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帆蚌
三角帆蚌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597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450972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淡水渔业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3年浙江省渔业科技论坛等;三角帆蚌的相关文献由9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家乐、白志毅、汪桂玲等。
三角帆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0972篇
占比:99.89%
总计:451490篇
三角帆蚌
-研究学者
- 李家乐
- 白志毅
- 汪桂玲
- 张根芳
- 施志仪
- 王岩
- 李文娟
- 罗文
- 华丹
- 石安静
- 郑大恒
- 闻海波
- 顾若波
- 方爱萍
- 肖调义
- 韩学凯
- 弭忠祥
- 杨受保
- 钱伟平
- 刘晓军
- 刘巧林
- 唐金玉
- 李西雷
- 郑汉丰
- 金武
- 韩继卫
- 周创
- 张元培
- 张刚生
- 张毅敏
- 徐毛喜
- 戴杨鑫
- 杨品红
- 葛熹凯
- 袁伟康
- 许宝红
- 金叶飞
- 钟蕾
- 陈瑛
- 高月香
- 付龙龙
- 任岗
- 刘其根
- 吴皓
- 周子睿
- 尚朝
- 徐在宽
- 徐跑
- 李应森
- 李清清
-
-
刘美玲;
上官宵兆;
王晓强;
王雅昱;
汪桂玲;
李家乐
-
-
摘要:
为研究MAP2K1(MEK1)基因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性别决定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MAP2K1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比较MAP2K1基因在三角帆蚌6个组织(性腺、闭壳肌、肝胰腺、鳃、外套膜、斧足)、早期发育阶段(1—8月龄)性腺和1—3龄雌雄性腺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原位杂交确定MAP2K1基因在2龄三角帆蚌性腺中的定位。结果显示,MAP2K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MAP2K1基因在卵巢中高表达;早期发育阶段在2月龄表达量最高;1—3龄的表达结果显示,MAP2K1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同期精巢中的表达量(P<0.0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AP2K1基因在雌性三角帆蚌的卵母细胞及卵子上有明显的杂交信号。RNAi结果显示,干扰MAP2K1基因的上游基因C-MOS后,下游基因MAP2K1在雌性中的表达下降了82.31%,在雄性中的表达下降了73.60%。推测MAP2K1基因可能参与三角帆蚌的卵巢发育过程,在三角帆蚌中属于偏雌性基因,其表达受C-MOS基因的影响。
-
-
佘曙明;
余建波
-
-
摘要:
双壳纲(Bivalvia),也即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因其形态左右扁平,两侧对称,具有两扇合抱身体的贝壳得名,常被称为双壳类,由于腹部具有大而侧扁的斧足,也称斧足纲(Pelecypoda)(刘月英,1979)。双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除腹足纲以外种类数量较多的一纲,全部生活在水中,世界上现有已知种类15,000种,其中生活在淡水中的2,000种。我国双壳类在淡水水域中的经济种主要有: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池蝶蚌(Hyriopsisschlegeli)、褶纹冠蚌(Cristariaplicata)、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橄榄蛏蚌(Soleniaoleivora)及河蚬(Corbiculafluminea)等,除河蚬外,其他6种蚌类均有类似的寄生繁育习性(刘月英,1979, 闻海波等,2020a)。三角帆蚌为我国特有种。
-
-
何志然;
胡宏辉;
冯上乐;
李家乐;
白志毅
-
-
摘要: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系(F1~F41),分别在浙江武义和上海崇明两地养殖,在5月龄和17月龄时,分别测量两地各家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在5月龄时分别为0.18±0.07、0.19±0.03、0.22±0.09和0.18±0.09,在17月龄时分别为0.26±0.22、0.30±0.16、0.30±0.09和0.23±0.25,两月龄组均属中等遗传力;5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84±0.02)~(0.96±0.07),表型相关范围为(0.56±0.02)~(0.92±0.04),17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52±0.03)~(0.97±0.06),表型相关范围为(0.45±0.02)~(0.91±0.01),表明各生长性状可间接选择;5月龄时两地三角帆蚌各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为(0.53±0.14)~(0.57±0.12),17月龄时相关系数为(0.27±0.08)~(0.31±0.09),表明生长性状在两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各家系在两地表现不同,其中,F24、F25号家系在两地均表现优良.研究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有较好的选育潜力,在该品系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
孙家君;
李乾岗;
魏婷;
王洪杰;
张光明;
曹宏斌
-
-
摘要:
为了解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生物扰动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通过模拟构建湿地,考察了低(4 g/L)、中(12 g/L)、高(20 g/L)密度三角帆蚌对COD和N,P,植物色素积累以及水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会增加水体COD,TN,NH3-N和TP,但低密度三角帆蚌对水质没有影响(P>0.05);三角帆蚌增加了水体中变形菌门丰度,促进了水中NO3--N,NO2--N及可溶性磷酸盐积累;三角帆蚌促进了轮叶黑藻色素的增加,中密度组促进最明显(P<0.05).研究显示,低密度三角帆蚌生物扰动有助于改善湿地水生态.
