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沙关系

水沙关系

水沙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503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06年全国异重流问题学术研讨会、2004年黄河下游治理方略高层专家研讨会、水利的历史与未来水利史学术研讨会等;水沙关系的相关文献由480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文艺、穆兴民、蔡强国等。

水沙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9503 占比:99.15%

总计:19671篇

水沙关系—发文趋势图

水沙关系

-研究学者

  • 姚文艺
  • 穆兴民
  • 蔡强国
  • 张金良
  • 李占斌
  • 李国英
  • 苏远逸
  • 赵广举
  • 刘惠英
  • 原翠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甜甜; 黄宇; 刘玲伟; 潘驰鑫; 马文倩
    • 摘要: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现行黄河立法的必要性,探析黄河立法的意义;继而结合国内立法形势及条件,探寻黄河流域立法的可行性路径;最后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主题,提出黄河立法框架,创新性提出关于黄河立法的建议,为黄河治理提供解决思路。
    • 王清源; 张乐涛; 魏仪媛; 何梦真
    • 摘要: 为有效辨识径流侵蚀能量对水沙关系的影响,构建水流功率ω和水流能量因子SE等指标,采用经验频率统计法,初步拟定了基于能量的坡面侵蚀性径流标准,并考察了不同侵蚀事件的水沙关系。结果表明:1)坡面侵蚀性径流的一般参考标准为:水流功率大于10.5 W/m或水流能量大于0.059 W,输沙模数一般大于0.6 kg/m^(2)。2)事件时间尺度下输沙模数主要受水流能量因子控制,平均含沙量与水流功率关系最优;过程时间尺度下瞬时输沙率与瞬时水流功率、输沙模数增量与水流能量因子增量皆成正线性相关。3)侵蚀性径流的输沙能力是非侵蚀性径流的2.5倍,而非侵蚀性径流单位水流能量增量的增沙能力是侵蚀性径流的4.8倍;调节单位水流功率(10W/m)的减沙效益可达50%,调节单位水流能量因子(0.1 W)的减沙效益可达71%。分析结果表明侵蚀性径流事件的整体水沙关系更稳定,径流能量更强,输沙能力更大,基于能量拟定侵蚀性径流标准具有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黄土高原坡面典型径流事件筛选和径流侵蚀能量调控提供参考。
    • 白晓晖
    • 摘要: 基于汭河流域华亭水文站径流量、输沙量和4处雨量站降水量,1978-2020年月年值数据,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Spearman秩次相关法、Mann-Kendall检验法等方法,对华亭水文站测控流域水沙的多年变化、时序变异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测控流域年径流量为0.434亿m^(3),年输沙量为14.7万t;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径流量、输沙量呈减少趋势,输沙量减少趋势显著;径流、输沙显著突变点在1993年,降水、径流同输沙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显著。
    • 居金浩; 彭亮; 何英; 娜扎凯提·托乎提; 卫仁娟
    • 摘要: 为了解叶尔羌河水沙关系发展规律,采用叶尔羌河卡群站、库鲁克栏干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利用模比系数法、滑动t检验法和滑动相关系数法诊断水沙关系变异点,基于Copula函数构建水沙二维联合分布模型,对比研究不同时段下的径流量与输沙量丰枯遭遇状况。结果显示:水沙关系在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1993—2015年水沙相关性要强于1954—1992年水沙相关性:变异前后水沙丰枯遭遇同步概率均大于水沙丰枯遭遇异步概率,且“水丰沙枯”和“水枯沙丰”两种类型的概率均为0;1954—1992年水沙丰枯同步频率为58.97%,1993—2015年水沙丰枯同步频率达到82.61%,水沙关系变异后的水沙丰枯遭遇同步频率增加。研究结论可为叶尔羌河流域水沙运行调度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黄志鸿; 董增川; 张发鸿; 刘金华; 李启龙; 郭伟建
    • 摘要: 黄河水资源的现代化利用,不仅要考虑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水,同时也要保证必要的河道生态环境水量。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宛如顽疾,较为突出的是水沙不平衡现象,输沙是研究黄河生态环境不可逃避的问题。从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在生态环境需水计算中综合考虑鱼类生活、水沙冲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要求,对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各个重要水文站进行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最后,计算得到的生态环境流量区间可为水库群的优化调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古丽菲娅·吾斯曼
    • 摘要: 水库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天然河流带来新的影响,泥沙淤积就是其中之一。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如果设计和使用不当,水库有完全淤废的可能。因此,如何通过水库优化设计和调度运用,使得水库有效库容得以长期保留,是在水库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加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采用一维非均匀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对新疆苏塘灌区的石门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展开研究,建立了石门水库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并且依据石门水库坝址附近河段水文泥沙测验资料,初步分析了入库水沙特性,给出了各月的输沙率与流量关系,建议采用年均径流量3.08亿m^(3)和悬移质输沙量253万t作为入库水沙条件,设计了入库典型年水沙过程。
