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04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706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与湖沼、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三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等;菲律宾蛤仔的相关文献由1297位作者贡献,包括闫喜武、杨凤、张国范等。

菲律宾蛤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2 占比:15.27%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2706 占比:84.01%

总计:3221篇

菲律宾蛤仔—发文趋势图

菲律宾蛤仔

-研究学者

  • 闫喜武
  • 杨凤
  • 张国范
  • 霍忠明
  • 张跃环
  • 曾志南
  • 郑雅友
  • 聂鸿涛
  • 巫旗生
  • 杨最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雨; 潘进芬; 魏铭; 王晓冰
    • 摘要: 为了解DOM与AgNPs的相互作用及其对AgNPs毒性的影响,本文以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以水环境广泛存在腐殖酸(Humic acid,HA)为代表性有机质.通过贝类体内抗氧化系统的生物标志物(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响应,研究了HA对AgNPs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A显著增加了AgNPs的稳定性,抑制了AgNPs的聚集.Ag-NPs(20μg·L-1)暴露3 d后,蛤仔鳃组织中Ag的蓄积显著上升,并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AgNPs暴露第3、7天,不同浓度的HA条件下,鳃组织中Ag的蓄积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地低于无HA存在的AgNPs暴露组.CAT活性和MDA含量仅在无HA存在的AgNPs暴露组出现显著升高,其余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表征DNA损伤程度的Olive尾矩(OTM)和尾长(TL)在无HA存在的AgNPs暴露组中随时间的延长不断上升.HA显著降低了AgNPs的对鳃组织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HA通过增加AgNPs在介质中的稳定性而显著地抑制了鳃组织对Ag的蓄积,从而减弱了Ag-N Ps对鳃组织的氧化胁迫和遗传毒性.结果证明了有机质含量等环境理化条件对纳米毒性存在显著影响.
    • 梁腾; 李金龙; 马斌; 车宗豪; 王海生; 罗星红; 金燕; 赵侠; 丁鉴锋; 霍忠明; 滕军; 毛东亮; 翟介明; 闫喜武
    • 摘要: 为选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简称蛤仔)“莱州红”新品系,以“莱州红”野生个体为材料,采用巢式设计,以1个父本与3个母本交配,建立11个父系半同胞和33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并对“莱州红”蛤仔生长性状进行家系聚类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浮游期各家系平均壳长、壳高绝对生长量分别为(6.32±0.67)、(6.69±0.80)μm/d,E_(1)、I_(2)家系生长优势明显;稚贝期各家系平均壳长、壳高绝对生长量分别为(61.77±38.42)、(61.03±31.07)μm/d,G_(3)、F_(1)、F_(2)、B_(2)、B_(1)家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室内幼贝培养期,各家系平均壳长、壳高绝对生长量分别为(123.93±48.05)、(86.17±36.71)μm/d,G_(3)家系生长优势明显;室外中间培育期,各家系平均壳长、壳高绝对生长量分别为(54.27±38.61)、(38.69±18.49)μm/d,I_(3)、G_(3)、K_(3)、J_(1)、H_(2)家系生长优势明显;“莱州红”蛤仔100日龄时壳长、壳高遗传力分别为(0.35±0.09)、(0.34±0.10),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9833±0.0095)、(0.9904±0.0122);“莱州红”蛤仔200日龄时壳长、壳高遗传力分别为(0.19±0.10)、(0.18±0.11),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9302±0.0054)、(0.9249±0.0081)。研究表明,“莱州红”蛤仔生长性状属中低度遗传力,具有较大选育潜力,G_(3)家系生长速度较快,可作为选育核心家系。
    • 摘要: 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451号公告公布了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虹鳟“水科1号”、禾花鲤“乳源1号”等11个水产新品种。为促进这些新品种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宣传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 刘志强; 乔光德; 王伟; 赵明; 谌微; 马春艳; 张凤英; 马凌波
    • 摘要: 才女虫系隐居目、海稚虫科、才女虫属的多毛类环节动物,可栖息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深水区。才女虫可以通过分泌酸性物质腐蚀如虾夷扇贝、马氏珠母贝、九孔鲍、杂色鲍和菲律宾蛤仔等贝类的贝壳,并且当虫体钻穿贝壳达到软体部位后,可以使“寄生”处的组织周围发生炎症,局部形成脓肿和溃疡,引起继发细菌性溃疡,同时产生一种特殊的臭味,降低贝类的品质和价值,严重时可导致贝类死亡,给贝类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除对贝类养殖带来危害以外,才女虫对虾蟹类的苗种生产造成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据报道,育苗池内一旦有才女虫滋生。
    • 车向庆; 张刚
    • 摘要: 辽宁省东港市有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106万亩,滩涂36.3万亩。东港市年产菲律宾蛤仔50万吨,年需菲律宾蛤仔苗种5万吨。目前,东港市蛤苗主要来自于福建、浙江,但南方来的苗种运输时间长、运费高、运输成活率低。近年来,笔者在东港开展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培育技术试验研究,现将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供养殖业者参考。
    • 朱文君; 袁晟译; 李健; 常志强
