型河流流域的处理方法,得到了每种模型不同准则下各个分区的水权分配结果.为汉江流域初始水权界定方案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长江是横贯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重要纽带长江作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江河,横跨我国华东、华中和西南三大经济区,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干流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600多条支流延展至全国742个县市.她不仅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而且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特别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本文介绍了长江与区域的紧密关系,其发展离不开长江,并介绍了为应对目前的形势,必须着力打造安澜长江,增强区域防洪减灾能力维护健康长江,确保区域经济永续发展构建和谐长江,推动区域社会管理创新共谋福祉长江,提升区域人民幸福指数。
  • 摘要:江苏沿江地区位于我国沿海与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结合部和长三角的核心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本文回顾了江苏自2003年起首轮沿江开发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临港产业集聚更为明显,沿江产业带初步形成岸线利用与港口建设步伐加快,航运物流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临江城镇功能不断加强,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促进跨江联动开发。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新一轮的沿江开发,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加快创新和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以岸线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港口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优良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开发园区和城镇建设为依托,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策实施为保障,将江苏沿江地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纽带和江苏科学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 摘要:长江流域在建或规划建设的大坝数量为全国之最,这为支持快速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急需的清洁能源.中国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淡水养殖业和内陆捕捞渔业(占全球捕捞鱼产量的1/4以上),其中大部分来源于长江(长江至少有370种鱼类).本文对长江水电和渔业资源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对鱼类种群下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缓解水电开发的影响、保护渔业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探讨.尽管水电开发具有一定的经济环境效益,但它对内陆捕捞渔业和淡水养殖业及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坝对鱼类运动造成阻隔或时滞、水轮机对鱼类造成的死伤、栖息地变化或淹没、环境流改变、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平衡关系打破、河流连续性理论和洪水脉冲理论描述的生态过程受到干扰.长江1954年的年捕捞鱼产量约为427,000t,目前下降到100,000t,不及1954年年捕捞鱼产量的1/4.长江干支流梯级有多个水头差100m以上的水电站,大部分没有建设过鱼设施,这可能是造成鱼产量下降的部分原因.虽然对缓解威胁鱼类资源的不利环境影响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还是很复杂.通过建设过鱼设施有可能部分缓解这种影响,其他措施如增殖放流站和集运鱼系统等可能也是需要的.目前过鱼设施成功的先例和经验主要基于北温带地区而且大多针对鲑鳟鱼类,应用于中国鱼类还存在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武汉河段近期演变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三峡建成初期武汉河段的河道治理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近期治理的措施.尽快明确武汉河段的治理方向、促进武汉河段全面治理、尽快开展武汉河段近期河势控制工程、尽快启动白沙洲河道的综合整治、开展武汉河段洲滩控制利用工作。
  • 摘要:河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开放系统,能够跟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对来自系统外部的扰动做出反馈.它能够针对系统外部的扰动做出自我调整,再达到新的系统平衡.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运行已经对长江河流系统的边界条件,对长江河流系统的长期均衡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并将持续很久.长江中游,尤其是三峡下游河道的河势将对来自三峡工程对整个河流系统的扰动进行逐步调整,做出相应的反馈.本文选取了长江中游的沙市河段作为典型河段分析了该河段河流系统的河势变化.由于三峡水库的调节作用,沙市河段的流量过程变得越来越平滑,没有出现极大的流量峰值或者极小的流量谷值.三峡下游河段的泥沙粒径变粗,尽管存在下游河段的大量冲刷,水流含沙量降低,同时输沙率降低.河势为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河道深泓线每年都剧烈的摆动.由于泥沙和水流边界条件的变化,河道地形也每年也改变了很多.因此,扰动的河流系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 摘要: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框架,探讨了全球气候模型(GCMS)的输出尺度降解技术,构建了汉江流域9km×9km的VIC分布式水文模型,利用全球气候模型与VIC分布式水文模型在统计降尺度技术下进行耦合,预测汉江流域未来的径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未来90年间,汉江水资源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可为中线工程及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
