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
稻田养殖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130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农业经济、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9097篇;相关期刊229种,包括淡水渔业、河南水产、江西水产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大会、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等;稻田养殖的相关文献由196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树林、宋长太、李良玉等。
稻田养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9097篇
占比:98.82%
总计:90164篇
稻田养殖
-研究学者
- 王树林
- 宋长太
- 李良玉
- 王文彬
- 王兴礼
- 唐洪
- 柳富荣
- 谢岳成
- 张小丽
- 何声灿
- 吴艳蓉
- 王恒
- 程东进
- 杨慧赞
- 杨金林
- 林易
- 王瑞
- 等
- 陆露
- 魏文燕
- 于永清
- 仇美红
- 吕敏
- 吴谦
- 奚业文
- 寸永平
- 廖敏
- 李世春
- 林勇
- 樊祥国
- 王定国
- 苏中海
- 袁晓梅
- 邹正华
- 郭云建
- 陈德芳
- 黄小丽
- 刘洪健
- 吴宗文
- 周鑫
- 姚俊杰
- 孟祥杰
- 张凯
- 张琴
- 施兴华
- 施颂发
- 李明锋
- 杨马
- 林干云
- 梁玉刚
-
-
陈晓方
-
-
摘要:
近年来,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逐渐增加,挖田沟养殖成为主要模式。在小龙虾价格坚挺的年份,养殖户为了多增加经济收入,延长小龙虾的生长周期,影响了水稻种植时间。现开展稻田无沟化养殖小龙虾试验,实现繁养分离,保障了稻谷种植面积,提高了小龙虾的规格和质量,减少了田间工程改造的投入,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
孙全东;
尹为玲
-
-
摘要: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稻田养殖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品种优化和模式探索,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调研发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阳市水稻和水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对保障信阳市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
-
-
赵华彪;
陈杰;
胡世然;
陈祎宁
-
-
摘要:
探明稻田养殖模式下投饵与不投饵鲤鱼的生长指标及经济效益,为稻田综合种养提供科学依据,在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以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本地自繁鲤鱼苗为试验对象,开展稻田养殖鲤鱼投饵与不投饵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种植密度9000株/667m^(2)、投放鱼苗15 kg/667m^(2)条件下,投饵稻田水稻产量为622.38 kg/667m^(2),比不投饵增产13.54 kg/667m^(2);鲤鱼生长指标明显高于不投饵稻田,产出鲤鱼67.31 kg/667m^(2),比不投饵增加37.78 kg/667m^(2);投饵稻田的纯收入比不投饵稻田增加1337元/667m^(2)。稻田养殖鲤鱼投饵能增加水稻产量、促进鲤鱼生长,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
-
黎思昌
-
-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初期,畜牧渔业发展正处于升级转型关键时期,国家对畜牧渔业养殖给予特殊调控指导,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从事产业发展。但是在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要解决的是技术核心问题,传统养殖模式与技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发展需求、同时国家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需求要求更高。
-
-
贾丽娟;
王广军;
夏耘;
张凯;
高书伟;
李奕潮;
高岩
-
-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地区稻田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生理代谢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价其肌肉品质,为华南地区稻田养殖小龙虾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稻田养殖的小龙虾(武汉组)和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稻田养殖的小龙虾(韶关组)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理代谢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等进行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武汉组小龙虾肌肉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韶关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韶关组(P<0.05);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韶关组(P<0.05)。武汉组小龙虾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脂肪酸,韶关组小龙虾肌肉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武汉组小龙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韶关组(P<0.05),但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韶关组(P<0.05)。【结论】武汉组小龙虾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肌肉营养价值高于韶关组,总体质量好于韶关组。
-
-
彭开松;
奚业文;
王顺昌;
鲍传和
-
-
摘要:
为了探索不同水质调节方式对"五月瘟"防控和稻虾养殖效益的影响,笔者团队进行了对比试验,期望为小龙虾稻田养殖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基本情况试验田3块,每块面积15亩,环沟上宽2.5米、下宽1米、深1.0~1.2米,环沟面积约占总面积10%,田埂高出田面1米。亩用生石灰25千克消毒,亩用干鸡粪100千克,点施在种草处。1月上旬种伊乐藻(草团长宽15~20厘米、株距约5米、行距约10米),覆盖面积3%~5%。
-
-
王炫凯;
曲宝成;
艾孜买提·阿合麦提;
康磊;
王树伟
-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稻田养殖在南方地区兴起。起初是稻田养鱼,后来出现了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等模式。盘锦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境内沟渠纵横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为稻田养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盘锦河蟹的学名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是我国蟹类中产量最高的淡水蟹。辽宁盘锦的“盘山模式”既不属于稻田养蟹,更不是蟹池种稻,而是把水稻、蔬菜种植以及水产养殖三者有机结合,打造“稻、蟹、菜”复合型生态系统。
-
-
耿浩
-
-
摘要:
鳖肉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滋阴清热,补虚养肾、补血补肝的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具有较高的养殖前景。于2020年在新沂市草桥镇稻田开展了养鳖试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养殖试验总结如下。1稻田的选择与改造1.1稻田的选择养殖稻田面积为13340 m^(2),位于新沂市草桥镇四水农业示范区,水源充足,水体清新、无污染,稻田土质属于沙壤土,符合稻田养殖鳖的条件。
-
-
孟刚
-
-
摘要:
据日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小龙虾产业行情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显示,2021年,我国小龙虾养殖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养殖产量再创新高,加工业保持稳步发展。小龙虾养殖态势良好据统计,2021年全国新增小龙虾养殖面积约200万亩,其中主要是稻田养殖面积增加,且2021年的养殖单产和商品虾规格比2020年均有提升。
-
-
-
陈玉泉
- 《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
| 2002年
-
摘要:
利用GIS技术对县级农业资源进行调查,筛选出有机水稻生产区和抑制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最佳综合防治方法.在稻田养殖的基础上创建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区,增加农户收益,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
-
张忠孝;
吴宗纹
- 《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2001年
-
摘要:
近年来,四川省的水产业开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围绕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加速种养殖结构和食物结构的调整.把稻鱼工程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节水农、渔业结合起来,建成中国西部有丘陵地区特色的稻、鱼、果高效生态工程.一种是建设规范化的鱼凼、鱼沟工程,实施稻、鱼、果、菜、萍优化组合、立体开发.实现稻田公顷年创利润比单种水稻提高5~8倍;另一种是选择水源条件好、粮食自给有余的地区,实行田改池、休耕养鱼,每公顷年盈利比种稻高4~8倍;第三种是丘陵、干旱地区,变稻田为鱼、果高效池、园,实现年公顷盈利6万元以上.以上三种方式,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稻田种养殖结构调整,确保农、渔业旱涝保丰收,加速农民实现富裕小康有着重要意义.