-
-
何志然;
胡宏辉;
冯上乐;
李家乐;
白志毅
-
-
摘要: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系(F1~F41),分别在浙江武义和上海崇明两地养殖,在5月龄和17月龄时,分别测量两地各家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在5月龄时分别为0.18±0.07、0.19±0.03、0.22±0.09和0.18±0.09,在17月龄时分别为0.26±0.22、0.30±0.16、0.30±0.09和0.23±0.25,两月龄组均属中等遗传力;5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84±0.02)~(0.96±0.07),表型相关范围为(0.56±0.02)~(0.92±0.04),17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52±0.03)~(0.97±0.06),表型相关范围为(0.45±0.02)~(0.91±0.01),表明各生长性状可间接选择;5月龄时两地三角帆蚌各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为(0.53±0.14)~(0.57±0.12),17月龄时相关系数为(0.27±0.08)~(0.31±0.09),表明生长性状在两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各家系在两地表现不同,其中,F24、F25号家系在两地均表现优良。研究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有较好的选育潜力,在该品系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
周伟;
张万昌;
周叶;
王小敏;
胡蓓娟;
王军花;
洪一江
-
-
摘要: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更深入地对淡水珠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对池蝶蚌及其3个近缘物种三角帆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它们共有单拷贝同源基因进行多序列联配后计算这4种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遗传距离只有0.00746(小于1%),而其他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几乎是它的10倍(平均大于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小方蚌亚科与无齿蚌亚科大约在5144万年前发生分歧,而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发生分化的时间大约在424万年前.进一步的遗传差异分析鉴定了池蝶蚌转录组中的特有基因,其中KEGG通路富集的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细胞膜分子和蛋白消化吸收等通路上.同时,GO注释结果表明有很多特有基因与池蝶蚌的优良性状相关,如与发育相关的生长发育、系统发育和动物器官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及与免疫相关的免疫系统过程、抗原处理和呈递等生物学过程.以上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或不同种群,这对淡水珠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相比于三角帆蚌,池蝶蚌可能具有一些与生长发育及免疫相关的特有基因,这为探究相关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
-
陆阿利;
曹玉香;
李文娟;
施志仪;
夏煌慧;
杨婧漪
-
-
摘要:
为获取高活力的外套膜细胞,研究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分析了不同诱变气量组(10、12和15 SLM组)和处理时间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体外培养的外套膜细胞的细胞活性及生物矿化相关功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ARTP诱变360-900s能显著升高各组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活力,且在900s时达到最大值(P<0.05);渗透压稳定剂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诱变过程中12和15 SLM组在360-900s作用时间下的细胞活力(P<0.05),其中12 SLM组外套膜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至最大值(P<0.05);诱变后细胞体外培养24h时结果显示,12 SLM组720s的外套膜细胞活力显著达到最高(P<0.05);15 SLM组(诱变时间为720s,下同)SOD活力随着诱变气量的增大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在15 SLM组显著降至最低水平(P<0.05),相反,微核率在15 SLM组达到最大值;生物矿化分析表明,外套膜细胞Ca2+的浓度、生物矿化相关的关键酶(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和钙调蛋白基因(Calmodulin,CAM)基因均在12 SLM组达到最大值(P<0.05),而EFCB1 (EF-hand calcium-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基因结果显示在10 SLM组达到最大值(P<0.05),12 SLM次之;以上分析表明,氦气诱变在气量为12 SLM,处理720s时与渗透压稳定剂连用对外套膜细胞活性及其他生物学活性影响最为显著,暗示氦气诱变可有效作用于外套膜细胞的离体培养,为三角帆蚌建立细胞系提供生物学基础与新思路.
