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泥沙淤积

泥沙淤积

泥沙淤积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3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5篇、会议论文303篇、专利文献4520篇;相关期刊477种,包括东北水利水电、黑龙江水利科技、人民长江等; 相关会议135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讨论会等;泥沙淤积的相关文献由3074位作者贡献,包括邓金运、张绪进、李义天等。

泥沙淤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5 占比:21.68%

会议论文>

论文:303 占比:4.92%

专利文献>

论文:4520 占比:73.40%

总计:6158篇

泥沙淤积—发文趋势图

泥沙淤积

-研究学者

  • 邓金运
  • 张绪进
  • 李义天
  • 周建军
  • 杨胜发
  • 胡春宏
  • 母德伟
  • 王远见
  • 刘丽丽
  • 吴明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中平
    • 摘要: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和回水计算是确定水库运行状态,研判枢纽防沙措施的重要依据。以吉尔格勒德水库为研究对象,对水库淤积的纵断面和横断面形态及淤积高程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出吉尔格勒德水库泥沙淤积为三角洲或带状淤积。计算结果表明:水库运行50年内库容损失速度变化不大,泥沙淤积对水库回水影响较小。
    • 陈华勇; 罗明; 胥宗强
    • 摘要: 为解决拦河建坝造成的水位壅高与泥沙淤积问题,笔者在万载县布城水水系连通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采用了气动浮体坝。本文介绍了气动浮体坝的工作原理,并从启闭方式、工程运行、后期运维、工程投资等方面与卧倒式升降坝方案进行了比选。结果表明:气动浮体坝利用浮力启闭,更符合生态治河、低碳治河的理念;坝体运行方便,通过排气即可全部卧倒,对行洪安全基本没有影响,避免了泥沙淤积造成的后期运行管护难题,是河道生态整治中低水头壅水建筑物的可选方案。
    • 赵靓
    • 摘要: 59年前,当焦裕禄踏上兰考这片土地时,所见皆是漫天风沙。河南兰考县地处黄河最后一道折弯处,泥沙淤积,河道风劲。再加上黄河多次改道,故道、故堤和沙丘、村庄结合形成了上百个风口。据当地县志记载,仅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亲自带队在兰考全县范围内大规模地查风口、探流沙,治理被当地人称为“三害”之一的风沙。
    • 吴泽华; 朱健
    • 摘要: 拟建中型水库建成后来沙量较大,水库运行过程中泥沙淤积问题严峻,同时泥沙的淤积将影响后期水库的回水距离。采用《土壤侵蚀现状图》来估算泥沙淤积高程及泥沙淤积量,并通过水面线计算程序MIKE 11水动力模块和泥沙模块进行水库回水分析,泥沙淤积高程和淤积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水库回水变化符合一般回水规律,可为相似工程泥沙淤积与回水分析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 侯仲荃; 石进; 王宪业; 郭磊城; 谢卫明; 徐凡; 黄明毅; 何青
    • 摘要: 空心块体具有良好的阻水和促淤功能,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生态修复工程。本文结合水槽试验及Flow-3D数值模拟,分析了开敞型和半封闭型空心块体的阻水效应和泥沙淤积特性。结果表明:空心块体的开孔率对内部水流流速、紊动强度起主导作用,开孔率较小的半开敞型空心块体减速、制紊效果更强;开敞型和半封闭型空心块体近底层悬沙浓度分别增大56%和75%,两者均有利于促进泥沙在块体内部淤积,近底层水流紊动越强,泥沙淤积形态差异越大;空心块体所营造的低流速、泥沙微淤、内外连通的水沙环境是大型底栖生物的生境需求,半封闭型空心块体内部的低紊动水流结构更有利于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繁衍。
    • 许全喜; 袁晶
    • 摘要: 2020年汛期,长江上游暴雨洪水频发,三峡水库入库沙量显著增大,年入库沙量达到了1.94亿t。在系统分析长江上游水沙变化特性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2020年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出现的新特点,主要是库区泥沙淤积量较往年明显偏大,同时库尾河段和防洪库容内泥沙淤积明显。铜锣峡以上河段由以往的冲刷变为淤积353万m^(3),淤积量占三峡库区总淤积量的3%;防洪库容内淤积泥沙2440万m^(3),为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最大值,此外坝前河段淤积强度显著增大。分析原因后认为主要是8月上游嘉陵江、岷江等支流暴雨产沙导致入库沙量偏多与水库拦洪导致坝前水位偏高所致。相关结论可为三峡水库科学调度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 杨帆; 池苗苗
    • 摘要: 本文通过试验以准连续方式测量河床水位变化、悬浮泥沙浓度和流速,并利用多种测量技术研究矩形浅水库中湍流结构、悬浮颗粒、河床形态和其他不稳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与清水流相比,随着泥沙添加到水流中,湍流减小,混合长度减小,粗糙度增加,从而导致速度梯度增加;悬浮泥沙和波纹稳定了水流,并将流型从与清水不对称改变为与泥沙对称;厚度达到水深的15%的沉积物和波纹是水流结构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4.5h后已达到稳定的河床形态,但想要达到完全形态平衡需要18h以上;试验18h后,泥沙淤积体积达到水库总体积的50%,此时水库达到平衡,悬移泥沙流入和流出的速率大致相等。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泥沙的流动机制和泥沙交换过程。
    • 王涛
    • 摘要: 泥沙淤积和回水计算分析对水库规模中库容大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后期水库效益的发挥。从水库库区泥沙输移量、淤积量和回水计算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得到某新建水库坝址泥沙淤积情况以及回水分析成果,为设计工作者在水库规模确定上提供指导与参考,同时为水库后期运行管理方面提供技术参考和帮助,指导管理人员采取措施来防止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危害和功能效益方面的影响。
    • 刘田田
    • 摘要: 本文以景电工程为例,对沿黄提水泵站前池泥沙淤积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 王盼; 施建业; 张闻; 唐斌斌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底部结构形式对一体化泵站内泥沙淤积的影响。【方法】基于多相流计算理论采用CFX软件对一体化泵站内流动特性进行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根据一体化泵站底部流场结构特点,设计了平底底部、锥形底部、台形底部和椭圆形底部等4种底部结构形式,计算结果得到试验的验证。【结果】采用平底底部(方案一)和椭圆形底部(方案四)的一体化泵站内存在明显的泥沙淤积,采用锥形底部(方案二)和台形底部(方案三)一体化泵站内未见明显泥沙淤积。在设计流量工况下方案一至方案四中叶轮进口的流速均匀度分别为86.5%、90.7%、94.3%和88.3%。【结论】方案三中台形底部结构一体化泵站泥沙淤积最少,综合性能最高,底部几何结构最合适,能实现一体化泵站的自清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