-
-
王运来
- 《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
| 2000年
-
摘要:
为了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扩大农业再生产,提高稻田养殖河蟹的单位面积产量,个体规格和经济效益.1999年我们在25亩稻田进行了微流水养殖河蟹的试验,经过152天的人工饲养,平均亩产57kg,成蟹个体重达110g,最大个体325g,经济效益比常规稻田养殖方法提高45℅.河蟹在稻田中生产,是农业“一地两用,一季两收”的立体化高效工程,在全国境内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大多处于产量不高、规格小、效益较差.通过微流水养蟹,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对利用稻田养蟹的综合开发有着战略意义.北方地区稻田养殖成蟹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在40kg/亩,平均个体70~85g重,经济效益在500~700元/亩.本试验将产量提高到50kg/亩以上,平均个体规格110~120g,经济效益1500元/亩左右,稻谷产量在500kg/亩以上.
-
-
卢勇;
王思明
- 《第二届中国农业伦理学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日本的本土朱鹮虽然在21世纪初灭绝,但是中国陕西洋县朱鹮的发现和人工培育成功,给了日本人重构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的希望.他们分批次从中国引进朱鹮培育繁殖,在佐渡岛再现了朱鹮与人类共生的和谐状态,并借此于2011年申报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日本通过对中国朱鹮的引进与组织重构,重新补全了GIAHS所需的重要元素,同时注重打造复合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系列产品开发相结合,这些都给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很大的启示.
-
-
卢勇;
王思明
- 《第二届中国农业伦理学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日本的本土朱鹮虽然在21世纪初灭绝,但是中国陕西洋县朱鹮的发现和人工培育成功,给了日本人重构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的希望.他们分批次从中国引进朱鹮培育繁殖,在佐渡岛再现了朱鹮与人类共生的和谐状态,并借此于2011年申报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日本通过对中国朱鹮的引进与组织重构,重新补全了GIAHS所需的重要元素,同时注重打造复合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系列产品开发相结合,这些都给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很大的启示.
-
-
卢勇;
王思明
- 《第二届中国农业伦理学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日本的本土朱鹮虽然在21世纪初灭绝,但是中国陕西洋县朱鹮的发现和人工培育成功,给了日本人重构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的希望.他们分批次从中国引进朱鹮培育繁殖,在佐渡岛再现了朱鹮与人类共生的和谐状态,并借此于2011年申报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日本通过对中国朱鹮的引进与组织重构,重新补全了GIAHS所需的重要元素,同时注重打造复合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系列产品开发相结合,这些都给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很大的启示.
-
-
卢勇;
王思明
- 《第二届中国农业伦理学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日本的本土朱鹮虽然在21世纪初灭绝,但是中国陕西洋县朱鹮的发现和人工培育成功,给了日本人重构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的希望.他们分批次从中国引进朱鹮培育繁殖,在佐渡岛再现了朱鹮与人类共生的和谐状态,并借此于2011年申报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日本通过对中国朱鹮的引进与组织重构,重新补全了GIAHS所需的重要元素,同时注重打造复合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系列产品开发相结合,这些都给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很大的启示.
-
-
王佩;
廖学敏;
王晓清;
罗志嘉;
李潇
- 《2016年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第三十二次南方渔业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为探讨中华鳖最优生态养殖模式,在常德市鼎城区河州甲鱼合作社选取藕池、稻田和大池进行为期一年的中华鳖养殖试验,养殖结束后对三种养殖模式的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藕塘亩产鳖119.38kg,平均体重635.6g,平均增重1.5875倍,平均成活率94%,藕亩产4550kg,藕池平均亩效益为3.2341万元;稻田亩产鳖159.3kg,平均体重为885.6g,平均增重2.214倍,平均成活率90.46%,水稻亩产1192kg,稻田种养亩利润为0.7989万元;大池亩产鳖663kg,平均体重952.6g,平均增重2.38倍,平均成活率87%,水蕹菜亩产1000kg,大池养鳖亩利润为4.501万元.综合比较说明大池养鳖效益最好,藕池和稻田养鳖都能明显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