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诱变

诱变

诱变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7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农作物、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5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090篇;相关期刊645种,包括激光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三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酶制剂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花生学术研讨会等;诱变的相关文献由811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言、刘伟民、孟庆繁等。

诱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5 占比:62.06%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1.08%

专利文献>

论文:1090 占比:36.86%

总计:2957篇

诱变—发文趋势图

诱变

-研究学者

  • 王立言
  • 刘伟民
  • 孟庆繁
  • 滕利荣
  • 毕鲜荣
  • 逯家辉
  • 虞龙
  • 余增亮
  • 周震
  • 汪来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炜; 陈琛; 葛玉彬; 罗俊杰; 叶春雷
    • 摘要: 为创制甜高粱新种质,本研究以甜高粱自交系甜94为供试材料,以甲基磺酸乙酯(EMS)为诱变剂,采用种子浸泡法进行诱变,并调查了株高、生育期、茎粗等性状。结果表明,以半致死率为筛选标准,适宜诱变的EMS浓度和时间为0.20%和16 h;通过对诱变后代的逐代表型进行观察、鉴定和筛选,在M;代共获得18份在生育期、株高、含糖量等性状方面与对照具有明显差异的甜高粱种质材料,其中早熟材料2份、高含糖量材料4份、矮秆材料6份、白粒材料3份、散穗材料3份;分别选取5种变异性状的材料进行品质检测,结果表明,性状变异材料中糖、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均超过对照。本研究结果可为甜高粱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新种质和基础材料,同时为甜高粱EMS诱变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 张慧; 阮明菊; 王韦; 王睿; 杜建武; 曾千春
    • 摘要: 【目的】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筛选获得性状优良的多油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PKM-1品种基础材料,为后续育种提供有利种质资源。【方法】设置5个EMS质量分数(0、0.7%、0.9%、1.1%和1.3%)及2个处理时间(10和12 h)诱变处理多油辣木PKM-1种子,分析出苗情况及M;代幼苗相对成苗率,得到适宜的处理参数;分析诱变后代M;和M;代的表型变异特征。【结果】EMS处理可极显著降低辣木种子出苗率和相对出苗率(P<0.01),EMS质量分数越高,起始出苗时间越长;EMS抑制辣木幼根的生长,随着EMS质量分数的增加,根长逐渐变短,苗高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1.1%EMS处理10 h,辣木种子的相对出苗率和相对成苗率分别为58.60%和57.07%,诱变效果最佳。进一步EMS诱变处理辣木种子700粒,共筛选获得M;代变异材料88株,变异频率为33.33%;M;代变异材料132株,变异频率为43.14%;M;-M;代变异性状遗传频率为10.26%,M;代新出现变异株68株,变异频率为35.98%。【结论】本研究确定了辣木种子EMS诱变的最佳参数为1.1%EMS处理10 h,M;和M;代分别筛选出9种和11种表型变异材料,为M;代获得稳定遗传可供育种利用的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 温晓婷; 张鑫; 李景鹏; 余丽霞; 周利斌; 杨福
    • 摘要: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开发优良的水稻种质资源是培育水稻品种的重要手段。诱变育种可以快速改良水稻品种,提高水稻育种效率。离子束作为一种新型的诱变技术,具有线性能量转移高,相对生物学效应好,诱变频率高等优势,可直接作用于水稻遗传物质,对水稻的不同性状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围绕高能重离子束的诱变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特点,诱变重离子束种类、辐射剂量及受体材料的选择,重要性状基因功能分析,诱变产生的水稻品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重点介绍了高能重离子束的诱变优势,并从多方面总结了由高能重离子束诱变产生的不同的水稻品种,并提出了高能重离子束诱变依旧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为该技术在未来水稻育种的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 赵慧军; 贾国军; 吴雄斌; 马金琳
    • 摘要: 草莓灰霉病是影响草莓生产种植的主要病害,极易侵染导致草莓果实腐烂变质,严重危害草莓的产量品质和运输储存。本项目从兰州市花庄镇草莓种植基地灰霉病高发区病果根际土壤筛选到一株具有灰霉菌拮抗效果的枯草芽孢杆菌,采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在原来基础上选育抑菌能力更强的生防细菌,并对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从而达到对草莓灰霉菌拮抗菌抑菌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 卢超; 陈景鲜; 王国霞; 李春阁; 林展; 苏芳谊; 张苗