  •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的现状情况,分析了岸线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了长江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措施.长江岸线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岸线利用与保护是一项迫切又艰巨的任务。随着沿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岸线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合理利用和管理好长江岸线资源,提高岸线利用的效益。针对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措施:完善规划,协调发展稳定河势,确保安全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治理河道,促进发展控制利用,保护环境严格程序,加强管理等。
  • 摘要:兴水利、除水害,事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水资源安全,事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十一五"期间,西藏共完成19个水利大项目建设,实际完成投资是"十一五"规划投资的1.63倍.水利大发展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防汛抗旱工作得到加强加快民生水利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围绕粮食安全生产、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加大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县农田水利建设,建成完善的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灌溉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快对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河流治理,加大雅鲁藏布江重点河段治理力度,完善地(市)所在地堤防,加强有防洪任务的县城及重点口岸防洪工程建设,防洪标准分别达到100年、50年和30年一遇,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城镇防洪体系。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提高乡镇、村庄、人口密集区防洪能力。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以电代薪"工程建设。探索建立西藏高原水资源保障和水土保持生态奖励机制实施一批水利骨干工程,解决西藏工程性缺水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南支河段徐六泾节点形成以来南支河段河床演变的分析,研究了白茆沙水道附近扁担沙的演变规律和影响扁担沙稳定的主要因素.将扁担沙演变与上下游河势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初徐六径节点形成以来,扁担沙发生切割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扁担沙体的稳定既与南支上段条件即大洪水、白茹沙的变化、白茹沙南北水道的流量分配有关,又与南支下段条件即南、北港的分流有关,而南、北港的分流条件与上游白茹沙河段变化南支下段的水沙运动特性和河势格局紧密相连,因此,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扁担沙体不稳定的原因。
  • 摘要:本文介绍了流域规划是西班牙水资源管理的根本.西班牙水利管理的基础知识:西班牙在此领域是先驱者.第一个流域联盟是埃布罗,流域规划.流域计划是规划的基本工具;有助于西班牙流域资源的管理.通过参与和达成共识,寻求在各个流域的一个水条约,流域资源的综合管理及利益相关方协商,并说明了法律框架、水资源利用、旱洪管理、环境修复,以及供水、河道整治与水质计划与基础设施和灌溉现代化等相关内容。
  • 摘要:长江南京八卦洲汊道经历主支易位的演变.经长期治理河势基本稳定,左汊仍处在缓慢衰退之中.分流比减小,河床淤积抬高,影响到了左汊沿岸占南京市工业产值50%以上大型企业集群的运行安全、岸线利用需求和下游河势稳定.急需进一步通过汊道治理,稳定并改善八卦洲汊道河势,适当增加左汊分流,以满足岸线开发利用的水域及航道条件,促进沿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太湖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从长江引水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长江、河网及太湖引排关系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历史上太湖流域对长江的依赖;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引排关系的变化规律;太湖进出水量的变化趋势等.重点分析了年际、年内引排水量的变化与水资源、水环境的关系.分析表明,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江河湖引排关系,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增强引排能力.历史上处理太湖流域水问题主要依靠长江,排水入长江、引水靠长江,太湖历来就是长江的一部分,加强太湖流域与长江的沟通是处理好太湖洪水、水资源、水环境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目前太湖流域沿江的引排能力已显不足,为形成太湖河网地区水的有序流动,需要加大区域排水,排水量增加后又带来水资源量不足,因此又需加大引水能力。根据各区域地形地貌、水系及沿江潮位特点,湖西区必须显著增加引江能力,武澄锡虞需要以排为主,阳澄淀柳区增加引江能力的同时,需安排部分河道排水,以形成大的区域层面的循环。
  • 摘要:对长江上游大型梯级水库群调度管理现状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库群综合调度协调管理中面临的困境,指出了大型水库群综合调度协调的关键问题,初步提出了长江上游大型梯级水库群综合调度的协调机制.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综合调度是发挥流域水库综合效益的保证。水库群综合调度有效协调的根本途径是进行水权分配。(1)建议尽快制定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综合调度管理相关条例、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综合调度相关补偿办法,为水库群综合调度提供针对性强的法律保障,对综合调度目标的提出、水库群综合调度启动条件、实施主体、调度过程的监督管理、利益偿付、参与各方的责权划分等给出详细的规定。(2)建议尽快在相关河段设立控制断面,明确各断面的保证流量/水位,保障各方利益,为水库综合调度相关利益方的协调提供定量化的依据,有效划分各自责任和义务。(3)以三峡梯级、清江梯级、乌江梯级等长江流域现有区域梯级调度中心为基础,以点带面、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综合调度系统,为梯级水库群调度方案的制订与调度效果反馈提供支撑。逐步构建"区域一流域"两级优化中心,实现"生态友好,全局最优"的系统运行发展模式。