    • 袁晶; 陈薇薇; 杨成刚; 熊明
    • 摘要: 乌江作为三峡入库水沙的重要控制站,水库拦沙对其流域输沙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三峡入库水沙条件的变化。为了系统掌握乌江流域水库拦沙情况,基于1956年以来流域内水库及实测水沙资料,采用经验公式、典型调查以及输沙平衡原理相结合的方法,对近60年不同阶段乌江流域的水库拦沙情况以及水库建设对乌江流域减沙贡献权重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56~2015年,乌江流域水库年均拦沙1347万t,大型水库拦沙量占总拦沙量的83%,其中1956~1990、1991~2005、2006~2015年水库拦沙对乌江武隆站的减沙权重分别为14%、45%和72%,可见水库拦沙作用逐步增强;1991~2005年对武隆站减沙造成影响的主要分布在乌江中游的乌江渡和东风水库,2006~2015年则主要分布在乌江中下游干流的构皮滩、思林、沙陀和彭水等水库。
    • 黄飞扬; 周子骏
    • 摘要: 黄河下游特殊的来水来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高村-艾山河段成为了典型的“驼峰”河段。利用黄河下游各水文站1990-2020年的水沙实测资料,重点分析了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高村-艾山河段来水来沙情况和断面形态特征,并通过黄河下游不平衡输沙率公式,建立排沙比与河道来沙系数、河相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后黄河下游“驼峰”河段来沙量急剧减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黄河下游排沙比与淤积量之间的数值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了排沙比与来沙系数、河相系数之间的幂函数公式,该公式可以根据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断面形态等参数更加准确地计算出下游各河段的冲淤变化情况。
    • 范俊健; 赵广举; 穆兴民; 田鹏; 王瑞东
    • 摘要: 为明确黄河上游径流输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BFAST检验、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黄河上游兰州断面以上4个水文站1956—2017年径流输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黄河上游唐乃亥站的年径流输沙呈非显著减少趋势,贵德、循化和兰州站的年径流输沙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径流输沙的减少量沿程增加,趋势更为显著。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的突变年份发生在1968和1986年,佐证了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显著调控影响。河流径流量变化较为平缓,最大减幅为20%;输沙量变化较为强烈,1987—2017年贵德、循化和兰州站减幅均>70%。不同时段的水沙关系曲线表明,黄河上游各站点水沙关系于1986年后发生显著改变,河道输沙特性发生明显变化,河道输沙量明显减少。不同时段内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均>98%,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均>63%。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拦蓄泥沙,调控径流、输沙关系。
    • 杨江洁; 戴志军; 梅雪菲; Fagherazzi Sergio
    • 摘要: 河流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变化直接反映该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应力的影响。基于密西西比河塔伯特兰丁站长期水文资料,本文采用百分位法、Mann-Kendall法等统计方法对近40年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悬沙浓度进行分析,探究密西西比河通过“鸟足状”三角洲进入墨西哥湾的水体悬沙浓度变化过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1976-2015年期间,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悬沙浓度展现阶段性下降趋势,其中第一时期即1976-1987年期间,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相对较高,平均值为0.33 kg/m^(3);第二时期即1988-2015年期间,悬沙浓度较低且平均值为0.25 kg/m^(3)。(2)密西西比河日径流量与悬沙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高斯分布。与1976-1987年相比,1988-2015年期间水沙关系曲线较为扁平,日均超过0.60 kg/m^(3)的高悬沙浓度事件明显减少。在低流量及起动流量阶段,悬沙浓度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流量接近20000 m^(3)/s时,悬沙浓度达到最大值,流量高于20000 m^(3)/s后,悬沙浓度反而随着流量增加而减小。同时,密西西比河月均水沙关系在1976-1987年期间呈双绳套样,1988-2015年期间则呈现“先沙后水”的顺时针单一型绳套样。(3)分洪工程建设及土壤保持措施是影响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主要原因。其中,工程建设减少了河道沿程沉积物物源,土壤保持措施使土地侵蚀减少,从而使得悬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此外,极端水文事件对密西西比河入海悬沙浓度的影响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