    • 摘要: 通过牛奶平板初筛、摇瓶复筛,从土壤中筛选出产中性蛋白酶菌株L01,以紫外线和亚硝酸钠为诱变条件,分别利用单因素和复合诱变方法提高菌株的产酶能力,最后对遗传稳定性良好的菌株L01F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01分别经过紫外线照射60 s和亚硝酸钠处理12 min时,其中性蛋白酶酶活力最高,为459.13 U/mL,是原始菌株的2.07倍。在先亚硝酸钠处理12 min后紫外线照射48 s的最适复合诱变条件下,筛选得到的高产中性蛋白酶菌株L01F,酶活力达到577.87 U/mL,是原始菌株L01的2.61倍,且该菌株传代10次后仍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最后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筛选出的菌株L01F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彭丹丹; 刘亚楠; 汪佳人; 孙康辉; 黄继红; 刘娜
    • 摘要: 蔗糖异构酶(sucrose isomerase,SIase)是一种以蔗糖为原料,通过分子内转糖基化产生非致癌性异麦芽酮糖的重要工业酶。为获得高SIase酶活的优质菌株,以Erwinia rhapontici YS-1为初始菌株,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在电源功率300 W、温度28°C、照射距离2 mm、工作气体流量12.0 L/min的条件下对菌株照射处理50 s,通过测定突变菌株的SIase酶活及菌体絮凝效果,筛选出目的菌株。为进一步提高突变菌株SIase酶活,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目的菌株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经多轮、多批次诱变后共得到380株突变菌株,从中筛选得到一株发酵液黏度低、SIase酶活较原始菌株YS-1(1.34 U/mL)提高10.01倍的突变菌株DXL-13(14.75 U/mL);响应面试验建立了蔗糖质量浓度、Na_(2)HPO_(4)·12H_(2)O质量浓度、发酵时间的二次回归方程,得出突变株DXL-13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蔗糖质量浓度76 g/L、Na_(2)HPO_(4)·12H_(2)O质量浓度2.7 g/L、发酵时间12.5 h、pH 6.0。最终得到SIase酶活为41.14 U/mL,较原始菌株酶活提高了29.70倍。
    • 肖艳; 王璐; 王森; 丛培虎; 陆栋; 冯银刚; 崔球; 宋晓金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角鲨烯产量,以海洋产角鲨烯类酵母(Pseudozyma sp.)SD301为出发菌株,采用碳离子(;C;)束诱变技术选育高产角鲨烯的突变菌株,并对突变菌株的电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利用100μmol·L^(-1)过氧化氢(H;O;)作为筛选压力,在12C6+束辐照剂量为120 Gy时,获得了比出发菌株具有更高角鲨烯产量的突变株PS120,该突变株在培养3 d后,角鲨烯产量达到1.33 g·L^(-1),角鲨烯质量(细胞质量)达到41.31 mg·g^(-1)。利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为表征标记,对PS120进行电转化条件优化,酶切、电泳和测序研究结果表明900 V电压条件下可成功将编码EGFP的基因转入到PS120细胞中,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证实EGFP蛋白在该细胞中高水平表达。
    • 张逍遥; 郭超; 王靖楠; 刘艳丽; 王超
    • 摘要: 以ASAGF 2-G4为出发菌株,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与2 mg/mL亚硝基胍的复合诱变选育。结合96孔板发酵培养进行了初筛及摇瓶复筛后,共得到高产突变菌株5株,经复筛验证获得1株高产且稳定遗传菌株2-A9,其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30.92%。利用Pul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发酵培养基中的影响因素,得到葡萄糖、糊精、棉籽蛋白、玉米浆干粉为显著因素。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4种影响因素,获得最优培养基配方为(g/L):葡萄糖60.0、糊精25.0、棉籽蛋白25.0、玉米浆干粉12.5、胨化牛奶10.0、Mg SO_(4) 1.0、NaCl 2.0、CaCO_(3) 5.0。经重复实验验证后,丁烯基多杀菌素平均产量与预测产量接近,表明该模型可行有效。
    • 陈德刚; 牛春; 李春玲
    • 摘要: 为提高万古霉素(Vancomycin)发酵生产水平,选育出其发酵生产的优良菌株,以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rtalsis)菌株V1806作为原始菌株,利用EMS(甲基磺酸乙酯)、UV(紫外诱变)和ARTP(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等单一诱变、复合诱变的方法,选育出1株遗传稳定性好、且对万古霉素耐受性强的菌株Vua-15,其中试发酵效价达到7863 m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74.3%。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诱变对东方拟无枝酸菌菌种选育的效果优于单一诱变,更易选育出符合预期的优良菌株。研究不仅对万古霉素工业化发酵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其他产品发酵菌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借鉴。
    • 赵展; 王晓婷; 李林; 侯晟灿; 霍治邦; 张新成
    • 摘要: 为探明EMS诱变西瓜种子的最佳条件,以石红为试材,设置种子切口与不切口2种处理方式,采用6个诱变浓度(0.40%,1.00%,1.20%,1.40%,1.60%和2.00%)和5个诱变时间(4、10、12、14、16 h)共30个不同处理组合对西瓜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切口处理能显著提高西瓜种子对EMS诱变剂的敏感性,共筛选出6个处理组合,诱变效果最接近半致死剂量,分别是1.20%+12 h、1.20%+14 h、1.20%+16 h、1.40%+12 h、1.40%+14 h和1.40%+16 h,对应的西瓜种子相对发芽率分别为50.38%、52.21%、51.97%、48.95%、49.97%和48.82%。以用量少且用时短为原则,确定EMS诱变西瓜种子的最佳组合是1.20%EMS诱变12 h。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