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藻

微藻

微藻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511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水产、渔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1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183180篇;相关期刊504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2016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微藻生物能源技术创新交流研讨会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展示与合作对接会、2014第二届中国(国际)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高峰论坛 等;微藻的相关文献由8128位作者贡献,包括师文静、李晓姝、荣峻峰等。

微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1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3180 占比:99.29%

总计:184485篇

微藻—发文趋势图

微藻

-研究学者

  • 师文静
  • 李晓姝
  • 荣峻峰
  • 刘敏胜
  • 廖莎
  • 张霖
  • 王领民
  • 吴洪
  • 黄绪耕
  • 周旭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海蓝; 肖俊绚; 陈威; 王宗平
    • 摘要: 针对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问题,将膨胀污泥接种在序批式光照反应器内,再接种不同比例的微藻,利用微藻黏附生长特性对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进行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在投加不同比例的微藻后,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恢复良好,污泥容积指数(SVI_(5))值达到14.98 mL/g,污泥粒径最大增长到103.36μm。恢复了沉降性能的污泥有较高的胞外聚合物质量比。此外,微藻的加入也提升了膨胀污泥的污染物去除性能,其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为73.0%,对氨氮(NH^(+)_(4)-N)的去除率为43.6%,对总无机氮(TIN)的平均去除率为37.7%,对总磷(TP)的去除率为84.2%。在膨胀污泥沉降性能恢复过程中,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的质量比最高上升至26.89 mg/g挥发性悬浮物(VSS),而多糖的质量比基本稳定在9.09 mg/g VSS左右。
    • 李大伟; 孟范平; 崔鸿武
    • 摘要: 将1株产油淡水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MASCC 11)分别接种到青岛市2家市政污水处理厂(STP)的尾水中,根据其生长、油脂产率和营养盐去除情况,评价了利用STP尾水培养微藻以生产富油的藻生物质同时深度净化尾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团岛污水处理厂(TD-STP)和李村河污水处理厂(LC-STP)尾水中无机氮和磷酸盐的浓度虽然远低于BG11培养基,但仍能支持微藻生长,而且以未经稀释的尾水更具优势,培养8 d后,藻生物量分别达到BG11培养基中生长微藻的65.23% 和44.77%.S T P尾水经稀释后处于营养盐缺乏状态,有利于藻细胞内脂质积累,但是油脂产率最大值(10.5 mg·L-1·d-1)仍出现在未经稀释的TD-STP尾水中,为未稀释LC-STP尾水的1.37倍.LC-STP尾水中微藻的油脂产率较低,可能与该处理厂接纳工业废水而在尾水中残留较多有害物质有关.在微藻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下,TD-STP和LC-STP尾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 和100%;无机氮的去除率较低(分别为59.2% 和45.4%),与尾水中初始N/P较高有关.上述结果表明,与接纳工业废水的污水厂相比,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水厂所排尾水较适于培养产油微藻,能够实现产油微藻低耗培养与尾水深度净化相耦合.
    • 龙菲平; 迟庆雷
    • 摘要: 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负排放技术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微藻生物固碳技术是负排放技术之一。文章从微藻藻种、生产设备和微藻固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为行业内外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 徐勇
    • 摘要: 为有效治理我国城市黑臭河道水资源污染问题,室内制备一种新型AS-MA(微藻-生物炭)复合型材料,并展开了污水试样污水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和总氮(TN)的去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AS-MA材料对于COD、TP和TN处理效果更好,去除率是生物炭的4.79~16.98倍,较纳米粒子亦高出3.12%~27.38%。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水治理提供了一定指导作用。
    • 李雅琪; 秦海天; 黄河
    • 摘要: 抗生素在水环境中残留带来的环境隐患不容小觑,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急需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将其去除。近几年,微藻水处理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其对抗生素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将抗生素对微藻的毒性效应、微藻去除抗生素的影响因素、去除效率及去除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未来利用微藻去除抗生素的研究方向,以期对藻类的综合利用提供帮助。
    • 孙烈; 贾泽宇
    • 摘要: 20世纪50-60年代,代食品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科技的发展,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当时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家科研力量开展多种代食品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其中以微藻中的小球藻、栅藻和扁藻的相关工作最具代表性。本文回顾微藻的科研与生产概况,分析食品科技发展中存在的基础研究不足、食品工程水平低、土法加工安全性差等问题及其时代局限性。
    • 王迪
    • 摘要: 光合突变株作为研究微藻光合作用的良好材料,通常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变育种获得。在莱茵衣藻、小球藻等微藻中运用光合突变体对光合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多。光合突变株应用广泛,在不同领域中都在发挥作用。本文章通过对光合突变株研究进展进行整合描述,旨在对光合突变株的诱变等方面进行指导。
    • 林卫红; 张英奇
    • 摘要: 一、微藻生物技术(一)微藻简介微藻是指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藻类群体,是地球高等植物的共同原始祖先,它包括水生微藻、陆生微藻和气生微藻微藻是地球上比表面积最大的物种,通过光合作用为自己和其他生物制造食物,提供能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是地球生态系统中近90%氧气的制造者。
    • 杨海燕
    • 摘要: 藻类个体大小悬殊,其中,微藻是一类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形态的微小藻类。借助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人为控制培养条件,可以在培养皿上对微藻进行人工培养,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呈现类似“画”的图案,这种现象被称为“微藻画”。
    • 张虎; 朱瑞鸿; 谭英南; 邓仟; 周宏亮; 高保燕; 张成武
    • 摘要: 光是影响微藻光自养生长的最重要因素。LED光质在调控微藻生长及目标产物积累方面的巨大优势已经引起了诸多研究者及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基于LED光质调控技术开发的微藻培养工艺有望革新现有生产技术,促进微藻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本文阐述了微藻可吸收利用的光谱范围及光受体、不同LED光质对微藻生长及目标产物积累的影响、基于LED光质调控策略实现微藻高效生产目标产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LED光质调控技术在今后微藻培养技术方面的4个重点发展方向,包括LED升级换代提高电—光及光—生物质转化效率实现微藻经济高效生产、基于LED光质调控技术实现微藻高效培养助力“碳中和”、新型内置LED光源光生物反应器(PBR)开发助力微藻“工业化”生产以及不同LED光质作为信号分子促进微藻异养或混养时光依赖型产物的高效生产,以期为利用LED光质调控技术高效生产微藻源相关产品提供参考,从而加速微藻产业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