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铜锈环棱螺

铜锈环棱螺

铜锈环棱螺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87785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4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持久性有机污染论坛2014暨第九届持久性有机污染全国学术研讨会等;铜锈环棱螺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陶武、刘佳、王萌等。

铜锈环棱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7785 占比:99.96%

总计:187866篇

铜锈环棱螺—发文趋势图

铜锈环棱螺

-研究学者

  • 马陶武
  • 刘佳
  • 王萌
  • 陆开宏
  • 刘海青
  • 刘珊珊
  • 吴晗
  • 周创
  • 周科
  • 张毅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威; 胡淑芳; 陈楠; 刘金福; 陈宇炜; 丁惠君; 代涛涛; 楼倩; 钟家有
    •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的存在显著促进了沉水植物的生长,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的相对生长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16和1.66倍,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的相对伸长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18和1.25倍;铜锈环棱螺的存在对水质有一定负面影响,水体电导率随着螺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溶解氧浓度随着螺密度的增加而降低,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叶绿素浓度随着螺密度的增加没有一致的规律;水体氮的去除率随螺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对氮的去除率相对于对照组分别下降了70.0%和64.5%,磷的去除率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铜锈环棱螺密度对水体氮浓度变化起主要作用,方差占比为64%,沉水植物不同物种对水体磷浓度变化起主要作用,方差占比为72.54%。
    • 刘振海; 宋兰兰; 燕文明; 邢小蕾; 赵梓屹; 陈翔; 李琪
    • 摘要: 以富营养化的太湖梅梁湾为研究对象,利用平面光极、高分辨率平衡式间隙水采样(HR-Peeper)装置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获取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二维平面和溶解态/生物有效态钨(W)一维垂向分布信息,分析铜锈环棱螺分解对太湖底泥中钨迁移的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死亡分解后会迅速降低沉积物-水界面DO浓度,形成厌氧环境,引起间隙水及上覆水中溶解态钨质量浓度的增加,溶解态钨平均质量浓度增加幅度是对照组的28.92%~114.46%,显著提升了沉积物-水界面钨的生物有效性(DGT所测结果);与钨质量浓度变化类似,铜锈环棱螺分解前期(第8天)沉积物间隙水中铁、锰质量浓度同步增加且与钨浓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2)≥0.716,p<0.01)关系,水相中溶解态钨质量浓度增加是由厌氧环境下沉积物中铁锰氧化物还原溶解所致,分解后期(第16天和36天)间隙水中钨质量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铜锈环棱螺体内累积的钨释放所致。
    • 杨学芬; 罗福广; 黄杰; 王志强; 苗国威; 文衍红; 杨瑞斌
    • 摘要: 为阐明稻田养殖模式下铜锈环棱螺的繁殖特点及仔螺的生长规律,于2019年5—11月对稻田养殖的铜锈环棱螺进行逐月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养殖铜锈环棱螺的产仔高峰期为6月,仔螺的产出规律为2个月1个周期。最小繁殖体重为0.9 g,最小繁殖月龄为2月龄。不同体重规格的性成熟雌螺,其怀胚量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随体重增加,怀胚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不同体重组间,体重为1.00—3.99 g的铜锈环棱螺间的怀胚量没有显著差异,而其他各体重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仔螺生长特性, 6月和7月为铜锈环棱螺仔螺的快速生长期,壳高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7.95%和36.99%,体重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80.60%和128.43%。铜锈环棱螺仔螺壳宽、壳口宽与壳高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壳高和体重呈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壳高-体重拟合方程为W=0.0005H^(2.785),壳高生长方程为H_(t)=19.368/(1+3.608e^(–1.056t)),拐点壳高为9.684 mm,拐点月龄为1.215月,最大月增高5.113 mm。体重生长方程为W_(t)=2.012e^(–5.051exp(–0.753t)),拐点体重为0.740 g,拐点月龄为2.151月,最大月增重0.557 g。综上,稻田养殖铜锈环棱螺的产仔高峰期为6月, 2月龄达到性成熟, 6月和7月是仔螺的快速生长期。
    • 任燕玲; 董军; 陈文雅; 孙静; 罗国宇; 李成耀; 陈可欣
    • 摘要: 本文通过室内水箱建立短时间(72 h)和较长时间(15 d)的模拟实验,探究铜锈环棱螺对富营养化水体叶绿素a和总氮、总磷的去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对叶绿素a有较为明显的去除作用,短时组(72 h)对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为55.13%,长时组(15 d)对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为98.31%。两组对总氮没有明显的去除作用反而会使水体总氮上升;长时组(15 d)总磷平均上升5.036%;而短时组(72 h)总磷水平呈现先下降再上升且第8 d总磷水平小于初始值,证明此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总磷水平。
    • 王雪飞; 孙庆业