  • 摘要: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赖以生存而又不可替代的水资源已逐步从是农业的命脉发展成为工业的命脉、城市的命脉和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命脉,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长系列降雨、蒸发、沿江引排水量、水质等水资源要素的演变情势,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质变化的影响,在对水资源量有影响的降雨、蒸发、人类活动因素进行预测的同时,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2030年不同年型(20%、50%、75%、95%)的水资源量进行预测.从而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介绍了丹江口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周边情况,分析了影响库区水质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这四个方面,并从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政策法规、市场机制及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上马,丹江口水库水环境质量的好坏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为了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就必须尽快建立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体系,加强对库区取水、排污及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对造纸、医药、化工、采矿等重污染行业的调整,对库区造纸废水和黄姜加工废水结合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加紧库区及上游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探索运用利益补偿机制和合理确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大力推进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改善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宜林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对水源地库区生态敏感区环境状况的监测和科学、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库区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2006年,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牵头组织国际考察团队使用截线抽样法进行了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鲸目江豚属)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本文利用利用自编的R程序代码,对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循环计算获得了长江江豚在纵向(即宜昌至上海)、横向(江心至江岸)以及左右岸选择性三个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纵向分布特征显示,江豚对宜昌至上海的不同江段具有不同的栖息地选择性.武汉以下江段江豚密度显著高于武汉以上江段,高密度分布水域主要在洪湖、鄂州至华阳、南京至镇江江段;而空白分布区集中于宜昌下游附近江段和石首至岳阳江段.横向分布分析结果显示,江豚密度沿江心至江岸方向逐渐升高;与江心区相比,长江江豚更倾向于生活于岸边水域;计算表明,约80%的动物生活在离岸距离为351m的水域内.左右岸选择性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动物对特定江段的特定岸(左岸或右岸)具有特别的选择性,如在彭泽—贵池江段、南京—江阴江段江豚偏好于左岸,而在湖口—彭泽江段,江豚偏好于右岸.上述江豚特殊的生态分布特征反映了长江江豚对栖息地环境因子的特殊选择性。
  • 摘要:针对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江湖关系影响问题,本文在重点调查长江荆江河段和长江入洞庭湖四口,并参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预测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及其影响,从除害趋利的角度,提出了江湖治理的一些思路与措施,三峡工程建成运用后,长江和洞庭湖的治理,应充分考虑三峡工程的作用和影响,在深入研究江湖关系变化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加强防洪能力建设、加强治涝能力建设、加强水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加强重点措施研究、加强区域协调管理。
  • 摘要: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杰佛里·多科少将受邀发言,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与中国水利部目前都是世界水理事会董事会成员单位,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本次发言主要在美国,江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美国建国伊始,乔治·华盛顿将军就鼓励各州的代表走水路参加立宪大会。1808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领导编制的《葛兰汀报告》为美国其后一百多年的河流利用规划了发展框架。有人说是河流保障了美国的国家安全,促进了经济发展,构建了这个国家。重大水事一向是美国政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水资源管理的权力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享,这种分权的形式和程度一直在因时而变,而且水利建设的投资也随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与美国河流开发的历史密不可分,因此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立国之初,美国的工程师就是陆军的工程师,陆军西点军校是美国唯一的一所工程院校。因此,美国国会要求陆军的工程师保持港口和内陆航道的正常运行,测绘北美洲的西部地区以便修建公路和铁路。由此一来,陆军工程师兵团成为建设国家民用公共设施的主要机构。即便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公营和私营部门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实力大增,但陆军工程师兵团负责国家民用公共工程方面的职责却未曾改变。目前,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民用工程项目管理着美国的大部分河网。美国河流的综合利用管理机制几经变化,成功与失败交织,同时水资源综合利用给的河流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20世纪20-30年代,田纳西流域的大部分居民都没用上电,几乎1/3的居民缺乏像冲水厕所那样的卫生设备。