-
-
-
-
摘要:
8月3日下午,农业农村部公布推广11个水产新品种,该批新品种于去年申报,经由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1个新品种均达到审定技术规范的要求。此次公布推广的11个新品种,分别是虹鳟“水科1号”、禾花鲤“乳源1号”、翘嘴鳜“广清1号”、建鲤2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三角帆蚌“申浙3号”、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皱纹盘鲍“寻山1号”、文蛤“科浙2号”、海带“中宝1号”、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
-
-
-
-
摘要:
产珍珠重量提升20%!这只蚌更重更大!经连续4代选育,三角帆蚌“申浙3号”最近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水产新品种。这款优秀的淡水珍珠蚌新品种是由上海海洋大学联合金华市浙星珍珠商贸有限公司、武义伟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培育的。这些年上海海洋大学以科研支撑,培育了不少好水产。
-
-
陈锵;
蒋霞敏;
彭瑞冰;
韩庆喜;
生鹏;
薛瑞萍
-
-
摘要:
为筛选三角帆蚌集约化养殖优质的饵料微藻,本实验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探究投喂不同藻(小环藻、小球藻、二形栅藻、旋转单针藻和混合藻)对三角帆蚌生长、产珠性能和内壳珍珠层颜色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不同藻对三角帆蚌的生长影响显著,投喂小环藻组三角帆蚌的体质量增重率、壳长、壳宽和壳高增长率最佳.二形栅藻组次之,但壳长增长率略高于小环藻组.小球藻组、旋转单针藻组和混合藻组生长较差.珍珠增重率以小环藻组最佳,显著高于其他4组.小环藻和二形栅藻组珍珠正圆率显著高于旋转单针藻组.不同饵料微藻对斧足和外套膜微量元素含量影响显著,投喂小环藻组斧足中Ca元素含量最高(12637.30±624.39)mg/kg.不同饵料微藻对内壳色影响显著,小环藻组内壳色亮度最低、色差最小、饱和度较大;混合藻组内壳色亮度最高、色差最大、饱和度最小;二形栅藻组各值处于中间水平.综合考虑,小环藻是三角帆蚌最佳的饵料微藻,二形栅藻次之.
-
-
胡莲;
潘晓洁;
彭建华;
邹曦;
万成炎
-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采用三角帆蚌为实验对象,建立原位围隔,开展其控藻和净化水质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但并不是挂养数量越多或越少控藻效果最好,而是有一个投放范围;三角帆蚌数量为18个时控藻效果最好,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生物量分别下降了78%、55%.三角帆蚌可以改善围隔内水体中TP、COD、BOD5以及chla含量,其中数量18个时对磷和叶绿素的控制效果最好,TP下降了36.23%,chla含量下降了20.48%;挂养12个时对COD和BOD5的控制效果最好,分别下降了18.92%和34.38%.总体上挂养数量为18个时,对水质的处理效果最好.建议在同类型水体利用三角帆蚌根据生物操纵原理调控水质时,挂养以3个/m3为宜.
