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预防医学、卫生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9篇、会议论文143篇、专利文献605404篇;相关期刊546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北方环境、中国环境监测等; 相关会议100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口岸卫生处理学术大会等;生物监测的相关文献由3654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宏卫、刘勇、等等。

生物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9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4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05404 占比:99.76%

总计:606856篇

生物监测—发文趋势图

生物监测

-研究学者

  • 侯宏卫
  • 刘勇
  • 胡清源
  • 金锡鹏
  • 黄金祥
  • 刘辉
  • 沈韫芬
  • 王安
  • 陈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梦梦; 谢琳娜; 朱英; 陆一夫
    • 摘要: 建立了同位素内标-气相色谱-高分辨双聚焦磁质谱(GC-HRMS)同时测定人体血清中14种多溴联苯醚(PBDEs)的方法。血清样品解冻后,取0.5 mL与^(13)C标记的内标物进行混合,加入甲醇沉淀样品中的蛋白质,比较了3种酸化条件下的去脂效果和回收率,结果显示硫酸去脂效果最好;使用液液萃取法提取样品中的目标物,比较了不同萃取溶剂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以正己烷(6 mL)-甲基叔丁基醚(6 mL)作为萃取溶剂效果最好;提取液经固相萃取柱净化和洗脱,比较了不同固相萃取柱和洗脱溶剂的净化效果和回收率,结果显示采用硅胶柱净化和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v/v)洗脱时效果最好;洗脱液经氮吹近干后用正己烷复溶,经GC-HRMS测定。目标物经Rtx-1614色谱柱(30 m×0.25 mm×0.1μm)分离,电压选择离子检测(VSIR)模式测定。BDE-209在0.40~25μg/L、其他13种多溴联苯醚在0.08~5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5,方法检出限为0.01~0.51μg/L,定量限为0.04~1.70μg/L,加标回收率为75.5%~120.7%,日内精密度为3.8%~10.9%(n=6),日间精密度为4.2%~12.4%(n=6)。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某地区15份青少年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4种PBDEs中,BDE-47检出率为100%,其他组分均未检出,说明该人群存在一定的PBDEs暴露。与现有文献报道方法相比,本方法样本需求量少,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可对人血清中包括BDE-209在内的14种PBDEs同时测定,有效提高检测效率。本方法的建立可为我国开展多溴联苯醚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
    • 母红霞; 李蕾
    • 摘要: 为研究重金属镉、锌、铬对重要经济鱼类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在水温为(22±1)°C的条件下,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分别进行Cd^(2+)、Zn^(2+)和Cr ^(6+)对翘嘴鲌幼鱼的单一急性毒性试验及两两联合毒性试验,运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Marking指数相加法评价三种重金属的两两联合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d^(2+)、Zn^(2+)和Cr ^(6+)对翘嘴鲌幼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29、9.56、7.41、6.05 mg/L,41.92、34.43、27.37、22.23 mg/L,39.47、32.68、27.25、25.72 mg/L;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605、2.223、2.572 mg/L。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各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和重金属胁迫时间的不断推进,每二者组合对翘嘴鲌幼鱼的联合毒性逐渐增强;Cd^(2+)/Zn^(2+)、Zn^(2+)/Cr ^(6+)、Cd^(2+)/Cr ^(6+)在24 h、48 h、72 h、96 h的加和指数(AI)值均大于0,不同组合的联合毒性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即两种金属共存时毒性明显加强,其中Zn^(2+)/Cr ^(6+)对翘嘴鲌的联合毒性最为强烈。
    • 康子清; 张银龙; 吴永波; 谢冬; 薛建辉; 华建峰
    • 摘要: 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技术通过提取水体、土壤、空气中的环境DNA,使用引物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进行物种鉴定与生物多样性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监测技术更加快捷、准确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调查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方式。本文综述了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操作流程;归纳了在水体、土壤、空气环境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其独特的间接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同时讨论了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后续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 刘哲; 张宁; 彭定华; 张彦峥; 张笛; 秦祥朝
    • 摘要: 水生态监测能够为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加强黄河水生态监测,维护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常规水质监测、生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生态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实践。结合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尤其是生物监测相对滞后的现状,探讨了流域水生态监测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新兴监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