像今天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居民一样,当时流域内的大部分居民都不得不到很远的地方打水,几乎没有照明和制冷设备,大部分居民在贫痔的土地上耕作,聊以糊口,洪水频繁肆虐,灾害严重。经过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投资最终减少了数亿美元的洪灾损失,换算到今天的币值,那就是数十亿美元;识字率达到了100%;居民寿命大幅延长;疟疾、伤寒以及其他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数百千米的航道为内陆、沿海和海外的贸易提供了重要的连接纽带;土地管理方式的革新,将荒地转变为高产的农田,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有了电力供应,田纳西河流域吸引了大批工业产业在此发展,人口和就业机会激增。通过水利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水利工程效益的多目标性。在水利建设上做好规划,要同时发挥水的多种效益,如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旅游休闲和维持环境流量等。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可通过对洪水和干旱的管理而发挥其社会效益。陆军工程师兵团吸取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多年来对于防洪和降低涉水风险方面的投资实际上是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投资,这些与水的其他有效利用紧密相关。经过这些年,对基础设施投资产生的主要未知影响和成本变得更加明晰。在20世纪初期,水投资战略以"优化使用"或者倡导使用主义环境哲学为导向,提倡的观点是建设基础设施帮助人民和优化配置财富。可是到了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在许多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建成之后,美国开始重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审视未经审核进行的开发是否存在摧毁资源基础的可能性。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是联邦政府和州共同协作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挑战的组成部分。工程师兵团和其他联邦机构正在制定新的海岸政策导则,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制定应对和适应措施。这些机构的合作已经形成几项针对气候变化出版的文件。对于美国多目标用水投资和目前的政策关注点而言,这些只是个短暂的"插曲"。可是,正如当前世界范围水灾害显示的那样,住在一个共同的世界;需要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如何帮助的人民对用水需求进行改变,以便应对水事件带来的影响。工程师兵团在世界范围内与各层次的机构,例如世界水理事会、世界银行、联合国的涉水机构、联合国秘书长的水与灾害高层专家组以及许多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感谢中方组委会邀请在论坛上发言。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和中国水利部作为世界水理事会董事会成员,将继续开展富有成果的合作。期望在水资源管理各个领域双方可以通过科研和实地考察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
  • 摘要:本论文采用河道天然实测资料和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江下游镇扬河段世业洲汊道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江群体岸线开发利用对河段防洪累积影响.论文在对河道原型近20年的水位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同一水位站在近、远期两个不同阶段相同流量下河段内水位的变化,结果表明,涉河工程群对防洪的累计影响程度与模型试验结论相近。各类涉水工程对河段水位的累积影响不是单个涉水工程对防洪水位影响的简单叠加。研究成果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摘要:四川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水资源大省,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全省水利基础设施遭受重创,众多水利工程出险.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全省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水利事业实现较快发展.本文就四川省震后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汇总整理,指出大力推进水利灾后重建,迅速恢复灾区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防洪抗旱体系建设,加快提升水利抗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提升自然生态保护能力。
  • 摘要: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江苏省沿江开发、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可利用南通市濒江临海、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江海运河,对于江苏省乃至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动苏中及苏北地区发展、实现江海联动、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建设江海运河的意义,探讨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江海运河项目是优化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从而带动苏中苏北地区、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开展有关研究,条件成熟时将其纳入国家和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规划,开展相关研究,推动工程尽快实施,以便早日发挥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摘要:岸线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占用应是有偿的.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及当前岸线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等因素影响,未来可供利用与开发的长江岸线资源将十分有限,必须加快岸线资源的有偿使用步伐,促进各类岸线的高效利用与保护.目前,沿江众多省市已陆续出台了相关岸线有偿使用的政策法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湖北实行长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已经迫在眉睫.现行的无偿或低偿获取岸线资源开发权的办法,不利于资源集中节约使用,未能充分发挥各类岸线的使用价值。