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497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05篇、会议论文165篇、专利文献116440篇;相关期刊1190种,包括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等;
相关会议141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暨山东省第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等;水生植物的相关文献由957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伟、刘浩、倪杰等。
水生植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440篇
占比:97.03%
总计:120010篇
水生植物
-研究学者
- 李伟
- 刘浩
- 倪杰
- 吴振斌
- 郭卫
- 张志勇
- 张迎颖
- 于丹
- 胡维平
- 闻学政
- 刘海琴
- 吴培松
- 王岩
- 秦红杰
- 严少华
- 董凤亮
- 朱金格
- 宋伟
- 杨勇
- 倪乐意
- 夏宜平
- 李强
- 郁文生
- 龚旭昇
- 徐栋
- 王超
- 贺锋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剑青
- 杨柳燕
- 王国祥
- 简永兴
- 陈家宽
- 周巧红
- 孔杨勇
- 郑永红
- 金刚
- 刘军
- 姜红卫
- 席北斗
- 张朝峰
- 张毅敏
- 徐军
- 徐德兰
- 李中强
- 李文朝
- 薛小豫
- 邓辅唐
- 陈博君
- 吴海龙
-
-
徐哲军;
刘毛欣;
龚稷萍;
储菲;
俞阳洋;
王军威
-
-
摘要:
杭州西湖荷区常见水生植物包括7种挺水植物、3种浮叶植物、5种浮水植物及8种沉水植物,调查发现,西湖荷区在水生植物种类和分布上主要存在群落多样性不高和优势水生植物季节性爆发生长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
张安庆;
卢慧
-
-
摘要:
一、工程概况南淝河是巢湖北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安徽省中部大潜山余脉的南部,主干河道全长约70.0km,流域面积1464km2。南淝河流域生态修复(水生植物种植)主要任务为通过恢复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等措施净化设计河段的水质,恢复设计河段的生态环境功能,并探索南淝河流域河道中水生植物恢复的适宜性,为下一步开展南淝河全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工程范围为南淝河二道坝至怀宁北路,设计长度为350m。沉水植物种植面积6285m2,水生动物投放321kg。
-
-
郝梓添;
邢春玉;
胡馨月;
牛思远
-
-
摘要:
研究选取实验室筛选出的具有脱氮除磷能力菌株A9 (Exiguobacterium sp.)及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大聚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构建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联合净化系统。采用2%SA+4%PVA将菌株进行固定,并与水生植物组合,研究设置对照组(CK)、黄菖蒲+大聚藻+苦草组(HDK)、黄菖蒲+大聚藻+苦草+Exiguobacterium sp.组(HDK+A9)。监测各组合对模拟废水中TN、TP、NH+4-N等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HDK组和HDK+A9组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54.68%和73.08%,差异显著(P<0.05)。HDK组和HDK+A9组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68%和59.50%,对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63.55%和78.20%。
-
-
徐文兵
-
-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更多地重视河流整治效果。水生植物在河流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和价值,有效改善河流景观品质,净化河流水体。河流整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到水生植物的重要性,发挥其生态和造景作用,做好科学合理的设计,为后续养护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
-
张驰星;
曾希;
刘愿祝;
崔晓宇
-
-
摘要:
出于特殊时限的需要,施工方往往需要克服不利条件进行水生植物反季节施工,此施工技术主要针对高温季节常见挺水水生植物繁育及种植施工。咸宁市大洲湖生态建设示范区PPP项目成功运用此施工技术建设九曲湿地公园,克服了高温时限的不利条件,水生植物存活率提高约20%,避免了返工补苗和工期延误,产生了实际经济效益,可为类似湿地公园的施工提供参考。
-
-
-
-
朱东新;
杨念江;
许晓春;
娄晓帆;
吴金栋;
袁彬鸿
-
-
摘要:
研究以生物防护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咸淡水体交替及波浪侵蚀的滨海区域的生境营造工程中。基于某已建滨海工程区域的BSC生物基质生态修复(防护)系统,通过对骨料层抗压强度、基质影响效果以及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实验室试验或现场测试,提出优化的骨料层配比、基质配比以及植物配置生态修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BSC-WY外加剂(8.5 kg/m^(3)),骨料层的耐海水性能可以显著提升,抗压强度可增加3倍以上,水泥掺量为340 kg/m^(3)时效果最佳。通过在基质中加入BSC-J菌剂作为生物调节剂,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植被恢复效果,菌剂用量为12 kg/m^(2)时植被恢复效果明显。通过现场观测以及统计植被恢复效果,提出以海滨雀稗、狗牙根、草海桐等为建群种的适宜咸淡水交替区域岸坡生态修复的植物配置方案。分析植物在当地涨落潮水位影响下的恢复情况以及植物生长与工程所在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关系。
-
-
代亮亮;
袁旗;
刘文;
吕敬才;
袁果
-
-