-
-
周创;
张毅敏;
高月香;
段金程;
杨飞;
张永栋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选取南京总统府行政院水泥池富营养化水体作为实验水体,采用底层放养三角帆蚌的方式,研究三角帆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底层放养三角帆蚌对水体中叶绿素a、水体透明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不高,去除率在±20%之间,特别是在冬季在±3~+5%;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在40%左右,最高可达71.90%。
-
-
ZHANG Ai-ju;
张爱菊;
ZHU Jun-jie;
朱俊杰;
JIANG Wen-ping;
蒋文枰;
WANG Zhong-hua;
王中华
- 《第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3年浙江省渔业科技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通过对某三角帆蚌养殖池塘2011~2012年的水质和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同时运用细胞密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中绿藻44.07%,其次是硅藻(16.95%);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征。绿藻种类数在秋季最多,硅藻种类数在冬季和春季最多,而蓝藻种类数在夏秋季最多,隐藻种类数在秋季最多;浮游植物密度秋季>春季>夏季>冬季。4月份密度最大,达21.12×106cells/L,其次是11月份,达到13.68×106cells/L;整个冬季和春季的3月份浮游植物密度偏低;11次采样获得的Shannon-Wiener指数(H')与Simpson指数(D)、Pielou指数(J)的相关性系数分别达0.934、0.858,说明都具有显著相关性。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评价全年该养殖池塘水体为贫中营养至中营养类型;从多样性指数分析来看,全年水体基本为β-中污染;从污染程度指示种类分析来看,介于α、β-中污带之间。此研究对于利用浮游植物监测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水质综合状况及进行生态评价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
-
胡莲;
彭建华;
潘晓洁;
邹曦;
冯坤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试验通过研究三角帆蚌对浮游植物的过滤作用,旨在为控制童子湖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吊蚌围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少于对照围隔浮游植物,三角帆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童子湖水体某些浮游植物种类的生长;对照围隔(C)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吊蚌围隔(G1、G2、G3、C4、G5)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三角帆蚌能够降低童子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显著降低叶绿素a含量;三角帆蚌在滤食浮游植物时,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同时对浮游植物的类群有一定的选择,以滤食蓝藻、绿藻、隐藻为主;对比试验围隔(C、G1、G2、G3、CA、G5)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影响,G3抑制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效果最好,其次为G4,再次为G2,再其次G5,G1下降较少,因此建议控制童子湖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三角帆蚌密度为3个/m3.
-
-
-
-
-
钱伟平;
邱晴
- 《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本实验应用分光光度法对分散蓝2BLN和分散红E-4B在三角帆蚌水体中的含量进行了定量监测,研究了这些因子在三角帆蚌体内的沉积作用,以及不同的水样浓度对沉积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对分散蓝2BLN、分散红E-4B均有一定的沉积作用,在持续处理30 d后,能使水体中这些因子的量有明显的下降.其中:(1)分散蓝2BLN的沉积与水样浓度有关,在存活条件下,污染物浓度越大,沉积速度就越快,经过成对比较法做t检验,100mg·L-1组、200mg·L-1组差异达显著水平.(2)分散红E-4B在三角帆蚌体内沉积则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成正比热关系,t检验显示200mg·L-1达到显著水平,100mg·L-1时达到极显著水平.实验结果说明三角帆蚌对印染水污染水体等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能够为水体污染的生物防治积累基础性数据.
-
-
白志毅;
李家乐;
汪桂玲
- 《2007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海洋、水产领域》
| 2007年
-
摘要:
2006年11月,对三角帆蚌生长性状及插片部位与产珠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产珠量的相关性中,壳重)体重>壳高>壳宽>壳长;与珍珠粒径的相关性中,壳重=体重)壳宽>壳高;与直径差百分比的相关性中,壳宽>壳重=体重;与圆珠率的相关性中,壳宽>壳重>体重.结合生产可操作性,体重和壳宽应作为两个最主要选育性状;位于外套膜外侧的珍珠质量明显高于内侧,但未发现左壳与右壳间珍珠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珍珠单重、粒径、直径差百分比、产珠量和圆珠率这5个指标的分布特征均不符合正态分布,说明珍珠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受生物本身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