实行岸线有偿使用制度符合价值规律,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岸线资源与土地资源、海域资源同属国家资源,同样具有价值。对港口岸线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既符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精神,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关于"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同时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制度约束机制。从长江沿线各省市的情况来,由于岸线资源日益稀缺,建立体现岸线资源价值的有偿使用制度是一个大趋势、完善长江岸线利用规划、建立长江岸线利用有偿使用制度三是建立健全长江岸线管理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长江岸线维护投入机制、建立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 摘要:洪水对鱼类生态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洪水过程在鱼类关键生命史阶段的生态功能,分析了洪水流量大小、发生时间对鱼类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影响.选取长江中下游重要经济鱼类青、草、鲢、鳙,分析其自然繁殖阶段对洪水过程的生态需求,结果表明洪水日上涨率和上涨持续时间是满足四大家鱼自然繁殖需求的重要条件.同时,对三峡蓄水以后长江中下游洪水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蓄水前相比,首次涨水时间推迟5d,上涨持续时间减少0.43d,上涨幅度下降约0.1m.洪水特征中部分参数的下降,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上基础上,指出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的可行性,为保护长江中下游鱼类提供了参考依据.
  • 摘要:2010年6-7月对三峡湖北库区的第一大支流—香溪河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34种,隶属于4目7科30属.与1990年调查相比,本次调查有17种为新增种类,且以静水性鱼类为主;原记录中有20种未在本次调查中出现,且大多为流水性鱼类.鱼类生物多样性以下游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三峡工程的蓄水使香溪河的回水区达中游的昭君镇附近,香溪河流域众多的小水电站导致河流连通性破坏,流水生境的减少、静水生境的增加是造成鱼类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香溪河回水区太湖新银鱼的种群数量较大,对其他鱼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其种群的大量增长是导致香溪河水华发生的因素之一.针对香溪河鱼类资源和水生态现状,提出了拆除上游运行效能低影响、河流连通性的小水电站;加强水污染防治,降低水体营养物质浓度;加强渔政监管,降低捕捞强度;加强银鱼种群变动监测和控制等保护对策和措施.
  • 摘要:TNC(大自然保护协会)是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国际组织之一,至今已有60年历史,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以及美国全部五十个州开展工作.迄今,协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保护了近6000万hm2的土地和8,000km长的河流.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有3500名员工;在全球21个国家及美国所有濒海州开展了100多个海洋保护项目;在美国拥有并管理着全国最大的私人保护地网络(我们在美国拥有约8000hm2土地).协会致力于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在全球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和水域,以维护自然环境、提升人类福祉.目前.全球的淡水生态系统都处于严峻的压力之下,淡水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而长江在整个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TNC长江保护项目目前主要工作内容是:确定长江流域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优先区,加强淡水保护区的能力建设,提升管理的有效性,维护重要淡水生态系统栖息地,形成更广泛和有效的淡水保护区网络;通过多个大坝生态流推荐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推动生态政策的制定和生态友好水电运行方式的广泛实施;证实寻求多目标共赢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的可行性,推动水电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建立,为流域淡水生态系统保护建立长效资金机制;以及加强长江河流健康监测能力建设,推动河流健康监测网络的形成,确保保护策略的建立和调整是基于真实可靠的保护信息。激发多方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在更大规模上推动生态保护的进程。将继续为51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开展生态保护能力培训;深化与长江相关管理机构和水电公司的合作,优化水电设施的修建与运营,维护长江生态健康;进一步推广"蓝图项目"所确立的31个优先保护区研究成果,支持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云南老君山、梅里雪山建成国家公园的示范,继续推进其他社区项目;并通过中国理事会,开拓国内资源支持生态保护工作。
  • 摘要:针对长江流域现有水质评价方法的不足,在赤水河流域测试了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的水质评价方法.研究小组在2010年秋季枯水期对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支流进行了10个断面的数据采集工作,发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反应了一定的水质污染状况,对部分生物指数的测试后认为ASPT计分系统最适合于该区域的水质评价,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构建赤水河流域水质生物学评价体系。
  • 摘要:英国政府正在开展一项针对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此项评估能够影响相关应对方案的出台和制定,从而为英国各界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应对能力提供指导.本文以水供需赤字风险(从50个初步识别出的风险中筛选出的10个风险中的其中一个)为例简要地介绍了风险评估过程.供需赤字风险是另外两个风险度量因子的综合:①可供水量;②需求量变化.本文首先对可供水量以及需求量变化风险相应的后果应对函数进行了分析;而供需赤字风险分析是通过一项平衡计算来实现的,其中用到了UKCP09流域范围表中简单模型以及另外两种风险度量因子的后果应对函数中的参数值.然后,本文在对供需赤字风险的分析中又先后加入了社会经济方案和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适应能力评估来自于另一份研究结果),从而得出了在三个影响因素作用下的未来供水赤字风险的综合评估结果.英国供需状况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但总的来说,短期(2020s)供水平衡状况比长期的(2050s,2080s)更为乐观.长远来看,可能需要大量的投资才能减少供需赤字.短期内比较突出的管理供需的方法是减少人均用水量,但是要解决未来供需问题还需要制定更多的措施.