    • 摘要: 养殖尾水氮含量过高等富营养化问题是影响当前我国池塘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是自然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氮循环过程,是沉积物氮素营养迁出的主要途径,埋栖型贝类通过滤水和蠕动等生命活动不仅能净化水质,还可以使沉积物颗粒混合并改变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交换。本研究于2020年9、10、11、12月采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池塘贝类区域(有贝区)和对照区域(无贝区)的沉积物表层样品,进行泥浆培养实验,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检测其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并分析了其与间隙水理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养殖池塘有贝区10月和11月样品检测到厌氧氨氧化反应,并有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反应;有贝区9—12月沉积物反硝化反应速率均高于无贝区,有贝区9月的反硝化反应速率最高(0.0058μmol/kg·h);水体温度与沉积物反硝化反应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氨氮(NH^(+)_(4)-N)浓度与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海水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也存在厌氧氨氧化过程,养殖菲律宾蛤仔等埋栖型贝类有利于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有效地促进池塘沉积物脱氮过程,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海水养殖生态系统氮循环理论,也为开展尾水生物净化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 吴婉婷; 刘括; 左陆雅; 梁腾
    • 摘要: 本实验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测定分析了饥饿处理、投喂金藻、盐藻实验组的蛤仔EPA/DHA含量,结果表明,饥饿组和投喂金藻组EP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组和盐藻组EPA差异显著(P投喂金藻组>投喂盐藻组;各实验组DHA含量由多到少为饥饿组>投喂金藻组>投喂盐藻组;饥饿组与投喂金藻组的蛤仔DH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组与投喂盐藻组DHA含量差异显著(P<0.05);投喂金藻组与盐藻组DHA含量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蛤仔可以在自身体内合成EPA和DHA,短时间饥饿可以提高蛤仔体内的DHA含量,不同饵料对蛤仔EPA和DHA的合成有显著影响。
    • 代红梅; 孙吉东; 边陆军; 孙景伟
    • 摘要: 菲律宾蛤仔是我国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笔者根据生产实践,对菲律宾蛤仔室内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亲贝选择、运输、处理、采卵、孵化、浮游幼体培育、变态期管理、稚贝培育管理、饵料种类选择与投喂以及水质调控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 饶梦微; 章超桦; 林海生; 曹文红; 秦小明; 郑惠娜; 高加龙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肉不同提取物的呈味物质含量和呈味特征差异。【方法】以新鲜菲律宾蛤仔肉为原材料,采用水煮和酶解的不同提取方式,制得两种冻干粉,比较分析两者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有机酸、有机碱和无机离子含量的差异,通过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评价其对滋味的贡献,并结合感官评价法和电子舌检测法考察其整体呈味特征。【结果】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水煮提取物鲜味和甜味强于酶解提取物;鲜味、甜味和苦味是酶解提取物的重要味觉特征;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亦表明水煮提取物更接近谷氨酸钠的呈鲜特性。水煮和酶解提取物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有机酸、有机碱和无机离子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的呈味物质由于含量的差异及呈味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水煮和酶解提取物的整体滋味存在差异。【结论】菲律宾蛤仔的呈味特性与其水溶性呈味物质密切相关,酶解提取物虽增加了氨基酸等的总体含量,但对鲜味、甜味的贡献不大。
    • 谢彬; 林志华; 何琳
    • 摘要: 本研究通过在养殖水体中添加底泥或单胞藻调节悬浮颗粒浓度,研究了悬浮物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变化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保留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文蛤、硬壳蛤及菲律宾蛤仔的保留效率分别在粒径为8、6和6μm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1.1%、59.6%和62.6%。随着数量浓度的增加,文蛤在低(4.32×10^(7) cells/L)、中(5.27×10^(7) cells/L)、高(6.65×10^(7) cells/L)3个数量浓度下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逐渐增大,分别为9、13和14μm,保留效率最大值分别降至49.7%、33.4%和26.2%;与文蛤相似,菲律宾蛤仔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也分别增大至9、12和14μm,但最大保留值无明显变化;硬壳蛤保留效率的最大值保持不变,但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略有增大,分别为8、9和10μm。随质量浓度的增加,文蛤和菲律宾蛤仔在低(5.7 mg/L)、中(11.8 mg/L)、高(23.3 mg/L)3个质量浓度下的保留效率最大值和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均无明显变化;硬壳蛤保留效率最大值显著降低,分别为60.7%、27.6%和25.5%,但保留效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粒径保持不变。研究表明,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保留效率对食物颗粒数量浓度变化更敏感,而硬壳蛤的保留效率受质量浓度变化影响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