摘要: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或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3次野外实地调查,对草海水生植物物种的区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水生植物共有33科60属106种,其中蕨类植物有3科3属6种,被子植物30科57属100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7科24属38种,单子叶植物13科33属62种。以蓼科(Polygon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为优势科;以蓼属(Polygonum)、眼子菜属(Potamogeton)、莎草属(Cyperus)为优势属,属的组成比较分散,单种属和寡种属(2~4种)占总属数的95.00%;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为优势种;从分布区类型看,在属级水平上有7个类型,属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最多,占48.33%,北温带分布的属(14属)多于泛热带分布的属(8属);种级水平上有17个类型,种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最多,占50.00%,其次是热带分布种(18.87%)和世界分布种(13.21%);调查样区中有6种外来水生植物。在水生植被恢复重建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应尽量选择本土植物。
-
-
曾亚英;
斯琴高娃;
郝娟;
马小雪;
李文才;
殷莹
-
-
摘要:
目前湖泊水体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具有低投资、高环保的优势。本文通过探讨水生植物对湖泊水体的净化作用,整理出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途径,对影响水生水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因素展开讨论。以居延海为例,对水生植物不同种类如茭白、黄菖蒲、黄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作比较,选定出适合居延海移植的种类,以期为类似的浅水型湖泊改善水体环境提供借鉴。
-
-
李玉杰;
李威;
陈璐;
谢再兴
-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铜锈环棱螺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螺类,然而其与水生植物的共存关系及对水质的影响仍不是很清楚.本研究对鄱阳湖不同区域水质及铜锈环棱螺和水生植物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根据位点特征分为无螺无草组、有螺无草组、无螺有草组和有螺有草组.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和水生植物共存的位点水体叶绿素、硝态氮和正磷酸盐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位点;铜锈环棱螺与沉水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铜锈环棱螺的分布可能不依赖于水生植物.因此在中~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应注意合理配置铜锈环棱螺和水生植物的生物量.
-
-
Zhu Jiayuan;
祝佳媛
- 《2018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为了丰富唐山地区水生植物资源,引入水生植物17个种,对其生态适应性和越冬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根据引种植物在唐山地区的生长情况,制定了评价标准,最终筛选出了菖蒲、莕菜、花叶芦竹、芦竹、水葱、芦苇、千屈菜、黄菖蒲、荷花、睡莲、香蒲、慈姑、酸模、水蓼、再力花、旱伞草16个适应性强和观赏价值高的水生植物种.
-
-
林俐;
吴新华;
石慧
- 《2018广西给水排水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人工湿地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污水处理设置,挑选了四种水生植物:凤眼莲、大藻、鸭跖草和黄花水龙在冬季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广西地区气温较低的一周,四种植物仍然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在处理的第2天,各植物对CODcr的去除率均达到20%左右;第3天,各植物对废水的pH可控制在6.5以上,同时各植物对TP的去除率均达到35%以上;各植物对TN和NH3-N的去除率则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
-
-
吴云;
刘学炎;
胡朝臣;
刘丛强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大量含氮污染物到城市河流中,造成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河流水生植物是去除水体氮污染物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水生植物氮利用的过程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这阻碍了利用水生植物的氮素地球化学指标去评价河流水体氮污染状态和氮转化机制.本研究采集西南地区流经贵阳市区的南明河河水和水生植物样本,通过分析氮浓度和同位素组成,结合植物组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探讨在不同水体氮浓度条件下水生植物的氮利用机制。在受城市污染的河段,水体本研究揭示了水生植物氮利用策略对河流氮污染状态的响应机制和对塑造其地球化学记录的重要性,为城市河流废水氮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措施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
-
李怡;
李垒;
关伟;
陈忠林
- 《中国水利学会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试验采用室内栽培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和流速条件下,蓖齿眼子菜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适当温度内,较高的温度会促进篦齿眼子菜对氮磷的吸收;篦齿眼子菜在水流动时比在静止时净化效果好,并且较小的流速会促进篦齿眼子菜的净化作用,同时提出更加优化的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途径,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水生植物的生态恢复效用提供基础资料.