  • 摘要:长江中下游沿线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对防洪、航运及水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岸线利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经济愈发达地区需求愈大.本文在总结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与岸线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河道治理与岸线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与急需开展研究的关键课题,以及岸线利用的控制条件:主要包括岸线利用率,岸线利用方式,岸线利用对防洪、航运、生态与环境、水安全等.研究成果可供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与岸线利用规划、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与实践及岸线利用等参考.
  • 摘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江苏地处长江流域下游河口地区,是长江的出海门户.本文在分析江苏长江河道概况、河势演变情况及长江治理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长江水文情势变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江苏长江治理面临的形势,提出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防洪标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管理和保护长江资源进一步加大长江河势控制及崩岸治理的投入,加强江苏省长江水下地形监测和河道演变规律研究。加强重要河道治理研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提供支撑。另外,还需要加强三峡水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应用以及气候变化等与江苏省长江治理的关系研究。
  • 摘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之一,以保护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濒危物种为宗旨,足迹遍布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环境流系指维持淡水生态系统及其对人类服务所必需的水流的水量、水质和时空分布。在长江流域,得益于汇丰银行的大力支持,WWF与中国相关省级政府和渔业部门携手努力,不仅减少了流域内的污染,而且实现了40多个湖泊与长江干流的重新连接,从而重新焕发了社区活力,改善了湖泊水质,丰富了渔业资源并增强了滞洪能力。长江流域的整个淡水系统比以往更加健康、更加丰产。将环境流定为流域管理的关键目标,并将其纳入长江流域主体规划和配水计划.在整个长江流域开展环境流评价,以确定各主要河段以及洪泛区湖泊和湿地环境流的水量、水质和时间。加强环境流的监测和评估,以改善对环境流的评价工作和相关水利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管理,促进企业对水资源的管理,以实现长江流域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 摘要:长江,从格拉丹冬雪山出发,奔流万里到大海,孕育了无数美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生命,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无私地滋润着赣鄱大地,丰富的水资源、强大的水体交换能力和千帆竞发的黄金水道,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江西境内的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达1400多亿m3,占长江年径流量的15%以上,其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水是江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江西的优势所在。推进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水利先行。今后一段时期,将从江西实际出发,以保护都阳湖"一湖清水"为先导,立足全流域,突出综合治理,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努力实现"江湖两利、人水和谐"。第一,加快建设都阳湖水利工程。第二,大力实施系列生态经济工程。第三,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第四,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创新。
  • 摘要:三峡水库已经成为国家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世界最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必将在增强长江中下游防洪保障能力、提升长江航道通航能力、提高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全面建成,百万移民搬迁安置胜利落幕,以移民安稳致富、库区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三峡后续工作,已经成为库区各级政府新的工作主题.重庆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思路,围绕建设"宜居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大力实施库区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工程,极大改善了库区环境条件,使库区的水体变得更加清澈、天空变得更加明净、大地变得更加翠绿。重庆在注重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长江水资源,大力发展库区经济,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双管齐下利用水资源。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兴水利基础建设,多种途径利用水资源,一门心思抓好后扶,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长江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塑枕潜坝建设过程和工程运行情况,系统总结了潜坝工程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分析了潜坝工程实践对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河势控制的创新意义.潜坝的运行现状和分流效果表明工程实践是成功的为了使工程效益持续稳定发挥,需对其进行维护加固由于潜坝的开创性,因此除了工程的稳定安全和分流效果外,其对汊道演变近期及长远影响需要观测、测验和分析研究。
