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流特性

水流特性

水流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路运输、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49742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长江科学院院报、水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民长江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 第六届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第七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等;水流特性的相关文献由709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杰、冯鹏龙、刘婧楠等。

水流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9742 占比:99.50%

总计:49992篇

水流特性—发文趋势图

水流特性

-研究学者

  • 侯杰
  • 冯鹏龙
  • 刘婧楠
  • 刘津
  • 卞志强
  • 周子璇
  • 尤艺昊
  • 席鹏飞
  • 康家伟
  • 张凌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观兵; 杨胜发; 王丽; 杨威; 胡江; 李文杰
    • 摘要: 近年来,长江上游大量集中采砂造成河床地貌大幅改变,进而改变了该河段原有的水流条件。采砂可能会改变鱼类生境,但采砂后的河道鱼类生境现状尚不明确。分别在2019年1月以及2020年6月、12月对洛碛河段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探明了洛碛河段的鱼群生境现状。基于采砂前后实测地形,分析了洛碛河段采砂前后的地形、流速、水深等参数变化。通过构建鱼类栖息地模型,评价了采砂坑内的鱼类生境状况。结果表明:3次调查均在采砂坑深潭监测到鱼群,说明采砂坑深潭已逐渐形成可供鱼类栖息的新生境;鱼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6月,为170.0 ind./1000 m^(3),最小值出现在2019年1月,为81.8 ind./1000 m^(3);2020年6月监测到的鱼类平均体长最大,达到了17.2 cm,最小平均体长出现在2019年1月,为14.8 cm;洛碛河段采砂后形成的深潭的水深大于20 m,流速低于1.2 m/s;栖息地评价模型显示,采砂坑在洪水期为鱼类提供了缓流适宜生境。
    • 闫旭; 胡秀华; 董小花; 魏汇庆; 邵亚茹; 王春堂
    • 摘要: 本文研究的水力自控斜轴式闸门是一种新型闸门,该闸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上游来水的水压力和闸门自重,实现闸门的自动启闭。在传统闸门的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改造,使其不仅具有传统闸门相同的挡水与泄水功能,而且操作灵活,运行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目前对于水力自控斜轴式闸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物理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力自控斜轴式闸门的水流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得到了闸门的流量公式和流量系数。
    • 摘要: 项目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二维、三维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洪泽湖不同运行水位与入海水道泄洪能力间的关系,揭示了中低水位下北侧出湖段泄洪不畅的原因;研究了出湖段工程实施后北侧出湖段及入海水道的泄洪能力和水流特性,从增强泄洪能力角度提出了出湖段工程布局的优化方案;给出了洪泽湖北侧出湖段及入海水道泄洪能力、分流特性与淮阴闸、淮安地涵闸运行调度间的定量关系。
    • 杨帆; 池苗苗
    • 摘要: 本文通过试验以准连续方式测量河床水位变化、悬浮泥沙浓度和流速,并利用多种测量技术研究矩形浅水库中湍流结构、悬浮颗粒、河床形态和其他不稳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与清水流相比,随着泥沙添加到水流中,湍流减小,混合长度减小,粗糙度增加,从而导致速度梯度增加;悬浮泥沙和波纹稳定了水流,并将流型从与清水不对称改变为与泥沙对称;厚度达到水深的15%的沉积物和波纹是水流结构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4.5h后已达到稳定的河床形态,但想要达到完全形态平衡需要18h以上;试验18h后,泥沙淤积体积达到水库总体积的50%,此时水库达到平衡,悬移泥沙流入和流出的速率大致相等。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泥沙的流动机制和泥沙交换过程。