-
-
简敏菲;
吴希恩;
黎芳;
张乖乖;
丛明旸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鄱阳湖-乐安河段受气候条件变化及地形条件的影响,在夏季多呈现"水淹-干旱"交替的水文动态变化特征,对河岸带生长的植物易产生水淹-干旱交替胁迫影响.本文以能适应河岸带复杂水位变化的乡土物种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模拟河岸带的动态水文变化格局,共设置对照组(CK)、浸润组(INF)、半淹组(HS)、全淹组(FS)、对照-干旱组(CD)、浸润-干旱组(ID)、半淹-干旱组(HD)、全淹-干旱组(FD)等7个处理组,整个试验持续41天,研究水蓼生理生态特征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水淹胁迫14天后,INF,HS组与CK组相比的Pn(净光合速率)、chla(叶绿素a)、chlt(叶绿素总量)等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而Ci(胞间CO2浓度)、Tr(蒸腾速率)、Fv/Fm_lss(稳态下的有效量子产率)、Qp_lss(光化学猝灭系数)、NPQ_lss(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等指标均显著上升(p<0.05);并且FS组的上述各值均下降,同时水淹胁迫也导致FS组植株的生长情况较CK组而恶化.(2)干旱胁迫结束后,与CK组相比,HD和FD组的Pm、Gs显著下降(p<0.05),叶绿素a(chla)和总叶绿素含量(chlt)显著上升(p<0.05),而CD组的Fv/Fm_lss、QY_max等荧光参数均显著下降.表明前期水淹胁迫未增加水蓼在后期接受干旱胁迫时光合生理的敏感性.(3)复水阶段结束后,各水分处理组生长状况、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均趋于平稳状态或恢复到正常水平.水蓼是河岸带优势水生植物,既耐淹又耐旱,可以筛选作为鄱阳湖-乐安河段典型河岸带植被恢复的优势物种之一,并可作为适应河岸带复杂水位变化的适生种之一.
-
-
-
田广宇;
张鑫;
姚亮宇
- 《中国首届“与自然和谐”国际水环境生态建设技术发展会议》
| 2018年
-
摘要:
在水生植物的恢复技术方面,扦插法是水生植物恢复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透明度较高、底质适宜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态修复进程的不断加速,扦插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较多的扦插工具,可在较深的水域内进行作业.张圣照等人发明了半浮式载体技术,有效克服了水体透明度低的问题.在自然水体中恢复水生植物,通过调控水位的方式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光照等适生条件,待水生植物恢复后,逐步提高水位,使其群落逐渐丰富、稳定.李敦海等人在无锡五里湖利用水位调控的方式为水生植物营造适宜的生境条件,大大提高了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及覆盖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以期通过总结各浅水湖泊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因子,结合对水生植物生物及生理学特性的研究结果,研究改善水生植物生境条件及适用于现状水环境条件下的水生植物恢复技术,为浅水湖泊水生植物恢复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
-
-
许蒙;
刘寿涛;
李丹阳;
叶长城;
铁柏清
-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我国南方稻田土壤镉污染现状严重,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为了从源头控制土壤中镉的污染,净化灌溉水中镉,研究通过构造模拟的三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分析在静态环境以及动态环境下几种水生植物(香蒲、美人蕉、狐尾藻、轮叶黑藻)对模拟灌溉水体中镉的去除规律,以及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香蒲、美人蕉、狐尾藻、轮叶黑藻等四种水生植物对镉的静态去除率较高,在8h时接近最大去除效率,经处理后的水体中p(Cd2+)均降到2.5pg/L以下.②动态试验中,各模拟人工湿地试验水体中p(Cd2+)均显著降低到3Vg/L以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模拟人下湿地最终出水p(Cd2+)及去除率大小规律表现为:HRT12h,hRT24h,hRT36h.③沉积物对水体中重金属Cd的截留积累量高于植物,占总截留量的75.8%.试验选取的水生植物构造的模拟表面流人工湿地能够有效的降低模拟灌溉水中镉,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稻田土壤镉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