  • 摘要:本次论坛主要研究和探讨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对促进长江流域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环境保护部是本届论坛的发起单位之一,笔者谨代表环境保护部进行发言,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中上游地区又是我国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区域。贯彻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全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则从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认为需要妥善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区域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区域发展与节约用水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摘要: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型的输出结果,以分布式月水文模型为工具,分析未来气候情景下长江上游流域径流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三峡入库径流的变化情况.长江干流自江源至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根据水利工程及水文测站情况,将长江上游划分为7个区间:①金沙江屏山以上流域;②岷江高场以上流域;③沱江李家湾以上流域;④嘉陵江北碚以上流域;⑤屏山、高场、李家湾、北碚至寸滩站区间;⑥乌江武隆以上流域;⑦寸滩站、武隆至宜昌站区间(即三峡区间).未来气候情景采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发展的海—气耦合模型HadCM2模式.建立了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可以用于分析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根据未来长江上游流域的气候情景,以其中的降水、平均气温作为输入,利用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模拟分析未来气候条件下长江上游流域各区段的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三峡入库径流在未来20年间呈微减小趋势,之后呈增大趋势.
  • 摘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并于2002年1月施行,其立法目的主要是遏制长江干流河道的滥采乱挖河砂现象.为总结《条例》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及提高相关政策法规的立法质量,开展了《条例》的立法后评估工作.后评估的结果表明,《条例》的立法目的基本实现,对于长江干流采砂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明确各部门的权责,落实首长负责制,采砂管理干支流协调方面以及对非法采砂行为处罚的具体措施上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 摘要:分析了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水资源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指出建设长江流域水资源模型是该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构建长江流域水资源模型应综合考虑动态水文循环、需水预测、水资源优化配置、应急调水以及不同的气候变化模式.以汉江流域为典型流域,初步实现了集模拟-预测-配置-调度(优化)为一体的水资源模型,为今后长江流域水资源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经验。
  • 摘要:探讨合作解决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重大问题,共商长江与区域经济发展重大课题,必将为推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国土面积39.4万km2,总人口4598万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在云南境内干流长度1560km,径流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17条,径流面积10.95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6%,占整个长江流域总径流面积的6%左右;流域涉及云南省的7个州市49个县市区,水资源量424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9.2%.为有效破解滇中地区严重缺水的"瓶颈"问题,云南提出了分近、中、远期三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和战略构想,准备采取强化节水、深度开发区内水资源、区外调水和部分地区以水限制发展等措施,按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办法缓解滇中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充分挖掘滇中地区水资源潜力,并实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最后要进行施滇中引水工程。
  • 摘要:随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有关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日益加强,生态敏感区研究业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流域大规模的开发导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大幅下降,敏感性增强.本文分析了导致长江流域水生生态敏感区形成的四大主要原因,即过度围垦、过度养殖、过度捕捞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并针对水源地、河岸带、河口、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生态敏感区分别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建议,首先必须加大研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有的放矢地实施开发战略,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比如对水源地和河岸带的保护、对河口的保护、对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从而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进步.