    • 王泽能; 刘世建; 吕文舒; 陈瑞
    • 摘要: 为研究规则波作用下方形排柱附近流动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OW-3D,运用质量源造波方法,离散RNG k-ε方程控制下的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建立无反射三维数值波浪水槽。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建立的数值模型性能良好。运用数值计算结果,分析排柱周围自由表面三维运动特征和方形排柱周围速度场与涡量场分布特性,采用无量纲方法分析方形排柱后方波浪透射系数K_(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规则波作用下方形排柱周围流场呈周期性变化规律,最大涡量值在方形排柱单柱的上下游角隅区交替出现。在数值模拟试验范围内,透射系数K_(t)随波陡H_(L)的变化略有波动,但不显著;透射系数K_(t)随相对水深d_(L)的增大逐步减小。
    • 李勇; 刘进
    • 摘要: 水流交汇现象十分普遍,且交汇区常形成复杂的水流结构。文章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概化模型,对导流洞入汇角为45°时,不同入汇比对导流洞出口区的水流特性影响展开研究。分析了出口区水面线、平面流场及剖面流场的变化规律。
    • 张毅爽
    • 摘要: 以新疆塔里木河段复杂的干支流分布为背景,对交汇角度为45°的斜接型交汇水流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得到在交汇角度为45°,模型尺寸大小、地形条件相同,改变汇流比RQ时,RQ越小(即主流流量越小,支流流量越大),流速变化范围越大,主支流混掺紊动情况越明显,分离区面积增大,主支流上游越易壅水;在汇流比、交汇角度、形体尺寸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交汇区域地形,地形越复杂交汇区域紊动情况也越剧烈;在只改变主支流交汇角度的情况下,交汇角越大,越不利于下游水流顺畅,但最大流速区在交汇口下游向对岸移动,易对交汇区域岸边产生冲刷,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现实问题来确定所要设计的交汇角度。所得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 吴健; 张小飞; 黄佳敏; 肖天培
    • 摘要: 目前,泄槽收缩段冲击波的计算分析主要基于Ippen提出的冲击波理论,而该冲击波理论建立于收缩段为平底、小收缩角的条件,采用Ippen冲击波理论来求解大倾角、大收缩角收缩段冲击波问题,会产生较大误差。为了探讨大倾角、大收缩角收缩段边墙水深的计算方法,依托FLUENT软件,采用基于RSM湍流模型的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方法,通过系统计算不同倾角、收缩角条件下收缩段的冲击波波前后水深,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冲击波波前后水深比的计算公式。经初步验证,公式基本合理。
    • 肖天培; 张小飞; 黄佳敏
    • 摘要: 大倾角、大收缩角泄槽收缩段水流特性与Ippen冲击波理论假定的平底、小收缩角收缩段水流特性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对大倾角、大收缩角收缩段水流特性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研究大倾角、大收缩角收缩段水流特性以及倾角和收缩角对水流特性的影响,依托FLUENT软件,采用基于RSM湍流模型的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分析底坡倾角、边墙收缩角以及来流弗劳德数Fr_(0)对陡坡收缩段水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大倾角、大收缩角条件下,边墙收缩产生的冲击波主要是向下游传播,横向影响范围很小;水流在与边墙交汇时发生碰撞、跃起,并沿收缩边墙向下游流动,先与边墙交汇碰撞跃起的水流位于上部,后与边墙碰撞跃起的水流位于下部,水流分层明显,边墙处沿程水面线呈现出“先快速升高,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底坡倾角、边墙收缩角和来流弗劳德数的改变对边墙处沿程水面线影响较大,而对收缩段中线处沿程水面线影响较小。
    • 辛玮琰; 刘晓菲; 刘鹏飞; 程小兵
    • 摘要: 为探求界牌河段丁坝周围水流特性,明晰丁坝周围水流特性与坝头损毁之间的关系,采用清水定床、正态模型试验方法研究长江界牌河段丁坝周围水流结构特点,详细分析流量条件对界牌7^(#)丁坝周围断面测点的流速最大区域及紊动强度最大区域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坝头周围测点三维流速数据。结果表明,从x、z向流速和紊动强度的角度考虑,坝体中部及下游侧是易损区域;随着坝头流速的增大,下潜水流、坝头涡旋系、单宽流量分别成为影响坝头损毁的主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