    • 摘要: 铜锈环棱螺及附着于其体表的周丛生物在水体氮循环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次试验以铜锈环棱螺及其体表周丛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铜锈环棱螺及周丛生物对水中氮形态和含量的影响.试验分无螺对照组CK、处理1(具有周丛生物的螺壳)、处理2(去除周丛生物的活体螺)和处理3(具有周丛生物的活体螺).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处理2和处理3水中总氮(TN)含量分别为CK的25倍和44倍,活体螺显著增加了水中总氮含量(P<0.05).与处理2相比,具有周丛生物的处理1和处理3氨氮(NH3-N)和亚硝氮(NO2–-N)转化效率更快;与CK相比,处理组水中硝氮(NO3–-N)占比显著增加(P<0.05),且具有周丛生物的处理1和处理3比无周丛生物的处理2更早到达硝氮占比峰值;螺体表面周丛生物中较高的氨氧化和亚硝氮氧化功能基因(AOB-amoA、AOA-amoA和nxrA)丰度促进了水中NH3-N和NO2–-N向NO3–-N 的转化.
    • 李寅安; 马泽民; 雷澄; 蒋东利; 黎益活; 罗丛强
    • 摘要: 铜锈环棱螺、河蚬、三角帆蚌是当前淡水生态系统常见的底栖动物类群,其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底栖动物对水环境健康状态影响的认识,本研究利用水箱自然放养铜锈环棱螺、河蚬、三角帆蚌,探讨铜锈环棱螺、河蚬、三角帆蚌单养条件下对水质健康状态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底栖动物改善和修复水体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河蚬、三角帆蚌的放养可有效去除水体悬浮颗粒和浮游藻类,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变可溶解性氮、磷形态;系统中单养铜锈环棱螺、河蚬、三角帆蚌可显著提高水体总氮、总磷、硝态氮、氨氮含量,且各形态氮磷含量的增加程度随铜锈环棱螺、河蚬、三角帆蚌的密度增加而提高。因此,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在水环境修复过程中通过联合移植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利用生物体间的互作关系,促进水体营养盐循环,提高系统的复杂性与稳定性,最终实现系统多样性增加和水质提升。
    • 黄微; 李志良; 刘俊; 彭翠英; 谢红艳; 胡劲松; 朱允华
    • 摘要: 为了探讨铅(Pb)、镉(Cd)单一与复合胁迫对铜锈环棱螺的生理耐受机制,采用胁迫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Pb(0、0.05、0.1、0.2和0.4 mg/L)、Cd(0、0.005、0.01、0.02和0.04 mg/L)和Pb-Cd混合溶液(0+0、0.05+0.005、0.1+0.01、0.2+0.02和0.4+0.004 mg/L)在不同时期(0、2、4、6、8 d)对铜锈环棱螺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时间(≤6 d)、低浓度Pb、Cd单一胁迫时,铜锈环棱螺CAT(catalase)与SOD(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显著升高,但长时间(>6 d)、高浓度的Pb(0.4 mg/L)、Cd(0.04 mg/L)单一胁迫导致其CAT与SOD活性显著降低.在第8天时,在Pb、Cd的单一胁迫浓度分别达到0.20 mg/L和0.020 mg/L水平时,CAT与SOD活性达到最大值,但高浓度处理组的酶活性下降.CAT和SOD活性的升高,可以缓解Pb、Cd胁迫对铜锈环棱螺的生物毒性,但其作用范围有一定限度.Pb、Cd复合胁迫下,铜锈环棱螺SOD与CAT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两种酶的活性变化贡献顺序为Cd单一胁迫>Pb-Cd复合胁迫>Pb单一胁迫,说明Cd毒害作用可能更强,Pb、Cd复合胁迫属于拮抗作用.
    • 罗丛强; 蒋东利; 雷澄; 黎益活; 杨品红
    • 摘要: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生物类群,两者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构建4组(单植苦草组、苦草+低生物量环棱螺、苦草+中生物量环棱螺、苦草+高生物量环棱螺)小型水生态系统,研究铜锈环棱螺和苦草的复合作用对水质改善和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锈环棱螺可有效去除水体悬浮颗粒和藻类细胞,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变可溶解性氮、磷形态和含量,促进苦草的生长;(2)苦草的株高、无性分株数以及系统中氮磷的去除率与铜锈环棱螺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与对照组苦草逐渐消亡的比较可知,光照条件是苦草消亡的主要原因,而铜锈环棱螺对可溶解性营养盐含量及其形态的影响是促进实验组苦草快速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共同移植铜锈环棱螺和苦草可以明显改善水质状况,促进苦草生长繁殖,但这种作用与铜锈环棱螺生物量的配置有紧密关系.
    • 向静; 米盈; 田斌; 龚双姣; 马陶武
    • 摘要: 生物炭对于污染沉积物的原位修复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关于生物炭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生态毒性影响的研究则较少报道.为评价生物炭对沉积物中BDE-47生态毒性的影响,以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为测试生物,采用28 d慢性沉积物生物测试研究了不同添加比例的玉米秸秆生物炭(CSB)与BDE-47联合作用对BDE-47生物积累、肝胰脏细胞DNA损伤以及氧化胁迫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慢性暴露情况下,CSB对铜锈环棱螺不具有毒性;CSB通过显著降低沉积物间隙水中BDE-47的浓度而降低其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生物积累.在实验浓度范围内(1% ~7%),CSB添加比例越高,降低BDE-47生物积累的效果越显著.不同添加比例的CSB均可以显著降低BDE-47对铜锈环棱螺DNA损伤的毒性,较高比例(4%和7%)CSB的效果更为显著,但BDE-47的氧化胁迫毒性不随CSB添加比例的升高而下降.因此,从降低BDE-47生态毒性的角度考虑,沉积物中CSB的合适添加比例为4%左右.
    • 罗丛强; 蒋东利; 雷澄; 黎益活; 杨品红
    • 摘要: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生物类群,两者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构建4组(单植苦草组、苦草+低生物量环棱螺、苦草+中生物量环棱螺、苦草+高生物量环棱螺)小型水生态系统,研究铜锈环棱螺和苦草的复合作用对水质改善和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锈环棱螺可有效去除水体悬浮颗粒和藻类细胞,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变可溶解性氮、磷形态和含量,促进苦草的生长;(2)苦草的株高、无性分株数以及系统中氮磷的去除率与铜锈环棱螺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与对照组苦草逐渐消亡的比较可知,光照条件是苦草消亡的主要原因,而铜锈环棱螺对可溶解性营养盐含量及其形态的影响是促进实验组苦草快速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共同移植铜锈环棱螺和苦草可以明显改善水质状况,促进苦草生长繁殖,但这种作用与铜锈环棱螺生物量的配置有紧密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