    • 徐杭英; 于海燕; 晁爱敏; 周胜利; 李平; 李共国
    • 摘要: 为探明浙江省水源地水库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特征及其与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c)的关系,达到用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参数监测水源地水库水质的目的,于2014年1月—2018年10月对浙江省8座饮用水水源地水库(K1~K8)开展了水质参数及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丰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水源地水库水体TLIc与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4—2018年,8座水库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10.7 ind./L,主要由小型滤食动物(64.5%)和滤食轮虫(31.4%)组成;平均生物量为382.6μg/L,主要由小型滤食动物(76.1%)和中型滤食动物(9.1%)组成。滤食轮虫生物量是春季水体TLIc发展的决策因子;总浮游动物丰度构成了夏季水体TLIc波动的限制因子,主要通过小型滤食动物丰度的升高促使TLIc下降;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秋季水体TLIc的正相关性不显著;捕食轮虫丰度和中型滤食动物生物量共同构成了冬季水体TLIc波动的限制因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间接促进了TLIc的升降。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参数的水源地水质监测工具的开发提供思路。
    • 杨淞惠
    • 摘要: 为了解决水污染的环保问题,水下微生物监测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人类离不开水,而水源洁净是不容一丝一毫马虎的。因此监测污水中生物生存情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判断水源是否能够经过处理达到饮用标准,还可以对水下微生物进行研究,这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当前水下生物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深入剖析现代科学对水下生物研究的技术发展并对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邓睦清
    • 摘要: 分析了水环境质量监测中的生物监测技术,明确了其应用原理和过程,探讨了基于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水体修复技术。
    • 金珂; 张丽娟; 张伟; 张翔; 陈桥; 杨江华; 张咏; 张效伟
    • 摘要: 大型底栖动物是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的主要目标生物类群之一。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的通量、精准性、标准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机遇,但该方法在我国尚未有流域尺度的应用先例,其结果的可靠性和对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性有待检验。率先将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用于太湖流域65个点位的底栖动物监测和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并与同步进行的形态学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环境DNA方法能检出更多的底栖动物类群,在科、属、种水平上检出的分类单元数分别是形态学监测结果的106%、132%、155%;②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检测方法能够很好地识别形态学监测结果中的优势物种,检出的科级、属级分类阶元能够覆盖形态学监测结果中90%以上的生物量和个体数,同时包含60%以上的物种数;③两种方法对同一物种的检出频次显著相关(R^(2)>0.7,P<0.0001),总体检出一致率达72.3%;④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方面,环境DNA方法与形态学方法的计算结果显著相关(R^(2)=0.235,P<0.0001),94%的点位的B-IBI等级划分误差在1级以内,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在底栖动物完整性的流域空间格局描绘上高度重合。综上所述,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太湖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监测和评价中的整体应用结果表明,环境DNA监测方法结果可靠,将其进一步规模化应用有望显著提高我国水生态系统生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生态健康评价的技术水平。
    • 张靖雯; 杨江华; 张效伟
    • 摘要: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因子敏感,是水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基于传统形态学的浮游动物调查方法无法鉴定桡足类幼体,难以准确了解浮游动物群落组成。DNA宏条形码技术基于DNA序列差异识别物种,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准确解析提供了新方法。比较了不同浮游动物采样方法(直接过滤法和网富集法)对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多样性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浮游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应采取不同的采样方法,其中直接过滤1 L水样对小型浮游动物轮虫的多样性监测效果最好,而用浮游生物网富集5~10 L水样对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多样性监测效果更好。初步实现了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多样性监测的规范化。
    • 贾瑞; 郭滕; 胡腾飞
    •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环境质量评价中的生物指示与生物监测,首先概述环境质量评价,其次探讨引进生物指示以及生物监测的价值,之后从人类身体健康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水环境监测等几个方面思考环境质量评价中优化生物指示与生物监测,提出解决问题的处理方案,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