  • 摘要:湘江和洞庭湖流域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举足轻重,湖南把加快"一江一湖"治理作为建设"绿色湖南"的重点任务,先行先试.湘江是长江第五大支流,洞庭湖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正是湘江和洞庭湖丰富的水系水资源条件,"一江一湖"区域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城市密集、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并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江一湖"的安澜与健康对湖南及长江影响巨大。目前防洪保安能力严重不足,与日趋严峻的防灾抗灾形势不相适应,水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与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科学配置流域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加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流域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摘要:特殊省情决定了湖北在长江中游防洪中具有重要地位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既得益于水,又因水而忧.特殊的地理地貌、水文气候条件,决定了湖北易涝易旱的特殊省情.经过多年大规模的水利防洪工程建设,湖北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但是,同防汛抗洪保安全、保稳定的大局相比,同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防汛抗洪仍然是湖北天大的事。洪水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做好防洪综合治理,需要调整防洪策略,综合运用法律、规范、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手段,由主要依靠工程防洪转变为"防、减、复"并举,整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构筑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衔接,又有湖北特色的富于柔性的综合防洪体系。要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包括研究三峡水库的生态调度方案,建立三峡水库调度联席会议制度等。要突出抓好荆江大堤综合整治、汉江和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四河"河道整治及连江支堤等工程建设,使之早日达标,进一步构筑长江防洪完整保护圈。要建立健全荆江河段崩岸险情应急抢护机制,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工程。要主动避灾,要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严格管理岸线和洲滩。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化解和承受洪水风险的能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
  •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逆转的影响,河流健康状况往往随着工程的建设而恶化.彭水电站位于乌江下游,是乌江流域的第十个梯级开发电站,根据2006-2009年对乌江下游的水生态调查,按多指标评价法评价彭水电站蓄水前后乌江下游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蓄水前乌江下游的健康度为0.78,属于健康状态;蓄水后健康度为0.59,属于亚健康状态.蓄水前后流域的健康状况变化主要表现在水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状况和河流形态的差异.蓄水后水体营养状况有向中营养水平发展的趋势,浮游生物现存量增大,鱼类种群结构发生变化,珍稀特有鱼类减少,河流被大坝阻隔,连通性降低,洄游鱼类深受影响.为减小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有必要采取相应才减缓措施,并进行长期的水生态监测.
  • 摘要:为了解决洪涝灾害、干旱和缺水、水污染及水资源短缺等水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大气—陆面—水文过程耦合机理研究,特别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本文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中尺度陆面—大气过程耦合研究和水文预报模拟研究等方面综述大气—陆面—水文过程耦合机理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耦合机理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大气—陆面—水文过程耦合机理研究应考虑区域的多尺度性、人类活动和变化的气候环境.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对各种变化环境下的水文过程进行野外同步观测,发展新一代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大气—陆面—水文过程耦合模型,以解决各水文过程的非线性、区域的非均质性、参数尺度效应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并指出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研究:①以分布式水文模型为基础,结合大气和陆面过程,探讨其耦合机理,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对每一过程的时空变化,加大观测密度,并观测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②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入手,在大气模型、陆面模型和水文模型物理概念清楚的基础之上,发展新一代大气-陆面-水文过程耦合模型,以解决模型的非线性问题和尺度问题。③加强模型参数率定的研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模型参数的相互关系,以便在小尺度条件下获得的参数能够应用于大尺度的研究。④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技术应用于藕合模型中,以提高模型数据的质量和分辨率。⑤开展耦合模型的并行计算研究,藕合模型涉及的数学模型众多,计算量很大,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数学模型会不断增加,因此需要研究多台电脑或工作站的并行计算问题。⑥洪水预报研究,大气-陆面-水文过程藕合模型主要应用于洪水预报,要求对不同气候条件情况洪水等灾害进行实时预测和预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